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净土法门法师:成大功立大业一定是安定徐为,心浮气躁肯定失败 |
||
日期:2015/1/7 17: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言色当和。】 『言』是言语,柔和。『色』是容貌,温柔。 【身行当专。】 这个很重要,李老师在此注的是「志一於道」。我们在一生当中,有个努力的方向,有一个目标,这就所谓人要立志,他这个一生就不空过。我们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是讲威仪,我们讲风度,要安详,一举一动要稳重,要安详。过去的人非常重视,现在的教育对这一点疏忽了。我们看曾国藩,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你看他教诫他的子弟,无论在动作、言语都要学慢。慢里面显得稳重、显得安详,那是个福相,有福之相。一切举止如果显得鲁莽,那不是个有福之相,平时要养成习惯。『安定徐为』,「徐」是慢慢做。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这个就是「动作瞻视,安定徐为」的反面,反面就是『作事仓卒,败悔在后』;换句话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先要想想,先要计划一下。不要仓卒的做,仓卒的做,做坏了后来一定要后悔的。不求急也不求快,一切随顺自然,这样就好。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实在,做事情要求实,当做的时候要求敏捷,没有做之前,有周详的计划、周详的思考,做出来自然就顺利。 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怎么样去修善,从存心到威仪到处事,文字不多,面面都说到了,面面俱到。 无量寿经 (第十五集) 198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20-0015 【言色当和。】 我们处世待人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我们的态度要温和,言语要柔软,态度要和睦。 【身行当专。】 这句里面含的意思很深。在生活里面,『专』的意思是敬。专是专一,专一是表敬,我们敬人、敬事、敬物。如果在学佛、在求学上讲,那就是一门深入,你才会有成就。所谓「教之道,贵以专」。世间求学,这也是一个科系,你念大学你念一个科系,你不能念很多的科系,很多科系去念的话,你这一辈子也毕不了业,你学杂了。你专心学一个科系,四年就完成了,四年就毕业了。在社会上,从事行业也要专,专心致力於一个行业容易成功。有很多大企业家,他经营许多的事业,他必定是一个行业成就之后,才能够遍及一切,是这么个道理。佛法也常说,譬如说学经,一经通达了,然后一切经就可以通达;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了。是这么个道理。开始学一定要专,专在一门上,这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这个字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常常去细嚼它的味道。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实实在在是说讲修养。真正是一个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他的举止一定非常安详,不会很急躁。凡是急躁的人成就都会很有限。真的建大功,立大业,自古以来态度都是很端庄的,这几个字他真的做到了,心安,身安,心定。徐是慢慢的,一点急躁的这种现象都没有,非常的安详。这点佛在这里教导,我们一定要学。过去我们在曾国藩的家书、家训里面看到他教导他的子侄,他的晚辈,曾先生对於『安定徐为』四个字他是非常重视。说话要求慢,走路要求慢,不准你急躁的,做事也要求你慢慢做,样样要做的踏实,他要求这个。最忌讳的是浮躁!这不能成大功,立大业;成大功立大业一定是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 这就是完全相反的,急躁! 【败悔在后。】 现在好像有成就,你将来一定会失败。小事情尚且如此,事情如果事业愈做愈大了,愈是大事愈要细心,愈要周详的顾虑。那个急躁的时候,小事情急躁还无所谓,处理大事情急躁,往往就有疏忽,这个疏忽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於造成很大的失败。那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败悔在后』,世出世间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修行,愈到后愈见功效,愈到后愈困难,这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佛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你能忍才会能够安、才能得定。你不能忍,这个安与定你得不到的。菩萨六度,忍辱才能够有进步、才能精进,精进才能得定。杂进、乱进不能得定,要精进才能得定。精就是前面讲的专,身心当专,他才能得定。可见得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安定当中,他就有真正的智慧,智慧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去指挥、去经营不会出乱子!