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修行上路的人,心應該是平穩的!
本經發明真、妄——分成兩部分來發揮;在前面的理論篇,佛陀用一種對比的方式,把真心跟妄心的功德跟過失,把它很明確的對比出來。 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兩個結論: 第一、安穩跟不安穩的差別: 當我們的心,住在五陰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不安穩的;因為你五陰的相狀,它是業力所變現的,這個業力——我們過去生所造的業,它不是固定的;我們有時候造善、有時候造惡,所以在釋放業力的時候,它是有時候今天很順利,有時候明天就不順利。 所以你看到一個修行人,如果他的心是起起伏伏的;诶!你看他昨天、今天很安穩,明天又悶悶不樂,這個人肯定還活在妄想中——有所住! 一個修行上路的人他的心應該是平穩的,因為你慢慢知道這個相狀是不能執著的,生命是讓你歷練的,不能讓你執著的!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是住在五陰身心的話,他的心肯定是起伏很大——不安穩性,心中沒有家的感覺,在外面到處流浪啊!今天打了一個好妄想,明天就起了一個不好的妄想,他就有一種不安全感、不安穩性。 真、妄的第一個差別:安穩跟不安穩的差別,這一點佛陀在前面的三卷半講得很多─主人跟客人,你不要老是跟著客人走,他是暫時來掛單的,不要以為你今天拜佛拜得很法喜,你有所住!要知道因緣所生法是沒有錯的,你生起一個法喜的感受沒有錯,但是你有所住的時候,你糟糕了!因為你的安穩性是假借這個法喜的感受生起的,它走的時候,它把你的喜悅也帶走,你假借外在因緣而有的,你還得要還給外在的因緣。 所以一個修行人突然間很高興、突然間很悲傷…這都不是好事情,這個人還沒真實的找到家,你還是被妄想、感覺牽著走。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安穩下來,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點。 第二、障礙跟非障礙的差別: 我們一個人習慣有所住,住在自己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