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9集)


   日期:2014/12/8 9: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一次是法藏比丘第十二大愿,愿往生的众生定成正觉,当往生之后一定远离分别,诸根寂静。决定,这个分量很重,决定成等正觉,没有含糊,这是绝对的,这是决定成,证大涅盘,这是第十二愿。善导大师称弥陀四十八愿里头这五愿是最真实的,称为真实愿,就是刚才我们说过的第十二愿,底下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诸佛称叹、十念必生这四个愿,加上前头一愿,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今天我们正好,刚才谈了十二愿,这是其中五个之一,底下就要进行其他四个,这是大愿的根本。

  第十三愿是「光明无量」。「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於日月之明千万亿倍。」第十三愿就到这,底下是第十四愿。这个就是光明无量的愿,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五个真实愿之中的第二个,下面这个愿叫「触光安乐愿」、底下「寿命无量愿」。无量光和无量寿是相连系的,无量光就是横遍十方,遍照一切,光明遍一切处,他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处,所以这个摄众生、度化众生是无尽的。这个就是什么?是大悲的方便之本,是报身的实德。我们要大悲度众生,我们要有方便,而这个是根本。怎么度?佛以光明遍照,这个光明就摄受众生,这是报身的实德。所以这个愿中,佛自己就发了誓愿,自己是无量光、无量寿,光寿都无量。也实在是为什么?自己的无量光、无量寿,实在就是愿一切众生都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光明遍照一切就是为了去度化一切,遍一切处。底下《往生论》这个,我们说了多少次了,我们不重复了。

  我们底下讲《甄解》这一段,它的意思说,「若约佛所证」,从佛所证来说,「则四十八愿,皆入光寿法身。」整个的四十八愿都可以融入在无量光、无量寿这个愿里头、这个法身里头,都是从无量光、无量寿这个法身所流现出的这一切愿、一切功德。它的意思是什么?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宝池、宝树、宫殿等等,这是依报;正报,弥陀、观音、势至等等,都是从弥陀的法身所流现。四十八愿就包括一切妙用,极乐世界的一切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这一切庄严都是弥陀的法身所流现,所以它说归到光寿法身。所以四十八愿完全显的是什么?显的是法身功德。我们有很多人,从前最初我也觉得,好像谈这些个极乐世界的黄金,尤其是黄金为地等等,觉得没有什么兴趣,实际这并不是说咱们世界的黄金,这都是法身。所以初步的,是要离开相才见真。《楞严》也是如此一个过程,真要离开这个妄才显真,进一步到彻底之后,妄就是真,当相即道,一切相都是道,这个又高一层了,大家要知道。所以极乐世界这个,我们往往把它看得很浅,就没有体会到是当相即道的精神,这一切相,相就是道,全显的是法身。

  从法身来说是如此,从度生来论呢?《甄解》(日本这部书不错的,可惜我只有半部,明年去日本的时候看还能不能把它找到),是为摄生的,「则愿愿皆为众生」。无量光为什么?为了光照一切处,度一切众生。为什么要无量寿?众生老有所依止。一切愿都是为众生。所以下面就说不入三恶道,往生能够得种种神通、种种妙用,都是从众生著想。「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四十八愿全显法身,四十八愿全是摄受众生。所以就是说显法身、度众生互摄互融,不可截然划分,这一愿是显法身,这一愿是度众生,圆融起来看就是如此。整个这个愿的意思就是说,我法藏成佛的时候是怎么样?愿我的光明无量无边,不可说,没有边际(不是说照到什么地方光就没有了,那就有边了;你要求一个边不可得,这叫不可思议),普照十方一切净国土、秽国土,一切处。日本望西师他就做了一个楼冲著西边,它叫「望西楼」,他自己也号为「望西」,就是这个人,他是元代的。我们都是恭敬,都不提他本人的名字,都是提他这些号,望西是号,他是日本人。他有一部注解,很厚,这个我是全的。他说要「横摄十方虚空无边」,虚空是横摄(时间是竖的,空间是横的),空间横著就摄受十方的虚空没有边际,虚空没有边际所以国土也没有边际(虚空中有国土),国土没有边际所以众生也没有边际,有无量的国土就有无量的众生。

  所以这个愿大!不是说一个地球上的全人类,是各种众生。还不是一个地球,无量的地球、无量的天体,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所以佛的大悲也无边。这个心量他们别的教就不能相比,像耶稣教就说鱼虾是上帝造给人吃的。它也有生命,杀的时候也很痛苦,为什么造了它给人吃?就解释不过去这个道理。大悲无边,大悲无边所以光明无边,也可以说是光明无边所以摄受众生的这个利益,给众生这个利益也就没有边。光照到一切处,底下就触光安乐,大家都得到好处,所以这个利益没有边,无量的众生都可以得。而这个利益之深也没有边际,底下也可以看到。「以要言之」,他归纳起来,因为想这个利益没有边际,你看从众生出发,要让众生得到利益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光也要无边。这就把无量光解释得很好。底下触光安乐正是如此,触光他就得到利益。

  底下是「绝胜诸佛」。佛佛平等,怎么又说阿弥陀佛绝胜诸佛?我们底下来看。胜於日月之明那是没有问题,千万亿倍,那还不止这个数目,绝胜诸佛,这是什么道理?咱们这个经的「光明遍照品」里头有说明,「诸佛光明」,都有光明,人也有光明,你看耶稣教画的那些,不但耶稣有光明,耶稣那些个大弟子都有光明,小的天使,戴两个翅膀的小孩,都有圆光。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已经科学证实人体场,人体就有个场,这个场它就有放射,它就有一个势力范围,它有产生作用,超乎体外的作用,科学证实。所以,说光也行、粒子流也行,等等也行,总之我们这个身体不是局限於皮肤之内。佛更是如此,佛的光明那是大光明,不是凡夫的这些光所能比的。

  诸佛光明所照的远和近是根据什么?「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就依据他前生,他在因地中修行的时候他的愿,所发的愿的功德大小,他愿望要度无边众生,弥陀就是发了这个愿,愿我摄受这个佛土超过一切佛国,上次我们不是介绍了吗?他的愿力大,光明也是如此。所以这个愿有大有小,各个的愿力也不一样。你看释迦牟尼佛到世间来,是咱们这个世间很不好的时候,是减劫;弥勒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弥勒来的时候是增劫,人都多高多大。所以等到将来弥勒成佛,迦叶从鸡足山出定,把释迦牟尼佛的袈裟献给弥勒,这个袈裟只够弥勒搭两个手指头,释迦牟尼佛的袈裟。迦叶出来礼拜,大家很惊讶,怎么来个像人的虫子,这个小虫怎么长得跟人一样?因为那时候人大,看见迦叶还是释迦牟尼佛时代这样的一个身形,觉得很奇怪。后来迦叶涅盘升空,大得那就不可思议了,这个袈裟已经变成大的袈裟,迦叶给弥勒披上。那时候人都不用劳动,地上自然长东西,三会龙华都度脱了。这是各人的愿不一样。弥勒他是求福,多生求福,他发心在前,成佛在后,他尽去修福去了,因此他成佛的时候是一个很有福的时候。因为各人的愿不同,这不能去比较。你说释迦牟尼佛比弥勒低,这个话不行,不是从这比,愿力的不一样,各个的愿力。事实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每一个人的前途,每一个人将来走的道路,每一个人的归宿,每一个人的成就,各个不一样。何以故?现在大家每个人的心愿、志向不一样。