这些事情,古今中外都脱离不了这个原则,虽然现在这个社会形态跟从前不同,但是这个原则还是管用,还是不可以违背。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真实。如果你所行不谨慎,不踏实;不谛就是不踏实、不谨慎,你的功夫会前功尽弃,那就很可惜了。所以说是,尤其是大的事情。我们在美国看到一桩事情,王安电脑,在美国非常有名的。你看王安一死,不到一年就完了,这就是『为之不谛,亡其功夫』,这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你看到大的事业,它垮的时候很快就完了。这些事实如果诸位稍稍冷静一点,随时随处都看到,你在看到仔细想想,这个经上讲「做事仓卒,败悔在后」,跟佛讲的完全一样,佛把它为什么会那么样快的垮掉,前因后果讲得就这么清楚、这么详细。所以我们一读,想想这个完全正确,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高的警惕,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遵循佛的教训,我们的功夫才不致於丧失。 无量寿经(新加坡二次宣讲) (第二十三集) 1994/11 新加坡 档名:02-027-0023 下面说,『言色当和』,言语,色是容颜,我们讲面色,现在讲表情,你的言语、表情要祥和,《还源观》上讲的柔和,要避免粗暴。说话声音不能太大,举止一定要端详,不能过於急躁,这些现在人不讲究了。我们看两百年前曾国藩在世,曾国藩对他子弟的要求,对他晚辈的要求非常严格,你看他的家书、家训,你就知道。那些要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现在人不懂。我觉得我们将来如果办佛学院,曾国藩的家训可以开一门课,必修课。里面全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你不学,人都做不好,怎么能作佛?经典戒律威仪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怎么落实?曾国藩家训里头就有落实,子弟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过失,他全把它说出来了。现在人没有了,你有过失人家不敢讲你。那怎么办?最好看曾国藩对他晚辈的教训,我们在这里头吸取教训,认真修学,这才有好处。对於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这个里头有《弟子规》、有《感应篇》、有《十善业道》。中国古人家家都有家训,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都在这一句经文范围之内,不学怎么会知道? 「言和」,就是四摄里的爱语。四摄法是世尊教给我们与大众相处的四条戒。人不能够脱离人群,跟大众在一起我们要怎么做?这就是四摄法。我们当年,一九九九、二000年我们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做得很成功。当时新加坡有一位部长,曾士生先生,他问我:你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些不同宗教团结起来?我说这是佛教给我的。他很惊讶,佛教的,佛怎么教的?四摄法。他对这个很重视。四摄法里头第一个是「布施」,这个布施,我们用现代人的解释,送礼。人跟人往来的时候头一个就是要送礼,礼多人不怪,你要懂得。我应邀到新加坡讲经,法缘非常殊胜,演培法师有一天请我吃饭,在灵芝素食餐厅,就我们两个人,没请别人。他也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你的法缘为什么那么好?我就告诉他,行四摄法,头一个布施。人家邀我来讲经,我还没有来,先把这些经论善书结缘的东西统统都寄过来,听众每个人都拿到,欢欢喜喜。吉隆坡第一次去讲演,我们的活动只有两天,我们没到吉隆坡之前,运的结缘的东西卡车已经装了两个卡车运过去,差不多有七、八吨,礼物先运过去了。我到日本去访问,送给日本净土宗每个道场一部《大藏经》,送了三十部。这是四摄法里的布施,人皆欢喜。 第二个「爱语」,爱语是对他真正的关心,这叫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要为他著想,他有哪些困难,帮助他解决,真诚的爱护他、关怀他、照顾他,后面就是互助合作,这做朋友。第三个是「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有好处,没有坏处,人家欢喜!宗教与宗教之间最怕的是拉信徒,这个一定要知道。宗教与宗教之间最怕的还有一桩事情,自赞毁他,我这个教好,你不如我,这个话不可以说。要平等,要学谦虚,要学赞叹别人,人家才乐意跟你往来。你要自己赞叹自己,要毁谤别人,错了,别人就跟你画界限,永远防范你,你不就错了吗?至於为什么有这么多宗教?众生根性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在过去人与人之间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的交通,没有资讯,真的老死不相往来。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确实有老人一生没有进过城,连城市都没去过,城市不远,不过那时候要走路,都没有去过城市,最近的就是自己居住地区的小镇。所以形成许多不同的宗教,都是神圣在教化一方所设施的。