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黃柏霖: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开示2 |
||
日期:2018/11/3 10: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印光大师的对安士全书开示2 《安士全书》 (第002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7月11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 今天跟各位报告的是: 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的开示,〈序文二〉。 在佛陀教育基金会所印的版本里面,《安士全书》,印光大师是有两篇的〈序文〉。各位看第五页,〈又序〉这一篇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的〈序文二〉这整篇,一直到第九页倒数第三行,「不以吾言为谬妄也」,到这边是属于〈序文二〉整篇的内容。 因为今天探讨的印祖开示,这个〈序文〉,几乎前面三分之一的部分,印光大师都是开示心性。印光大师的修行境界实在是太高了,如果不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大菩萨,法身大士,是没有办法讲出这么深入、称性,一乘了义的、第一义谛的开示,一般人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不愧大家尊称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所以今天我们在探讨印光大师这一篇〈序文二〉,我们进一步要去体悟印祖这一篇〈序文二〉的开示的重点,我们列了五点印光大师开示的重点,一样是引用印光大师在《印光大师文钞》开示心性的这些内容。 所以今天这一篇〈序文二集〉,会分成〈序文二〉之一,以及〈序文二〉之二,分成两集来讲。因为学人在准备这个资料的时候,内容非常丰富。探讨心性,如果按照白话解释,这样讲下去,我们很难去契入。因为心性的东西没有办法用解释解出来,《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很难去用解释解释,就解释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看第一段的经文,我们看印光大师开示: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之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谓之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犹太虚之远离诸相。不妨日照云屯。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乃如来所证之无上觉道。亦众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迹。广导羣萌。由是尼山抉诚明之奥。作修齐治平之轨。柱史说道德之经。陈长生久视之术。大觉世尊。称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尘合觉之道。立不生不灭之宗。虽浅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间有异。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发挥演畅之。普令含识。称性起修。即修显性。消原无之幻妄。复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诞登觉岸而后已也。】 好,我们到这边先告一个段落。各位看这一段,等同佛陀说法,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里面讲,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就在讲这一段。所以我说,这一段如果我们纯粹按照过去字句解说、白话解释,这样带过去,这个味道是出不来的,就像天厨妙供,这个法味我们一定要藉由印光大师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的开示,我们才有办法明白体悟。我们只能解悟了,明白这一段开示的意思,它的第一义谛在哪里,它的殊胜在哪里,它的奥义在哪里。 我们先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也就是名相注释。我们看第六页: 首先我们看『尼山』,这个「尼山」就在讲孔子。 『柱史说道德之经』是讲老子。 『大觉世尊』是讲释迦牟尼佛。 所以这一段这三行在讲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看「尼山」,尼山原名尼丘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县城东南大约三十公里,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去朝圣过,海拔三百四十余米,是孔子的出生地。很惭愧,学人到现在还没去过山东,很向往去。尼山有一座尼山孔庙,还有一间尼山书院,还有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祠堂,以及祭祀尼山神的毓圣侯祠。 二OO六年尼山孔庙、尼山书院被列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点我们政府做得非常地好,把佛教、道教、儒家的重点的这些名山古剎、这些学院,都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我都去参访过,维护得非常好。譬如说我这一次到天津讲学,我就参访袁了凡先生的故居,还有弘一大师纪念馆,那维护得真的非常好,而且导览以及里面的这些陈设,整个文物的保存都非常地好。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各位如果在读《了凡四训》里面,都会了解叔梁纥。他的母亲叫颜征在,孔子的外公要把,介绍这一段婚姻,都还要去了解他们祖宗的积德。所以孔子的父母,叔梁纥和颜征在,向尼山山神祈祷后生下孔子。文昌帝君也是他母亲向山神祈祷而生下文昌帝君,这个我们往后会探讨到。这两位圣人都是父母向山神祈祷。譬如说我们像《影尘回忆录》的倓虚老法师,他的父母亲是向观世音菩萨祈祷,后来果然生出倓虚老法师。 所以我常常劝年轻人,一定要学佛修行,要积功累德。向谁求呢?其实是向自性求,去积功累德求,观世音菩萨只是做一个表法,你还是要发愿。你不能说我到观音菩萨那边。像台北龙山寺有一座观世音菩萨,里面就有注生娘娘,我儿子就在那边求来的。所以这几天刚好有佛友从国内来,也是年轻人,我就鼓励他,因为他们想生儿子或是女儿,我就说,你们向龙山寺的观世音菩萨祈求,但是要发愿,那都会心想事成,观世音菩萨就会安排善缘,有佛缘的,会来到你家做你的眷属。 所以孔子的父母叔梁纥和颜征在向尼山神祈祷以后,果然生下孔子了。民间传说,说孔子出生之后,因为相貌长得不是很美好,结果被颜征在,就是孔子的母亲,遗弃在尼山的夫子洞,老鹰跟老虎不但不敢侵害,还细心地呵护。