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道德危机现状与形成根源


   日期:2016/11/13 8: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德危机是目前中国社会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对它的出现,我们应当感到痛心。

  我国本是礼仪之邦,文化、道德资源极其丰富,曾出现一大批道德圣贤;历朝历代多次向外族进行文化输出,在人文礼义上是堪作表率的国度。

  但宝贵的道德遗产传承到现代,却演变成世风日下的局面,着实令人扼腕。

  大家在现实生活当中,已经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由于道德感的缺失,各种危害群体的事件层出不穷,毒害面很广。比如“毒奶粉”事件,并非偶然发生,而是由来已久。

  不仅是奶粉,很多食品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整个社会正处于“饮苦食毒”中。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涉及到了道德层面的问题。

  然而有的管理人员还不承认是道德问题,说只是偶然性事件,是操作上的问题,这样说就太不诚实了,不肯正面面对危机,情况只会更糟糕。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讲假话、坑蒙拐骗,没有起码的诚信,欲望膨胀到极点,社会道德底线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很多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我们不想再进行罗列,先来找找看症结在哪里。

  为什么古人的道德感那么好,而现代国人的道德水准这么低,不仅嘲笑道德,把道德边缘化了,甚至会说道德值几分钱一斤?

  追溯原因,是从宋明理学开始,它否定因果、否定轮回。到了现在就更变本加厉,不相信因果、否定轮回,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当因果轮回被否定的时候,又如何谈道德呢?

  因为一个人讲道德,是要有依据的,道德依据在什么地方?我们东方的圣人告诉我们,道德——所谓仁义礼智,是人本具的,不是由外而来的。正如孟子所言“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佛教也讲,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这个法宝,代表着伦理道德的理性规范,也是自性本具的。

  到了现在,则把道德的来源依据放到了外面,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去谈道德,于是道德就具有了阶级性。

  既然是有阶级性的,道德就变成工具,大众就普遍认为:对我有用的就是道德,对我没用的就可以排斥。这种观念导致了道德的缺失,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道德的普遍立法原则没有了。

  道德自性本源的东西被隔断了,又怎么去谈道德呢?

  道德一定是自律的,慎独的。道德自律,这是康德提出来的。道德是慎独的,这是儒家提出来的。

  德国的康德,在哲学、天文学、伦理道德和道德哲学方面都有重大建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哲学家。他提出道德本身不是经验主义,不是感性的东西,不是追求幸福的工具,道德有它独立的目的性。

  比如不说谎,不是为了什么不说谎,而是“不说谎”本身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那么,构成道德的要素一定要能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的根源从哪找?不是从外面找,是从内心去找,康德就提出这个问题。

  所以他说愈是仰望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就愈发感觉先验理性的崇高,他把道德律认为是心中具有的。

  那这种心中具有的道德律可以作为自律的精神,作为普遍立法原则,它的依据是什么?康德提出一定要建立两个假设:第一是灵魂不朽;第二是上帝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处在灵魂不朽的观念背景当中,道德的因果法则可以建立。虽然他的道德行为不是为了追求幸福,但因为灵魂不朽的延续性,这些行为就可以导致好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上帝的存在能够保证公正性,不至于出现一个善人做了善事,最后的结局反而是灾难的状况。

  康德所提出的这两个假设,一定要存在,如果没有这两个假设,道德是没有存在的依据和继续的可能性的。康德的上述学说,跟佛教的教理是比较接近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德危机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道德危机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 

 大安法师: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感而遂通与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菩提心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