我们这种观念他能接受,他欢喜。所以对一切宗教都尊重,决定没有批评,普遍赞叹。四摄最后一个是「同事」,同事很难做,我们只能够做狭义的同事,不能广义。狭义说什么?我们要团结,我们要互相学习,不但学习我自己的宗教经典,别人的宗教经典我统统学,我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狭义的。广义的同事,那要证果的人才能做到,不证果不容易做到。所以言和,这是四摄的爱语。『色和』,慈光照人。柔和质直,心地真诚,言色柔和,大家喜欢接近你。 『身行』,自身之所行。『专』是专一、专诚、专精。「身行当专」,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教之道、贵以专。学多了,学杂了,你就不专。不专,你的心力分散,你的时间也分散,你所得的东西有限,多半都得一些皮毛知识,你得不到三昧,更得不到智慧。你要想得三昧,三昧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智慧是从定中发生的,所以清净心生智慧,平等心生智慧。没有智慧,你所学的是常识,我们用现代人的话说,是知识,你的知识很丰富,你没有智慧。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而且往往有后遗症,智慧没有,智慧解决问题是圆融的。所以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我们在经教里头要求智慧,求知识就错了。 所以,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动作」是行动,「瞻视」是看,「徐」是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是必须要学的,学什么?学稳重、学安详、学镇定,要把现在的那种心浮气躁要把它洗干净。人要表现的是心浮气躁,你就知道,他再勤奋、再精进、再努力,他所学到的东西都是皮毛常识,真正的内容他得不到。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那个利益是真的。世出世间圣学都要用真诚心去学习,我们学其他宗教经典也是一个道理。我跟许多人谈到学习的问题,我跟马哈迪长老说我读《古兰经》。他问我,你是不是读中文的翻译本?我说是的,我有好多版本,我读《古兰经》,我说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他看著我。我要不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我体会不到经里面的奥义。他点头。我们读《古兰经》要是把它看做那是回教的,这里头有个界限,你所读到的是皮毛常识,你怎么能了解它?我说我读《新旧约》,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印祖说的,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你有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所以我们读的,我也曾经讲过,我讲过《古兰经》,他们听了很欢喜,觉得我讲的不比阿訇差。我讲的《玫瑰经》在天主教已经流传开,光碟已经到处都有了。你不是真正虔诚,你怎么能知道它的意思? 我们带头来学习,我们学习他们的经典,他们也会学佛的经典。但是他们学佛的经典,可能也学一点皮毛常识。什么原因?诚敬心做主的,他有真正的诚敬心。我们翻开《圣经》,用对阿弥陀佛的真诚、对释迦牟尼佛的真诚来对耶稣,来看耶稣、来看摩西,我们能看经典里头有真东西。我们翻开《古兰》,就是对诸佛菩萨那种诚敬来对穆罕默德。世出世间一切法离不开一个诚,人要能把这个东西掌握住,你决定有成就。真诚的人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浮躁的人没有真诚,离经叛道的人没有真诚,自以为是的人没有真诚。真诚的代表,孔子算是不错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真诚表露出来了。述而不作是谦虚恭敬,谦德。《了凡四训》里讲谦德讲得非常之多,「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说的。自以为是,这是满招损,人家看到你的态度,对你敬而远之。 你谦虚恭敬真得到利益,为什么?别人真教你,真劝导你。自己许多过失自己不知道,谁肯跟你讲?没有人。在古时候真正说你过失的只有三个人,你的父亲、母亲,你的老师,这三个人。朋友不敢说,说什么你不接受,这交情就断绝了。朋友之间相处要知道察言观色,口里说,很谦虚恭敬,请你指教,你要马上去批评他的时候,你看他颜色就变了,脸就红了,就不能再说了,话题马上要转开,否则的话,再见面就难为情了。现在麻烦大了,父母不说你了,老师也不说你了,你如何能改过自新?那怎么办?现在只有找古人。《了凡四训》好,像《感应篇》,都是古人作品,《弟子规》,全是古人作品,找这个。要想真成就,把圣贤的条件具足,基础打好,这些东西不痛下功夫做不到。把它看浅了,那问题就严重,像盖大楼,你永远没有地基,你怎么可能成就?中国现在这些典籍还有,家规,我记得好像有家训、家规,有人把它专门收集起来印成一套书,是从别人家谱里头搜集的,这个很好。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都可以读,都是很大很大的帮助,特别对於现代的社会,这真是自求多福。现在找一个好人来劝导我们,找不到了,人家不敢。安定徐为,就是一举一动都安详镇定,从容不迫。 『仓卒』,匆促,慌忙。仓卒就是现在所说的心浮气躁。『谛』,审慎。