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八)~A 一、天经


   日期:2020/4/22 11: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十八)

(卷十八)

一、天 经

  说法地点:支提国水渚林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说他未成正道之前,曾依远离之处而独住.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因此,能得生光明,能见形色;也能和那些天神共集会、相慰劳,乃至知道是否转生此天等八事。

  这部《天经》所讲的,与卷十七中的《长寿王本起经》的后半部分,即有关“十一患”部分,有着相似之处。它所讲的主题实际上也就是开天眼,或者是见道之后所自然得到的某种神通。佛陀是在一次集会中,向弟子们述说自己未成佛前的一些情形。根据佛陀的说法,在未真正见道之前,也是具备一定的神通的,但是这种神通并不究竟,是受到各种条件限制的。正如在前面的《长寿王本起经》中,得“光明”,然后继而“见色”,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很快就消失了,这就需要进一步精勤修行。需要修达什么境界呢?就是要真正达到“我智见极大明净”——智慧与知见需要达到最高的层次,纤毫染污都没有。如何修行呢?即“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但是修行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在系列阿含经之中,所见到顿悟情形的,毕竟还是少数。即使有些人一下子获得了什么什么果位,但是这些果位其实并不究竟,所谓“立地成佛”之类的说法,事实上很难成立。佛陀在经中也多次提到,他的成佛经历很是漫长,甚至可以用“累劫”来形容。即便在成佛之前,很多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究竟的解决。

  以下八个方面,是世尊在成佛之前有关修行境界的递进描述。在这些描述中,主要是与诸天神之间的一些交往情况的记载。具体如下:

  1、通过精勤修行,“即得光明,便见形色”,但是“未与彼天共同集会,未想慰劳,未有所论说,未有所答对”。在这里,便可知所得的“光明”与所见的“形色”并不究竟,因此与诸天聊天的资格都不具备。

  2、通过修行后,第一个标准达到了,但是还是“不知彼天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

  3、当第二个层次达到了,仍“不知彼天如是食、如是受苦乐”。

  4、当第三层次达到后,却仍“不知彼天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命尽”。

  5、上述标准达到后,却“不知彼天作如是如是业已,死此生彼”。

  6、“然我不知彼天、彼彼天中”,就是说把诸天的死后去处搞明白了,但是具体生在何处,却还是搞不清。

  7、当把第六点搞清楚后,却“不知彼天上我曾生中、未曾生中”,就是搞不清自己前世有没有在天上生活过。

  8、最后一点,把天上的所有情况都搞清楚了,把自己的前世情况也搞清楚了。

  通过以上这八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从第一至第八,虽然在语句上有些重复,甚至显得有些拖泥带水,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从第一层跃至第二层,这中间需要多少的精勤修行,真可谓思索思索再思索,最后见到了真正的光明与形色,而且智慧与知见到真正做到了清净无染。到此时,我们便可以获得了真正的天眼通,可以望穿时空,看透三世——不仅把自己的三世搞得很清楚,而且把一切人的前世后世所有情况都搞得透彻见底。

  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或者神通呢?当然,佛的境界我们不能妄加揣测,但是我在此不妨作个比喻,就好像我们晚上看天上的星星。当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时候,我们甚至连星星的影子都见不到;但是我们到了高原西藏,到了西北边陲,或者在偏远山区,那时我们晚上再来看星星,便可见满天星斗,令人心情格外激动。有的城市简直整年看不到蓝天,一年四季灰蒙蒙的一片。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的大气环境被严重污染了。如果我们花大力气,将这些污染大气的有毒物质全部清除掉呢?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必然是蔚蓝的天空与灿烂的星空,甚至仅凭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天空本来是蔚蓝的,星空原本就是灿烂的,它根本没有改变,甚至从古至今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见不到蓝天星空了呢?原因是天上有乌云,有厚厚的污染源,把原本美好的大自然给蒙蔽了。其实佛性,或者说天眼也是一样,我们原本就是具备的。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通过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我们的妄知妄念,修正我们的各种坏习惯坏毛病,然后回归到原本属于我们的那块清净田园净土之中去。因为那块清净之地,原本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原本就是它的主人,只是因为无始的毛病习气,把我们的双眼蒙蔽了,使我们无法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佛性常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只好一步一步来,从头开始,逐步逐步地修,“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对于普通平凡人来说,只能如此了。

  若你要问:为什么要修行?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那么我就用一句话来回答你——找回你自己!(09.03.2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