  愿力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你就得到和愿力相称的这些殊胜的果。「自在所作,不为预计」。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不由你安排打算,你发的是什么愿,你做的是什么功德,到时候所得的果实就是这样,不需要安排。「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於日月之明千亿万倍」,这就不用说了。这就说明各个的愿力不同,弥陀的光明绝胜诸佛者是因为什么?就因为他前生的愿力超绝,所以自然得到。现在你看弥陀发的就是这个愿,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绝胜诸佛」。所以经中后头就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所以阿弥陀佛称为佛中之王,称为大愿之王。密宗也说,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这个就是说明绝胜诸佛,后头得到的果实也正好是如此。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个话是谁说的?这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介绍的,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是如此,都是真实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没有任何夸大,没有任何夸张,没有要捧一个谁、压一个谁,真是十方诸佛都赞叹,大家往生极乐世界赞叹阿弥陀佛,所以释迦牟尼佛也不能例外。

  又根据《大法炬陀罗尼经》,这是密部的经典,说佛有两种光,一种叫做常光,一种叫做放光。放光就是有时候放,有时候不放,为了某一种因缘,或者使人觉醒,或者给人加持,或者如何如何,为某一种因缘而放,不是老放的,这叫做放光。比方讲这个经的时候,释迦牟尼就放光,阿难就惊奇、稀有,我跟佛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是放光。为什么佛放光?这就是要惊醒大家,我说这部经你们要重视,而且佛也就是欢喜,要说这部经之前佛就放大光明。「自在所作,不为预计」,我们这么一说好像有所安排,就是这个殊胜的经要说,自然佛的光明就显现,这是放光。常光就是老有的。现在我们说这个光是什么?是常光。因为根据玄奘所翻译的《阿弥陀经》,称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彼如来」,这个彼如来就是说阿弥陀佛,彼如来就是翻译的《阿弥陀经》,他换一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更适合於释迦牟尼佛给定的这个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你看这个名字里头就是称赞净土,佛摄受,佛在摄受你,显出他力。现在很多法门都是靠你自己,你自己要辛辛苦苦去努力。这个是从果实上开始,从果实上开始是他力,就是难信。能信就是你的自力,你不需要另外的自力,其余他力,你只要真正肯信,他力在你身上就显出作用。「信力圆时,全成佛力。疑根未断,即是罪根。」所以疑跟信这两个字,大家千万千万要好好的检点,还有什么地方有疑。这个疑不等於参禅那个疑,参禅那个是大信之后,对於佛法负责任到极点他起的疑。现在大家如果是一般人所谓的疑,到底佛有没有?佛经上的话是不是都是句句真实的?这种疑就是罪根。疑根要不断,偶尔一起都是没断,即是罪根,罪业之根。「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彼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彼如来是恒常在那放,所以这是常光,佛的光明是常光。这就把第十三愿解释了,这个光明当然要胜於日月之明千万亿倍,不能比了,日月的凡光。而且还有一个特点,日月的光你敢看吗?你敢看太阳吗?那个光刺眼。魔光出来也是刺眼的,佛光是不刺眼的。这个将来大家真的要有所分别,这也是胜之处,不只是光度强,种种的殊胜,不一而足。

  第十四愿是「触光安乐」,你接触到这个光,你就得到安乐,所以这个光是给大家利益。为了利益无边,所以光无量,这个利益就显出来了。「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我的光明照到他、碰到他身上,「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没有一个人不安乐,心中当下就安,快乐。所以这种安乐不是世间的任何安乐所能比的,这是一种清净的、真实的、极殊胜的安乐。慈心作善,自然就引起他的慈心,生起了慈心自然就会作善。他怜悯众生,他要爱护众生,他当然就作善。而且怎么著?「来生我国」,他会生到我的国家里来。所以真正见到阿弥陀佛光的人,就得这样的利益。

  有时候大家也见光,不见得你见的是佛光。就是儒教,许多读书人他也静坐,这些文人他们说虚室生白,虚就是一间空的屋子里头,生白就是光;又说常观鼻端一点白,也就是他坐的时候鼻子放光,他看这个。我刚刚说人体有场,人体可以放光。我看见一个和尚,这个和尚我年轻的时候曾经陪我住了几天,就是郭鹏的老师。他在太白顶修道的时候,他觉得满山的光,后来觉得这满山的光是从他身上放出去的,因为他正在下座,一收的时候光就回来了。都有光,所以你见的不见得是佛光,你见的是阿弥陀的光那就殊胜了。

  这是他的愿,法藏比丘发的愿,这个愿成就了。所以在经文里头下面就讲,「光明遍照品」就讲,「遇斯光者,垢灭善生」。愿都成就了,不是我们的狂愿,我们大家有时候是发的狂愿,因为你这个愿没有行动跟上去,那是个狂愿。遇见这个光的话,这一切的污垢、恶浊、烦恼等等的都消灭了,善心就生出来了。「身意柔软」,有的人就刚,脾气你碰不得,一来就爆炸,是这样子,那就不是柔软,这身和意都很柔软,不是那么的倔强、那么刚烈。「若在三途极苦之处」,在三途就是三恶道里头,极苦的地方,见到这个光明的话,「皆得休息」,他都可以不受罪。而且「命终皆得解脱」,就是离开他的本道,地狱道可以出地狱,鬼道可以投胎,畜生道可以不变畜生,转到更好的地方,变成人等等的,都得解脱。这就是「莫不安乐,慈心作善」,这个愿的成就。

  这个《礼赞》是善导大师的,「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他本来就发了一个很深、很重的誓愿,「以光明名号」,拿光明和佛的名号这两样,来「摄化十方」。所以名声普闻,大家闻名,底下你看闻名发心、闻名得福,都是闻名的功德,闻名就十念往生等等,以这个名字来摄受众生,那就是光明。所以光明可遍照到,这是遥控你要知道,多远的世界你没有见到佛,但是佛的光明在这,照到你他就摄受你,这是最殊胜的遥远控制可以说是,使得你不为邪恶所侵染,念念向上,最后一直到极乐世界。这些我们拿《观经》来证明,「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我们说这个念佛是有他力。光明遍照十方的世界,一切凡是念佛的众生,都在那摄取他,而且从不丢开他,不是说你退步了就不要你怎么样,继续还是在摄取,希望你再回头来。而且遇到这个光的都可以得生,这就是说明什么?说来生我国这个成就跟他的愿文是相合的。所以这显光的利益,这个利益有这么大,三途极苦之中都可以得到休息,而且当时就得到安乐,而且得到向善,而且愿意往生,得到往生。所以可以看到光明无量是佛身放光,佛身的功德,这个光明是为利益众生的。既然是佛身之德,所以四十八愿全显法身;既然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四十八愿每一个誓愿都是为众生。这前面所说过的,这个地方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上面是第十三、第十四,是关於光的。