「作事慌忙,必将失败与后悔」。可是现在的社会要求的是快,动作要快,讲求效率。我们细心去观察,稻盛和夫他违背了今天社会上一般的要求的原则,他违背了,他走中国古老的路子。五十多年的经营,没有失败,营业从来没有亏欠。看看别人的公司,在金融风暴泡沬经济的时候都有受伤害,他如如不动,这些地方能看出。别人看起来心浮气躁,他老人家安详镇定,从容不迫,所以对他不产生影响。不该做的决定不干,所以不义之财,他没有贪心,不劳而获这个事情他不干。商场上投机的生意人家劝他做,他不做,他说这个是不劳而获,投资房地产。他要做的,自己一定是真正辛辛苦苦去耕耘收获的,他说这是他应该得的,投机取巧这是万万不能做,所以一生永远立於不败之地。而且营利,他不把自己看成第一,他把员工看成第一。营利利益归谁?第一个归员工,员工他们的辛劳,不忘记他们,第二个顾客,为顾客服务,第三个,还有利益,是公司的。所以他的员工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他真干!实际上他就是把中国古代家庭家道、家规、家学、家业他继承了,他用企业做成功了,这些以前我们不知道。我教胡小林的就是这样一个想法、看法。胡小林做到了,规模没有他大,做得很稳当。稻盛先生这两个企业值得去参观、去学习,企业家应该去好好的考察。稻盛先生身体还不错,有机会可以请他来讲学,特别是企业界。他的经验很丰富,他的学问全部都是得自於中国传统二、三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诲。 所行不慎,则『亡其功夫』,「亡」是丧失,「功夫」是修持的功力,你就丧失了,经营事业那你就失败了。中国的事业真的它是讲求千年万世的,祖宗立下这些规矩,世世代代的子孙如果能够继承,他可以立於不败。所谓是百年老店,他们的人非常本分,非常忠厚,他们的东西没有人不相信,货真价实,规规矩矩的做,所以它永远不败。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八集) 201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8 【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四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应该要遵守、要学习。『言』是言语,『色』是容貌,和颜悦色,『当和』,大乘佛法在中国,这一句是用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做代表。正规传统的佛教的寺院,进门都有天王殿,天王殿当中就是供养弥勒菩萨,面对著山门,人家一进门一抬头就看他满面笑容,现欢喜相。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佛不但言教还用身行做给我们看,应当要和睦,言语要柔和,威仪要和睦。『身行当专』,著重在专字。人生在世间,不能没有谋生的技能。不必求富贵,富贵是命,命里没有,求不到,命里有的,你躲也躲不掉,富贵会追著你,所以用不著求。要求什么?要求专,专一,做学问专学。一切总的原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干一行,专精一行。古人有一句谚语说,「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能达到最高的艺术,今天讲艺术,古人讲手艺,都能做到最高的水平。如果学得太多太杂就不精,不专就不精,样样你都通一点,样样都不精,不如专精一门。『动作瞻视』,这是讲威仪,威仪要安、要定、要缓慢。『徐』是缓慢,不浮躁。现在人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的反面就是「安定徐为」,这是别人看到欢喜的,这个人有修养、有德行、有智慧。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言色者,言语与容颜」,容貌。「和者和祥」,也就是祥和。这个是要在平常真正用功去培养,每天早晨起来洗脸对著镜子笑一笑,让自己看看满不满意,自己看到满意了,大概别人也会满意,就是四摄法里面的爱语,「言和」。「色和者,慈光照人」,用欢喜心,欢喜心自自然然表现在面孔上。「身行者,身之所行也。专者,专一、专诚、专精」。精跟一、跟诚它有一体的关系,专一就能做到真诚、就能做到专精。这个字它含摄的范围非常广大,也非常的深刻,生活要专诚,待人要专诚,工作要专精,读书要专精,修道要专精。这个下面讲「当专」,应当要专,「指应当专精行道」。这是佛在此地说的本意。如果就本经来说,劝我们一向专念。净宗只有一个目标,求生净土。如何得生净土?全在一向专念。向是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口里不念心里念,重在心地的专一、专诚、专精。口念有感化众生的意思在,念让别人听到、让别人看到,这是个念佛人,念佛要这样念法。不念佛的人看到这个样子,这是念佛的人,他起尊重心;念佛的人看到,这是最好的榜样。一般人念佛容易中断,那就是不专、不一、不精。表示念佛专精的样子。 「动作者,行动」。行动遵守佛陀的教诲,我们在教诲里面提出五个科目,大家一定要记著,记得很熟,一切时、一切处别人问你都能说得出来,而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决定不违背。第一个,三福,三福是最高指导原则,我们要落实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把它真正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福,这个是福的根本,没有第一就没有第二,当然更没有第三,像盖三层楼一样,一定先第一层,再第二层、第三层。