所以你看这个圣人,都有龙天护法在保护,都会有这些善神,这些像老鹰都有攻击性的动物,老虎也是有攻击性,但是牠们知道这是圣人,所以牠们不敢侵害。 就像海贤老和尚经过山边的道路的时候,一只公狼咬着海贤老和尚的裤管,到牠的洞内,请海贤老和尚为牠的母狼,母狼因为怀孕昏迷了生不出来,后来就是海贤老和尚为牠念佛祈福。海贤老和尚加持以后,这一只母狼终于生出五只小野狼出来,你看这么的不可思议。而这只公狼为了报答海贤老和尚的恩,第二天在路边等海贤老和尚,咬山中的野蜂蜜,来供养海贤老和尚。你看,牠们也有灵性,牠怎么知道送礼呢?牠们怎么知道报恩呢?灵性不灭嘛。牠们因为愚痴堕落到畜生道去,所以才无明障重,变成畜生道的众生,所以佛陀说,「可怜悯者」。 那么孔子据说,在老鹰跟老虎的细心呵护下,不但没有死掉,而且还健在。最后颜征在,当然因为自己的小孩,她也不忍心,跑过去看一下,她目睹这个异象,立刻接孔子回去。她知道缘在这里,这就是缘分。 第二个,「柱史」,我们看「柱史」,第六页的第四行,「柱史」是指李聃。李聃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都尊称为老子。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有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为什么都加一个子呢?就是跟《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大长者子一样,他不是大长者的儿子,各位不要误会。所以你看古代印度跟中国,对这些成年男子的尊称,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的时候,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譬如说老师,或者有道德、有学问的成年男子,都可以被人民赠予或称为子,就在他姓氏前面,姓氏摆在前面,对这个人的敬重。譬如说孔丘,孔丘就是孔子,所以称为孔子。墨翟被尊称为墨子。那么老子生于中夏中国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所以他们的学问都非常地丰富。 老子他担任这个守藏室的官员,我们现在解释一下这个「守藏室」。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书很多,我们称它叫「汗牛充栋」。「无所不有」,什么书都有。老聃处在这个法海里面,「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因为他喜欢读书,老子如饥渴似的博览群籍,「渐臻佳境」,他「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礼乐是来教育人民的,道德是众生本体的妙用,也就是,「明道德之旨」就是,他彻悟本心就是啦。总共这个守藏室他担任了三年多,「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柱史」就是柱下史。我们解释一下「柱下史」,「柱下史」是周朝官名,周秦的官名,相当于汉朝以后的御史。因为其常侍立殿柱之下,在朝廷的时候,他站在哪个位置呢?站在大殿,皇帝那个大殿的柱子旁边,「殿柱之下」,所以称为柱下史。因为他要记录嘛,皇帝要查询啊。「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计籍以及地方报上来的材料的官职,所以这个工作很重要,皇帝随时会垂询,有点像皇帝的文胆啊。周朝跟秦朝都设有柱下史,也就是御史。但是后来的御史,他还担任这个弹劾的责任。因为所掌理的工作,常常站立在殿柱之下,所以老子他就是周朝的守藏室的柱下史。 老子是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在邢台广阳山。他著作《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据说《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很多人对《道德经》也很有兴趣。 《道德经》的第一句经文就很重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都在讲心性啊。有一次,我在我们这边的指南宫,他们有个道家的学院,我就问里面的学员,你们的祖师讲《道德经》。那时候,我在文山分局当副分局长,因为那边有勤务嘛,我在那边服勤,常常有一些达官显要都到那边去礼拜指南宫的帝君。那我就问他们那个道家学院的学员,我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讲什么呢?他们表达不出来。后来我告诉他们,它们在讲自性,自性的体用。「道可道,非常道」,心性讲不出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讲出来的都还是文字啊,假名,就文字啊。 所以老子李聃,他的学说后来被庄周,庄周就庄子,杨朱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的开教宗师。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所以我们就知道说,「孔子问礼于老子」,等一下我们会探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的是道家的人物,「与太史儋并列」。 据说老子李聃他在世几岁呢?一百六十余岁,又有说二百余岁。这个岁数很长啊。「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的时候,「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因为唐太宗也姓李嘛,所以他们就尊李氏为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的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名人。 我们看很多,包括美国,欧美,他们这些领袖、总统,甚至都会引用《老子》的话,所以他们对于《孙子兵法》,孔子,《老子》、《孟子》,他们这些外国的领袖跟总统都可以朗朗上口。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是所有现在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那么老子李聃也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现在我们就来报告「孔子问礼于老子」,也有说孔子问道于老子。「问礼于老子」,这一段经典很有趣。后来因为东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实际上是名存实亡,很多地方都发生叛乱,诸侯争相称霸称王,礼崩乐坏就是讲这个时候,礼崩乐坏持续了将近二百余年。在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六百三十五年,就发生「子带之乱」,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大量的典籍被掠夺到楚国的国都郢这个地方,老子因为这样而被免职。随后老子清心潜隐,与孔子来往较多。践土会盟之后,孔丘曾经「适周」,这个「适」就是到,「适周问礼」,从鲁国的国都,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千里迢迢地赶到洛邑,就今天的河南洛阳,问向老聃礼乐。 