  底下就是寿,这正是善导大师五个真实愿中的第三个。「我作佛时,寿命无量」,这一句就是「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就是佛的寿命无量。而且不但佛的寿命无量,国中的这一切众生,声闻、天人,一切人(就是凡夫去了他都还是凡夫,只能称他为人)都包括在内,这一切所有(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寿命都是无量的。所以佛说佛要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愿意众生也都得到无量光、无量寿。所以每个众生,只要往生的,都得到无量寿。所以这一上来就是佛跟佛土的一切人都是无量寿。我们是十五愿就是一个愿,《魏译》把它分成两个愿,「可见今此会本之四十八愿,所摄弥陀愿德,广於任一古译」。

  「第十五寿命无量愿中,首为彼土教主寿命无量。如《法华》说山海慧如来: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佛的寿命无量,为什么?那是哀愍众生的缘故,所以这个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我们道教修长生不老,希望自己长生不死,羽化,一次一次的羽化。我一个朋友,他们家里头就认识已经羽化过三次的人。羽化一次就换一个新的人,又羽化了一次,你看明朝的人,在清朝的时候还在世间,他已经羽化了三次。他是为自己能够存在,我们这个是以愍众生故。因为教主住世的时间很短,众生不容易遇;教主长住,老存在在世间,众生就有依靠,而且度化的缘就无穷,利生也就无尽。所以日本澄宪他就称赞说,「佛寿无量,化道至德」,佛老在住世,化道至德。

  大家倒过来说,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不行?不是,这是因缘,咱们这是五浊恶世,不能跟那个净佛土比,这是秽土。咱们这个地方叫做刚强难化,我们这的众生是刚强难化,教化,大家要很大的耐心,要忍辱。释迦牟尼佛忍辱,他成了佛之后化缘,遇见多少障碍,人家把大便埋在他的钵里头给它盖点东西给释迦牟尼佛,不能吃,还搁毒药、还诬蔑,刚强难化。诺那祖师在母亲肚子里就哭,人家后来问他说:活佛,你为什么在母亲肚子里哭?他说:我哭众生难度,刚强难化。所以这个不可一概而论。这称赞长寿是德无量,释迦牟尼佛短寿你就说是,不能这么比较,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所以十方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在这个地方说这个法,不可思议,称赞释迦牟尼。这是特殊的情况,我们这个地方是五浊恶世,这个众生心之险恶,我都快八十岁了,我还没吃透。这个无量是无量的无量,不是相对的无量。有人是相对的,因为这个数太高、太大就说无量。道教所谓的长生不老,他能贯彻到八万劫,八万劫还存在,他就说永远不会死了。它这个是有量的无量,因为八万劫之后他不知道,可是八万劫之后还是不行,还是要堕落。我们这个是真正的无量,绝对的无量。

  底下说,人民也寿命无量。所以,日本的澄宪他又称赞,「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净土的功德这是第一的功德,让人民寿命无量。他底下打个比方,说极乐世界这样殊胜,如果人到那之后不久就死了,这像什么?像是一个玉的杯子没有底。一个杯子没有底那有什么用?再好的杯子也没有用。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再好,但还是要死,这样的情形就像一个玉的杯子没有底。所以这个去了之后就寿命无量,这是净土第一的功德。

  望西,也是日本人,他就说「诸乐根本,只在此愿。」极乐世界无有诸苦,但受诸乐,这个乐的根本就在这个愿,就是寿命无量。底下是同样的意思,我们就不再多引,书上写的有。到了极乐世界,寿命无量的好处在什么?见著佛闻法,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增上的因缘,都是使你增上。你在那洗澡,水也在说法,树也在说法,到处闻著香,香也增益你的善根;你吃饭,饭也是增长你的善根,一切一切,处处使你增上。而且你想听什么法就听什么法,而且一听你就懂,你再寿命无量,焉得不成佛!现在很多人闻法他不懂,佛法难闻不是说你没有机会听见,而这个难闻的意思是你听见了你不懂,这是又进一层难闻的意思。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解如来真实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武则天多大的智慧、多大的才学,她这句话写得,所以现在还用她的偈子。这个人,以其德而论早就不应该选用,但是她这几句话还是很好,所以不以人废言,开经偈还是念她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极乐世界就是这样,一听他就懂,焉得不成佛!又没有退缘,寿命再无量。所以不管你根器如何,你五逆十恶,临终念佛能往生,都是阿鞞跋致,都决定成佛,极乐世界之殊胜就在此。所以不管什么品,只要能往生就不可思议。

  底下是第十六愿,「声闻无数」。弥陀是三个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眷属无量。所以我们不要担心,在极乐世界人都去了,人口密度多大,得盖多少层的楼才住得下。爱因斯坦跟大家说了,物质是咱们的错觉,咱们不要把这个错觉把它绝对化。极乐世界的国土没有边际。不但极乐世界,连地狱都如此,多人亦满,一人亦满,哪里是像咱们这样的形式逻辑看问题的?地狱中受苦,一个人地狱也是满的,到处都是人,很多人,地狱也是这样,同样。地狱也是化生的,生地狱也不需要有父母给你生出来,你直接就进去了。地狱就是化生,这有什么奇怪,哪里说地狱中还要投胎,还要一个地狱中的父亲、母亲,还要报户口?你只要一命终,那就下油锅了。

  「或疑」就是怀疑,《悲华经》说,「彼佛国土,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悲华经》这么说,而现在咱们的第十六愿说「声闻无数」,岂非矛盾?这个进一步我们就可以理解,所谓的声闻、缘觉是就他断惑的情况来说的。因为凡夫都可以往生,但什么惑都没有断。断了见思惑就是声闻、缘觉,断了尘沙惑、无明惑就是菩萨,无明要断尽就是佛。所以可以参考《宋译》,《宋译》的原文是这样,法藏比丘说的,「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成了佛以后,「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这个令生我刹就是有摄取之义,叫他来生,有佛力在那加持之义、摄受之义。「虽住声闻缘觉之位」,虽然他断惑所证的位是声闻、缘觉,可是他能够到「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声闻、缘觉是什么程度?他能到这么多这么多的宝刹之内都去作佛事,作什么佛事?让那样的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他能作这样的佛事,那这个人还是声闻、缘觉吗?当然不是,当然是大菩萨。所以说他这个断惑他还没有达到破尘沙惑、破无明惑,但是他已经能到无量国土去作佛事、去救度有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正的声闻、缘觉不闻他方佛名,也不是想度生,也不是想将来众生要成佛。所以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所谓的声闻、缘觉是他断惑刚到这个水平,实在他已经是回小向大,已经是大菩萨了。

