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资料选读

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

净土法门法师:年龄较轻的学佛人无量寿经已经很熟了,想学诵其他经典请问可以吗?

无量寿经白话解-经题

圣严法师:无量寿经讲记-依愿修行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是称性极谈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大意[1992年](第四集)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36集)

智海法师:观无量寿经第六讲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2集)

智圆法师: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十九)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1992年21-25集)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佛说观无量寿经全文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83集)

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四讲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85集)

印光大师:如何受持《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04、加恶弑母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81集)

 
无量寿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十二讲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第四九卷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二願─徹照十方願。從二十五二十七願都是說他方眾生聞阿彌陀佛名號,所得到的種種利益。此處僅僅說明見到西方世界依報之莊嚴,道心自然而生。比前面所說,更要殊勝。四十八願確實是後後勝於前前。

  前一句說明阿彌陀佛國土的廣大。極樂的菩薩都不能完全明瞭。廣是廣大,嚴是莊嚴,淨是潔淨。廣大、莊嚴就是美妙,找不出一絲毫的缺憾,盡善盡美。在此世間盡善盡美只是理想,無法做到,不但地球如此,如佛經所言,像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有缺陷,其莊嚴比不上西方世界。潔淨指沒有染污。不僅是環境染污,更嚴重的是心理染污。一般人常常疏忽精神、思想、見解的染污。我們往往被嚴重染污,自己不能覺察。環境染污很容易覺察,心地染污則不容易覺察,正如同我們臉髒了,照鏡即知,立刻洗淨。心理的骯髒,不知道洗刷,而其染污之深、之廣、之嚴重,佛若不說出,我們確實想不到。讀了佛經,才逐漸知道我們自己心理染污的嚴重。

  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在心理與環境方面,絕無染污。可信嗎?我們沒有去過西方世界,只聽釋迦牟尼佛如此說。但是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打妄語,信聖言量。我們一般的信心就是如此。這樣的信心實在不夠。因為若聽到其他說法,會動心,就證明我們信心不夠。這種人如果在一很單純的環境,沒有聽到異端,會一直信下去。但若聽到另外一個講法,也很有道理,信心就動搖,就捨棄此法門。自古以來這種事情很多,就是所謂的退心。

  怎樣才能真正建立信心呢?特別是初學,必須要有理論作基礎,這比單單信佛可能要殊勝一些。有些人對聖人非常尊敬,一點不懷疑,就很殊勝。一般凡夫對聖人都打問號,甚至於還有出家人,老法師都不承認釋迦牟尼佛智慧德能是圓滿的,而認為稱佛萬德萬能不過是稱讚之詞而已,未必是真。這就是所謂依凡夫心,測度聖人境界。現在人認為這種心態符合科學精神。若有理論來支持,就比較容易叫人相信。

  理論就是大經常講的:心淨則土淨。淨土是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是什麼人的清淨心?就是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真性。我們從這部經仔細觀察體會:阿彌陀佛在因地裡修清淨心,果地上成就了清淨國土。清淨國土又接引十方世界清淨的眾生,此一原則決定不能變更。因此,我們曉得,彼土眾生,無論依報、正報,都是清淨的,決無染著。

  修淨土之人,什麼條件能去呢?經上講得很清楚:無論賢愚、無論老少、無論凡聖,只要你心清淨了,就能往生。一念清淨一念生,念念清淨念念生。經上說: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怎麼念這一念?清淨,一念裡什麼妄念都沒有,就符合標準,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染源,人心清淨、環境清淨,污染的緣斷掉了,其殊聖就在此。讀淨宗典籍,而不清楚此事實,就很可惜。因此,修淨土的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修清淨心,正是華嚴經所說的歷事練心。清涼大師將華嚴經分為四種(四大段)─信、解、行、證。前十一卷半講毘盧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莊嚴。要想多知道一些西方世界的美好狀況,就讀這十一卷半。毘盧遮那佛果地的依正莊嚴與極樂世界無二,是極樂世界莊嚴的具體說明,言之甚詳。這是叫人相信這樣的依正莊嚴是自性清淨心顯露出來的。

