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资料选读

人间天:《地藏经》闻健自修,分分己获之感

药师经合地藏经

从《地藏经》开智慧,给我们的启发

虚云老和尚:多诵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地藏经》

净心居士:产前不是没事可做,诵地藏经得好儿女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第四七卷

地藏经略谈(三十一)地藏菩萨用因果广度众生

恒传法师:如果诵完200部地藏经,在修行路上和现实生活各方面会有一定的改善吗?

传喜法师:传喜法师九华山《地藏经》讲经开示

修《地藏经》能获无量福

坚持念诵《地藏经》,这些因果的病都能够治好!

不学《地藏经》连鬼都比不上

念地藏经感应:多年的内分泌失调好了!

《地藏经》是修行人生命的蓝图

给女儿念地藏经之后的感应

人间天:地藏经略谈(五十一)地藏菩萨慈悲救拔罪苦众生

在家里念《地藏经》,会招来鬼吗?

恒传法师:诵地藏经的疑惑

在阿拉伯读诵地藏经的感应

地藏经是消业障法门

 
地藏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法界的根源《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第五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我们上一次讲到《地藏经》玄义,五重玄义里的第二部分,「以不思议性识为体」,就是讲经体。青莲大师用三个方面来论述为什么《地藏经》是以不思议的性识为体,他是讲,第一「凭准经论」,这是依照经典来说明,第二部分是「迷悟根源」,第三部分是「菩萨本识」。我们讲到第二个方面,它是迷悟根源,我们继续来看《纶贯》的文字:

  【何名不思议。故宗镜云。此识建立有情无情。发生染法净法。】

  先看到这里,这段话是说明性识不思议,它是建立宇宙万法的根源。这里引用《宗镜录》里面的一段话来讲,说『此识建立有情无情』,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都是这个不思议的性识上建立的。这就是解释《华严经》里头讲的唯识所变,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前面《纶贯》里面提到一念自性,那是我们的真心,它能够现相,现出宇宙森罗万象的这些情形。它为什么会变?这是识让它变的,这个识就是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这个识『建立有情无情』。有情众生包括我们人,一切有灵性的、有知觉的这些生命,动物,六道众生。无情众生是指植物、矿物,这是指自然的那些现象,都是这个性识变现出来的。『发生染法净法』,染法净法也是性识变现出的,净法是指四圣法界,染法是指六道众生,都离不开性识。这个性识是谁的性识?就是我自己的性识。下面具体来给我们说明这有情世间的由来,我们来看《纶贯》的文字:

  【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若无想无虑。则国土缘生。】

  上一句是讲有情世间的由来,这是一切的动物,包括我们人在内,六道的众生都是『有知有觉』的。下一句『无想无虑』,这就讲的器世间的由来,包括自然界里的植物、矿物。如果是无知无虑,这种称为无明,有知有觉称为妄想,妄想变成有情众生,无明就变成这些植物、矿物,这些国土,器世间。实际上,有情无情都是性识变现的,所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种智就是佛性、就是法性,在有情众生的分上称为佛性,在无情众生分上称法性,佛性、法性是一个性。下面又讲到智正觉世间的由来。

  【因染法而六趣回旋。随净法而四圣阶降。】

  凡圣区别在哪?如果是依『染法』的,染法就是指染污的。自性本来没有染污,这是真的没有染污,我们看到的染污是什么?我们自己妄想造成的,所以在染污的环境里看到事事不如意,很多烦恼。那是什么?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染,你就成为六道众生,称为凡夫。实际上这些染法,你的这些烦恼到底有没有?你说我真的有烦恼,那你拿烦恼给我看看,烦恼在哪里?你回头去找,你找不到。

  像禅宗著名的公案,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结果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当时还没有开悟,去达摩祖师那里求法。那时候是冬天,那雪一直到膝盖,慧可大师跪在达摩祖师面前来求法,但是达摩不理他。跪了很久,看达摩好像一点慈悲心都没有,结果慧可拿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下来,拿着手臂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这时候就出声说,你这是何苦来?慧可就说,我心不安,我来求大师为我安心。所以你看心不安很苦,自己都要断了手臂来换心安。结果这个时候达摩祖师就伸出一只手跟他讲,你拿个心给我,我来替你安。慧可大师这时候一听愣了,就回头找,看看自己的心在哪?找来找去找不到。然后跟大师说,「觅心了不可得」。寻觅,找那个不安的心在哪?找不到。烦恼、无明在哪里?找不到。这个时候达摩祖师就点了他一句说,我已经把心给你安好了。这个时候,慧可就大彻大悟了。他悟的什么?这个妄想执着本来没有,这些染污统统都是妄念,哪有真正什么烦恼!你执着它,它就是烦恼,都是你脑袋里面想出来的。所以众生苦,这圣人眼目中看,他们真的在胡闹,哪有什么真正的这些染污、烦恼?一放下,染污就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你就转凡成圣了。