  底下他就接著说,他说寿命无量,声闻也无量,声闻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都成了缘觉,「於百千劫,悉共计校」,在一块都来计算,就好像大家的计算机都来开动,都来算,这么多,你要能算得出这个数量我不成佛。它因为无限大,你怎么算?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大家知道,我这就不重复了。我们可以假定这么说,我们围著太阳,我们一个太阳系假定它是一个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个世界?有十亿个这么多的世界。假定单位是太阳系,这么多个太阳系。现在很巧,咱们太阳系是银河系里的一员,太阳也旋转,围著银河的中心在旋转,这个中心咱们现在也假定是黑洞。黑洞这个天体大家听见过没有?这是一个力量极大、极强的这么一个空间,是空的,称为一个天体的中心,可能是个黑洞。太阳围著银河的中心转一圈,所谓公转,太阳围著银河的中心公转一圈得二万万年。咱们围太阳转一圈是一年,太阳围它的中心转一圈二万万年。而这个银河里有多少个恒星?有一千个恒星,三千大千世界是十亿个世界。

  但是现在我们是这么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是银河的一员,星云的一员,宇宙里有许多星云,而银河也在运动,我们围著银河中,银河也在运动,再大一层的宇宙是什么?大到哪算为止?现在科学已经告诉大家,其大是不可穷尽的,大到哪一层是最高了,没法再大了,没有这个事,是不可穷尽的。这个小也是不可穷尽的,小到原子,原子里头有原子核,原子核里头有中子、有质子、有电子,这些东西都可以打破。不是什么电子是最小的,现在有比电子小多少亿亿倍的东西叫中微子,中微子是不是最小的现在也不敢说,往小里说也是不可穷尽。总之宇宙是大极了,而且现在可以观察到。这个你们要看可以翻后头,我这本书后头有个再记,稍微谈了一点科学,谈了点天体什么的,很多现象,很多星,有的星都老了,要衰了,有的正在出生。而且这个宇宙将来就是一个大爆炸,像这类学说大家比较公认,大爆炸就是佛说将来一个最大的劫,什么世界都毁了,天都毁了。大家对於佛法要生信心,不要怀疑。大,主要是一种大智慧,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都在向佛教里头去钻研,得点启发,一个是为了他的科学研究找出一点方向,一个就他所研究出的果实能找到一点解释,所以将来就是说,愈来愈证实释迦牟尼佛所谈的这一切是真正的真理。我们这么来看,无量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来,多少劫(劫的时间长极了)一块算算不出,说明声闻也是无量。

  第十五愿、第十六愿就都说过了。底下我们就到第十七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这一愿很殊胜、很重要,法藏比丘说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无量佛刹之中无数的佛,假若他不共同都在那称扬赞叹,赞叹我的名号,赞叹我的国土、我的功德,要不是这样的话我不成佛;换句话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佛都在那赞叹称扬我的名号、我的功德、我的国土之殊胜。实际也是如此,十方佛都称赞,都劝各个国土的众生都去生极乐世界。现在有些人都是立个山头,首先学法就是跟我学最好,跟别人去学就不好。这些佛就不这样,都劝他那里的人你们去生极乐世界,去找阿弥陀佛。在《汉译》里头是这么说,「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诸佛各於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你看这里,十方佛都称赞,说我国土功德的好,在弟子中。诸天人民,蠕动之类(蠕动就是小爬虫,它才蠕动,小爬虫之类的)听见我名字都踊跃来生我刹。所以佛之普度,不光是恶人,连蠕动的小爬虫都在内。《汉译》是如此,《吴译》也跟这相类。

  所以望西师说,「六八愿中,此愿至要」,六八四十八,四十八愿中这个愿最重要。他底下又说,「若无此愿,何闻十方?」如果没有这个愿,阿弥陀佛的名号怎么能够十方都知道?「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是望西说我等,现在咱们也可以用我等,我们今天能碰见往生的佛的教化者,能够也得到「偏此愿恩」,这是日本人的文法,咱们中国人不大这么用,就是偏属於这个愿的恩德,因为弥陀有这个第十七大愿,所以我们才能够在今生遇见这样一个殊胜方便的教化。「善思念之」,大家好好的想一想。法藏当时求愿求的名闻十方,为了什么?就是要普摄十方的一切众生都往生极乐,往生极乐之后究竟成佛。如果没有这个愿,十念必生的愿也同於虚设;十念就成佛,大家根本没听到这个名号,大家不知道。所以《会疏》,这也是日本人著的(《无量寿经》日本人研究很多,功德做得很多),他说「称我名者,此有三义」,诸方称赞。「一、诸佛称扬彼佛德号」,一个是一切佛来称扬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是诸佛称叹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是诸佛称叹称名之人。咱们现在,就是咱们在座中有人你要念阿弥陀佛的,现在十方的佛就在称赞你,「稀有稀有,他在持名」,也是在被称叹之内。第三就是诸佛也称叹自己。为什么?三世诸佛都依了念佛三昧,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故,他自己也正是称名之人。这就是说这个称叹里头包括三义。

  称叹为什么?为大家持名,为了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诸愿的根本。过去正果法师,人家请他讲净土宗,他就讲这两个内容,一个是讲第十八愿,一个讲出世三福,《观经》的出世三福。「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就是最有名的,所谓第十八愿,称为「十念必生」。临终如果有十句名号相继,决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称为十念必生。日本净土宗古德,日本净土宗的著作很多很多,日本现在净土宗是五、六千万人,占它的国民人数的一半,差不多。他的古德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这里头有好多都是日本书。日本人说,「余经中《华严》独真实」,这是真实之教,佛一成佛就说了。佛是悲愍众生,既然把自己所得所证和盘托出告诉大家,大家不懂,连阿罗汉都如聋如盲,跟瞎子一样、跟聋子一样,佛就没办法,我没用我就涅盘。所以《华严》是独真实之教,佛的大慈大悲没有保留,大家不能接受,所以只好再委曲,开先修班、预备班,讲小乘、讲始教,法相什么什么这些,然后讲终教,一步一步的讲下来。

  《华严》是独真实,「若与此经相较」,拿《华严》跟《无量寿经》相比,「则此经为真」。这是日本人说的话,在中国人说恐怕还要吵架,就在这个客厅里头曾经几乎要辩论,我还没说得这么多。如果本经就真实於《华严》。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的说法是这样,我是遵蕅益的说法,这个比较,日本人说的咱们很多人不能接受,他要毁谤;蕅益说是《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都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头。这个不至於遭人反对,日本这个说法就有人接受不了。本经要跟全部的愿来相比较,那愿就是真实的,余的经文就不如这个真实;愿里头各个愿来比较,那就第十八愿是独真实。所以第十八愿是整个释迦牟尼一代时教中真实里头的真实,这是日本净土宗的评论,和咱们中国蕅益大师这个提法也是吻合的。《华严》、《法华》的一切精髓,都在净土法门里头。