我们看原文,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因为那时候礼崩乐坏了嘛,孔子也很有智慧,他不耻向老子请教智慧的问题。这也是算是僧赞僧,没有说古代的时候文人相轻,没有,孔子还是很有智慧。那时候孔子年纪大概五十一岁,「适周问礼于老子」,「适」就是到达,「后曰:『五十知天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YIN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是第一段,「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第一段,我们先到这边告一个段落。 我们看这一段原文的字句解说: 「适周」就是到东周国都洛阳。「适」就是前往,到。 「子」,刚才跟各位解释过,古时候对男子的尊称。 「得其时则驾」,这个「时」就是机会、时运,我们说时也、运也、命也。「驾」就是座车,引申为做官。你时运来了,机会来了,你就去担任官职,「得其时则驾」。因为做官会有车马,我们现在讲会有座车,以前叫马车,现在叫座车,像我担任副分局长,就有公家配的座车,还配司机嘛,所以「得其时则驾」。 「蓬累而行」,什么意思呢?象飞蓬转徙流离,行止不定。「蓬」,飞蓬,一种根叶都很细的小草,根跟叶都很细的小草,风一吹,它根就断掉了,随风飘转。「累」是转行的样子。 「良贾深藏若虚」,「贾」就是商人。「深藏若虚」,就隐藏货物,我们现在讲说囤积货物啊,他不让人家知道他的货物到底有多少,不让别人知道,好像空虚无物一样。「良贾深藏若虚」,就表示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露锋芒。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个就是讲大智若愚,君子有很高的道德修养,隐藏在心中,外表却谦虚退让,像愚钝之人。「盛德」,大德。 所以这一点我们各位要学习,古代老祖宗就教我们这样,要怎么样?前面讲「良贾深藏若虚」啊,你永远都不能以少为多。尤其是我们学佛的,我们以前在学讲经的时候,我们内典研究班,我们佛陀教育基金会的创办人简丰文老师常常叮咛我们,常常提醒我们,不能以少为多,不能以少为满足。你不能说,哎呀,我现在《地藏经》讲得很好,我现在《佛说阿弥陀经》讲得很好,你就趾高气扬的不可一世啊,不行,要谦虚,要深藏不露。愈是智慧如海的人,他不会轻易的在对谈里面,除非你有请,他会侃侃而谈。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因为他已经无我了,君子的德行都开显出来,「盛德」就是开显出来了,容光焕发,智慧流露,所以他法相庄严,但是他内心的定慧等持,他无时无刻无不都在定中里面。所以我们像,君子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菩萨,大菩萨,我们说佛,他是什么?「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什么?「那伽」就神龙啊,神龙见首不见尾啊。你看,神龙看起来是在动的状态,可是牠「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牠在动的时候,动中有定,有这个禅定功夫。所以他们都有很高的道德修养隐藏在心中,外表是谦虚退让,有德行的人都是这样。 「态色与YIN志」,这个意思,「态色」就是神态表情。「YIN志」,这个「YIN」不是一般那个不好的名词,这个「YIN」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太多了、太满了。譬如说好几天都一直下雨,这个叫YIN雨,雨下太久了叫YIN雨。「YIN志」就是你的志向太高了,过高的志向,「YIN志」就是过高的志向。 这一段的语译我们说明一下: 孔子前往周都,打算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说的礼,制定的人以及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这指谁呢?周公啊,西周的周公啊,那时候已经是东周了。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啊。况且一个君子时运来的时候就出去做官,如果你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啊,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除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表情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没有什么好处。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而已。 那么第二段,我们看原文: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你看这一段,孔子赞叹老子的是非常精彩的,没有任何保留,也就是什么?也就是孔子心服口服。 我们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 「罔」就是通渔网的那个网,捕兽的器具。 「纶」是钓鱼的丝线。 「矰」,用丝绳绑住,系住就是绑住,可以射飞鸟的短箭。 我们看这一段的语译参考: 孔子离开周以后,就离开老子以后,对弟子说了,鸟,我知道牠能飞;鱼,我知道牠能游;「兽」,就是动物,兽,我知道牠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牠,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牠,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牠。至于龙,我们讲神龙在天,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牠是驾着风云而飞上天,乘风而去。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大概是这一条龙吧。 那么这一段很精彩的「孔子问礼于老子」,我们来做一个研析报告,就探讨。「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而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这两位学者「在历史上各占有一席之地,均为其言论著书立说」。老子教我们怎么修身养性,让我们的道德可以开显出来。孔子教我们怎么样修持五伦,能够如何经营这个国家,乃至于家庭、个人。所以「老子留有《道德经》五千言,孔门弟子则编纂《论语》一书」。 「老子见孔子常周游列国」,老子当然是知道,他们同一个年代的,「老子见孔子常周游列国,说道献智」,常常孔子都要向这些国君,来讲这些治国的道理,也希望贡献他的智慧。这一段是主要后边的历史家怎么评论。孔子希望天子能重用他,所以他周游列国,他目的是干什么?他目的是施展他的抱负理念,也就是说,希望这一个国君能重用他。我们知道孔子只做到大司寇,老法师说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类似县里面的警察局长。 老子就是用这几句话告诫孔子,他说,你遇到有智慧的国君,「明君」就是有智慧的明君,你就去担任他的官职,「驾车前往为官」。