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周泳杉老师: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日期:2010/11/3 22: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什么“父母呼”我们会应?因为恭敬。所以李夫子在这里只是提出了两条,第一条,我们看“科会”,第一条叫“服勤”,第二条叫“承训”。服勤跟承训就是,服勤当然就是帮父母代劳,“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当然这个是指对老师的,对父母亦复如是,对老师的恭敬和对父母的恭敬没有两样。可是“曾是以为孝乎”,孔老夫子说,如果拿对老师的恭敬来对父母,这个孝道够不够?不够。为什么不够?差在哪里?差在亲情。对老师,因为老师没有血缘关系,所以那个恭敬是全然的恭敬,“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可是对父母还要再加上亲情,这个重要。但是如果从长养慧命的角度来看,事实上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可是中国人讲礼,因为父母跟我们有血缘关系,而且在我们没有办法自理,就是零岁到三岁无法自理的时候,父母全身心的照顾我们,这个恩德是第一大的恩德,所以父母之丧必须三年,以报父母这个恩德。父母之丧有丧服,可是老师之丧没有丧服,一样是三年,可是无服,没有丧服,叫心丧三年,父母之丧是服丧三年。

    这个清楚之后,我们就知道服勤跟承训这个是必要的,这两条就是我们讲孝顺。孝表现在哪里?表现在顺,而顺就讲了两条,第一条是服勤,第二条是承训,就讲这两条。其实事实上不只包括这两条,只要掌握到恭敬,敬这一条的纲领原则,我们就晓得不只这两条,那太多太多了。什么是敬?居则致其敬,谁敬?儿子要敬,儿女要敬。很多人说,我很恭敬,我非常的恭敬,到底恭敬是什么,它有没有标准?有标准。恭敬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让,无所不让。

    在周朝开国之前,有一个故事就是泰伯让国的故事。大家知道,周朝的天下是我们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而这么长的朝代,我们现在研究历史,我们不得不把它拿出来做研究。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朝代这么长的。我们现在来讲,没有一家公司开超过八百年的,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不懂得原理原则。周朝的天下八百年的历史怎么来的?以现在的教育来讲,我们都认为是争来的。可是末学告诉大家,周朝的天下不但不是争来的,它是让来的。所以争不到,让才能够让出长久的天下。

    在还没有建国之前,周朝还没建国之前,它是一个西方的小诸侯,一个很小的诸侯。它的始祖叫古公亶父,因为夷狄常常侵略他们的住所来掠夺食物、掠夺财宝,所以古公亶父决定把那个地方,那么肥沃的土地让给夷狄,他自己搬走,搬到比较贫瘠的土地,岐山之下。什么时候搬走?因为怕人民不让他走,他是一个仁君,他们举家半夜迁走,我们就说逃走,像逃走一样逃掉了。他跟他的人民,人民跟他讲说,没关系,我挺你,你跟他打仗没有关系。他说,做一个君主,我怎么能够让我的子民因为我的地位而失去了父亲,而失去了兄长?他说这个我做不到。所以他逃走了。结果一早上起来,人民看到古公亶父逃走了,所有的人民都扶老携幼的跟着他一起走,追上他,大家愿意跟他一起吃苦。到了岐山底下,他们开始建立新的家园。

    古公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你看这样的一个心行生出来的儿子会差吗?三个都是圣人,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而依照当时的储君的规矩,那是嫡长子继承他国君的位子。可是就在这三个孩子都成家之后,季历生了他的长子,这个长子,这是第三个孩子的长子出生了,就是我们后来的文王,我们叫姬昌,文王。这个文王一出生,古公去看这个孙子,他一不经意的就讲出了一句话,他说以后兴我周家的大概就是这个孩子。我们看历史,讲老实话我们要会看。古公亶父怎么知道?这个不容易,一个孩子才刚出生而已,古公亶父他就预言,将来兴我周家的就是这个孩子。古公亶父有没有预言错误?没有,我们看到后来的历史,确实兴周家的就是文王。他怎么知道?我们怎么不知道?你看这就是研究经典的意趣,这叫见地,这叫智慧。你看学习经典就学这个,这个没办法教,“向上一着,千圣不传”,这没办法教的。

    所以谁听到了?这个话泰伯听到了。泰伯就在想,大家能够看到“父母呼,应勿缓”,我们就能够知道泰伯心里在想什么。你看将来兴我周家的就是这个孙子,泰伯在想什么?如果我继承了王位,这个孙子能继位吗?就不行了,继承王位就是我的长子了,他就不可能继位了。而他不可能继位,周家可能就不能兴盛。所以父亲的这一句话,听在泰伯的耳里,他听懂了没有?他听懂了。你看父母有没有呼?父母没有呼,泰伯应了,这了不起。你看,古公亶父跟泰伯父子之间这个默契就形成了。什么默契?让国的默契就形成了,这句话就形成了。父亲没有暗示他,也没有明示他,结果泰伯他就知道了。趁着父亲生病的时候,他告诉父亲,我要去采药了,“出必告,返必面”,告诉父亲,我要到江南去采药。父亲答应了,为什么?父子之间有默契,心照不宣,老大就走了。