  所以底下讲『随净法而四圣阶降』。这个净法也有浅深不同,六道里的执着放下了,离开了染污,脱离了六道轮回。还有四圣的阶位,这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这四圣怎么分的?就是从他净法的浅深程度来分的。换句话说,按照他妄想、分别的程度,看他放下的多少,放下得愈多,阶位愈高,心就愈清净;放下得少,阶位就低,这样子就形成了智正觉世间。底下青莲大师给我们做了个结论:

  【可谓凡圣之本。根器之由。了此识原。何法非悟。证斯心性。何境不真。】

  这几句话太重要了,青莲大师为我们点出来性识是『凡圣』的大根大本,是根身器界的来由。所以宇宙从哪里来的?万法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的?这统统一句话点到了,『了此识原』,这个根源就是我们的性识。了是明了,你真正明了了万法皆由心现识变的道理,识根源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所以自性和识分不开。真正了达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你都觉悟了,『何法非悟?』所以学佛的目标就是觉悟。念佛人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来觉悟,念到心地清净、一心不乱之时,你就了此识原,你就见真性了,见真性你就成佛了。

  所以净土法门跟其它一切法门目标都是明心见性,『证斯心性』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何境不真』?你所在的国土、你所在的环境就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不是说我们离开现前的这个境界去找个一真法界,好像一真法界跟我们现在这个境界是分开的,那你就不可能见到一真法界。一真是一不是二,一真法界当下就是,证斯心性,何境不真,都是一真。你还有十法界、还有六道,有这些种种分别,你没有悟。所以见性之后,他看到的现前境界就是极乐世界,十方皆是极乐世界,此土即是净土,净土就是此土。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古德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你往生极乐世界真的生了,生净土了,但一看,你有没有去?你没有离开,就在现前。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常常用一个比喻,用电视的屏幕来给我们打比喻,你没有离开屏幕,你看的频道不一样。你按一号频道,它现出的是娑婆世界景象;你再换一个二号频道,一下变成极乐世界的景象,屏幕有没有动过?没有。所以你生到了极乐世界是什么?换了个频道。你有没有去?没有,还在这个电视画面上,只是你证悟了之后,你明了了一切法唯心所现,你了达自性,所以你见到了真实。下面文说:

  【可谓绝学之门。栖神之宅。】

  这讲的绝学,就是讲修学、学问到达了顶点,这个『绝学之门』就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你就变成无学了,统统都知道了。为什么?找到万法的根源。『栖神之宅』,神是心神,栖神就是安心,慧可要断了手臂来求安心,到了这个境界他的心就安了。下面文说:

  【故立此体为迷悟根源。方显大士恒沙界内。散影分形。生死海中。随机引导。】

  这是说明青莲法师为什么要用不思议性识做为本经的教体,一般大乘经论都是用实相为体,青莲法师在这里提出一个很特别的见解,他说这是不思议性识来作体的。我们看看就明了这不思议性识,它没有违背实相,它说的正是事实真相,它还是以实相为体。他说这是迷悟的根源,这个体是迷悟之根源。用不思议性识而不用实相来做为本经之体,它就更显出地藏菩萨大士『恒沙界内,散影分形』,这是体现出地藏菩萨在虚空法界里面度化众生,在『生死海中,随机引导』。地藏菩萨是谁?地藏菩萨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因为地藏菩萨也是这不思议性识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经上讲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地藏菩萨哪里是我们心外的菩萨?统统在我们性识之内。地藏菩萨所代表的是孝亲尊师,这是性德,所以我们皈依地藏菩萨就是孝亲尊师的落实。地藏菩萨在六道里面跟众生感应道交,散影分形是跟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怎么感他就怎么应,「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我们看看众生的毛病在哪里?众生都不懂得孝养父母、不懂得尊师重道,所以在现前这个时代,要提倡孝亲尊师来恢复他的性德。他的性德里面本来具足的,孝亲尊师是他本来就具足的性德,现在是因为迷惑。所以我们教化众生要表演出孝亲尊师的好样子来,先去做给他看,然后再教给他,教导他让他回头,回归自己的性德,恢复性德、恢复本善。这就是我们自己来作地藏菩萨,也是这样散影分形,随机引导,所以这是佛菩萨的事业。佛菩萨的事业是什么?就是教学,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礼记o学记篇》教导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教学很重要。我们看到师父上人在庐江建立文化教育中心构建和谐示范镇,把汤池镇十二条村、一个街道委员会、四万八千居民教化得非常好。大家经过两年学习《弟子规》,真正懂得了孝亲尊师,真正懂得了礼让,互相能够敬爱、帮助,和谐之风带起来了。所以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的这些热爱和谐、致力于教育的工作者,他们都来参学,把汤池的教学经验带到全世界,我们师父在这个中心的工作就是做的地藏事业。在这个末法时代,教化众生用孝亲尊师、用伦理道德,这叫随机引导。我们继续看下文:

  【正欲显此不生灭法性之体。秪在生灭无明妄想之中。】

  用不思议的性识来作体,更显出这个不生不灭的法性,在哪里?就在『生灭无明妄想之中』。我们的法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这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我们的自性,自性在哪里?要知道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它却在生灭的无明妄想当中,无明妄想就是识。所以你从哪里去找那个不生不灭的性?要从生灭的识里头去找,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是跟生灭的无明妄想和合在一起的。

  这个道理好像很难懂,在《楞严经》里面它就举一个例子来给我们,讲得比较能够容易理解。它说不生不灭的性,在我们六根就叫根性,根性是不生不灭的,根性就是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性,可是你不容易见到。但是佛启发我们,当我们用六根的时候,这个六根譬如说眼根,眼睛看一条河,当我们三岁的时候看这河,我们三岁的时候眼睛好,看得很清楚;如果到我们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再看那条河,可能我们的眼睛有些白内障,就看得没那么清楚,所以这六根退化了,眼根没那么好用了,眼根它有生灭。可是试问一问,你三岁的时候能看这条大河那能看的性,跟你六十岁、七老八十那时候看这条河,那个能看的性有什么不同?佛告诉我们,这个能看的性是一样的,它没有变化,它是不动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所以三岁的时候能看,六、七十岁的时候也能看,这个能看是一样的。

  就好像我们眼睛,你看我现在戴着眼镜,眼睛没有小的时候那么好使,近视眼了,近视眼就是远的东西我就看不清楚,甚至有时候看不见了;可是当我戴上眼镜的时候,我就能看得见。所以我能看得见的这种性,不因为我近视而变化,眼根虽然没有那么好使,但是能看的性是一样的。如果能看的性有变化,那我戴上眼镜之后它还是看不清楚才对,为什么我不戴眼镜的时候看不清楚,戴上眼镜就变得看清楚了?这就是因为我们有那能见的性,这个根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从六根上面体会。

  从一切万法,不要说我们身体了,说外面的一切万法,它有没有不生不灭的性?也有,它叫法性。现在科学家给我们证明物质不灭定律,物质不灭就是物质它没有了,变成能量了,能量还聚集那里,将来还会变成物质,这也能够体会到物质世界里面的法性不生不灭。当然这是近似的体会,这是比喻,不能够达到真实,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所以不灭的法性,就在那生灭的法相当中,无明、妄想变现出法相来,所以法性和法相永远和合在一起,不能够分离。所以底下青莲大师举出南岳大师的几句话:

  【南岳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

  这几句话是过来人说的,这是真正明心见性、彻悟本源的人才能说得出来。这个『道源』,根源并不遥远,只要自己回光返照,就自己明心见性,不是在心外去求的。这一段是讲的「迷悟根源」。第三段,青莲举「菩萨本识」来给我们介绍性体,我们来看这个文段:

  【言菩萨本识者】

  这是讲把菩萨(这是指地藏菩萨)的『本识』说出来。本识,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存心,地藏菩萨的存心是什么?下面引《大论》,《大论》云:

  【在菩萨心。名为般若。】

  菩萨的用心就是般若智慧。我们这里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逐句逐句的来解释《纶贯》,我们主要也是依师父上人曾经在新加坡讲的《纶贯》来复讲,这里我们就跳过一些段落。我们看底下:

  【所谓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性恶。同恶而化。】

  我们抽取一些精彩的句子来学习,这两句话讲得就很精彩。『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阐提是什么?阐提是梵语,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他的心性不善,可以说是无恶不作之人,佛菩萨告诉我们这些人将来必堕地狱。这种阐提就是无恶不作之人,他也没断自己的『性德之善』。这个性德之善,我们说是他的本性、是他的天良,再坏的人他都有天良、都有良心,只是他的良心被恶的习气给污染了。像《三字经》里面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的本性是本善的,这是性德之善,可是他的习性是恶的,所以让他离本性就远了。但是这种人如果能够通过教化,他也能够良心发现的,所以遇缘就善发。