如果没有遇到明君,那你就学「箕子、接舆之蓬累而行」,他劝孔子,不遇明君不必修饰而去求官。这符合道家说的「隐祕而不求名」。「而孔子听了之后,认为兽、鱼、鸟三种动物」,人们都可以去捕到牠,只有老子智慧如龙。我们知道老子他是已经有甚深禅定,他有无想定了,他是在色界的无想天。所以孔子说,「唯独老子如龙,乘风云而上天」。他完全看破放下了。人们不容易去追摹,你没有办法去学习。「可见他觉得老子妙高道远,人不易得之也」,所以称为他人中之龙,那我就不晓得怎么去绑住他了。 再来,我们介绍《道德经》。 相传当时身为柱下史的老子不忍见周朝衰落,同时也为了避祸而西出函谷关之前,当时任守关要职的关令,那边有个官员,守这个函谷关有个关令,我们现在讲叫指挥官,那个关令,名叫尹喜,姓尹名喜,也有人称他叫关尹。「关令尹喜曰」,记载下来是这样,那也有一个说法说,守关的令尹他感到很高兴,「喜」就是高兴,所以有人说他是尹喜,也有人说是关尹。老子要西出函谷关,就被关尹拦住了,并邀请作客,并向他请教周礼。 李聃在当时总结他的思想著述,并对尹喜说了,「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这段是老子对关尹的开示。我们知道它上篇为《道经》,为什么?道为体。下篇为《德经》,德为用。就是体用不二啊,我们知道《华严经》里面讲体、相、用。而后留下五千言一书,又称为《老子》,道教称为《道德经》。据说老子是倒骑青牛而去。 在神话故事里面,尹喜看见土台,就今天的瞻紫楼,又称为望气台。传说函谷关关令尹喜有一天登高远望,观察天象,据说关尹他懂得这些,他懂得这个,「善内学星宿」,他懂得,他知道观星宿,他会观星宿。他看到「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尹喜「认为紫气升腾及祥瑞之兆」,暗示「将有真人过关」。「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所以后来为什么有这一句成语,叫「紫气东来」,是这个意思,从这个地方出来。他马上叫函谷关的关吏、关员「清扫街道,恭候异人」。这次我到南京去讲《临终关怀》,终于见识到,看看真正的这种古代的这种像函谷关,这种城内城外的这个城楼,我第一次在南京看到。 不久,果然见到一位「皓首长髯」,就是白头发,脸颊长了胡须的一位老者,骑着青牛徐徐而来,「原来是东周柱下史老子」。后来据说函谷关那一带的民众,他们的门楣或春联都写什么?「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传到今天。 所以古时候又有,「紫气东来函谷关,老子著书五千言」的故事。唐朝诗人杜甫在《秋兰》的诗中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唐朝的时候有修建了三丈多高的「瞻紫楼」。这栋楼到民国年间毁于兵火,就战火。现在所能看到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刚才讲印光大师这一段的白话解说,『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这一段。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周遍宇宙、真实广大啊,就是我们自心本来具足无上菩提大道。它是微妙不可思议啊,我们自心本来具有的法性。真理之体以及真智之用是不二的,出世与入世是圆融无碍的。离开一切妄念,它是离开一切妄念、离开一切情执,是不生不灭的境界。这就是有而不是真有,它是幻化的、是空性的。『不有』就是空的意思。「不有而有」,虽然是空性的,但是它又生出妙有。虽生出妙有,但是它又是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也就是我们佛家讲的真空妙有。众生跟佛都从这一念心生出来的,『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圣人与凡人都无法形容。好像明镜能照万物,而它里面并无一物,怎么能够说谁来谁去呢? 好像,『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镜子它在那边寂然不动,它的照性你是看不到的,但是人走过去,它就照起来,你不走过去,那个镜子的照性还是继续起作用,这个意思,「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胡来」就是什么?外国人走过来。「汉现」是什么?本国人走过去。就禅宗里面讲,「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镜子本身它是不动的,那个照性你是见不到的,但人一走过去,外国人跟本国人一走过去,它就照相出来。它照出来相是什么?外国人照外国人的样子,本国人照本国人的样子啊。所以这种心性的经句,很难去白话解释出来,因为它不是用解释的,它是称性而谈的。 『犹太虚之远离诸相,而不妨日照云屯』。就好像说,「太虚」就是虚空,它远离各种诸相。你看虚空里面有晴天、阴天,有白云、有乌云,有晴空万里、有乌云密布,有飞机在飞、有鸟在飞,这叫「犹太虚之远离诸相」。这些相变来变去,飞来飞去,「虚空原不动,白云自去来」。就「犹太虚之远离诸相」的意思是这样,就是说,你看这个虚空都不动啊,但是这些相不断地变化,千变万化,所以太虚远离诸相。而「不妨日照云屯」也,但是虚空虽然不动,它也不妨碍这些妙有变化。它不妨碍什么?它不妨碍太阳出来,「日照」就是太阳出来了,阳光日照啊。它也不妨碍乌云密布啊,「云屯」就是白云跟乌云的变化。不妨碍「日照云屯」。 『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禅宗讲的,我们这念心性的真正的本体,究竟本体,「实际理地」,它是「不受一尘」的,就本来无一物啊,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叫「不受一尘」。你受一尘就不行,受一点污染,你只要一个法执在。譬如说,舍利弗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舍利就非常有智慧,舍利弗已经入胎了,他是乘愿再来的,他母亲非常有智慧,辩才无碍。我跟各位解释什么叫「不受一尘」,因为这个很难去解释。舍利弗的舅舅长爪梵志,梵志就是印度那时候的修清净心的修行人,叫梵志,就像光目女的母亲曾经担任过梵志。他为什么叫长爪?因为他指甲留很长,长爪梵志,就是舍利弗的舅舅,他是修外道的,心外求法。他就去见佛陀,佛陀大概也知道长爪梵志要来见他了,我姐姐的小孩一生出来,这个舍利弗一生出来,我要收他当我的徒弟。那就跟佛陀辩哪,佛陀让他先说。 长爪梵志就说了,我一法不受。什么叫一法不受?我不会起心动念了,我这个心在定中,我一法不受。你说快乐的事情来,我也如如不动;痛苦的事情来,我也如如不动,我一法不受。你毁谤我,我也是这样;你赞叹我,我也是这样,我一法不受。佛陀就笑一笑,没有讲话。长爪梵志就说,你看,你说不出来,那你呢?你讲你的境界啊。佛陀他在定中说法,佛陀就看了一下长爪梵志说,那你说你一法不受,请问,这一法不受,这句你悟的境界,你受不受?他讲不出来。譬如说,我很解脱,那佛陀问你说,我很解脱,你受不受?你不能说,我还有一个我很解脱啊,连这个都要拿掉,「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智慧是本有的,哪里还有说我得了一个智慧?你得了个智慧,还不是智慧。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说,初果须陀洹说,我是初果须陀洹,他不是初果须陀洹。