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心是莲花开


   日期:2020/3/22 22: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是莲花开

贤宗法师给企业管理界开示

杜柯整理

  拿出你们的钥匙,把心打开

  今天这节课,其实不是我在上面讲,而是大家在下面用心来体验。是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和共鸣。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这一天就是丰富、圆满的一天;反之,这一天就很枯燥、无味,度日如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能不能得到收获,完全在与你用心来体验多少。

  在佛教的思想里面,你想从这个世界得到多少收获,最终取决于你的心打开多少,假如你的心打开针孔那么大,那么看到的外境就在一毫之间。假如你把心打开到无限量大,你看到的世界是无止无境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各执一词,但是,前者如盲人摸象,对世界的认识是片面的、残缺的,后者呢,可能更多地、更全面地反映了事实真相。而佛陀,就是全知全能者。

  因此,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事物的体认,都来自于我们的一颗心。今天有缘跟大家在一起,我希望大家尽可能地打开自己的心,与我同频共振。所以,请拿出你的钥匙来,把心打开。

  心没打开,手就抓住不放

  对于管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管理主要管什么?管人。管人主要管什么,管心。这是最简截的回答。你管住他的行为管不了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扭曲的,在那里憋着,那么早晚也会出问题,这时候,他的行为也管不住了。所以说,心是什么?是一切的源头。所以禅修就是训练我们自己的心,——从无知到有知,从残缺到圆满,从局限到超脱。让我们的心永远达到一种澄明宁静、祥和自在的状态,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禅。

  禅,佛教通常有个解释,叫静虑。静,是安静、宁静的一种状态。静是身心从里到外的舒坦,是能看清各种事物的存在状态,浮躁的心没有了,烦恼的心没有了,祥和的心生起了,喜乐的心存在了。当内心宁静的状态在身上涌现时,你所有纠结的细胞就打开了。别人惹我生气,我不和他争吵,这也是一种宁静的状态,因为我一争吵,心就不宁静了;当我们自在地展现出超人的智慧时,也是宁静的状态,因为心不宁静,不可能产生超人的智慧;当我们能掌控人生、能高屋建瓴、能智慧地去解决人生中的问题,这也是宁静的状态。你看为什么有人开车容易撞车,因为他太急躁,或者急着要去完成一件事,每逢这个时候,就最容易出错、出乱子。再比如,还有的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微笑柔和,这也是宁静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不是一时半会炼出来的,而是日常养成的。

  因此,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如果今天坐在这里,你却心不在焉,不断想着家里有什么事,公司有什么事,朋友有什么事,这些事在你的心里缠绕盘旋。你心不在这里,人又不能回去,于是很纠结,于是就坐立不安,身心不安稳。想一想,倘若我们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什么忧郁症、分裂症、强迫症、肠胃不好、睡眠不好、精神恍惚、神经衰弱,等等毛病都出来了。不是我在瞎说,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很多大病都是从微小的一时一刻开始的,因此要时时保持警惕。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抓一个东西,时刻把它抓得紧紧的,白天抓住,晚上抓住,走路抓住,吃饭抓住,那你累不累呢,你会变成一个什么东西?会变成一个奴隶,——被你所抓的东西绑架了,像绳索把你捆得紧紧的。把你捆得紧,里面细胞就不能顺畅地更替,新陈代谢不能自然地完成。你想想,这个身体能健康吗,这个智慧能生长吗,那种愉悦的状态能展现吗,幸福的美感能生起吗?所以,有的人把钱抓得紧紧的,成了守财奴,其实是被钱绑架了,正如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那个葛朗台,最后为钱而死,却没有带走一文钱。钱不能带进棺材,但有的人却为了钱进棺材。

  同样,有的人把权抓得紧紧的,为了权被权绑架,最后架了空,从高空中跌下来,摔的很惨。有的人把感情抓得紧紧的,被感情奴役,最后折磨得不成样子,人不人鬼不鬼。

  由此可见,如果你的心没有打开,你的手就打不开,就会抓得紧紧的。这便是我们怎样对待,怎样选择的问题。早晨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大老板,才45岁,得病暴死。前面看过有28岁暴死的,当然还有的更年轻。这些人也算事业有成,却都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科学计算,一个人按正常生命,应该活到120岁。为什么30岁、40岁,其实处于人生的少年时期就夭折了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我们每天为什么活着?所以这节课就是我们一起来思考,一起来观照,一起来找问题,一起来解决它。

