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傳喜法師:父母們請看過來,教子良方大揭秘
一個孩子來到世間,人生路上遇到的第一位老師其實是父母。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包括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為人處事在內的人格品性的教育。之後的學校教育雖然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卻基本還是講“術”,而不是講“道“。 但隨著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他對生命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也會越來越強烈,這時候如果靈性的層面沒有得到及時開發與引導,很容易因精神壓抑而出現問題。現在的孩子,患躁郁症和抑郁症的並不鮮見。 對年輕人的教育,重點還是應該放在“人”字上,而不是考試和分數上。因為往往你忽略什麼就會發生什麼,哪裡有缺陷哪裡就會呈現出相應的後果。 所以,除了父母與學校,孩子還需要“聖賢”——傳統文化、佛教文化的補充。也就是,他還需要具備對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認知。 古代的教育就是聖賢教育,將文以載道作為價值尺度,將仁愛孝悌、重義輕利等作為理想人格。尤其是佛教傳入後,上至帝王貴胄下至平民百姓,自然地將佛教的智慧作為人生修養與生命追求。 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生命觀。讓每個人尤其是孩子,覺悟自己的佛性,致力於身口意的淨化,提升並最終圓滿自己的人生,這是佛教的價值所在。有了佛教的修養與智慧,人的精神面貌、行為准則、理想追求,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良性的改變,他的生活、學習、工作會自然納入正軌,無論在什麼崗位、處何種身份都會煥發出光輝。 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今天我們要說:“以佛為鏡,可以正身心。”佛教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現在很多的教育者也已經關注到這一點,開始用佛教的智慧去解決學生的成長煩惱、師生的溝通交流乃至校園的暴力沖突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