你要把那个我拿掉啊,因为初果须陀洹是破见惑的,他身见都破掉了。这段因为不好解释,所以我只好先解释长爪梵志跟佛陀的精彩对话。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你只能解释说,真如自性的本体,它是不能有一点烦恼,「不受一尘」,不着一尘。「本觉心中」,圆满具足一切万法。这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就是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也是众生所迷的常住真心。儒释道三教圣人,依这个心性,『各垂教迹』,教化他的弟子跟众生,到各地讲经说法。孔子,儒家,四书五经;道家,《太上感应篇》、《道德经》;佛家,佛陀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讲这一念心性,这叫「各垂教迹」。广导群迷,广度羣萌,「羣萌」就是众生,广度众生。「由是尼山抉诚明之奥」,因此孔子就来演说「诚明」的奥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叫「诚明」的奥义。 『作修齐治平之轨』,作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则。老子说《道德经》,「柱史说道德之经」,就是老子说《道德经》。『陈长生久视之术』,陈述如何长生不老的办法。释迦牟尼佛演说法界性,『称法界性』,演说法界本性。指示常住真心,『示真如心』,说出背尘合觉之大道,立不生不灭的宗旨。虽然三家论述的浅深大小不同,也有可能是入世出世的差别,『世出世间有异』,但都不外乎以我们自心本有的理性,去发挥演说。使一切众生认自本性,开始修行,一旦修行,则本性渐渐显现,消除本来就没有的幻妄境界,恢复本有的天真,永远出离了迷途,最后就登上觉悟的彼岸。 这一段我们白话解就说到这里。那么这一段非常精彩,因为三藏十二部所探讨的,佛陀所说的,佛陀出世的本怀,就在这一段。这一段,我们摘录它的重点,我们跟各位报告一下。 本段重点: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之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谓之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犹太虚之远离诸相,不妨日照云屯。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乃如来所证之无上觉道,亦众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迹,广导羣萌。」这一段是印祖开示的重点,我们要探讨五点。第一点,印光大师对性相、因果、事理的开示。谈心性,因为这一段里面大概有三个,我把它列出来三段。第一,「吾心本具之道」,「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第二,「有而不有,不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三,「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根据这三段,我们把它展演出五个重点,都是印光大师开示。因为以学人的修持,还没有办法去把这一段的重点称性而谈,我做不到,也没有办法,我们必须依祖师的教诲来论述,因为我们没有开悟,我们没有办法去演说这样的一个圆满境界,依祖师的开示就不会有错。我把它归纳为五点。 第一,印光大师对性相、因果、事理的开示。这一段是从《印光大师文钞正编》〈与佛学报馆书〉这一篇里面出来的。 「以下论理事,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见《正编》〈劝爱惜物命说〉。「众生沈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沈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这一段开示是出自于《印光法师文钞正编》〈与佛学报馆书〉里面。这一段,印光大师他探讨这个心性,我们来把它先,就学人所领悟的,我把它解释出来。 印光大师说,「理事,世出世间之理」,如果是讲理跟事,是「世出世间之理」,你讲世间法也好,你讲出世间法也好,我们知道,世间法教你做什么?世间法譬如说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法,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所以世间法是六道众生,三界六道。出世间法是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天台宗里面的藏教佛,还有通教佛,就还没有破根本无明的,我们都称他叫十法界的佛。 老法师说,破根本无明了,才可以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那是分证佛跟究竟佛,也就是天台宗里面讲的,藏、通、别、圆里面的别教佛跟圆教佛。如果没有破根本无明的,都是十法界的佛。老法师说,他是属于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说的六即佛,名字佛、理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佛、究竟佛。老法师说,十法界的佛相当于天台宗六即佛里面的相似即佛,就是已经有佛的味道,但是还没有证,没有破根本无明,他不是分证佛,也就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分证佛跟究竟佛。 所以论理事,还有世出世间的理,你不管讲世间法的理也好,你说为什么会去当天人啊?为什么会到人间来呢?因为你的心有持五戒嘛,你持上品的五戒十善,加慈悲喜舍,你当天人。如果你把五戒持好,你可以得人身嘛。你造五逆十恶到地狱嘛、到饿鬼道、到畜生道嘛,验的也是心性啊。所以不管讲世间、出世间之理,离不开这个「心性」二个字。 世出世间的事,不出因果二字。你讲世间的因果也好,为什么他不能够出三界?因为他不能放下我执,他迷于五欲六尘,他着相修行,他不能够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不能够离相布施,所以他就不能够出三界,那就是世间因果嘛。如果他能够离相,他就能够出世间,像阿罗汉,他为什么可以证阿罗汉呢?因为他悟了苦集灭道,他了解苦集就是,为什么会有世间因果?为什么会有这个苦乐忧喜舍的果?因为它是贪瞋痴感召来的,集嘛,贪瞋痴感召来的。如何离开这个世间因果呢?他就必须要依道来灭掉烦恼。所以阿罗汉他为什么能够出三界?他就是悟了这个苦集灭道,破了见思惑,也不出这个因果两个字。 所以世间跟出世间,譬如说你世间法来讲,你想得财富,老法师说你必须要财布施下手,财布施就是得财富的因,你得财富的果,是因为你财布施的因,这是世间法来说,也不出因果。你想得聪明智慧,你就必须要法布施,法布施是因,得聪明智慧是果,也不出因果两个字啊。你无畏布施,你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所以世间法,财施、法施、无畏施,都离不开因果。 出世间法,跟各位讲的,你修,你悟了苦集灭道,破见思惑,你证得阿罗汉。你修六度波罗蜜,成就菩萨。你修十二因缘,得辟支佛。也离不开因果啊。你放下执着,像阿罗汉一样,离开三界,出三界,放下执着是因,出三界是果,出世间法也离不开因果。 