  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一定为自己的心活着

  实际上,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来源于我们的心态。举个简单例子,当我开着3万块钱的车,看着人家开着20万的,心里不免有一种失落、一种不舒服。这时候你要想一下: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呢,为什么总被其他的东西左右而活不出自我呢,为什么要把车跟面子绑架在一起。如果你到别人家去做客,发现他家里不如你,你就趾高气扬沾沾自喜;发现人家比你强许多,你就羡慕嫉妒恨,心里埋怨哀叹。当你穿的衣服不如别人奢华,戴的首饰很便宜,你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难道这些真的非常重要吗?难道和别人比较你就能找到自我吗?难道你就是一个空壳、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所有的一切必须建立在外物之上吗?——那样你岂不成了稻草人了?如果把一个稻草人给他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首饰,你是不是也朝他顶礼膜拜呢?如果你的眼光够长远,视野够开阔,去看看,那些对世界做出极大贡献的人,都是有钱人吗?那些演技最好的演员,都是最漂亮的吗?那些被后人永远记住、怀念的人,都是非富即贵,活着时无限风光吗?

  这就是一个心的问题。当然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但世界观、价值观也是心的问题。它是心之土上长出的树。

  我们常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走几百里,没有知觉。那样我们岂不成了牛马?因为只有牛马才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总是在追风,赶潮,迷失掉自己。人家当个经理,当大公司的负责人,你在别人面前就自惭形秽手足无措。人家是个官员,你就卑躬屈膝讨好巴结失掉你自己。如果你能把贫与富,贵与贱,穷与通,都一视同仁,等闲视之,把他们当做是人生中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而已,你就不会被它干扰,你就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应该努力的方向,当你成功了,发达了,你也不会迷失掉自己。

  禅修,即是修我们的心。要达到的境界是,“外禅内定,如如不动”。中国的禅宗,非常注重解决心的问题。禅宗经常讲“开悟”,那悟是怎么开的,不就是心的问题吗?不开悟则不能见道,不见道你就是愚痴迷惑的。什么是开悟?——你的心处于一种不受尘世污染、干扰,澄明安静,随时可以观照,而又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高屋建瓴的理解的时候,这样一种状态,就叫开悟。当然,因为宿根不同,有的可以瞬间开悟,而有的人要几生几世,甚至更久。

  一个人,如果在心中总是患得患失,他便不能取得巨大成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因为心的开放程度不同,所以君子远比小人做事更容易成功,这还抛开个人品质的优劣。一个人,能完全臣服自己的心,使它听从于你的指挥,能够自立、自强、自爱,达到那种驾驭自如的状态,他在哪里都不会失败。这个时候,他就能无条件释放自己的能量,他的人生就可以发挥到极致,他就能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显然,禅修,即让我们在人生中时刻找到自己,不会失去自我,从而,成全自我。

  打个比方,如果现在大家不坐在这里,而是在外面,被大太阳晒着,你就会烦躁不安,就抱怨受不了。为什么呢,这是人的一贯反应。但如果你换一个思维想,晒太阳可以补钙,流汗可以排毒,或者你把这个当做考验自己的过程,你的心就打开了,你就能接受这一刻,这时候你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没有了,心便很快乐。所以,能不能快乐就是心的问题。

  这之间,关键是我们的心解读世界的方式不同。有句话讲:当你解读世界的观念改变了,你的世界就改变了。知道了吧,改变世界先要从改变心开始。因为你看人的方式不一样,看事的方式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对宇宙人生存在的规律理解不一样,这就决定了结果不一样。有本书叫《格局决定结局》,你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结局。什么格局?心量的格局,思想境界的格局,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格局。

  再比如,同样一个人,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一般,有人说他很坏,有人说好得不得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站立的角度和远近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其实庐山只有一个。人家说你妈妈很坏,你却抵死不承认,觉得她是世间最好的人。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着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但要能“换”过来,必须把心打开。心没有打开都没有转圈的余地,怎么换呢?

