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為何一直倡導忏悔
佛教為何一直倡導忏悔? 忏悔,是認識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並決心改正。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復起,是名為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忏悔是我們與諸佛最虔誠的對話,是消除宿業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惡從善必經的程序。業障既由惡業所造成,當然,也就必須先消除惡業,業障才可望消除。 忏悔的五個要點 1、要有慚愧羞恥之心,要真正知道自己錯了。 2、要相信因果報應,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肯定會得到相應的果報。 3、要在我們發現錯了之後立即忏悔,不能等以後再說。 4、不是忏完就完了,忏悔最重要的就是“未來之惡更不敢造”,沒有這個心不能稱其為忏悔。 5、忏悔要以佛法僧為對象。 禮佛的忏悔功用 在佛門寺院的晚課中,有篇“大忏悔文”。主要的內容就是稱頌、禮拜八十八佛;然後念上一篇忏悔文,以表示發露忏悔;最後是發願回向。 除了八十八佛為寺院晚課必須稱念、敬禮之外,一般佛教徒也有只禮拜一尊佛或菩薩的。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以及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都深受我國佛教徒的恭敬與禮拜。經典上也都有記載敬禮這些佛菩薩的功德,除了能消業障滅罪,也能增長福德智慧。 總之,禮佛對一般佛教徒來說,是有它重大且廣泛的意義。因此,忏悔時自然就少不了禮佛。 忏悔方法的演變 比丘戒律中規定的,犯了戒必須在僧團中發露忏悔出罪;但在中國佛教的僧團中,似乎可免了,犯了戒只要禮佛、向佛菩薩忏悔就好,何必那麼麻煩呢?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但犯戒很容易,尤其是出家比丘、比丘尼,他(她)們受持的戒條多(比丘戒有二百多條,比丘尼戒有四百多條),可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