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三个东西是做人的根本,人应当如是,不能违背,违背就不像人了。「人与禽兽几希」,差别在哪里?人有学,禽兽没有学过,就是人有接受过教育,基本的教育就是这三样东西,男女老少,人人要遵守,这是自然的规律。佛经上常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就是这一句,第一福,孝亲、尊师、仁慈、十善,这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具备了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才能学佛,才能成为世尊的弟子、弥陀的弟子,这有条件的。 第二福就是入佛门。一入佛门首先教你什么?三皈。三皈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他用个比喻跟我讲,譬如你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你一定要买张车票,这个车票要随时带在身上不能丢掉,为什么?车上有查票的,到达地方的时候,这个票要收回,所以要好好保存。佛门里面的三皈就像这张车票一样,一时一刻不能离开,念念都要想到。受持三皈的人很多,想起三皈的时候不多,都把它忘掉了。三皈是什么?成佛之道。皈依佛是觉而不迷,佛是觉的意思,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换句话说,佛法僧就是觉正净,就这三个字。时时刻刻要跟觉相应,觉的反面是迷惑,念念要跟正相应,正是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心地要清净没有染污,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心要清净、心要平等,这是菩提大道的总纲领,觉正净。用什么方法落实它?用戒定慧三学落实三皈。没有戒定慧三学,这个三皈依就落空了,有名无实。所以三皈后面第一个,落实在五戒,落实在十善,落实在六和敬,落实在六度(六波罗蜜),落实在普贤十愿,落实在一切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我们在无量法门里面,今天选择的是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就是落实三皈。所以三皈是总纲领、总原则。「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必须具备的条件,一直到阿罗汉、到辟支佛。这是第二福。 再向上提升,第三福是菩萨。你看,第一个是凡夫,第二个是小乘,第三个是大乘。大小乘的差别就在发菩提心,小乘没有菩提心,大乘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是真诚心,真诚是菩提心的体。从体起用,用有两种,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对自己是自受用,自受用里面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就是自受用。二六时中知道保持我们的心念清净、平等、觉悟,觉而不迷,对待别人大慈大悲。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提出二十个字跟大家共同勉励。第一个就是菩提心,我用十个字解释,大家容易懂,「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十个字,「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菩萨道也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行菩萨道。这二十个字,跟净宗学会同学共同勉励。第三福第二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把因果讲到究竟圆满。后面还有两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经里头选一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从孝养父母到读诵大乘全是自利,一共十句。最后一句劝进行者这是利他,就是你自己成就了别忘记要教化众生、要教别人,这叫菩萨。如果不肯教别人,那就变成阿罗汉,变成小乘。佛赞叹大乘,大乘人的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这是总纲领,落实在生活里头就是六和敬,三皈、六和。人不能离开群体,出家人称为僧团,僧团里头要和睦。六和第一个「见和同解」,这一句现代人所谓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同样的看法、有同样的想法。没有学佛之前,我们对於宇宙人生、对於现在未来都有著许许多多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因为我们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需求,这怎么办?世法里头古圣前贤,跟佛法里面诸佛菩萨,都采用一个办法,就是教学,教学为先。