  有句哲语说:当你大声说话时有人说你,当你小声说话时有人说你,当你沉默不语时还是有人说你。那怎么办呢,说不是,不说也不是。就像有个典故叫“筑室道谋,三年不成”,一个人打算盖房子,于是咨询路人的意见,结果今天这个说能盖,明天那个说不能盖,后天又有人说可以盖,大后天又有人说不能盖,这样折腾了三年,房子还是房子,在他脑子里幻想着,一砖一瓦都没动。这个时候,你就要有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叫主见,一味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其实是有害的,所以那些能成就大事的人物,都是能听取意见但同时又能独断的人,否则,他就晕头转向了。在历史上,一个昏君往往就如前者,而一个明君,便精于选择。昏君败国,明君强国。

  当我们选择一样东西时,我们一定要反复问自己,这个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譬如,我想升官,你就不断地问,升官有什么好处呢?升官的那种感觉真是我理想中的结果吗?你把所有的结果都深入去想。你的官很大,再大的官,有习主席大吗?再想想他,能像我们这样坐在这里上课吗,能到菜市场去自由买菜吗,遇到不顺心的事能破口大骂吗,能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行走吗?世界上每样东西都有正反两面,都有利和弊,好的反面就藏在好之中。所以你必须把方方面面都想到。我小时候喜欢看电视,那时候只能收一个台,从头看到尾,没有选择,遇到什么看什么,不像现在有几百个台,不想看广告了看新闻,不想看新闻了看电视剧,不想看古装剧看现代剧,不能看言情剧看谍战剧,选择多得不得了。但太多反而眼花缭乱了,有人就把遥控器拿在手里,不断从这个台跳到那个台,几个小时过去了,问他看了什么,脑子一片空白。同样的,比如结婚,在古代,就是媒妁之言,一个就定了,不像现在是自由恋爱,今天和这个谈,明天遇到一个更好的,又换了,后天遇到一个更有意思的,再换,最后乱的不得了,今天这个失恋,明天那个自杀,今天这个离婚,明天那个再婚……当然,我不是说自由恋爱、自由选择不好,而是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你在享受它好处的时候,势必受到它坏处的光顾,这是逃不掉的。

  现在再想想,我们渴望住大房子,渴望发大财,渴望声名远扬,渴望被众人捧的那种感觉,真的有意义吗?当然,我不是说你追求大房子,想发财,想成名就不对,而是这些真的是势不可少,那种感觉真的使你十分享受吗?当明星好,但你当了明星后行动不自由,出去要戴个墨镜、口罩,上厕所都怕被狗仔队逮住了,那种感觉你体会不到吧。你觉得住大房子好,很风光有面子,但如果你月薪只有几千元,你拼死拼活省吃省用,拼命赚钱,把自己变成一匹负重过甚的驴,最后好不容易把房子弄到手了,住进去了,你发现自己其实用不了那大房子,就几个人,很多空间都闲置着,而你最好的年华已经失去了,你的余生就坐在这个大房子里看着,有什么意义呢?为了面子,为了虚荣心活着,那是你自己吗?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为自己的心活着,可惜的是,很多人到老了才明白这一点。

  管理,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大家都是做管理的,那什么才算真正的管理?真正的管理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然后达成共识。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去指责别人,你不对,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真正的管理,就应该跟对方坐在一起,面对面,站在跟对方平等的角度去解决现在所发生的问题。你不能说,我命令你怎么怎么,我是领导,你必须无条件接受我的意见。实际上,我也在做管理,我花了两年多时间去读EMBA,所以了解这些,最终我发现,人,没有谁能够指挥谁,现在你权力大可以压过他,但他内心不接受,你也不能把事情彻底解决,那个根还留着,一有时机就冒了出来。来过我们寺院的人都知道,我们寺院有个万手观音,密密麻麻,总跨度30多米,9米多高。有人问我,观音菩萨为什么手上拿各种各样的东西呢?我说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智慧。佛经讲: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意思是观音菩萨要度一个人,对方是农民,他就示现农民身,对方是官员,就示现官员身,对方是做生意的,他就变成做生意的,对方是读书人,他也变成知识分子和你对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对方在一个频道,方便沟通。应机度化,随缘度人,这样才可能成功。就像我们面对淘气的孩子,父母就要问他,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不想去学校,为什么不想见老师,不断地发问,不断地去思考,你就发现孩子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少。为什么,你跟他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心与心在对接。其实人生的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谁也没法强制你,很多人说,自己的大学是父母提议的,专业是父母指定的,如果真是这样,那现在看看还有多少人在从事自己的专业?因为你做这些不感兴趣,也做不好,试想一个爱好表演的人,你让他去踢足球,他能成功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他是你的孩子,你不要替他安排人生,他不喜欢这个,一定喜欢那个,总有他喜欢他感兴趣的东西。他是一匹马你让他犁地,他是一只牛你让他奔跑,都适得其反。所以从小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培养他的喜好,发展他的兴趣,不要约束他,适当的引导和指点是可以的,但不能代替和支配他的选择。