  第二大段是解分,是前一分的細說。完全理解、明白了,才叫真信,斷疑生信。疑慮沒有了,才會發願真正的修行,稱之「行」。行是修行,就是修清淨心。

  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華嚴經開了二千多種法門。方法、手段儘可不同,但是目標、方向一定相同─全修清淨心,一般講修禪定。無是無邊的法門(方法與門徑),都是修定。淨宗(本經)是修清淨心。心真正清淨了,就生智慧。智慧不是外面來的,是本有的。無是無邊的智慧、才能、德藝,一樣都不缺,如六祖言:何其自性,本來具足。智慧德能從何處顯現?從清淨心顯現。這才曉得清淨心重要。金鋼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智慧、德能,般若智慧萬德萬能!

  循此原則修行,是真正的佛法;離開此一原理原則與目標,就不是佛法。無論有什麼功夫,都不是佛法。所以,一入佛法的門就把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了─三皈依─覺正淨。

  覺正淨是一體的三面,一而三,三而一,只得其一,必同時得其二。抉擇法門,一定要知道修學的綱領。在中國,禪宗走覺門,覺而不迷,真正覺悟了,自然是正知正見,自然是六根清淨,所以,正與淨都得到。

  一般教下走正門,正知正見。亦即純正的思想、見解,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沒有錯誤。教下走此門,一旦大開圓覺,就覺而不迷,心地清淨,淨而不染。可見得,得其一,必得其二。

  淨土宗和密宗修淨門,完全修清淨心,心地清淨,若淨宗言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覺、正皆得。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

  若能掌握此點,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一生當中認定這個方向、這個目標,或是修覺、或修正、或修淨,三者皆學,難!用心不專。三者選其一,一定成功。譬如講堂有三個門,想從三個門同時進來,實在講,進不來的!走兩個門,也進不來。才曉得一門深入。一門進來之後,其餘二門同時得到。此為滐@的比喻。所以,選擇適合於自己根性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法門。因為喜歡修,容易成就。不喜歡修,有排斥,就不能接受。喜歡就樂於接受,修學起來就方便多了。

  由此可知,三皈依是在你入佛門之時,就把修學的方向、目標、原則、綱領,都告訴你了。至於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那就任憑選擇,八萬四千法門,無是法門中,喜歡修那個法門都可以。但是要記住一門深入,因為一門才容易得定。二門就差一點,三門、四門得定的機會就愈來愈渺茫。

  只要心清淨,就是空。空心之中,沒有分別,沒有界限,心量廣大無邊。佛心、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們心與盡虛空遍法界相應。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心量很小,不能容人。我們自己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卻很容易看別人過失。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六根處處往外緣,不知往內緣。總覺的別人不是,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迴光反照,就是覺悟之人。別人不能接受我,不能容納我,瞧不起我,認為別人貢高我慢。孰不知:迴光一反照,原來自己與他無二,但是對自己所表現出來的並不覺得。自己沒有把別人看在眼裡,反而說別人沒有把我看在眼裡。冷靜想想,就會知道。

  會修行的人,行之後就是證,就如華嚴經末會,善財童子五十二參所示。怎麼修行?拿六塵境界當一面鏡子,照自己。善財童子一生圓滿成功,就是以外鏡照自己呀!看別人,想自己;看外面境界,想自己,迴光反照。善財別無本事,就是善於迴光反照。我們的心往外跑,不知道回來。一部楞嚴經教給我們修學的秘訣:就是「回頭」二字。所以,佛門裡一般的寺廟,小門背後常寫:回頭是岸。幾個人肯回頭呢?「回頭是岸」四個字用意很深。在那裡回頭?念念回頭。眼從色塵裡回頭,耳從聲塵裡回頭,鼻從香塵裡回頭,舌從味塵裡回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知道回頭,不可以隨塵流轉。若隨塵流轉,就是凡夫。聖人沒有別的能力,就是知道回頭,念念回頭。楞嚴二十五圓通,雖然末後特別強調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仔細看看,那一位菩薩不是用此原理原則呢?只是所用的方法不一樣。反聞,旋根(旋:轉過來),轉過來心就清淨了,轉過來就得定了。