所以印光大师说,「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绝对没有说,没有因而得到这个果的。「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因为如果要讲到这个地方说,因果它是通三世的,它因果不同时,它因果通三世,有现报、生报、后报,它因小果大、因果不空、善恶不能相抵,这五大原则。 所以印光大师说,众生沈沦九界,「如来证一乘」。因为我们佛陀说法有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有一乘法,就是一佛乘,就成佛。「九界」是没有包括十法界的佛,九界的众生。「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沈迥异」,他为什么成为四圣?成为六凡呢?「苦乐悬殊」呢?因为「因地之修德不一」,他在因地的修德不一样嘛,以至于果地的受用就不同。 「阐扬佛法」,印祖说,我们要弘扬佛法很不容易啊。确实,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追逐物欲的生活,你跟他讲解脱啊、讲明心见性,你讲往生极乐,不容易啊。所以印祖说,「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如果你专谈理性,你一直讲这些真理,讲这些佛理,讲这些很深的佛理,你讲这个了义的,中下根机的人他不能够受用,中下根机的人他烦恼多、业障重,他听不懂,他也不能得到利益。可是如果你一直讲因果,讲事相上的因果,讲报应,你不讲一点道理,那么「上士每厌闻熏」,你讲这些故事,他觉得你讲得太浅了,你天天都讲报应,你要讲心性啊,你要讲自性,你要讲这些甚深的佛理,所以上根利智的人他就讨厌,他不想再听了,「每厌闻熏」。 可是,印光大师说,因果跟心性,两个分开就受伤,两个合起来都很美好。因果是讲事,心性是讲理,所以因果是事,心性是理,事理必须要圆融。你事理不圆融,你光讲理,中下根机的人听不懂;你专讲事、讲因果,「上士」,上根利智的人,他不想听。所以印祖说,因果跟心性,如果分开来说的话,其实很难得利益,就「两伤」,唯有合起来。 像佛陀他在讲经的时候,你看佛陀在讲《法华经》,《法华经》很深啊,它最后都在讲成佛,成佛之道,怎么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就教你怎么转凡成圣。佛陀在讲《法华经》的时候,讲了很多譬喻的故事,讲了很多公案,譬如说三界「犹如火宅」,鹿车、羊车、牛车,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是讲自性,牛车就是菩萨乘,羊车就是声闻,鹿车就是缘觉。你看,佛陀在讲《法华经》,那么深的这个理,他都还用这些譬喻。三界「犹如火宅」,就像这个房子快烧起来,这里面三种不同类型的小孩都玩那个玩具不想出来,声闻就是羊车,缘觉就是鹿车,菩萨就是牛车,他们都不想出去啊。佛陀跟他们讲,这房子要烧起来了,外面还有一台大白牛车,你们要不要出去找?很多玩具在里面,外面等你们。他说,真的?这三个全部都出来,就是会三乘为一乘,是这个意思。佛陀如果讲会三乘为一乘,大家听不懂啊,也就是说,佛陀在《法华经》里面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那都是我方便说的,会三乘为一乘。 所以印光大师说,他就引用「梦东云」,「梦东」就是梦东禅师,他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你会讲理的,很会讲理,但是他也不会抛弃离开因果,他有时候还会举公案来做对应、来做对照。所以像学人有时候在讲《感应篇汇编》,讲到很深的理的时候,我就会引一些古代的公案、现代的公案来做对照,这叫做学梦东禅师的「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虽然说你没有办法悟入心性,你可能还没办法悟入这个妙理,但是你不断地对因果深信,你对因果建立起深信。那要怎么样才可以深信呢?他要悟了以后,他就深信因果,他深信因果不空。就像安世高大师一样,他深信因果,但是他也「大明乎心性」,他也开悟了,「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这个道理是一定的道理。 以上这一段,是我们谈心性,「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我们首先就,这一段是在讲心性,但印光大师说,你光谈心性,心性是理,那因果是事,所以要事理圆融。 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梦东禅师。梦东禅师是,他又叫际醒禅师,字彻悟,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称彻悟禅师,又号梦东,他是京东丰润县人,族姓马。年幼的时候非常地聪明,喜欢读书,饱读各种「经史群籍」,各种书籍。他二十二岁的时候生一场大病,他觉悟了这个「幻质无常」,「幻质」就是这个四大五蕴是无常的,所以他就「发出世志」,想要出家。病好以后他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宿剃发」,这个老修行人剃发,老参剃发。 后来到岫云寺恒实律师,受具足戒,「圆具」就是受具足戒。那么到香界寺听隆一法师开演《圆觉经》,早晚「研诘」就是探究《圆觉经》的妙义,「精求奥义」,后来悟了《圆觉经》的大义。后来又依止增寿寺慧岸法师,「听讲相宗」,「相宗」就是唯识,法相宗,也「妙得其要」,也体悟相宗这个要义。然后再「历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法华经》、《楞严经》跟《金刚经》,圆解顿悟。所以彻悟禅师他是「性相二宗」,性宗我们现在讲就是禅宗,相宗就是唯识宗,法相宗。他对于「性相二宗」,其实佛经就在讲性相的道理,相宗讲唯识,性宗讲如来自性、如来藏性。所以彻悟禅师对「性相二宗,三观十乘之恉」,他了无疑滞,他没有任何障碍。 后来在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冬,他参访广通粹如纯翁,他参访这位广通粹如纯翁,这位禅师,他明白怎么是「向上事」。什么叫「向上事」?这禅宗的用语,就怎么开悟,他明白了。「师资道合」,于是这位广通粹如纯翁为他印证,「乃印心焉」。所以梦东禅师成为临济宗第三十六世。三十八年,「粹翁迁万寿寺」,继续讲座。后来这一个梦东禅师他就开始讲述禅宗的纲要,那么后来「宗风大振」。 但是虽然梦东禅师他弘扬的是禅宗,但是他到后来,他常常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他是禅门的宗匠,他是一个开悟的圣僧,我们知道永明延寿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六祖,可是永明延寿大师他最后归心净土,就是永明延寿大师,我们知道「万修万人去」,这个就是永明延寿大师说的。所以那时候梦东禅师就学永明延寿禅师,他怎么样?他每天念佛十万声,是每天念佛十万声。黄念祖老居士也是到晚年的时候,每天念佛都超过十万。梦东禅师他志求西方,「期生安养」。所以像梦东禅师他都这样,何况我们现在末法时期? 所以梦东禅师说,永明延寿大师还要「日课十万」,那我怎么可以不学他呢?因为他是清朝,已经算是末法了嘛。其实永明延寿大师那时候,宋朝时候其实也是末法。他说,那时候,人家永明延寿大师都还「归心净土」,「日课十万」,「期生安养」,何况现在「末代」呢?所以我应该遵承永明延寿禅师,也是「栖心净土」。