    老大走了,我们要注意,老二难道是书呆子吗?老二说,老大走了,这个王位落在谁身上?那不是落在我身上了吗?老二也走了,“出必告,返必面”,跟父王禀报,我陪哥哥去采药了。古公亶父点头,去吧。兄弟两个人就去了。老三难道是书呆子吗?老三为什么不走?老三不能走,因为古公就三个孩子,老三要留下来怎么样?侍奉父亲。你看这一招高,没有理由,你老三不能走。老三就被留下来了。老三心里怎么样?老三心里明白,可是有苦难言。

    到了古公亶父病危的时候,他就告诉季历,他说把你两个哥哥找回来,找回来做什么?奔丧。大家晓得,父子有默契的,找回来他还是要让国。怎么让?确实发丧了,两个哥哥回来了,回来之后一看,这两个哥哥断发纹身。什么叫断发纹身?江南一带我们叫蛮夷之地,文明没有开发的地方,没有开发的地方我们就叫野蛮之处,他的衣着,他的整个打扮,跟文明的地方不一样。我们中原是什么?把头发束起来,他那边是什么?剪短头发,断发就是剪短头发,他不是把头发束起来,所以披头散发。纹身就是在身体上、在脸上有纹身的这些花纹。就像我们高山族原住民他们也有这种黥面人这样的一种风俗,这在古代都有。但是就中原的角度来讲,只有什么人才纹身?罪犯。在五刑当中有一个墨刑,这个就是纹身,在脸上刺字。

    结果回来之后,三弟就告诉大哥说,大哥,我一定要让你继位。大哥说我不能再继位了。为什么?因为我断发纹身。那你说你为什么要断发纹身?这不是我愿意的,这是我到了江南一带,发现什么?那里的人需要教化,如果我是用一个中原人的打扮,文明人的打扮,他无法接受,我要现同类身,他才能接受。就像我们看到新加坡的一个慈善家,许哲女士,她一百多岁了,记者在采访她的时候,她穿的那个衣服破破烂烂的。记者说,妳这个衣服怎么这么破?她说我是从垃圾堆捡来的。为什么妳穿这么破的衣服?许哲女士就说了,她说我如果没有穿得这么的破,被我服务的那些人都是穷人,他们无法接受。我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我穿着高级布料的衣服我去服务他们,他们无法接受,这样对他们不敬。你看这个是仁者的思想。泰伯就是本着这个思想,他现同类身,我没有比你更高,在同事的过程当中,把好的、文明的思想,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孝悌忠信的思想,传播到夷狄的这个地方去。所以我一定要断发纹身。

    所以你看这个理由好不好?太好了,找不到破绽。为什么不让人家找到破绽?这就是仁者之心。你看他让国让得一点痕迹都没有。让国,在古公,就是他爸爸的立场上,能不能讲?不能讲。为什么?因为这是祖制,这是祖先的遗制。再来对他的三弟来讲,三弟心里难受。你看,他们都是圣人,平白无故我得到这个天下,难受,他不愿意。这个天下是哥哥的,我怎么能平白无故的拿到手?所以哥哥让弟弟怎么样?心里一点罣碍都没有,让爸爸一点罣碍都没有,孝道。你看他让国让得这么样的自然,而且历史上一句话都没有记载,为什么一句话都没有记载?讲老实话,这个就是我们的学处,一般我们对人家好,我们要付出,我们总希望别人记住我们,有没有?所以送人家一个礼物,还要跟人家叮咛一下,这是我上次出国专门给你带回来的,人情。可是泰伯让国,历史却一点记载都没有,为什么?他没挂在嘴里,他什么话都没讲,让得一点痕迹都没有,让人家不着痕迹,了不起。在爸爸的心里面,你看没有负担,在弟弟的心里面也没负担。

    末学告诉大家,我们读到这些故事,真讲老实话,才知道什么叫孝道。我们今天让父母心里有一点点的罣碍,我们都是不敬,那个敬不够。为什么会让父母心里有负担?我们智慧还是不够。你看泰伯这个智慧,还有古公亶父的智慧,你看对这个儿子他有信心,两个怎么样?心心相印,这叫父子关系。我们看看,这个在周朝,可以想而知,周朝的开国是这样开国的,你看看难怪它八百年,这个叫家和万事兴,他一家和,你看一国就和了。一家让,一国兴让。可是反过来,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这个都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来经营一个家庭,经营一个团体,这个是教育的开始。所以这里我们看到泰伯采药,就能够知道什么叫“父母呼,应勿缓”,我们就了解,什么叫“父母命,行勿懒”,我们就清楚了。所以这个敬意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他能够做到无所不让,没有争执的。所以我们后面“出则弟”会看到一句话叫做“兄弟睦,孝在中”,从泰伯这里我们统统都看到了,他的孝道、他的悌道做到了圆满,非常的圆满。所以这个敬,泰伯无愧于这个敬字。这个是我们的学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仁焕法师:关于家庭教育 

 杨笑天教授:永明延寿与僧伽教育 

 仁焕法师:家庭教育从小孩抓起 

 仁焕法师:家庭教育重在家庭定位 

 仁焕法师:家庭教育很重要 

 宋立道教授:关于佛教僧伽教育 

 仁焕法师:儒家的教育与佛家的教育 

 仁焕法师:寺庙是心灵教育的学校 

 韩廷杰教授:学习中国佛学院的办学经验做好西园寺的佛教教育 

 仁焕法师:要重视心灵的教育与修养 

 华方田教授:中道理念与现代佛教教育 

 韩焕忠博士:佛教教育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