  我们做企业也一样,常常陷入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假如看到一个好产品,就一窝蜂上去模仿,别人卖五十元,我卖二三十元,这个叫模仿,在国外就叫盗版,现在我们还专门起了个光明正大的词,叫山寨。今天山寨这个,明天山寨那个,就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真正有能力的人,他的思维会不断地超越,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他不要别人淘汰自己,到一定的时候就先把自己淘汰了。因为不淘汰自己,不蜕变出新的自己,早晚就会被别人淘汰。这样的人别人永远追不上,他总是跑在前面,因为他的思维在别人前面,他不会重复别人的思维模式,即便偶尔重复,也是在吸取别人,再融合自己,然后推陈出新,这时候就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很多人做企业为什么容易失败,他没有创新思维,当看到别人有优点,有闪光的一面时,就把自己的眼睛晃瞎了,就迷失掉自己。结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拾点牙髓,甚至这样的牙髓也没有多少可拾,因为拾的也很多。所以我们需要跟别人学习,但不是全面地模仿,而是学习别人创造这样一种结果背后的思想,他为什么能创造出来这样一个东西,这才是最关键的。把握这个关键,你随时都可以创新。

  在学习别人的同时,都必须应对自己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文,独特的生活氛围。我经常讲,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老板的文化就是老板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解读,所产生的一种思想动力。这个价值解读一定是正向的,是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是符合天地大道的,那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是好文化。

  转变,是人生的常态

  禅修一个重要的功能,可以总结为:让我们“自静其心,自净其意”。让我们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把它转换过来。比如你的婚姻很不幸,你的事业很不顺,你的家庭很不和睦,或者某一个人是你的眼中钉,老是折磨你,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以怨抱怨,以暴易暴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只会加深和延长仇恨,激化矛盾。这时候你就要转化思维,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们身边的,佛教讲每个人现在所承受的一切皆是业力所为,是你前世造的业,今生成熟了,你才享受这个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此是宇宙的真理。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耿耿于怀纠结于心。所以,不管他是谁,你都应该从心里把他称为师兄,因为他可以消你的业障,可以磨练你,提升你,是你的逆增上缘。在这样的逆境中磨练的人,一旦到顺境中去,很快就上去了,这种人才能成功,才可以做成较大的事业。有的人一碰到逆境就逃走了,这样的人,就是生活的弱者。你能超越困境,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事情永远如此。你逃避它,今天逃一个,明天便想逃两个,你就沦为生活的逃跑者,而这种事总会不断出现,你难道要永远跑下去吗?

  因此,我们内心要存有一个信念——敢于面对问题,消化问题。一个能解决问题的高手,才是真正的高人。这样的人哪里都会需要,因为生活,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个敢于解决问题的人,一定是一个能放下自我的人,能放下自己的知见、执着。当你的内心空出来,才可能装进其他东西,而只有先装进去,才可能消化它。从佛教讲,此所谓达到“空”、“无我”的境界。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他不会因为一个人不顺从他,就十分不爽,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加班费,就不去做它,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老板的提拔、赏识,而泄气,消极。他对每一件事都会尽力而为,但心中没有强烈的执取,他能随方就圆,逆来顺成,因为他是无我的。事实上,许多建功立业的伟大人物,都是这样。拿老子的话讲:正因为无我,才成就了有我。

  民间有种说法:30岁以前的相貌是父母给的,30岁以后的相貌是自己修的。这个道理在哪里呢,30岁以前,处于人生的青春,靠的更多是先天的遗传和给养。而30岁以后,面貌渐渐衰老,但同样是老,却有不同的老法,比如有的老太太老大爷,你第一眼看上去很舒服,他是那么慈祥、随和、喜乐、安静。和他在一起,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如果他满脸充斥着嗔恨,偏激,抱怨,和狞恶,你和他坐一分钟都难受。这样的人一定是一天到晚都看到世界不好的一面,并且无限放大,且念念不忘执着于此。因而,时光把他的心刻在每一个皱纹之中,刻在他的音容笑貌中。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相反的,一个看上去很舒服的人,一定是个包容、富有爱心、感恩、愉悦、自在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修出这种面貌。

  要想美,先要修。真正的美不是别人给你的,真善美联在一起,真也是一种美,而美一定是一种真,假的东西都不可能真美,美不长久。我经常给美容店的老板上课,我说,美容首先在于你的心,当你的心是美的、好的,再加一点妆就会很漂亮,起码也不算太丑。即使本身容貌再丑的人,只要他的心是美的,善的,日久天长,他的容貌也会渐渐变好。没有办法,因为心是一切的源头。