  信心清淨,莊嚴佛土。迴向偈云:「莊嚴佛淨土」,用什麼莊嚴佛淨土!香花、幢幡不能莊嚴,都是假的,清淨心莊嚴佛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如是,所以,經上所講,要能相信。不是普通條件往生的,而是要一念清淨,念念清信,只要這一念就行了。這一念清淨,在往生的時後,非常可貴。就如保險櫃的號碼鎖一樣,一下對中,就打開了。這就是相應。在臨命終的一剎那,一下相應了,就往生了。因為我們沒有把握臨終一念會不會相應,會不會清淨,所以要平時訓練。平時念佛就是訓練。訓練到什麼程度臨終有把握往生呢?平時也清淨了,往生就有把握了。訓練了一輩子,沒有到心地清淨,那就要看緣份了,臨命終時,假如頭腦還很清楚,有同修道友助念提醒(助念的功德利益最大,在關鍵時刻提醒他),一下覺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一念相應,他就往生了。所以,人臨命終時最好家親眷屬都隔離,看見了親情難捨,一念不捨,不能往生。何故?因為心不清淨,就不能往生。念一輩子佛也不能往生,就是因為臨終一念不清淨的緣故,這是關鍵時刻。我們可以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因為從理上推想,它不是虛妄的。其清淨的純度,無法想像。「光瑩如鏡」是形容其清淨,清淨得像一面鏡子。這是說依報,依報就是山河大地,一切萬物。

  萬物放光,光明徹造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能相信嗎?科學領域之中,太陽光很強,但陽光照射有距離限制,在太陽系的海王星、冥王星上,看太陽,就只像一顆較亮的星星而已。極樂世界一切萬物的光明都能遍照十方世界,科學家不相信,因為找不到證據。它不是物質,而是心性的光明,無法用科學儀器探測得到。本性遍滿法界,本性之光,當然也遍法界。怎麼曉得西方世界是性德之光呢?佛在大經上說過:依報隨著正報。西方世界之眾生(正報),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心、本性,所以居住的環境(依報),也是性德變現的。大乘經典中常常能讀到。這有理論、有事實依据,所以,光明遍照法界,遍照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不但照,而且徹照,徹照沒有障礙。太陽光雖普照,卻不能徹照,房裡照不到。這是指依報光明之德用,即自性的德用。

  「諸佛世界眾生睹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所有的眾生,只要見到佛光,「生希有心」,希有心就是道心。更具體說:就是嚮往極樂世界之心;換言之,啟發他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佛用光明來接引。西方世界的光明不可思議,光中化佛無數億,佛又說法,說法又是極樂世界的光明。依中現正,正中現依,事事無礙的境界。前講行樹(觀經講得很詳細),寶樹放光,光中現佛剎,剎中現佛菩薩。佛說法,菩薩圍繞,都是光中所現。

  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光中所現呢?經典是不是光中所現;不能說不是,理上完全講得通。有緣則見光,緣深者見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確是光中化佛。初祖惠遠大師一生就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歷代念佛人在家、出家,見此瑞相者甚多。今日也有不少人見到。有人見到阿彌陀佛,有人見到寶樹蓮花。有同修來告訴我,絕非妄語。見到之後,信心增長,是善根。

  我們沒見到,不是佛光不徹照我們的身心,可惜我們本身有障礙。心不清淨,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清淨就見到了,感應道交。見到了,也不要歡喜,一歡喜就著魔了。要見如不見,知道這是事實,要增長信心,努力念佛。這就對了,不必到處宣揚,到處宣揚就已著魔。第二種說佛的形像就是光明。我們供養阿彌陀佛、供養觀音菩薩,無論是塑造、雕刻、彩畫的相,都是光明。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淨土五經,乃至於古德闡揚淨宗經典的文字,也是佛光。錄音帶、錄影帶的流通,也不例外。這些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光明徹照十方。眾生有緣德遇,遇到佛像、經典、講習、聽了之後心生歡喜,皆是佛光徹照。接觸之後,生希有心。