所以梦东禅师就开始弘扬「莲宗」,就是净土宗。他怎么做呢?诶,这个我们也可以学,他每天「限尺香晤客」。什么叫「尺香晤客」?就每天会客只能一支香。一支香大概是多少呢?一支香大概,长香九十分钟,一天只会客九十分钟,「晤客」。超过这个时间,他就不会客了,他不见客人,「礼拜持念而已」。 我们老法师曾经在我们台北善导寺待过。那善导寺呢,简丰文老师跟我讲,善导寺,也是住持,道安法师,道安法师年纪很年轻就走了,他大概六十几岁就走了。道安法师非常慈悲,因为我们知道,善导寺在台北市火车站旁边,其实信徒都是很多的,法会也很多,我父母亲的骨灰都在善导寺,所以我常去啊,他那边法会很多。道安法师他很慈悲,他一天的佛事都忙完以后,那侍者就告诉他说,和尚,你要休息了。因为大家很多人都,法会做完要等着请示道安法师,就排队,要登记,要见道安法师,请道安法师慈悲开示。侍者就劝道安法师说,和尚,你应该休息了,今天佛事做了一天,很辛苦。那道安法师怎么说呢?哎呀,人家等我一天了,我要跟他开示啊。就会客啊,去见这些信徒。所以有时候,有些法师他是真的被信徒累死的,太累了。像梦东禅师他就这样规定,「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持念」,他就是拜佛念佛,这个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学人这次有去潜修二十二天,到中部一间佛寺,不敢讲说闭关,就是去潜修。一天大概,早课五点起来,做完早课大概六点半。那六点半用早斋,大概七点半就结束了,包括洗碗啦、经行啦,我那时候早课也是念佛绕佛,饭后经行也是念佛。七点半就可以开始用功了,开始用功到十一点半,十一点半准备午斋。那就将近多少个小时?将近有四个小时可以用功。十一点半用完午斋以后,大概十二点多又出去经行,大概十二点半回来,快一点。小睡片刻,大概十五分钟就好了。一点开始用功,用功到五点药石,又有四个小时啦。这八个小时啦。一点到五点就四个小时嘛,五点药石,药石完大概五点半。六点经行完毕,盥洗,自己洗内衣内裤。洗完以后大概六点半,又开始用功,他们九点就打板了,九点半打板。我算过,我包括经行在念佛,包括早课在念佛拜佛,这样一天扣掉吃饭跟睡觉,用斋跟睡觉,大概最少,因为十一点睡,五点就要起床,我给它约略估计一下,一天可以用功十四个小时到十五个小时。所以我觉得呢,闭关潜修很重要。所以我这次回来以后,自己就告诉自己说,以后最好每半年潜修至少一个月。 梦东禅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不必去应酬世间事。后来他又迁到觉生寺,担任住持八年。因为觉生寺「百废尽举」,所以他建了一个净业堂,他盖了三个堂,一个叫涅槃堂,一个叫安养堂,一个是学士堂。学士堂就是念佛堂。涅槃堂是干什么呢?涅槃堂就是怎么讲,往生堂啦,也就是圆寂的地方。那安养堂呢?就是我们讲的如意寮,就现在讲养老院,佛寺不叫养老院,叫安养,叫如意寮。梦东禅师觉得说,让这些老病的这些出家人有所寄托。 所以他不仅是通禅宗,通宗,也通净,「禅净宗旨,皆深造其奥」。他「律己甚严」,对待人非常地亲切,「望人甚切」。「开导说法」,他「开导说法」像什么呢?他开示像「瓶泻云兴」,像瓶子倒水出来,全部都流出甘露法语,劝信众要精进修行。所以在他那个年代「莲风大扇」,就是净土宗念佛的人非常地多,「莲风大扇,遐迩仰化,道俗归心」,当时法门称梦东禅师为第一人。 后来他退位到红螺山资福寺,希望在那边往生,「以期终岁」就是希望在那边往生。后来因为「衲子依恋追随」,后来他的徒弟就一直想要跟着他,还有这些战争、灾难,避难,所以他就没有,遂「心终无厌,遂复留众」,最后把这些弟子再留下来。「俄成丛席」,最后还是他的讲席、他的讲座,也是非常多人跟随他。「担柴运水,泥壁补屋,一饮一食,与众共之」,他还是跟大家一样挑柴运水。 这样又过了十年。最后他要往生的时候,他已经先预知时至了,他到万寿寺去「扫粹祖塔」,去清洗祖塔,也就是他将来准备在那边涅盘的时候,他的骨灰罈要进祖塔。然后拜别「诸山外护」,拜别这些诸山长老以及护法。「嘱曰: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宜各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他就最后交代弟子了,说「幻缘不久」,这个世间是幻化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四大五蕴是它不能常住啊,「幻缘不久」啊。「人世非常」,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虚生可惜」,你浪费时间是很可惜的事情,浪费生命是很可惜的事情。赶快努力念佛,他日我们在极乐世界相见,他日净土好相见也。 然后三月回到山上来,交代荼毗的事情。你看,他二月去礼祖塔,三月交代荼毗的事情。他十月十七日就把院务交代他们的弟子,命他的弟子松泉禅师领众主持。然后就告诫他们说了,「诫曰」,他们是修禅的,他一样是告诫他的弟子,「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所以不能改变道风啊。 这次学人有到南京讲《临终关怀》,莲友好意带我去参访灵巖山寺,印祖的祖庭,印祖的道场。灵巖山寺算是净土宗的祖庭了,要一阶一阶地登上去。承蒙灵巖山寺的空苦和尚接待,我说,您的法名起得非常好,空苦和尚啊,空就是放空嘛,放下,离苦得乐,叫空苦,离苦得乐。他常常带弟子朝拜灵巖山寺的朝山。我要去的时候,他隔没多久,他就要去朝五台山了。很高兴的,我能够参访到印光大师的关房,也见到印光大师的当时的这些遗物,非常感动。然后呢,也去顶礼印光大师的舍利塔。 那他跟我讲,空苦和尚跟我讲,他说,印光大师在的道风呢,到现在统统没有改变,确实。他说,除非这些灵巖山寺本身有必须要修补的,才会再重盖,否则一概不再继续盖,一概不再盖新的这个大殿。他说,维持印光大师在的道风。因为印光大师在,我们在上一集里面有提过,印光大师交代他的弟子真达和尚跟妙莲和尚,不能搞派头。 所以后来我才知道,灵巖山寺它是什么?它是春秋时代,我们都看过,越王句践跟吴王阖闾,吴王夫差,吴王夫差就是跟西施的爱情故事,我们都看过啊,看电影看过啊。那个灵巖山寺就是吴王夫差的皇宫,那个地方本来是饮酒作乐,它是YIN宫。YIN宫各位都懂吗?灵巖山寺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现在还在,那个后花园就是西施的花园,就西施的寝宫嘛。从灵巖山寺再上来,后面山有一座花园非常漂亮,那边还有一个吴王井,就吴王夫差的这个古井,那本来是西施井,现在改成智积井,智积菩萨在那边曾经驻锡过。所以你看这些祖师他们都很有智慧。所以印光大师是一九四O年圆寂的,到现在是二O一八年,已经圆寂七十八年,灵巖山寺的道风没有变。现在弘化社继续一样印经。 所以梦东禅师交代他的弟子,「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普被。「无机不收」,不管你什么根机的,净土法门都能够接引。我几年来跟你们苦心建这个道场,是要接待各方来的、十方来的信众,大家一起修净土法门。凡是我所建立的规模,你们应该永远遵守,不能够「改弦易辙」,不能改变。诶,他是禅师,他是开悟的禅师,在禅宗讲,你坐破蒲团都不能够开悟,可是念佛可以带业往生。所以为什么现在修禅的都是禅净双修。梦东禅师特别叮咛他的弟子,「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 最后他示现「微病」,命大众助念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乃告众曰: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后来信众弟子就劝他啦,「以住世相劝」,师父啊,你再留下来,继续带领我们,你不要往生啦。