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七)~F 1030經~1032經重點是佛陀及阿難、捨利弗探望病中的給孤獨長者,並為之說種種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本次主題:學佛應該注重研讀原典。

  1030經~1032經重點是佛陀及阿難、捨利弗探望病中的給孤獨長者,並為之說種種法。

  大凡對佛經稍有了解者,都對給孤獨長者其人其事都能略知一二。在阿含系列諸經中,對給孤獨長者的事跡廣有敘述,長者一生侍佛有加,且行善不辍,深得僧俗二眾的由衷尊崇。然而人生無常,生老病死乃為自然規律,是任何人都無法違背的,給孤獨長者又何嘗例外呢?在佛陀看來,生病甚至命終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在罹病或臨命終時,卻喪失了基本的信念。故而佛弟子們經常以“臨終關懷”(或臨終助念)來幫助病人保持正念,不使他們意念散亂,從而免墮於凡道輪回。我們在前面諸經中,曾經見到佛陀為病重的比丘演說諸法,解疑釋惑,從而使自己常住於正念正智。而對於居家人士的給孤獨長者,似乎當以崇信三寶為說法的根本系念。因此佛陀在1030經中,對長者演說四不壞淨法(或四不壞信)。佛告長者:“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而長者一生崇信三寶,對三寶及戒可謂無有缺失,故而長者白佛言:“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陀於是為長者記說阿那含果(三果,不還位)。即居士若成就四不壞淨,命終之後可得三果阿那含。根據我個人粗淺理解,原始經典中對出家與居家所證的果位還是有所區別的。佛陀對修學很有成就的比丘,如諸大上座弟子,佛陀一般都會記說他們證得阿羅漢果位;而對於居家人士的修習果位,雖有種種優劣差別,然最高果位,似乎只記說阿那含三果。為什麼沒有記說居士可以直證阿羅漢果位呢?這或許與居家人士有種種牽累有些關聯。當然,對於那些捨俗棄家、入林中靜修者,則完全有成就辟支佛果位的可能性。

  1031經是阿難去探望病中的給孤獨長者。阿難對尊者說:“勿恐怖!若愚癡無聞凡夫不信於佛,不信法、僧,聖戒不具,故有恐怖,亦畏命終及後世苦。汝今不信已斷、已知,於佛淨信具足,於法、僧淨信具足,聖戒成就。”與前經相似,長者對自己表現得很有信心:“我今何所恐怖?我始於王捨城寒林中丘冢見世尊,即得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自從是來,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而在1032經中,捨利弗尊者聞長者患病,便與阿難尊者一起,前往瞻視。捨利弗語長者:“當如是學: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意界生貪欲識。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貪欲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法界生貪欲識。不著於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於水、火、風、空、識界,不依識界生貪欲識。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識陰生貪欲識。”在這裡,捨利弗談到了十二處、五陰、六大等法。如果貪著於它們,則會生起種種欲念之想識。捨利弗此說目的,無非就是勸勉長者不要為疾病所困累,而應專注於無所著之中。

  長者聞後“悲歎流淚”。阿難狀後有些疑惑,問“汝今怯劣耶?”——您是不是害怕了?然而這是對長者的極大誤解,於是長者回答:“不怯劣也。我自顧念,奉佛以來二十余年,未聞尊者捨利弗說深妙法,如今所聞。”長者實際上為捨利弗的說法大為感動,於是“悲歎流淚”。長者繼而說:“有居家白衣,有勝信、勝念、勝樂,不聞深法,而生退沒。善哉!尊者捨利弗!當為居家白衣說深妙法,以哀愍故!”對於居家信士而言,由於沒有正信的法現演說正法,使得很多根機很不錯的居士退失信心,從而信修邪法,誤入歧途,這實在是可悲可歎之事。對於學佛者,無論是出家居家,我主張要從原典入手,逐字逐句地領會並吃透佛陀的說法本懷。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看比較累,沒有那些專題講座來得生動活潑和通俗易懂。然而對於欲入甚深妙法者,研讀原典乃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之一。(8.24)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七)~E 1028經:本經主旨:如何保持正念和正智。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