  不讀華嚴,對西方淨土很難生信,因為西方淨土確實是不思議境界。如華嚴經所云:小大相容、廣狹自在、一毛一塵(毛是正報最小的,微塵是依報最小的)悉皆徹照十方。眾生真正見到佛光,善惡業緣無不消除。過去灌頂法師云:一切眾生業習障重,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相不相信?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蓮池、蕅益的注疏細細念念,就相信了。何故?因為一念相應一念佛,佛心那有業障?一念相應一念僧,淨土裡沒有業障。

  關鍵是要相應,什麼叫相應?最簡單的是與清淨心相應,與清淨願相應,與清淨行相應。自己的心(信心),願、行全都清淨,也就是信願行中皆無夾雜、無疑惑。這是最簡單扼要的說法。這樣念佛、修行,功夫就得力了,這是「生希有心」,心就包括了願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願合上一願就是香光普攝十方眾生,與大勢至菩薩楞嚴念佛圓通章所言,完全相同。念佛人居住的精舍,常用香光莊嚴的字樣,見香光莊嚴就知道一定是修淨土的。香光莊嚴由此而來,亦由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而來。前一願是光攝十方眾生,此乃香攝。

  佛門裡供佛,決定少不了香光。燈、燭是光,燃香是香。古德云:無量法門殊途同歸。最後,全歸淨土。何故?香光天天在攝受。光,湺?灾???硇牡卣?蠊饷鳎?紵?约海?找珓e人,犧牲自己,能叫別人得到方便。若油燈、蠟燭,有捨己為人之意,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學佛人應如此,要能犧牲自己。

  光代表慧,香代表戒、定,所謂戒定真香。六祖大師在壇經云:五分法身香。香代表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表法之意如此之多。所以,我們燃香或聞香,就要想到修行人修五分法身,即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因此,要知道:燃燈、燒香不是照佛菩薩,也不是給他們聞的,而是提醒我們自己要修學,修學就怕忘掉,忘掉就中斷,功夫就不相續,時時刻刻要用種種方法提醒自己。因此,佛門裡所有一切設施,就是一個目標:提醒自己,不要迷、不要邪、不要染污。

  在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物質皆放光,因為它是性德,還有香氣。此世間之珍寶,金銀硨磲瑪瑙,能反射光而現出光彩,不是自己發光,西方世界珍寶本身放光。此土之寶沒有香氣,西方極樂世界的珍寶有香氣,不可思議。光是性德,香也是性德。

  我們如果三天不洗澡,身放臭氣,臭氣是業障、是貪瞋癡的味道。想要知道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的氣味如何?幾天不洗澡就聞到了。香氣是本性覺悟所發,本性迷了以後,把香變成臭氣。其實,香臭不二。怎麼轉變?迷悟轉變的。知此道理,就能理解極樂世界的環境了。

  「下從地際」,地際指地層裡面,不是指地面。西方極樂世界地是透明的,琉璃地,可以看清楚地下面之物。「上至虛空」。「宮殿」有在地面上,有在虛空,觀經言之甚詳。「樓觀」,「池流」指七寶池、八功德水。「花樹」,是略舉數項。「國土所有一切萬物」,這句總括依報所有的物相。「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寶香是性德寶香。「其香普熏十方世界」,如同前面光明一樣,光明徹照,所以寶香亦普熏。這是彌陀本願所現。若不如此,不取正覺。現在他成佛了,此願也就兌現、圓滿了。

  願只是緣而以。其真因是法界萬德之相,就是真如本性的性德,藉彌陀之緣,顯現出來。彌陀的願力是緣,藉此緣,才得以顯現性德之相。

  有沒有人聞過這種香氣?想像當中,在座同修,不少人有過此經驗,特別在初學之時,對此法門似信未信之時,常會有異香。我自己就有此經驗,剛剛接觸佛經時,看佛經,聞異香。當時是民國四十二年,我居住之處,一里路外才有鄰舍。因此,若說異香是鄰家燒香,實不可能。讀經時聞到異香,有時聞到檀香。在學佛最初兩年當中,至少十次以上,每次時間都很長,有好幾分鐘。覺得很奇怪,看佛經會如此,看其他書不會。以後告訴懺雲法師,他說:一般的說法是讀經時,天人從此處經過,見到很歡喜,合掌停住,聞到他身上的香氣。現在我們明瞭,這是一種可能。另一種可能就是經上所說:彌陀本願,極樂世界的寶香啊!聞香的感應比見光容易,因為鼻根的範圍比眼根廣大,比眼根圓通,楞嚴經講:眼根的功德只有八百,鼻根的功德是一千二。眼只能見正面及部份側面,看不到後面。因此,聞寶香的機會,比見佛光的機會多。這是我自己的經歷,也有不少同修,有此經歷。