  十念必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至心有很深的解释。《金光明经文句》就是注解,「至心者,彻到心源」,彻底达到你本心的源流处,「尽心实际」,心的实际全部都在内,所以叫做至心。这就很深。底下咱们再浅一点说,至心信乐是什么情况?就是你以一种真实诚满的心,很真、很实、很诚、很圆满的心,一种很愿意、很爱悦的心,很欢喜、庆幸的心,我能闻到这样的法非常庆幸,这样来信,这样来感觉高兴,就是至心信乐。

  至心,回到这个至心,底下我再把它解释,咱们现在引了两种,一个很深,一个就是契近於一般的情况。所以修净土也各种根器都有,那个至心那就是上品,这个就是说你以这一种至诚,诚诚实实的。至心,所有的善根,所修的善根,我们解释过了,这不再说了。「心心回向」,一心一心的,纯一的心,心心两个字是纯一,也表示相续。「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把它趣向於你的目的就叫回向。《华严大疏钞》就说,「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己的万行趣向三处,趣向到哪?趣向三个地方,一个是众生,一个是菩提,一个是实际。把你所有功德趣向於什么,回到哪里去?回归到众生,我把一切功德回向,愿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还有回向於菩提,求无上正觉;还要求实际,我要明心达本,这叫回向。《往生论注》的回向就适合於咱们净土宗,「回己功德,普施众生」,我愿意我这个修法、看经、说法、种种的布施,一切一切的功德,持戒等等,普施给众生,让大家「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就是这样回向。这个就是说我们这的回向跟《往生论注》就很恰当,跟这个经就很配合,因为它是净土经的,昙鸾大师的。

  「愿生我国」就是咱们的目的地了,「愿我共一切众生」,都生到极乐世界。十念,乃至十念,乃至十念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念得不多,乃至你只念了十念(念多就更好),乃至是这个意思。十念,《观经》说,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第十六观,众生在临终的时候看见地狱,叫他观想,观想不成,他说你改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了十句,地狱就消灭了,他就往生了。我一个老朋友他的弟弟就是这样,地狱相现前,叫他赶紧念佛,大家助念,他自己也念。这个时候我跟你说,还真诚恳!你地狱都看见了,你还信不信?转眼油锅里头就是你了,刀山上的就是你了,这时你想不想躲开?这个念就真诚了。他弟弟念之后,大家助念一段时间之后,说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这就是二、三十年之内的事情,这个人姓王,他告诉我这个事情。他是名医,中医学院请来当辅导,是江苏省人民代表,他弟弟的事情。所以十念称阿弥陀佛就可以。这个十念怎么解释?引证《观经》的话,就是念阿弥陀佛。《无量寿经笺注》,这是丁福保的,他说十念就是「十遍称名」,也是这个解释。望西的解释说,「经十念顷,专称佛名,为十念」,也是称佛的名字。

  底下有人也可以这么问,说经中只说十念,没有说持名,为什么要解释为持名?念佛还有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这十念焉见得就是持名?我这引了一点证据。《宋译》说得很清楚,《宋译》是《无量寿经》的原文,因为翻译有的时候有局限性,「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比丘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宋译》这里头说念吾名号只能解释为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做任何其他解释,所以这是有根有据的。还有《般舟经》也说,阿弥陀佛对著菩萨说,「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观经》我们刚才说过了,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可以证明,这所谓的十念,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就是指的念阿弥陀佛名号。

  但是古来有些注经家,对於这个十念也有不同的解释。净土宗,我们的善导大师是一个大德,有大的功劳,他改正了一些在他以前古人的一些错解。古人有人认为三辈往生那个上辈是菩萨的事情,不是凡夫的事情;所以有人也就认为这说的十念指的是上品的事,上品他十念可以。因为他已经,刚才说至心是穷尽心源,后头《无量寿经》也有,以一念心也可以往生,专指这一种,他们认为不是指下品,他不承认下品十念可以往生。他认为这十念是什么?就是《弥勒发问经》里头,弥勒所问十念。弥勒将来还是弘扬净土的,大家不要以为弥勒就是法相,将来他来娑婆的时候就是说法相,不是如此。法相当然他要说,咱们《无量寿经》最后就托付给弥勒,而且弥勒所问的还是净土法门。在《弥勒发问经》里头佛答覆弥勒的话,这个十念讲得很深,我们也简单的说一说。「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凡有十念。何等为十?一者,於一切众生,常生慈心。於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得生。二者,於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於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於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者,於世谈话,不生味著心。九者,近於觉意,生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所以这里头它很深,你要除去诸根,正念观佛。所以《宗要》就说,「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菩萨也往生极乐世界,无量无边菩萨都在往生,这是指的那些说的,这样的十念。如果说是阿弥陀发了这第十八愿,是要这样程度的人十念才能往生,凡夫怎么办?所以这些说法不合於净土宗普度的本义。

  日本的义寂就说,他就是拿《观经》下品的这个十念,就是念阿弥陀佛,来注解第十八愿这个十念,这很对的。望西他也是反对上面这种说法的,这个十念要这么深,望西说,「宗家」,宗家他们称善导,他们对於善导非常尊崇,就称为宗家,是他们本宗,我们本家,宗家。「今之十念,但是口称」,这是善导大师的意见,善导大师是改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所以日本最尊敬善导,他们有的日本人就说阿弥陀佛是第一代,善导是第二代,他们日本就接著第三代;他们还要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就是善导。他们都尊称善导,是中国和日本都共同的,说善导是弥陀化身,莲池也说(莲池大师,云栖),善导纵然不是弥陀化身,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流。善导说这个十念就是指的口称,没有包括那么多内容,那么多内容要菩萨才能做得到,你就是嘴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也想著南无阿弥陀佛。「上者」,你根器好,你一生都在念,最低的你就是只念一声也可以往生,是临终,临终有一念。所以经中还有说的「一念净心」,你达到穷尽心源,极清净的心,发这样的净心,这样念一句,这个功德也可以往生。这就把过去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个十念到底指深指浅,我们还是归到净土宗弥陀、释迦牟尼的本意,就是指的口称就是了。