  这个缘很不容易,佛法里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如果跟他没有缘,你哪怕是佛来也没有办法度他。像经里讲的一个城东老母,佛在世的时候要度这个城东老母,去找她,结果怎么跟她讲她都不肯听,拒绝,这是佛跟她没缘。所以佛后来派了一个弟子,佛有神通,他知道哪一个弟子跟她有缘,派去的这个人一下子就度过来了,跟她讲法她能够接受。这是什么?要跟她有缘,遇到缘之后,她的善根发现。所以我们很重要的是跟众生要结缘,有缘才能够度众生,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只要有缘就能够度众生,当然善缘要比恶缘好。不管结善缘还是结恶缘,如果我们的心清净、不执着,这个就叫法缘,法缘是不着相,着相了就有善缘恶缘。佛菩萨看到阐提,就是恶人,非常清楚他们也具足性德之善,这些性德之善丝毫都没有欠缺,跟诸佛如来果地上的性德都无二无别,只是他现在迷了,所以性德显发不出来。所以佛菩萨很清楚,看到这些阐提之人,绝对不会厌恶他、绝对不会憎恨他,对他还是那样的慈悲照顾而帮助他觉悟。

  下面讲『佛亦不断性恶,同恶而化』,这句讲得就非常精彩。佛,成佛了,他的这些恶有没有断尽?如果没有断尽怎么能成佛?佛断了这些恶,他是断了,但是他要度众生的时候,特别是度那些恶的众生、那些阐提,他还是要用这个恶相。他能够把自性的菩提转变成烦恼来度化众生,这叫同恶而化,这叫「同事」,四摄法里的同事。如果要度三恶道的众生,必须要现贪瞋痴这三毒烦恼,你才能够跟他们在一起,你才能够度化他们;假如你没有贪瞋痴,你就不可能到恶道里去。不过佛跟我们凡夫不同的地方是,他虽然不断性恶,但是他绝对不染这些性恶,所以他有贪瞋痴,他是用来做为教学的手段,绝对不会染着。换句话说,我们打个比喻,他跟那些赌徒在一起,赌徒都是贪的,他要度化这些赌徒就要示现一个贪样子,才能将他们度化,同恶而化。他想贪的时候,他就可以贪出来,但是他不染,他不要贪的时候,他就可以把贪放下。凡夫不行,念念都贪,止不住的,得不到自在。他用贪的时候,需要的时候就用,不需要的时候马上就断掉,来去自由,这是大自在。实际上他在六恶道里面度化众生没有任何的染污,看起来有染了,实际上不染,染而不染。再说一句真实的,我们凡夫也是染而不染,只是佛他觉而不迷,他知道得清清楚楚;我们在这个染的环境里就迷了,虽然自性依然不染,但是我们却得不到那种自性的受用,这是迷而不觉。我们继续看底下的文:

  【今地藏大士。了达阐提等修恶之事。全体即是性恶之理。】

  地藏菩萨他对于这些恶人,看到他们在造恶业,绝对不会责备他、不会怪他,依旧对他们关怀、照顾、爱护,这个慈悲心是永恒不变的。为什么?因为佛菩萨了达了,了达阐提这修恶之事。有事就当然有理,这理是什么?理是『性恶之理』。这个性善、性恶都是讲的习性,不是讲本性,本性无善亦无恶。习性这些善恶从哪里来的?都是阿赖耶识的业习种子起现行。佛菩萨他了达之后,他能够转变阿赖耶识,他没有把这些种子消灭,他只是把烦恼这些业习种子转变成菩提了,这是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识成智。所以佛菩萨他没有真正断那个恶的习气,这些习气是保留着,该用的时候他就能用。用来做什么?度众生的。就好像,我们打个比方说,有个小偷原来是经常做偷盗的恶业,偷东西,后来他转变了、觉悟了,不能再干小偷这个行当,要光明正大的做人,所以他就当警察,专门抓小偷。因为他原来是很高明的小偷,所以小偷的这些伎俩统统都晓得,所以他做警察就做得很优秀。所以你看,他念头一转,原来这些性恶,这是习性的恶,这些恶习也能够拿来度众生,他从小偷变成警察,就成为最优秀的警察,就这个道理。所以总在我们一念的迷悟不同,悟了之后,那个恶也是善的,所以并无所谓善恶,就一个迷悟而已。所以底下青莲大师说到:

  【边邪无非中道。五逆当处解脱。】

  所以『边邪』,就是边见、邪见,这见思烦恼都是『中道』。『五逆』,五逆罪这都是堕阿鼻地狱的重罪,『当处解脱』。在佛经里面就有讲到阿阇世王的故事,阿阇世王杀父害母,造作五逆重罪,到临终这一刻深刻的忏悔,他觉悟了,他回头了,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结果变成上品中生,这品位还很高。你看造作五逆重罪这些恶人,一念回光返照,忏悔回头,这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当处解脱,不仅是说不堕三恶道,而且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到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去了,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我们看这些恶人不可以轻视他,说不定他到临终的时候一忏悔、一改过,他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还在我们之上。我们继续看:

  【普现色身。游化诸趣。点此迷源。令知平等。正凭此本识。而起诸大化。】

  这是讲地藏菩萨『普现色身,游化诸趣』,在六道诸趣里面现身说法。他现身说法总方向、总纲领、总目标就是『点此迷源,令知平等』,告诉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原来这个法界是平等的,虚空法界是一体的。真正了达虚空法界是一体的人,他才有真平等,他看待一切众生就像跟自己一样,他不会分自分他。所以这是佛法教学的总目标,正是凭借着这个本识而起的教化。所以佛法因什么而起的?要依据这个不思议性识,所以青莲大师用不思议性识做为本经的教体。我们上半场时间到了,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地藏经纶贯》。我们讲到第二部分「以不思议性识为体」,谈到第三点,讲「菩萨本识」。在《纶贯》里面青莲大师引用天台大师讲的这两句话,非常的好,我们来念一下:

  【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无明。】

  在天台家里面讲的这个『三千』,涵盖了虚空法界的万事万物。什么叫三千?这是天台大师,智者大师他讲《法华经》,将「十如是」分配到十个法界,每一个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所以叫「百界千如」,这千如是一千;又有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每一世间又有一千,所以称为三千,所以这三千就包括了宇宙世出世间一切法。这里讲三千就是我们的虚空法界,『不出一念法性』,一念法性是什么?这就是《华严经》里讲的唯心所现;『三千不出一念无明』,就是唯识所变。你看这一对照,我们就不难懂。所以这一念就能变现虚空法界、宇宙万物,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这个念头怎么能够随便去动?动一个善念就现善的法界,动一个恶念就现恶的法界,所以一切世出世间的因果都是这一念,一起心动念这就成为因,招致的果报就是所现所变的这些境界。所以天堂是你这一念造的,地狱也是你这一念造的,统统是自己负责任。底下又说:

  【今家释华严心造之文有二。一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即三世变造等。】

  『今家』就是指天台宗,因为青莲大师是天台宗的弟子,所以称本宗叫今家。这个今家这里特指智者大师,这是天台立宗的大师。天台智者大师在解释《华严经》里面说了两个意思,一个是『约理』,一个是『约事』。约理是什么?『造即是具』,具是讲性具;约事,讲这个事是什么?『三世变造』,所以造是讲事的,是性具、理具,那个造是讲事造。这个话简单的来讲,就是讲一切万有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具足就是理具。

  虽然自性里面本有,但是也要有事造才行,所以事离不开理,理离不开是事,理事是一体的。青莲法师以这个性识为体,正是为上根利智之人说明「全事即理,全理即事」,这事和理是一如的,性和相是不二的。所以用性识来分析这个体,这性是讲理,识是讲事相的,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种说法。世尊常常用比喻来为我们说明,如何理解这个理具事造?就好像我们作梦,梦中就看到梦相,很多境界相出现了。这些梦相都是事,事从哪里来的?从心来的,所以心在哪里?你找不到一个东西叫心,但是整个梦境就是心。心没有相,但是全事即相,全相即心,它是宇宙万法的本体,都从这个自性、从这个真心变现出来的。我们要懂得从事上去看理,从相上见性,就是借着假去看真。梦境是假,但是造梦的那个心是真的,所以古德也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整个梦境是什么?就是心,心是什么?心就是梦境。所以理事一如,理和事分不开的,性跟相也分不开的,真与妄也分不开的,统统就是我们这一心。

