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五十五)~B 二、晡利多經(20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晡利多經(203)

  說法地點:那爛陀的波和利捺園

  參加人員:晡利多居士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世尊為晡利多居士說八支斷俗事。所謂離斷殺、不與取、邪YIN、妄言、貪著、害恚、憎嫉惱、增上慢;並說欲如骨鎖、肉脔、火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如能作如是之觀,就能得解脫!晡利多居士聽後,得住果證,而自皈依,成為優婆塞。   

  “晡多利”是個人名,是位年紀一大把的長者。這位長者年輕的時候大約也創了一份不小的家業(或者自創或者從祖上繼承而來),到他歲數大的時候,也挺識趣,自感來日無多,於是就把家中所有的資產,悉數托付給了兒子,從此兩袖清風啥事也不問,便開始學著出家人的那個樣子,雲游四海,四處參訪問道。經中對這位長者的描述是:

  “爾時,晡利多居士著白淨衣,白巾裹頭,拄杖執蓋(傘),著世俗屐,從園至園,從觀至觀,從林至林,遍游行彷徉,若見諸沙門、梵志者,便作是說:‘諸賢!當知我離俗斷俗,捨諸俗事。’”

  從晡利多長者的著裝上看,這個人倒是有點怪模怪樣。至於為啥要用白毛巾裹頭,穿著木屐,就不得而知了,抑或這些都是當時沙門梵志所流行的“修持行頭”?這位老人家也不嫌累,左手拿著傘,右手拄著拐杖,這就麼走村串戶,像出家沙門那樣,大約也過著一種穿糞掃衣、隨遇行乞的游行生活。不過他似乎有些自命不凡,他一見到別人,就一個勁地表白自己便是一個標准的出家沙門:“各位,我現在已經離俗斷俗,捨諸俗事啦!”。在他看來,穿上沙門梵志的行頭,然後搖身一變,似乎成了名實相符的出家沙門了。而那些沙門梵志呢,竟不加審視,卻以貌取人,見到晡利多如此打扮,以為是位得道高人,便濡軟柔和地說:“唯然,賢晡利多離俗斷俗,捨諸俗事。”

  有一天,他去拜見了大名鼎鼎的佛陀。見到佛陀以後,他“當在佛前,拄杖而立”,好像自己很了不起,可與佛陀平起平坐似的。

  佛陀見後,也沒加在意,他對晡利多說:“居士!有座,欲坐便坐。”意思是說,居士啊,你不要客氣,隨便坐啊。

  晡利多一聽佛陀稱呼他為“居士”,心裡一下子便不樂意了:“瞿昙!此事不然,此事不可。所以者何?我離俗斷俗,捨諸俗事,而沙門瞿昙喚我為居士耶?”

  佛陀聽後,說:“汝有相標幟如居士,是故我喚汝:居士!有座,欲坐便坐。”佛陀說,瞧你這身打扮,乃是地道的居士裝束打扮,所以我稱你為居士啊。而晡利多聽後更是一百個不樂意,他堅持說自己已經“離俗斷俗,捨諸俗事”,因此拒不接受佛陀稱謂他為“居士”。

  在這裡我們需要搞清楚“居士”二字的本意。我個人以為,這裡的“居士”與後來的“優婆塞”、“優婆塞”是不相同的。“居士”的本義是“居家之士”,或者稱之為居住俗世,有一定物質財富和社會資源,並有一定學識修養之人士。《禮記》中有“居士錦帶”之句,此處的居士與為道為藝、不求官宦的“處士”相仿,帶有“隱士”、“高士”的味道。比如李白並不信仰佛教,卻被稱為“青蓮居士”;李清照似乎也並不怎麼崇佛,卻被呼作易安居士——然不可否認,這些“居士”稱謂,顯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給自己套上一個時髦的行頭。總的來說,大凡居家習道人士,均可稱作“居士”。

  按理說,“居士”的稱謂起碼還上點檔次,比之稱呼為商人似乎更尊重一些。但是此經中的晡利多,為什麼不樂意被佛陀呼作“居士”呢?根本的原因是晡利多認為自己已經是位出家修行人了,身為沙門卻被人家稱作“居士”,其心裡肯定是很不是滋味的。

  既然晡利多拒不接受“居士”的稱謂,佛陀便問他:“汝雲何離俗斷俗,捨諸俗事耶?”佛陀的意思是說,晡利多你說說看,你是怎麼個離俗斷俗的呢?