  这说的「至心信乐」,《观经》说的,那个人见了地狱之后告诉他念,「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咱们这个愿文说的是至心,《观经》也说的至心,令声不绝。大家又怀疑,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心,到底怎么算十念?这个里头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地方引鸠摩罗什大师的话,这个最恰当,我们就可以明白我这是不是至心,我怎么叫十念。他打个比方,譬如有人在旷野中,旷野荒郊,没有人救你,碰见强盗了,他拿著枪、拿著刀要来杀你。这个人赶紧跑,「勤走」,就是赶紧跑,看见有条河,要过河,这可麻烦了,后头有追兵,前头有河,如果不过这个河那就命难保,这个时候就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时候,我到了江边,你得体会这个,你这时是什么心情,怎么体会这个心情?后面有人来追,前面是条河,你这时候想什么?心里全想著怎么过这个河。我穿著这个和尚衣裳渡,不好过,脱也来不及,他追上了,怎么办?所想的就是这个事,怎么过河,没有别的。他不再想我还有两万块钱的帐你还没还我,怎么找他要帐,不想,什么事也不想了,这个时候就是想渡河,就这样的一个念头,没有其他的念头。你修行念佛就是跟这个一样,这就是对了,就是至心。这个很具体。不是一会又想到东,一会又想到西,一会又是这,一会又是那,就是这个,唯独就是这么一个想法,就是这么著没有间断的念,以至达到有十句就叫做十念。上头都是鸠摩罗什的话。底下就是我说的,「盖谓此时心中所思」,就是怎么样过河,没有别的念头,这样的念头叫做一念,这样念头累积到十个就是十念,这样念佛念到第十句就是十念。

  底下再引申一下,前头不是说两种吗?把它圆融一下。《宗要》它又说,它说现在这个经的愿文里头说的十念具有「隐密」,不大明显叫隐密,「显了」,明显,这两个意思。显了的十念,说得很明白,大家都能够懂,就是刚才我说的罗什大师所说的十念,隐密就是上头弥勒十问那样的十念。义寂他说,「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这话说得很好,他就说你按照鸠摩罗什所说这样的十念,你自然每一念里头就具足弥勒所问的十念的内容。这个意思也就是《华严》的意思,一和多,你真正能够专一,那个多就出来了,所以寂就能照。你真正一了,所谓万法归一。大家很喜欢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你现在管一归何处干什么?你先得归一再说,你万法现在没有归一,你归一。所以真正能到鸠摩罗什这样的十念,弥勒所说那十念,那些功德也都在里头,一就是一切。你一切垢染都没有,不念其他的事,无所住,而这个念还在,生其心,一念生心,这样念的功德那就不可思议,就无限大。所以就在显了之中,这样的十念自然隐含深密之意。所以说这句话就道破了净土宗玄妙、微妙的意思。世上人多喜欢谈玄说妙,不知道最玄最妙的是什么?最玄最妙的就在平常之中,所以宗门说「平常心是道」。「但当平平常常、老老实实、绵密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离念,念而无念。「故云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为最易」。你要靠打坐、靠坐观,靠什么看经研究教,困难很多。只有这才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底下,「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实相故。」暗合道妙,自然契合了无住生心。无住生心要到了别教的菩萨才能达到,凡夫怎么能做得到?凡夫如果说我能无住生心,我就告诉你,你犯了大妄语戒,那是入地狱的保证。大妄语戒,未得谓得,没有证说是证,没有开悟说自己开悟,大妄语。这个十念我们就清楚了,你真要这么念的话,修积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莲池大师他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他说念念是理一心,这很难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念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去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这个罪是什么罪?生死重罪。八十亿劫这么长的时间所犯的无量无边的生死重罪,一句就消灭了。莲池大师也是称为弥陀化身,这是理一心,到了理一心,总之是不可思议。所以夏老师就说,有两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你不知道,总喜欢玄妙,不知愈玄妙就愈远。

  这又一个问题:十念就生,可是唯独要除开五逆跟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他都往生,这说五逆为什么不行?这很好解释,因为多了一个「诽谤正法」。五逆还可以往生,五逆再加上诽谤正法,这是除外,这一条他不适合。诽谤,诽的意思跟谤一样,就是把人家的罪恶说得过其实就叫做谤。别人的坏话不是不可说,但是你不要说得过实,添枝添叶,添叶就成为谤;你要是谤的是法、谤的是大德,你的罪就很大。五逆可以往生,加上谤正法就不能往生。有人就设问:如果有人谤正法,不五逆,能不能往生?五逆不谤正法可以往生,他只谤正法,他没有五逆,可以不可以往生?一般人总想,这个没有那么严重,只是说说而已、写写文章而已,没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等的,他可以往生。恰恰你想错了,不行。这是昙鸾说的,二祖。他说为什么?他没讲理由,只讲个事实,因为五逆十恶入了阿鼻地狱,刚才我们说的,这个世界要毁灭的时候,一个大爆炸,都没了,地狱也空了,地狱的人也都解放了;但是谤法的人,碰见这个情况,他照样不解放,换一个地方,转移了,还有没爆炸的地方,还有地狱,到那去受罪去。为什么?毁谤正法罪极重,别讲理由了。你们还问为什么罪极重?佛法都是有据有理,没有武断的,不是说我的法你触犯了就怎么,不是这个意思。你不知道,昙鸾大师说得很好,五逆罪是为什么会犯五逆?就是因为他没有正法,如果人知道因果报应,知道为善得福、为恶要受报,要求解脱,解除这些贪瞋痴,他闻了这些正法,他就不会五逆了。所以五逆它的根源就在於没有正法,因此你谤正法,你的罪就比五逆还重。这个地方,咱们把这个跟《观经》的分别解释了。

  底下还一个解释,又一个新的意思,善导大师的,他这个更慈悲了,他说这都是为了让众生,首先警戒他不要犯这样重的罪,所以说你五逆、毁谤正法,因为这两个罪太重了,就不得往生。不是说犯了这个罪的人佛就不再摄受你,如果你造了这个罪,你还是可以忏悔,你还可以得到摄受,但是你生了之后有三种障碍:你在莲花中不能开,你见不著佛跟圣众,第二听不到正法,第三你更不能出去供养诸佛,就没有别的不好。日本的《合赞》也说,「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什么原因?是就没有造的人来说的,没有造这个罪的人说,警戒你不要造这个罪,是一种止恶之意。但是已造者,已经造的你能够回心向善,「忏悔念佛」,还是摄取,没有遗漏,还是摄取。所以弥陀的大愿是「摄机无尽」。他又引了善导大师的话,「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善导大师说的,释迦牟尼佛所以出到世间,就是要说阿弥陀本愿海的功德。所以善导大师对於净土宗的这个看法,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的出现就是为了说这个来的,说《阿弥陀经》、说《无量寿经》、说《观无量寿佛经》。

  上面看来这两说矛盾,一个说不行,一个说也还行,那到底怎么样?这个我们可以这么看,《论注》之说就是一种抑止之意,令人千万不要谤法,不要五逆十恶。《论》里头说,「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这样愚痴的人他在那毁谤,他还会发愿求生净土吗?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不得往生。这话当然成立,他既然都在谤法,他怎么能够明白?他认为佛法都是不对的。而《观经疏》说的是什么?就显这个弥陀的愿力是无尽的,你五逆谤法果然临终还能念佛,你就是忏悔发心,你还可以往生。但是这种人,亿亿之中难得有一个、二个。你想想看,他的观点、他的思想都是不赞成,他到最后他会求往生吗?难得又难得。所以两说并存,可以并存。