  幾年前,我在美國講經時,Dallas幾位同修打電話告訴我,他們晚上在院子裡談佛法,就在成大川居士,院子很大,有很多花、菜、瓜果。夜深,十一時許,(美國夏天日落很晚,九點多天還是亮的,故晚睡),忽然有一股香氣,大家都聞到,不知道是什麼香,聞所未聞。「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香光莊嚴,極顯事事無礙的法界,增長修學的信心。當然,一方面是彌陀本願,際此之外,還有十方諸佛的願力。諸佛冥冥之中加持,給你作助緣,再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能現前,彌陀的願力,諸佛的加持,都達不到。所以,本身的善根福德很重要。善根福德不是一生修的,生生世世修的。讀此經才正真明瞭,一個念佛人,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不可思議。經上明白看出:阿闍王子一幫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還不相信此法門,還不能聽到之後,馬上就發願求生淨土。由此可知,你今天聽到此法門,歡喜信受,發願往生,善根福德決定超過阿闍王子。阿闍王子聞此經只發了一個願:希望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並沒有發願馬上求往生。因此,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我們真正尊敬,不能輕視。即使他這一生再愚癡,造作再重的業障,都不能輕視,可能他往生成佛在我之前啊!

  信心增長,願心增長,自然就「修佛行」,要注意「修佛行」三個字。十法界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眾生,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通稱為「行為」。九界眾生的差別何來?就是因為行上有差別,所以才有九法界。自性裡沒有差別,是身語意三業造作差別不同,不能細說,若細說,一部大藏經不過說明此事而已。只能在十法界心行裡說出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個因素。其實,每一個法界的心行都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心行之中那一個最重要,譬如阿彌陀佛譯為無量,無量裡何者最重要?無量壽,若無量命,一切無量都落空了。看十法界最重要的心行,然後方知取捨。

  怎麼會墮地獄,地獄因很多,最重要的瞋恚。沒有瞋恚心,造再多的惡業,不會墮地獄,所以瞋恚是第一個因素。慳貪墮餓鬼,慳是吝嗇,貪欲、吝嗇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愚癡墮畜生,分不清楚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五戒得人身,人道第一個因素是五戒,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修此五者,得人身。十善升天。二十八層天最重要的是十善業。

  四諦是羅漢,證得阿羅漢修行第一個因素是修四諦法。辟支佛的因素是十二因緣。菩薩的第一個因是六度。佛是清淨平等。本經經題「清淨平等覺」是佛行。你若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修清淨、修平等,修覺而不迷,叫做修佛行。就明白此願講的是什麼。十方眾生見到佛光、見到寶香,修什麼?依照無量壽經,發願求生淨土。經上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修佛行。可是應知:此句阿彌陀佛怎麼念?要用清淨平等覺心去念。念成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就決定往生。換言之,把彌陀在經典所講的教訓,全都學到,與阿彌陀佛信、願、解、行全都相應,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要特別注意「皆修佛行」一句。

  在今天,說實話,也見到光,也聞到香,是否真正聞到?聞到之後,若不修,聞亦等於未聞。聞到之後,自己真正覺悟,覺悟之後就真修。三惡道不想去,決定不造貪瞋癡。人天不值得留戀,十法界想來想去還是成佛好,直接修成佛之行。成佛之行,就在此經。此經就是教給我們成佛之行。

  後面兩段,是對十方菩薩而說的,十方菩薩都在各地度化眾生,他們應該如何修此法門?幫助他度化眾生,工作順利。可見四十八願非常圓滿周到。至四十三願止,完全是佛度六道眾生,以度凡夫為主,末後五願才是度菩薩。四十八願之中有四十三願是度六道凡夫,菩薩只講了五願,就曉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以度凡夫為主。我們六道凡夫不能辜負了阿彌陀佛。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