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行善還是作惡,關鍵是要看發心
好事,壞事?行善,造惡?這之間到底該如何區分呢?關鍵要看自己的發心。假如你發的是惡心,就算結果皆大歡喜,也算不上是善法;如果你發的是善心,哪怕結果不盡如人意,也仍是功德一件。 《德育古鑒》中有個人叫衛仲達,一次他的魂被引到陰間。冥官令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惡檔案呈上來。他發現自己做惡的檔案堆滿整個法庭,而行善的記錄,卻只有筷子那麼小的一卷。 冥官吩咐拿秤來稱,沒想到那一大堆惡事的檔案,反而比行善的記錄輕。於是冥官說:“你可以走了。” 衛仲達問:“我年紀還不到40歲,怎麼會有這麼多罪惡呢?” 冥官回答:“只要一念不正,陰間就有記錄,不必等到行為犯法。” 衛仲達又問:“那小卷行善的檔案,寫的是什麼內容?” 冥官說:“朝廷想大興土木,建造三山石橋,叫很多老百姓去做苦工。你上書建議朝廷不要這麼做,這一卷就是你奏章的底稿。朝延雖沒接納你的建議,可你這一念善心是為了萬民,所以力量非常大。” 可見,善根功德的大小,不能單憑表面來衡量,唯一要看自己的心。誠如智悲光尊者所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了凡四訓》中還記載:當年呂洞賓跟漢鐘離學點鐵成金術時,漢鐘離告訴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幫助很多貧困的人。” 呂洞賓問:“此金以後會不會變為鐵?” 漢鐘離回答:“五百年後,鐵才會恢復原形。” 呂洞賓說:“如此則害了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這樣做。” 漢鐘離贊歎:“修仙本要積累三千功德。你這樣的存心,三千功德已圓滿了!” 《心地觀經》講過:“三界之中,以心為主。”可見發心最為重要。心善的話,做什麼都會積功累德;心惡的話,做什麼都會變成惡業。就像一棵樹,它的根若是劇毒,枝葉花果全是劇毒;如果根是妙藥,那枝葉花果全是妙藥。 有些人做的善法非常大,表面上供僧、修路、造經堂,但如果發心不善,是為了競爭、攀比、炫耀,這些也只是一種形象而已,即使修了十三層樓的經堂,這個功德也不大;反之,倘若以善心來攝持,有些行為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功德無量無邊。 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一定要先觀察自己的心。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30883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