梦东禅师说啊,「师曰: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他说啊,这百年还是要走啊,我们是三界的过客啊,我们是旅客啊,我们是寄居在这里啊,我们的故乡是在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只是客栈而已啊,「百年如寄」,最后还是要离开啊。你去哪里,离开人身以后要去哪里?「终有所归」,你要去哪里?去六道吗?还是去三恶道?我现在能够,「吾得臻圣境」,我能够见到圣境啊,见到极乐世界的圣境啊,你们应该为我庆幸才对,怎么还在苦留我呢? 十二月十六日,命监院师贯一法师,「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告众曰」,我已经见到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大士啦。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文殊师利菩萨、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已经来接引了。「今复蒙佛亲垂接引」,他是「蒙佛亲垂接引」。 为什么我今天讲到《安士全书》印光大师这个〈序文二〉,特别要提到这一段,介绍梦东禅师,各位明白吗?我们要学祖师啊。老和尚说,现在依止大善知识不容易啊,遇到明师不容易啊,要怎么办?你学古德啦,你学印光大师啦。其实我以前很少介绍过梦东禅师,就是彻悟禅师,我以前很少介绍他。所以这一次,特别我把他介绍出来,他跟永明延寿大师是一样的典范,他们是禅宗归入净土啊,最后导归极乐啊,太殊胜啦。 所以他说,我今「蒙佛亲垂接引」啦,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那是什么?上品上生,他是上品上生。「吾今去矣」,我走啦。「众称佛号愈励」,大家念的佛念得更努力。「师面西端坐合掌曰」,坐化,你看他是坐化,「面西端坐合掌」,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声相好」。最后开示大众,你念一声阿弥陀佛,见到一声的相好光明。谁的相好光明?当然是我们自性的相好光明啦,也是见佛的相好光明啦,称一声佛名,见一声相好。「遂手结弥陀印」,他是打弥陀印,弥陀印各位都知道,是这样的,弥陀印,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闻异香浮空」,虚空中都充满着异香。然后怎么样?「供奉七日,面貌如生」,七天啦,面貌都没有变。「慈和丰满,发白变黑」,跟海贤老和尚一样,头发变白,头发本来是白的,变黑,「发白变黑,光润异常」。「二七入龛」,这坐龛嘛。「三七荼毗」,火化,「获舍利百余粒」。「门弟子遵遗命,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 那么梦东禅师世寿七十岁,「僧腊四十九」。「僧腊」就是他出家的戒腊,他的戒腊四十九。「法腊四十有三」,他弘法多久呢?四十三年。「僧腊」就是一般讲戒腊,他出家以后受三坛大戒,多久?四十九年。也就是什么?他二十一岁出家。跟谁一样?跟印光大师一样,印光大师也是二十一岁出家,到八十岁入涅槃,多久?五十九年。印光大师比彻悟禅师多了十年。「法腊四十有三」。他所着有的开示禅宗、教下、律宗、念佛伽陀行于世。 在清朝嘉庆十七年,有一位他的弟子叫惺聪法师,他就因为要把汇集他们梦东禅师的,他的一生的著作,把它流通出来。大家赞叹他说,彻悟禅师他「过量人」,他「真过量」什么意思?他是大上根利智的,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乘愿再来的,叫「过量人」。「六根通利」,「六根通利」什么意思?他「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遂「解悟超常」,他大开圆解。「既具辩才,兼持苦行」,他辩才无碍,而且还修苦行,以苦为师,「始终如一」。所以梦东禅师最后被尊称为净土宗第十二祖。 我刚才一开始就讲说,这一段要全部把它讲成一集,有点困难。所以我们今天这一集,我们就把它讲,就是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序文二〉之一集。下一集我们就称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序文二〉之二集。那这一集是〈序文二〉之一集。 那剩下三分钟,我们来聆听净空老法师对因果的开示,因果教育很重要。因为《安士全书》就在讲因果、讲断恶修善,《阴骘文》就在讲断恶修善。 老法师对于因果教育最重要,在这一个开示里面,第一点,老法师说,我们学习、修行,我们学习因果教育,我们一定要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循序渐进不可以躐等。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呢?也就是说,你还是要按照次第修上来。譬如说,我们说净业三福,你要先修净业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净业第一福做好了,你再修净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然后等到你的三皈五戒都做到圆满了,你再提升到净业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循序渐进不可以躐等。你不能说,我一下子就要研究《法华经》,我一下就要研究《华严经》,你不能够躐等。纵然是你根性很好,你的根机很利,也要守规矩啊,也要遵守因果啊,刚才彻悟禅师说的,善谈心性者,不弃离因果啊,你还是守规矩啊。 那么次第呢,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先修德行。所谓渐进不可以躐等,就是你要先修德行。德行要怎么修?你要从三皈五戒,要落实、要忏悔、要薰习经教、要有定课,先修德行。老和尚说,在今天,德行里面,还是要先懂因果,先明白因果。这是谁教的呢?这个次第谁教的呢?印光大师教的,先修因果,先修德行。老和尚说,我学佛五十八年了,按照这个推算呢,现在应该叫做,老和尚应该说,他学佛六十六年了,老和尚今年九十二岁了嘛,所以学佛应该是六十六年到六十七年。老和尚说,我对于印祖这个教诲深有体会,我深信不疑。如果没有因果教育,纵然学了伦理道德,名闻利养的境界现前,往往自己把持不住,就变节了,这种人很多。小名小利你不在乎,不动心;大名大利来的时候,你动不动心?你保不住了,确实。在境界上不能做主,为什么?因为戒律持得不好,因果体悟不深。你因果体悟不深,你德行就出不来,你真正深信因果了,你德行就出来了。所以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今天不厌其烦地来探讨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序文二〉,第二篇〈序文〉的报告。我们也要明白心性跟因果,刚才谈的了解因果跟心性是不能够背离的,两个合起来才是完美的、才是美好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回我们再讲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序文二〉之二。 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