特别是中国古圣先贤,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二、三千年,中国那些老祖宗就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学的方法,有教学的效果,有丰富的经验,让这块宝地,让这个族群,五千年的历史长治久安,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这些东西好不好?佛法是两千年前传到中国来的,汉朝的初期,汉明帝的时候,公元六十七年,是中国帝王派特使从西域礼请到中国,它不是自己来的,请来的。请到中国,这一接触真的是志同道合,非常欢喜,因为它们的扎根相同,扎根在孝道、师道。你看,净业三福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扎的这个根,也是孝养父母、尊师重道,不谋而合。中国人讲五伦五常,你看佛法讲三皈五戒。而教学的终极目标又相同,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完全相同。用什么方法落实教学的目的,离苦得乐,达到这个目的?用的理论是破迷开悟。 众生为什么苦?迷了就苦,迷了造业,造业受报,这是自然规律。觉悟他就不会造恶业,觉悟的人会行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破迷开悟用什么方法来落实?用教学。怎么教?身行言教,先自己要做到,做出榜样来给他看,大家看到这个样子生活是好,於是大家就来学了。先觉悟的人帮助后觉悟的人,先觉觉后觉,这是教育。中国人懂得教育,中国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全世界找不到的。老祖宗在两千年之前就提出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是领导的意思,建立一个国家,领导全国的人民,什么最重要?教育最重要。只要把教育做好了,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这三样东西都属於圣贤教育。圣贤教育是出自於真性、真心,本性、真心里头流出来的。所以你要想得到它,你要想学习它,也要用真心,真诚恭敬你才能学得到,没有真诚恭敬你学不到,你听不懂,文字看不懂,来听讲听不懂;如果用真诚恭敬,一看慢慢就懂,一听也能听懂。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每个星期见一次面,年轻,总免不了心浮气躁,怎么办?见面之后,先在一旁坐下,坐几分钟。我陪他坐,他陪我坐,至少要坐上十分钟,我们才会交流,我提疑问,他老人家给我解答。这些疑问是有范围的,就是这个星期他叫我看哪一些典籍,我看了之后有体会的地方、领悟的地方向他报告,有疑问的地方他给我解答,这就是每个星期他老人家给我上课。如果心浮气躁,他不说话,他能够坐在那里一、二个小时一句话不说。跟他在一起磁场特别好,安定徐为,纵然一句话不说,我们也非常欢喜跟他在一起静坐。应该就像过去,袁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静坐,三天三夜心里不起一个念头,有这种味道。 这个专,「专精行道」,就本经来讲,「则劝一向专念」,愈讲愈贴切,讲到本门来了。本门最重要的,我们想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要知道,净业三福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三皈五戒十善不能缺少的,然后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自己真正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叫愿。具足信跟愿,再加上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的条件统统具足了,必定得生,你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什么时候往生?你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了。你什么时候命终,阿弥陀佛知道。我们必须要知道,阿弥陀佛的能量是无法想像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无量无边众生,哪一个众生真正具足信愿持名,持名就是一向专念,佛完全知道。你只发这个心,那边就收到,阿弥陀佛就收到,你这一生寿命多长他晓得。 像宋朝莹珂,真正一发心佛就知道,他求往生,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把佛念来了。阿弥陀佛现身,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这不就等於授记了吗?莹珂法师也很有智慧,在阿弥陀佛面前要求,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为什么不要?他的善根浅薄,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他会动心,他会起烦恼,起贪瞋痴慢疑,会生起这些烦恼,一生烦恼又造业了。所以他跟阿弥陀佛说,我不希望我再造业,如果我在这个世间是没有办法避免造业的,我禁不起诱惑,我现在跟你走。佛就答应了,阿弥陀佛很好说话,告诉莹珂法师,我三天以后来接引你,应该时间都约好了,三天之后。他非常欢喜,把房门打开,告诉大众,三天之后他往生。没有人相信,他是一个有名的破戒比丘,不守清规,造作罪业,大家都知道。他关起门念三天佛,说佛来接引他,他真能往生吗?