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念佛也是開發智慧的勝妙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悲心深切,他在因地為法藏菩薩時,考察他方世界,有些佛座下的弟子們,雖然也在修行,但是智慧辯才很有限,會讓修行外道之法的人瞧不起。慮及於此,阿彌陀佛這一願就是加持往生的菩薩們要有辯才、要有智慧。

  那辯才智慧從哪得呢?這兩句話很有意思:“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這實際上就包含著阿彌陀佛教我們開智慧的方法。

  “受”,就是接受。這個經法是由佛來傳授,我們來接受的,這叫授受。能夠受這個經法,說明是有信心的,所以就叫信受。

  “讀”,披文為讀;“經典”就是“法”,不僅極樂世界,乃至所有法界都是這個“法”,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現在西方提倡普世價值,其實,佛教的經法就是普世價值,乃至普法界的價值和文明。

  “諷”,諷詠,是帶有一種歌詠贊歎的意思。當年鸠摩羅什大師有一個感慨,梵文佛經文體當中有很多是偈頌,這些偈頌都是有音樂韻律的,都能夠像歌唱似的來歌詠贊歎。

  一般的佛弟子乃至菩薩,見佛都是要歌歎最尊貴之佛德的,這是最好的修行。但是這種文體的制式翻譯成中文,就有很大的差異,這種韻律就被丟掉了。

  鸠摩羅什大師在譯經的過程中對這件事情很苦惱,他當時跟僧睿(他的八大弟子之一)就有一個討論,看怎麼能以一種中國詩歌的形式來表達,把偈頌轉為詩歌的形式,也能夠有一種歌歎吟誦的特點。

  古人讀詩都是吟出來的,我原來聽一位老先生吟詩歌,還真的是很好聽,很高雅,能感動人心。所以佛教為什麼要談梵呗,梵呗的音聲唱得好,就真的很入心,使人很寧靜。

  所以“諷”,就是有梵音吟誦這樣的特點,有它的韻律、有它的音節、有它的抑揚頓挫。

  “誦”,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