  最后就是赞叹这第十八愿,善导大师的话写在里头。《甄解》这个话,「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遍摄一切。它又说,「谓由此愿故」,因为第十八愿,使众生能够生到无三恶趣的国土,没有恶趣,也不再转生到恶趣;而且都具相好,都有神通,都还得到灭度,圆一切德,消一切障,「入光寿海故」。为什么如此?因为他入了无量光、无量寿这样的大智慧海之故。所以此愿殊胜,因为此愿就是摄受众生都能得往生的愿。《笺注》也说,这一愿是大愿中的王。所以这个愿就显出弥陀的之究竟方便,一乘愿海,这个大愿之海是一乘,一切众生让他成佛。这个愿也就指出了六字洪名,让大家称名,净土宗就是「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名号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名号就是佛所证的实德,声字也就是实相,「声字皆实相故。」这是密教的话,声音和字,也就是说在楞严三昧的境界里头,「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先就破妄,后来地水火风空都是性德,妄也就是真,所以声字都是实相。因此从你持名的功德,因为这个都是佛的果德,而且声字就是实相,所以第十八愿的功德不可思议。

  底下就讲发菩提心了。「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这是「闻名发心愿」,后头还有「临终接引愿」,就这一段。发菩提心,我们就把元晓师他在《宗要》里头的解释拿出来跟大家介绍。元晓是朝鲜人。关於《无量寿经》,我们中国古来只有两本,另外两本都是朝鲜人的,一个是元晓,一个是憬兴。所以我们国内对於《无量寿经》的研究很不足,现在我们要回头,很不足。元晓他对於净土宗著作还不止一本。朝鲜他们的佛教很不错的,他们禅宗也很不错的,他们都有著作,当时的水平都很高,觉悟很高的。

  元晓的特点,他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里头,他特别重这个发菩提心。所以他讲发菩提心,我们就把它拿来给大家介绍。他也讲两种,一种是「随事发心」,一种是「顺理发心」。随事发心,在《往生要集》里头,称为「缘事菩提心」。这个叫做随事发心,在《往生要集》称为缘事菩提心,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这是一种。第二是顺理发心,顺理发心就是《往生要集》里头的「缘理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胜义菩提心,殊胜,第一义谛,胜义谛,胜义菩提心,两种。第一种就跟四弘誓愿是一致的,「烦恼无数,愿悉断之」,这是如来的断德正因,断德;「善法无量,愿悉修之」,都要去修,这是如来的智德,你能够修这么多的法,很大的智慧;「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是恩德的正因,他对於众生有恩。所以这三个德,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无上菩提之果」。所以,「无上菩提,誓愿证之」。这样就是三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因。

  因、果,虽然是一个叫做因,一个叫做果,当然是有不同,但是这两个都无所不包。经里头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发菩提心,刚初发心是一种,毕竟成就又是一种。初发心是因,毕竟成就是果,这两个虽有不同,但是两个没有分别,因为从这个因必定得这个果。我们从黄河的因发源起,这个水一直流到大海,要从地图上看,大海跟黄河不就是一片水吗?哪能画出个界线来?都是连著的。因和果,只是言字区别一下而已。所以「毕竟发心二无别」,黄河的水必然流到大海里头去;「如是二心先心难」,大家要知道,这两个心里头,初发心那个难。所以我们也要珍重自己,真正要是发了菩提心,千万要护持,不要退失,都要好好的护持。如是二心,在这样的烦恼恶浊之中你能发起菩提心,就跟火里头生出莲花一样,如是两个心先心难,成就你就必然,你只要护持它就可以了。但你能在这种情况之下,邪说纷纭,种种的群魔乱舞,在这种情况你能发出一个很正的求正觉之心,正的觉悟,那个难!「自未得度先度他」,大乘心先要以利他出发;「是故我礼初发心」,经里的话,对初发心的人要顶礼。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这就是发菩提心。他说这个心的果报是以成佛为果,但是也有花报,花报就是往生净土。因为菩提心是广大无边,无有极限,所以他就可以得到往生,以成佛作为实果。这就是随事发菩提心,断德、智德、恩德。

  顺理发心,大家看看书上的文字,「信解诸法皆如梦幻」,你要相信、要理解,一切诸法皆如幻梦。《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相信,要理解。有的人读是读,他并不信,得了点美金,拿来不当作是幻梦,他就当作那是命根子,你这个就没有真理解。要真正相信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那就不落二。这个原理很高,前头理解很难,成佛还要先受顶礼,而这个它又还更不容易一些。非有非无,他离开这二边,一般人不是著有边,就是著空边。「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若复著於空,诸佛不能度。」佛跟你讲诸法空是干什么?因为你著了有,告诉你是空;你就执著空,那样佛没法度你。所以这叫非有非空,不落这二边,叫边见。见惑中头一个是身见,第二个就是边见,总是落在二边,不是此就是彼,不能圆融。非有非无,「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没有思虑,绝虑,思虑之路绝了。所以他这个「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是一个行不到的地方,不是你走所能达到的地方,你怎么能够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你得除尽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有所得,有所求,好的还是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说法利众生,成为什么什么,这都是有所得的心。这在思虑之中是离言绝虑。「依此信解」,这样的信解,来发一个广大之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没有烦恼善法的分别,不见烦恼和善法,不是说无,是不见,不见什么?不见他们的分别,「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一位老居士他说你这错了,不知道这是高丽(朝鲜)人的汉文。拨无我们在《义注》里就是排除,拨不就是排吗?无不就是除吗?不排除。不见有烦恼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烦恼可断、有善法可修,中道。有人他有善法可修,有烦恼可除,他就看到烦恼、菩提的分别,就著那一边;因为没有分别,他就没有可断,也没有可修,著到这一边。

  底下发愿,我愿意烦恼誓愿断,一切善法誓愿修,虽然你有这个愿,悉断悉修,「而不违於无愿三昧」。所以我们要体会这个经,经中也有好多句子是这样的,我们都要圆融。虽然是悉断悉修,而不违於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我要度无量的有情,而没有能度与所度之别。「故能随顺於空无相」,这才是随顺於空,随顺於无相。所以一般都把这个空和无相体会偏了,成了顽空,把这个无相当作没有讲,当成龟毛兔角了,断灭见。「如经言」,如《金刚经》的话,「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缘理发的菩提心,如是心不可思议,这样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这个是顺理发菩提心。

