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资料选读

诵《法华经》感地藏菩萨护持、引导的灵感事迹

宏圆法师:《法华经》中,佛告舍利弗的五种原因

太虚大师:法华经讲演录 (序品第一)

求大事业的人,要多念《法华经》和《金刚经》

法华经品题略解—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读诵经中之王《法华经》的殊胜,让色身庄严具足福报

宏圆法师:净土学人受持《法华经》的功德利益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法华经》第四卷 大意导读

大安法师:闻行法华经,往生安养刹

宏圆法师:佛以十个比喻赞叹《法华经》是经中之王

普贤菩萨劝发,甚加持念《法华经》众生得种种功德

诵读《法华经》威力巨大,菩萨亲自来守护你

人间天:凡听闻《法华经》一偈一句,皆得佛陀授记成佛

经中之王《法华经》的经典七喻

业露华:关于《法华经》的几个问题

《法华经》讲座 五

闻法华经一念随喜,随力演说、随喜转教,功德无量

宣化上人: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杨曾文教授:在日本的《法华经》思想和文化

 
法华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妙法莲华经文句 第十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 第十卷

  天台智者大师说

  从长者见是大火下。是第二别譬也。别更为四。初长者见火譬。譬上佛见五浊四行偈为本。二舍机用车譬。譬上释迦为五浊寝大施小始坐道场十七行半偈为本。三等赐诸子大车譬。譬上释迦示真实相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六行偈为本。四长者无虚妄譬。譬上我为诸法王二行半偈为本。就初见火其文有四。其意但三。一明能见二明所见。三明惊怖四广前所见。但成三意。长者见标出能见。譬上我以佛眼观见也。是大火从四面起者。标出所见。譬上所见六道众生也。即大惊怖。譬上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也。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下。广第二所见之火也。还是释成惊怖之义。身受心法。即宅之四边。从此四边。起净乐等四倒。八苦之火众苦皆集。若知身不净苦无常。即烦恼火灭。旧有三解。一云。四大为四面。六识并托其中。二即四生。三云四倒。依下文。以生老病死为四边也。即大惊怖者。念其退大善故惊。忧其将起重恶故怖。惊即对慈念其无乐。怖即对悲忧其有苦。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者。即是释成惊怖慈悲之义。虽是未尽之辞。明佛以智慧力能寻正教见所诠谛。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名安。四倒暴风所不能动故名隐。萧然累外故名得出。而众生不尔。为火所烧。如来慈悲犹为忧火所炽故言虽也。经言所烧之门者。今问。教为门者。此教为烧为不烧。救云。教门不烧佛教为门。能通所烧之人。所通之人被烧。名能通门名烧。如门内人死名门为衰门实不衰。又问。若尔教是常住非有为法。若不尔何故不烧。今解不尔。夫门有件有空。非件无以标门。非空无以通致。件可灰烬空不可烧。教有能诠所诠。若非诠辩无以为教。若非所诠何以得出。诠辩可是无常。所诠非复无常。得教下所诠故。名安隐得出。能诠磨灭故。言所烧之门。不从所烧之门。何由安隐得出。藉于言教契于所诠。大经云。因无常故而果是常。如此释者。如经于所烧之门也。若小乘无常教门。此从所烧门出。若大乘常住教门。文字即解脱者。此教即理。体达烧无烧。而安隐得出。若就如来权智。即是从所烧门出。若就实智体于所烧安隐得出。故先作衣裓几案出之不得。后以无常出之。即此意也。乐著嬉戏。著见名嬉著爱名戏。又耽湎四见名嬉。唐丧其功名戏。著爱亦尔。耽湎五尘名嬉。空无所获名戏。空生徒死而无厌离。如彼儿戏。不觉不知者。都不言有火名不觉。不解火是热法名不知。既不知火热。不畏伤身。名不惊。不虑断命故不怖。众生全不觉五阴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不识惑云何忧虑。惑侵法身伤于慧命。如是不觉于苦。不知于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以不闻四谛教则无闻慧名不觉。不得思慧名不知。不得见解名不觉。不得思惟解名不知。见谛即惊悟。思惟即厌怖又不觉现在苦。不知未来苦。故下文云。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等苦即此义。逼身者五识也。心者意识心王也。身为八苦所逼而心不厌恼也。亦云曾种大乘功德。是法身智慧为体。体为四倒所逼。而不知不觉。心不厌患者。不厌无常之苦。不患烦恼之集也。无求出意者。不修道求灭也。今谓火宅本。譬五浊。嬉譬见浊。戏譬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譬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已譬命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譬劫浊。此与五浊相当(云云)。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