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什么是因果?什么是业报?什么是轮回?什么是六道?


   日期:2018/1/11 22: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因果?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

  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

 

  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

  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

  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

  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

  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但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所以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什么是业报?

  业报指的是善恶业因所生的果报。

  佛教业报理论认为:众生所受的一切苦乐及生活环境等现实,都是由自己造的业所感召的果报,自作自受,业报通三世。

  业与报

  一、佛教“业”的意思是造作,泛指众生有意识的一切活动。

  业一般多指身、语、意三业:

  1、身业是指身体所作,举手投足等所做的一切事;

  2、语业是指发声、说话、吟唱等;

  3、意业是指心所法中的思,包括审虑、抉择、思维、想象等意识活动。

  由于身、语二业都由思发动,所以意业贯穿于身、语二业中。

  从道德角度和所生果报的苦乐来看,业又可以分为善、恶、无记三业:

  1、善业就是对今生后世有益且顺于理的造作;

  2、恶业就是对今生后世有害且逆于理的造作;

  3、无记业就是不善不恶的造作。

  业还有十善业、十恶业等说法。佛教认为,由善、恶业会产生业力,其力量十分强大,其作用十分复杂。

  二、佛教“报”就是一切众生在生活中,受宿生业力的影响支配,推动着对于当前环境苦、乐、忧、喜以及不苦不乐等五种境况的领受,也就是常说的果报。

  大凡世间一切的活动,有原因就有结果,有业力自然就有业力的反应,原因的结果就是果,业力的反应就是报。

  果是对因所说的,报是对业说的,实际上业报就是果报。

 

  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因果理论和业报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

  即善业必得善报,恶业必得恶报,无记业不受报,善恶杂业得善恶杂报,无漏业得无漏果报,彼此不杂,丝毫不差;

  2、自作自受,不由他人。

  即业因所生果报,必由造业者自己或自己的延续来承受,不能由他人替代;

  3、果依众缘,报通三世。

  即业因虽必生果,但果报的成熟必须具备条件,若条件不具备,就得不到果报;又由于果报通于三世,未必报在今世,但不管相隔多少劫,终会有受报之时;

  4、业由心造,因果可由心回转。

  即业力为自心所造,自心有自主性,而且业性本空,所以已造恶业之报可由修道或修善等消灭不受。

  什么是轮回?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轮回的原因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无知产生“行”,各种不同的“行”产生不同的业力,业力的存在导致轮回。

 

  轮回的概述

  轮回并非释迦牟尼佛所创,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加以发展而形成佛教的轮回思想。

  婆罗门教中的轮回是说自我轮回于天、祖、兽三道中,就像人从一间房子走进另一间房子。

  佛教轮回是指生死相续、业果相续而无常住自我,这种轮回观打破了婆罗门教的四种姓制度,强调众生平等,只是根据业报来轮回。

  

  轮回的原因

  轮回的原因就存在于十二因缘中。

  佛教认为主要是因为十二因缘的无明引起的,无明就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无知,由于无知就产生了“行”,各种不同的“行”会产生不同的业力,正是因为业力的存在,才为轮回的进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轮回的形态和场所

  关于轮回的具体形态,在《增一阿含经》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

  其中的化生包括后来佛教中的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五道的理论后来在佛教中还增加了阿修罗道,成为六道。

  佛教认为轮回的世界是由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轮回理论的发展

  部派佛教在十二因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是佛教早期比较细致的轮回理论。

  但佛教中的无我观念和轮回理论之间是不协调的,于是一些部派佛教就提出变相的“我”,认为它与五蕴非一非异。

  大乘佛教则在轮回的六道之外,又加上了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等,进一步丰富了佛教的轮回形态理论。

  由于大乘中观派强调事物的无自体,所以认为轮回最终并不具有实在性。

  大乘瑜伽派则把“阿赖耶识”用来起“我”的作用,但在表面上却否定。

  轮回之说传人中国后,古代许多中国人对轮回转世等观念是接受的,但对于印度佛教中无我观念却难以理解,总体来看,轮回之说在中国民间还是有着广泛的信众基础。

  什么是六道?

  佛教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

  佛教认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这六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乐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1、天道。

  天道众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长寿而没有烦恼,是六道之首。但是他们迷恋于世俗享乐,当业力耗尽他们的福报,就会堕落到其他五道中去。

  2、人道。

  人道众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当中要受到许多痛苦。

  3、阿修罗道。

  此道中的众生福报极大,寿命很长,与天界众生差别不大,所以又被称为“非天”。但是由于忌妒心重而好战,在与天界开战时,阿修罗往往战败而受到极大的痛苦。

  4、畜生道。

  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们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们不可能积累善业。此外,畜生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残杀。

  5、饿鬼道。

  在饿鬼道的众生没有食物和饮料,一般都是大肚子和小脑袋的形象,吃食物时,喉咙会有烧灼的感觉。饿鬼所受的苦比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般愚蠢。

  6、地狱道。

  在六道之中,地狱道众生所受之苦最为可怕。地狱道又可细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四大部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