  晡利多居士回答說:“瞿昙!我家一切所有財物盡持施兒,我無為無求施,唯往取食,存命而已,如是我離俗斷俗,捨離俗事。”

  佛陀聽後,便說:“原來是這麼回事兒!但是在我的佛法之中,你這種做法根本算不上是什麼斷絕俗事。如果你能做到我所要求的八件事,那才叫真正的斷絕俗事呢!”

  晡利多聽後,一下子對佛陀所說的八件事表現出深厚的興趣。他“捨杖卻蓋,及脫俗屐,叉手向佛”,對佛陀說:“瞿昙!聖法、律中雲何八支斷俗事耶?”

  那麼佛陀所說的“八支斷俗事”是哪些內容呢?依佛陀說法是:“居士!多聞聖弟子依離殺、斷殺、依離不與取、斷不與取、依離邪YIN、斷邪YIN,依離妄言、斷妄言,依無貪著、斷貪著,依無害恚、斷害恚,依無憎嫉惱、斷憎嫉惱,依無增上慢、斷增上慢。”下面分別略說。

  1、依離殺、斷殺——“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殺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殺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殺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如是多聞聖弟子依離殺、斷殺也。”這裡是從現世及後世的果報方面來分析殺生的過患。

  2、依離不與取、斷不與取——不與取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3、依離邪YIN、斷邪YIN——邪YIN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4、依離妄言、斷妄言——妄言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5、依無貪著、斷貪著——貪著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6、依無害恚、斷害恚——害恚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7、依無憎嫉惱、斷憎嫉惱——憎嫉惱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8、依無增上慢、斷增上慢——增上慢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未證言證,貢高自大,稱為增上慢);

  這位晡利多居士聽後,便有些領悟要旨。但他仍不滿足,“便脫白巾”,然後叉手向佛說:“瞿昙!聖法、律中雲何更有八支斷絕俗事得作證耶?”

  佛陀在前面的基礎上,再說了八種斷絕俗務的修證法門(八支斷絕俗事)。它們分別是:骨鎖、肉脔、火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以下略而說之:

  1、欲如骨鎖——牛骨鎖無肉,食之不能充饑,棄之覺著可惜。世間之欲皆如骨鎖,實際上是樂少苦多,多有災患,吾等當遠離之。

  2、欲如肉脔——野曠肉脔,眾鳥爭而食之。欲如肉脔,樂少苦多,當遠離之。

  3、欲如火炬——欲如迎風之火炬,必燒己手,因此吾人等當速捨欲炬。

  4、欲如火坑——若人墜入大火坑,非死即傷。欲如火坑,我等當思捨離。

  5、欲如毒蛇——毒蛇劇毒,蜇我必死,故而速當遠離。

  6、欲如夢幻——夢中諸景千好萬好,然大夢方醒便惆怅萬分,因此欲如夢幻,當自捨離。

  7、欲如假借——借人之物終須歸償,若以他人之物為己物,豈不荒唐?因此吾當捨離。

  8、欲如樹果——樹上多結好美甘果,為人所惦記;若無力攀樹,亦無法夠取者,必思砍樹而索果。我輩若居樹上,樹倒我等必傷。因此我當遠離樹果,免折臂肢。

  當晡利多居士聽聞了佛陀所說的兩種“八支斷俗事”之法,便“遠離塵垢,諸法法眼生”,他“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余尊”。於是在佛前發願,原皈敬三寶為優波塞,“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09.10.02)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五十四)~B 二、嗏帝經(201)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