  佛菩萨对这个事实状况看得很清楚,他觉悟了,他了解宇宙万有、虚空法界就是我一体,就是一个自己。凡夫迷惑颠倒,在这一体里面起妄想、分别、执着,虽然起妄想分别执着,有没有妨害这个一体?没有妨害,他还是一体的。所以经体讲的性识,性和识是一桩事情,理跟事也是一桩事情,性是理是体,而识是相是用。真正入了这个境界的人,他就能够做到理事无碍,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批注里讲的「四无碍」,统统得到了。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正觉悟的人的境界;迷惑的人这个障碍统统有,理有障碍、事有障碍、理事障碍、事事障碍,这些障碍统统都是自己设置的。所以青莲大师在此地给我们作这个结论,为我们说明性识(或者说识性)它们都是一体,都是经的教体。这个文中也有这么一句话,讲得很好: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这里为我们说出事实的真相,『无明体相,本自不有』,这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明白的开示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无明体相,无明是不觉,不觉本来没有,它是怎么有的?『妄想因缘,和合而有』。这个妄想就是无明体相的由来,那我们要证得本觉,把这些不觉放下就成功了。所以马鸣菩萨为我们讲得很清楚,本觉是本来具足的,不觉是你自己生出来的,妄想因缘和合出来的。本来没有的东西,你可以去断。

  有人问,这些不觉、这些无明是从哪里开始产生的?他什么原因产生的?几时产生的?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很多人问过了,佛有没有答案?有。在《楞严经》上面第四卷,富楼那尊者就问佛,这个无明是怎么来的?佛就给他一句话答复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太好懂,实际上你仔细体会,佛已经把无明本,无明的根本说得非常清楚了。知见立知,知见就是指我们六根接触到六尘,譬如说眼睛去看,看东西看得清清楚楚,可是我们看了之后马上就起心动念。譬如说看到一支笔,这支笔你看到就看到了,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马上起了一个念头说这是笔,这叫立知。所以知见的时候是不起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的时候,可是这种时间很短暂,马上就起心动念,就立知了。这是什么?就是知见上面再立一个知,说这是笔,说我看到。你看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起来了,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就是无明,无明从这里开始的,就在你知见那一剎那你还立知,那就是无明开始,所以经上讲无明无始、无始无明。无明本来没有开始,不是说很久很久以前有这么一个无明的状态,然后变成我们现在的这个状态,不是的,就是在我们知见立知那一剎那,无明就开始了。所以这种立知,就是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的真心本性覆盖住了,这是我们不善用心、不善思惟。所以真正了解了这个状况,你就从哪里修?从断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那里开始修,真正去学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善思惟』。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文:

  【无明幻出六道依正,当知本自不有,无明所为。】

  六道从哪里来的?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六道是我们无明幻化出来的,六道也是『本自不有』。所以我们用作梦这个例子来体会就能够明了了。六道是什么?是我们做恶梦。这个梦境本来没有,是谁做出来的?是我们那个妄心做出来的,是『无明所为』。我们搞六道轮回在梦中没有醒,佛菩萨在梦中已经醒过来了,所以这里讲六道是『幻出』。幻是梦幻泡影,它不是事实真相。『依正』是依报、正报,依报是讲我们环境,正报是讲自己,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生活的这些环境都是这个无明幻化出来的。实际上是什么?这些统统都不是事实。

  如果不了解事实真相,在梦境当中起妄想、分别、执着,随顺妄想分别执着去造作恶业,起这些自私自利,不晓得这些自私自利的念头是根本错误的认识,这一错就错下去了,一错到底。所以现在你看社会上的人都讲要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宁愿冒犯别人、损害别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些错误的观念是什么?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圈子缩小了,想错了、看错了。最小的圈子是什么?阿鼻地狱,在地狱里面的众生,他看到的境界就是自己一个身体在这个地狱里边受刑罚。所以《地藏经》里面告诉我们,在地狱里的众生看到自己的身体遍布整个地狱,地狱多大他的身体就多大,每一个刑罚他都要受,而且是同时受。这是什么?心量小得什么都不能容,极端自私自利所变现的境界。

  所以佛菩萨真正觉悟,觉悟了他就能够得自在,他不会把自己身体当作自己,决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他起心动念都是想着众生,自己没有了。所以这是讲地藏本识,就是地藏菩萨的用心。地藏菩萨帮助众生也是这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正明了了这个事实真相的话,他就能够离苦得乐。这一段我们简单的介绍「菩萨本识」,说明为什么青莲法师用不思议性识做为教体,这是第二个段落,五重玄义的第二段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五重玄义的第三段叫「明宗」,青莲大师说:

  【明不思议行愿为宗者。】

  『宗』是讲学习的纲领,学习必须要懂得掌握纲领,如果不能够掌握纲领,就不知道从哪里学起,所以这一段明宗就非常重要,让我们能够明了本经的学习纲领在哪里。这个宗跟前面的体不一样,第二段的辨体,体是讲它的教体,这是通一切佛教的经典,虽然用的名词术语不一样,但是体是一样的,意思是相通的。这个宗就不一样,宗是指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它学习纲领在哪里,它跟其它的经典、其它的法门不一样。青莲大师告诉我们此经以『不思议行愿为宗』,这是讲本经的修学纲领是以地藏菩萨不思议的大行本愿为纲领,这里大师引用了本经的经文做为依据。我们来念一念:

  【准经文殊问佛云。】

  『准』就是依据,依据本经,这是文殊师利菩萨问佛的。

  【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又大士于过去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这里引用了两段经文来说明为什么以不思议行愿为学习纲领。这里经文我们就不详细解释了,在前面我们已经对经文做了介绍,这里是引用经文来说明地藏菩萨是久远劫来所发的大愿、所行的大行,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效法的。下面又引用本经一段:

  【又如来自结经名。一名地藏本愿。一名地藏本行。】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经里自己说出来的这个经的题目,佛说了三个题目,《地藏本愿》、《地藏本行》和《地藏本誓力经》,这是三而一,一而三。这里又一次为我们证明,确实,『愿』、『行』,这点出这是我们本经的宗要。下面继续看:

  【故知行愿二法。乃一经之宗要也。】

  这是点出为什么要立行愿为宗,行和愿是分不开的,有愿他必定有行。愿是先导,有行更能够实践他的愿,这个愿才能得以圆满。在中国我们一般讲立志,不讲愿,立志跟愿是一样的,人贵立志,学贵立志。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没有自己生活努力的目标、方向,这一生一定是空过,一事无成的。所以要想有大的成就,必定要有大志大愿。

  现在我们来看很多社会上的年轻人,他们的愿是什么?他们的志向是什么?你看每年考大学的专业,最热门的什么金融、会计、医生、律师,搞这些专业的人很多,竞争很大。可见得他们这些人立志是在哪里?学习的目的在哪里?因为有利在里头,做律师的、做医生的都能赚钱,学商的、学金融的、会计的他能够搞钱,所以志在利,这个就是染污,他这一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快乐。

  古人立志是什么?志在圣贤,读书为的是作圣贤。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儒释道三家的这些典籍,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我们学习是为了效法先贤,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前的一切问题。我们学习这个不仅可以自己提升自己,成就圣贤的德行学问,而且要帮助世界,帮助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这是我们真正学习的志向。地藏菩萨为我们所表现的,他的志愿是度尽一切众生,这叫菩提大愿。那我们学佛也要效法地藏菩萨一样,度尽一切苦难的众生,不仅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众生,而且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以我们的愿是志在作佛、志在作菩萨,这比世间圣贤又高出了一等。这里青莲大师引用《大智度论》里面的两句话:

  【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

  这是设问,青莲大师在这里就问,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的行业清净,他有清净心,那为什么还要立一个愿?为什么必须要立愿才能够得到果报?这个问问得好,下面答得也好:

  【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

  这是讲『作福』,我们世间人说的修福。修福方法很多,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的六度、六波罗蜜这也是修福。修福必须要有愿,就像普贤菩萨讲十愿,这是十大纲领,普贤十大愿王最后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他有目标、有方向。那我们修福目标在哪里?我为什么要去作福?如果没有愿、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就『无所树立』。所以我们净土学生要懂得,我们这一生所修、所学都要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要效法这些佛菩萨广度众生,要到极乐世界去学习,学本事才能够度众生,所以我们的愿是往生作佛,广度众生。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愿,你修行(作福是修行)、你念佛都不能够成就。为什么?古德有句话讲得好,说如果念佛不相应,你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什么?这是你的愿不足。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必须要具足条件,条件是什么?《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为我们说明,要求生净土先须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讲声闻福;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菩萨福。所以你作福要按照这三福条件去做,而且必须有愿求生净土,你才有资格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底下讲:

  【净世界愿。亦复如是。】

  在佛法里面讲『净世界愿』,是我们发愿,叫我们每天修行、读经、念佛多回向。这回向就是发愿,最普通的常用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是净世界愿。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这个愿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庄严佛净土。佛净土并不是单指极乐世界,它是指十方一切诸佛国土我们都要去庄严,所以这个心量要大。真正要庄严佛净土,要懂得我们以什么功德去庄严。我们的念,念佛是不是跟佛的心行相应?我们读经有没有按照经典的教训去做?要心口相应、表里一如,这才能够修行有功德,这叫做净世界、庄严佛净土,所以这是讲发菩萨的愿。底下青莲大师又用「四教菩萨」,这是天台的说法,他讲:

  【四教菩萨,各有通别二愿。】

  这个愿里面有通有别,通愿就是四弘誓愿,别愿每个菩萨所发的愿不同,但是都跟四弘誓愿相应,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菩萨的心是平等清净的,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菩萨帮助众生要契理、契机。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三根,下根的众生眼光短浅、心量窄小,他只顾到自己现前的利益、这一世的安乐,菩萨也帮助他成就他这一生的幸福人生。有些众生他的根性比较高一点,中根人,他的心量大一点了,他知道有轮回,不是说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他不仅要这一生得到幸福安乐,还希望生生世世都得到幸福安乐。对于这种人,菩萨也能够教化他,让他如愿以偿。上根的人眼光就远大了,他对于如来所说的这些法、如来果地上的涅盘之乐他能够向往,这一类众生,佛法里讲是根熟的众生,菩萨也发心帮助这一类众生得到究竟涅盘之乐。总是根据众生根基的深浅来施行教化,下根的逐渐帮助他提升,上根的帮他这一生了脱生死、得涅盘乐,这是菩萨的本愿。下面我们来看:

  【行相多门】

  『行』里头包含内容很多,『相』就是讲菩萨示现的身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来给他说法,男女老少不同的行业都是这些行相,都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所以菩萨教化众生非常的活泼,对于不同根性的众生,他有智慧、有善巧,但是总纲领也不外乎「三学六度」。这里青莲大师提到三学里面的戒学,三学是戒定慧,这个戒律很多人看成一成不变的,好像守戒的人都很呆板、很古板,不知道戒律是活活泼泼的。戒律的精神是什么?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不仅是戒律的精神,也是佛法的总纲领,所以戒律的总原则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它的目标是让我们得清净心,『自净其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戒,「自净其意」是定、是慧,这是讲戒定慧。如果再细分,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戒必须要得定才有用,所以由戒生定,由定开慧。定慧就是自净其意,所以有了定慧,我们在生活当中所表现的统统符合戒律。戒里面我们讲的五戒,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叫根本戒。根本戒是超越时空的,佛在三千年前讲的这些戒律,这五条,到三千年后的今天仍然适用,它不能修改的,这些根本戒是不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的。

  还有佛制的其它的戒律,很多的那些,特别是威仪方面的戒律,因为时间、地点有不同,所以像佛教传到中国来都本土化、都现代化了。譬如说大家都熟知的百丈大师立清规,百丈大师他把印度传来的戒律做了很多的修订,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又不违背戒律的精神。譬如说托钵的方式,托钵,古代印度他们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乞食。佛教传到中国来受到帝王的尊重,所以出家人都称为「天人师」,皇帝都拜他做老师。怎么能够让老师出去托钵乞讨?所以到了中国来就实行丛林制度,出家人不再出去乞讨了,而是由帝王,由这些长者、居士来护持,修建像宫廷式的建筑,我们说寺庙,在那里面修学,称为佛教大学,这是丛林的制度。这些可以见得是把当时佛三千年前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修订,符合我们现前的生活方式。所以可见得戒律除了根本戒以外,其它都是可以随着时间、地点、生活方式不同而进行修正,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原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提升到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法的圆满了,所以『是诸佛教』,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教诲的。我们下来再看青莲大师又引用《涅盘经》里面「五行」,我们简单的来介绍一下:

  【涅盘明五行。一圣行。谓戒定慧。为自行因。】

  这是讲菩萨行里面的第一类『圣行』,圣行是讲戒定慧,圣人不能离开戒定慧,离开戒定慧那你就是凡夫,就不是圣人了。第二个是:

  【二梵行。谓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

  『梵行』就是清净行,用的是『慈悲喜舍』来度化一切众生。第三是:

  【三天行。】

  『天行』是讲的顺应天理自然的行为,我们说随顺自然。第四个是:

  【四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

  『婴儿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学婴儿随顺,婴儿他是你叫他笑、你逗他笑,他就随着你笑,这是随众生心来说法,这是讲的顺行。第五是「病行」:

  【五病行。谓示同九界三障身相。】

  『病行』就是用恶行,用贪瞋痴这些逆行的方法,随顺九界里面的这些众生来教化。最后讲到:

  【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

  这里最后讲到,菩萨的『行』必须要依『解』,要深入经藏、要圆解,解是行的根本。行能够帮助成就智慧,这个行,修行圆满了,智慧也就圆满了。这里我们把第三段「不思议行愿为宗」介绍完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讲的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