  在做管理中,我们面对各样的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一如他们的外貌。有的人有这样长处,有的人有那样短处,聪明的领导者,会充分利用他的长处,而尽可能避免和转换他的短处。这样一个人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否则世上就无可用之人,因为即便再优秀的人,也可能有你难以接受的缺点。当你老是盯着一个人短处的时候,自己就应该反思了,实际上不是人家有缺陷,而是你自己有缺陷,为什么呢,眼睛只是一个相机,真正的调控者是里面的心,你有什么样的心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你总看到别人的缺陷,本身就说明你的心有缺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今天你不能忍受他,明天也可能不能忍受另一个他,这样的人到处都有,你不断地换,永远找不到最好的。犹如婚姻一样,你的观念没有改变,离多少次婚,换多少个对象,永远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好比看电视,你不断地跳台,最后什么都没看成。

  所谓禅,究其本质,是修我们的心。“云水禅心”,即是把我们的心变得像云一样优雅,水一样从容。禅修,是把我们的心从不圆满修到圆满,把你对事物的解读方式转变过来,把自己内心的躁动不安转变过来,把自己狭小的心量转变过来。故此,转变乃人生的常态,它可以促成巨大的成长,实现自我飞跃。

  要善于学习

  我经常给大家讲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不是坐在这里才算学习,这只是学习中的九牛一毛而已。真正的学习,是跟古人学习,跟我们身边的智者学习,跟天地万物学习,跟一草一木学习。一个善学之人,无时无刻不可以学习。这样的人成长就非常快。纵观那些取得大成就的人,多是善于学习的人。我身边也有人喜欢学习,结果呢,老师是老师,他是他,书本是书本,三不相干。实际上,所有的学习都是用于指导实践,甚至学习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因而,学习一定要跟行动结合起来,把转变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实际的效果。所有的学习,都是用来圆满我们自己,就像一只驴,你不能老是被鞭子抽着走,一个学生,你不能总是被老师推着走。学习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一样,我们吃蔬菜,吃水果,吃各种各样东西,为什么要吃它,因为我们的身体需要营养,它经过胃的消化,最后成为我们生命活力的源头。但是也不能一股脑全收了,要把不好的东西、有毒的东西,排掉体外。有人感叹现在的年代,见不到古代的圣人,不能亲聆圣人的教诲,其实,我们每天读古人的书,就是跟圣人在一起,我们读佛经,便是和释迦摩尼在一起,受他们的教化和熏陶。

  也不要认为,学习一定是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学习,有人抱怨没有时间,有人抱怨环境不好,有人抱怨没有善知识做引导。在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个高速奔忙的时代,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时间的碎片,见缝插针地学习。我坐飞机经常误机,每逢这个时候,我就拿出书来看,或者把手机上下载好的大学教授讲的课来听。我一天也很忙,但看过的书可以用车来拉。我还看过很多影视剧,怎么有时间呢?时间,永远只给那些珍惜时间的人,你忽略了时间,时间也忽略了你。

  其次,在看书和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自我设限,不要有太多门户之见。我是个佛教徒,但并不排除其他宗教,我有十几本《圣经》,也买了很多基督教的书送给身边的朋友,什么《与神对话》,《德兰修女自传》,犹太人的智慧等等,我们的微信上也经常发很多上帝的文章。为什么这样?我一直认为,思想应该是没有隔阂的,没有界限的,我们要用这种开阔的心态去学习吸收,只要它有营养有价值,都可以吸取。这样你的思想就会不断丰富,当你内心十分丰足之时,对物质的欲望自然降低,因为你单靠精神生活就已经很快乐了。相反,那些精神空虚的人,往往要用物质来武装自己。

  大家进了寺院,往往会看到一尊佛,肚子大大的,笑得傻傻的,是谁呢,弥勒佛。别看他笑的傻,其实是大智若愚。旁边有两福对联,我们早已熟悉: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里面关键有两个字,容和笑。有容就能笑,能笑必能容。你为什么笑不出来?因为你不能容,“虚其心,容天下之物”,大海是由每一滴水汇成的,泰山是由每一杯土堆成的。你要成就自己的之大、之高,就要有广阔无边的包容精神。

  最后再弱弱地问一句:大家平时日子过得开心吗?是的,有人开心,有人不开心。为什么?什么是开心,这下明白了吧,——开心,就是把心打开。你的心都没打开怎么开心呢?如果有人说我的心已经打开了,怎么还不开心?那是因为你打开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打开到足够程度,你总会开心的。所以,请记住这个“开心”的秘诀,一般人我可不告诉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