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刘梦溪:中国人“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


   日期:2015/7/27 11: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文化在个人品行德性方面,历来讲“修身”。“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健全自己的人格,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准备条件。逻辑上讲,如果“身”不“修”,便不足堪当治平大任。所以《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是传统士人无不趋之若骛的“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而起点或曰前提条件,是“修身”。  

刘梦溪:中国人“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

  何谓“修身”?《礼记》的“中庸”篇讲的最明白了当:“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矣。”此处引用的是孔子的话,转译成今天的语意,就是“修身”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储备知识,二是要善于实践,三是要懂得什么是羞耻。知识准备,古人叫“致知格物”,但大忌讳是“知”而不行、光说不练,所以强调“力行”。当然此两项都是“修身”所必须的要件了。

  最后一句“知耻近乎勇”,更为重要。耻感是人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现象,当一个人害羞的时候,举止会轻度失去常态,特别耳朵和面孔因血液突充而发生红涨,所谓“面红耳赤”。汉字的“耻”字,过去一直写作“恥”,表示“耻”是集中表现于“心”和“耳”的一种现象。“知耻”就是有羞耻感,知道害羞,知道羞愧,知道难为情,知道不好意思。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人之为人的“四端”之一端,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羞恶之心”,不知道害羞,不知耻,就不能称为人,也就是“非人”。

  孔子的名言则是“行已有耻”。见诸日用常行,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譬如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孔子认为是可耻的。而一个读书人,如果怀抱理想,有志于道,却以饮食衣着的不够讲究而自惭,这样的人,孔子认为也没有什么好谈的。孟子除强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还反对“声闻过情”,认为一个人受到的赞誉,如果超过实情,作为有道德的人,也应该以此为耻。因此对于那些广猎声闻,为了出名不择手段,我们也不需要再谈什么了。

  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把“知耻”置于人格修养的重要位置,实际上告诉我们,“修身”要从“知耻”开始。明末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对此一问题的义涵提得更高。他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而且把“耻”和“廉”结合起来,提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他还说:“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士大夫在传统社会指的是有官位又有知识的人士,他们代表国家的形象。

  现在价值失落和价值紊乱是社会一大问题。但当代社会的价值不能凭空建构,与本国文化传统完全分离的价值,难以为全社会的人群所认同。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共同接受的价值是“礼义廉耻”,“礼”就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廉”是勤俭廉洁,“耻”是约己知耻,不乱其所为。这在今天是完全适用的。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诚哉斯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身       知耻)(五明学佛网:修身       知耻)  

 悟妙法师:坐禅是修身还是修心? 

 能弘法师:成功人生——修身·成功 

 净土法门法师:修身为本 教学为先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贤崇·贤宗法师:培德修身了凡心 

 贤崇·贤宗法师:培福修身之八正道 

 修身,爱人,爱家,爱国 

 嘎玛仁波切:真正最有价值的补品和修身养性的秘诀 

 三年戒色修身立命到如今,从一事无成到事业有成,这都是行善 

 如瑞法师:修身 

 可以修身养性,又不用花钱,又能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戒色修身,肾精充盈,才能使身心康泰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