  「随事发心,有可退义」,这是一个缺点,随事发心有的时候你还可以退。像舍利弗到了六住,他发了大乘心,人家跟他要眼睛,后来挖了一个,又挖一个,第二个挖了之后,人家说是臭的,用脚去踩。他说不行,这个事我办不了,算了,我别度人了,他就退了。所以随事发心,有可退义,舍利弗是很好的例子。而且是「不定性人,亦能得发」,没有定性,没有决定成就叫不定性,也可以发。「顺理发心」,你没有退转,因为他合乎理,没有什么可退转之因。「菩萨性人,乃能得发」,换句话说,决定成菩萨的人,叫菩萨性,不是他已经证了菩萨。「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诸佛穷劫来说这个功德也说不尽。这就是两种发心,现在咱们这的发菩提心就是这两种都可以。所以品位有不同,就是这。所以品位都是智慧的问题,智慧再差只能生边地。我们现在有人稀罕神通、稀罕入定,不知道智慧比禅定、比神通重要得多。

  在《劝发菩提心文》里头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善中之王。引了《华严》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忘了菩提心,你去修种种善法,这是魔做的事,《华严》的话。《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是彭绍升的论,「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是佛的本源,佛之为什么能成佛,就是因为菩提心;「众生之慧命」,是我们智慧的命,比我们身命重要,你有身命不见得有慧命,有的人是保存了身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所以咱们佛教中,师父的恩比父母的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身命,善知识给你的是你的慧命,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所谓初发心时便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圆教就是如此。原话是这样,「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前头也说,如是二心先心难,他要顶礼初发心,所以初发心的功德很大。为什么这个心这么重要?因为经中后头有五种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些智慧,菩提心跟这些智慧是相应的,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而且本经是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都是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是首要的事情。第十九愿就是「闻名发心」,后头还有「闻名得福、闻名得忍」。所以此愿,我这原来是「亦可」,现在把它改一改,把「亦可」改为「理应」,理是道理的理,应是应当的应,亦可两个字把它改成理应,更肯定一点。按道理说应当解释为,因为你闻了佛的名号,蒙佛的加被,而你发了心。闻名得福,后面闻名得忍都是如此。这是讲发心的重要。

  「修诸功德…昼夜不断」,六度的功德都要修,「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以上的这种大愿大行不退转,没有改变,「复以善根回向」,用自己所修的善根都来回向,回向什么?「愿生我国」,可以生到极乐世界。「一心念我」,一心过去已经解释过了,这所指的就是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为他心所夺,不因为别的心,憎恨心、淫欲心把你的念头抢过去,被它所占领,那就不行。所以一心者就是一个坚定的信心,不为他心所动摇的。《教行信证文类》说,信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心无异念。《止观》里头讲一心是什么?「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这不是讲一心念我吗?这又是讲的一心念,怎么叫一心念?就是一心专在这件事情上,心不余缘,不想其他的,这就是一心。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上面所说的就是事一心,你要是入了诸法实相就是理一心。这样一心念我,没有告诉你一定是事一心、是理一心,都好,就是现在你还谈不到事一心、理一心,只要是先从不去想别的入手,这样开始就可以。就照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少,念念不舍。所以善导大师他念佛,当年长安城里头没有不念佛的,他就教大家念佛。他念佛,念一句佛就一道光。后来有位少康,他也是净土宗祖师,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从嘴里出一尊佛像。现在我们不以这个来标榜,但是确实会有这些事情。我们现在就是说,你现在不杂余念,专著这么念,就已经合乎这的一心念我,你就这么事念,慢慢自然而然也就会达到理念。所以《弥陀要解》里说,「从事持达理持」。这个地方就是说,前头是说闻名发心这个愿,第十九愿,「昼夜不断」到这就是前头第十九愿,后头是第二十愿。因为闻佛的名号他就发菩提心,修六度种种功德,就不退,他拿一切善根都回向求生极乐,而且念,昼夜不断的念,这就会往生。

  底下是第二十愿,这里头是一段,一共二十四段,段是二十四,愿就是四十八。「临寿终时」,所以底下是「临终接引愿」,这很要紧,是临终佛来接引。「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佛跟许多大菩萨都来接他,现在他的面前,他看见了。「经须臾间」,须臾之间是很短的一个时间,四十八分钟就生到极乐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萨」,他就是阿鞞跋致菩萨。这一愿是临终接引愿。临终这个时候人是昏乱的,宋朝的灵芝师,这是一个很有名的高僧,他讲的,「凡人临终,识神无主」,识神就做不了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你这一生所做的善事、所做的恶事,这些业种这时候都要发现。人在临死的时候,一生所作所为都要在心里头出现,做一点好事心里头很高兴,做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有的人临终忽然要吃肉,种种很多很怪的现象,「或生系恋」,贪恋什么,「或发猖狂」,发疯,「恶相非一,皆名颠倒」。所以临终一般人是颠倒的时候,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苦不可言,再加上颠倒,这个时候要想用功,有很多人还希望临终能用功,凡夫是很难办到,你要没有特殊的修持,一般是办不到的。现在是仗什么?仗弥陀大愿加被。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说,「娑婆众生,虽能念佛」,念佛的很多,可是「浩浩见思,实未伏断」,没有断,不但没有断,伏都没有伏,压一下都没能压住,「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到临终他心能不颠倒、能念佛,「原非自力而能主持」,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所以这就是一个很显著的分别,你是靠自力还是靠他力,就是禅堂里头都要用「楞严咒」。《楞严经》讲,你没有咒的加持,打坐你不著魔是不可能,你不能念咒也要把咒写在那。所以完全靠自力,种种的因缘来干扰。自力不能主持,底下就是《圆中钞》的话,「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这个时候完全是仗弥陀来救济你,你虽然不是正念而能正念,这个正念是佛的加被力。我们都不可能离开加被力,现在我们做一点事情,都在佛的加被之下你才能圆满你的所愿。

  我们再来引证小本的《唐译》和《悲华》两个经来证明这个临终。玄奘翻译得很详细,比鸠摩罗什翻译得差强人意,大家都念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唐译》说「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都有,大乘、小乘都有,「前后围绕,来住其前」,住在临终人的面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慈悲你、加佑你,让你的心不乱。《悲华经》就更清楚了,「临终之时」,这是阿弥陀佛说的,「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现在临终人的前头。「其人见我,即於我前,得心欢喜」,他就欢喜,或者放心,看见佛来接了。「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又说「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佛这个时候入了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为说法」,这个临终人「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他也得了宝窴三昧。你看,由於佛现前,佛以这两种三昧力故给他说法,这个临终人闻法故,就断除了烦恼,一切烦恼、苦恼,心大欢喜,得宝窴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这时候证无生忍。所以这个加被力,这个加被力都证明。「命终之后,必生我界。」这就显出他力门的重要。所以说临终接引是非常重要。迎现其前,接引之后就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一点就留下来,下一次,不多了。好,今天讲的就到这。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十九集)  1991  档名:51-001-001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释经题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力用、教相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