但是听口气不像是骗人,好在三天时间不长,大家等著看,三天之后看你往生不往生?到三天之后他真往生了,往生前要求大家念佛送他,大家当然欢喜,真正给他做证明,证明他真的念佛往生。三天功夫,不长,就走了。要知道破戒的比丘,平常不念佛,也不相信,真的是临时抱佛脚,他那个动力从哪里来的?就是他相信因果。他知道一生造了很多罪业,如果不能往生,一定堕地狱,想到地狱苦,害怕!畏惧地狱苦这个念头是很大的动力,让他三天不眠不休,把阿弥陀佛求来。我们要知道,他能求得来,叫真心恳求,不是假的,我们也能求得来,一切众生个个都可以求得来。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我,阿弥陀佛的身体是光明、是常寂光,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无处不在。所以阿弥陀佛现身,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起心动念,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必须把我们的妄念彻底消除掉,彻底放下,我们的正念才能跟佛相应。佛所收到的,起感应的是正念,妄念、邪念他也收到,不起正念没有感应。他没有一法不知道,我们能骗自己骗不了佛菩萨,这一点是事实,不可以不知道。 「动作者,行动。瞻视者,看也。徐者,和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就是一举一动都要安详、都要镇定,「从容不迫。」这个威仪好,让别人看到欢喜,让别人看到恭敬你,这是佛弟子、释迦弟子,这是弥陀弟子。如果这四句做不到,就不是佛弟子,更不是弥陀弟子。我们要勉励自己,要把这四句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 再看最后四句,「仓卒不谛亡功」。我们看经文: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仓卒者,匆促,慌忙」。现在人常说的心浮气躁,就是仓卒的意思。所以上一代高僧大德,他们一生从事於教学。方东美先生一生,他的身分是教授,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抗战后期他在西南联大教书,教授,胜利之后他在台湾大学教书,一直到退休。退休之后辅仁大学请他,辅仁大学是私立的,请他在博士班担任指导教授。章嘉大师是出家人,一生教学,难得!但是他们教的对象,是要像前面所说的「言色当和,身行当专」,他要这样的学生,他就肯教;『作事仓卒』、『为之不谛』,他不愿意教。老师前半段我不知道,我是在台湾认识他的,他的晚年我知道。我去亲近他,他就告诉我,六十三年前,他说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我那个时候想到学校旁听他的课程,他就跟我这么说,你要到学校去旁听、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他说的这些话当时我不懂,给我的感觉就是老师拒绝了,不同意我到学校去听课,拒绝了,什么原因我不知道。其实他说出来了,我不懂。为什么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过失不在老师,过失在学生,学生心浮气躁学不到东西,那老师怎么样?老师就敷衍塞责,不肯真教,真教没用。实际上有一、二个学生真学,老师都会真教,为什么?真有学的。如果学生都没有真诚恭敬心来学习,老师就马虎一点。老师为什么要教?为工资,为生活,他一生就是这一行专业,他要不教的话他就没有收入。学生为什么要学?学生是要为拿文凭,要拿到学位。学生不是真正想学东西,只想拿文凭,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学就变质了。老师满足学生的要求,甚至於考试的时候,把题目都告诉学生,让大家考的分数都很好,师生关系很融洽,各得所需,变成这个样子。现在又经过六十三年,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 外国的大学我看过,我在美国、在新加坡、在澳洲、在欧洲,我都去看过大学,跟他们的教授、学生做过交流,才深深体会到方老师当年所说的话。现在学生有几个孝养父母的,有几个懂得尊师重道?如果要没有了,这个道没有人传,没有人承传将来就会断掉。到什么地方去找这些真正发心的人,发心来继承传统?为古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很少。少不要紧,只要有,有一个都能承传。像达摩祖师到中国,他圆寂在中国,在中国那么长的时间,几十年的时间只传一个人,慧可。慧可一生也只传一个人,传到第五代弘忍大师,都是单传。五祖传给六祖惠能,惠能一生会下传了四十多个人,禅宗发扬光大,在中国影响应该有一千年。所以承传太重要,承传的条件就是要真诚、恭敬、认真,不怀疑,不懈怠。 「作事仓促」,就是今天所说的心浮气躁,肯定失败,肯定后悔。「在后」是什么?晚年,一生好的时间都过去了,晚年后悔。后悔来不及了,能不能挽救?不能。我相信这个情形,古圣先贤都深深体会到,我们年轻的时候不在意、没想到,可是到八十、九十,跟古人有同样的感触,那就是「败悔在后」。念老注解里说,「作事慌忙,则必将失败与后悔。所行不慎」。「谛」是慎重,念老在这里给我们说的「审慎」。所以功夫不得力,『亡其功夫』,就是功夫不得力。这都是指后悔的事情。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六集) 2014/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