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佛都會遇到因果輪回及“陰間”、閻羅王、十八層地獄等問題,所以很想知道陰間有幾位閻王主管業報輪回,這些閻王是誰?所以在網上和一些書籍中查閱這方面的資料,發現關於陰間有幾位閻王的問題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在網上查到的其中一種說法如下:“閻王是鬼世界的審判主,諸鬼中的大王。梵語中的另一譯名「雙」,據說是因閻王兄妹兩人共同統管鬼世界之故。兄閻王治男鬼,妹閻王治女鬼,是統管女鬼的「女王」。但中國佛教僧人對信徒絕對不提這個「女頭頭」,這是因為「女人」在佛教中地位低微,惟恐女人在佛教中起「革命」。「雙世」意為閻王自身苦樂並受,自身難保(詳見第五節)。「遮止」意為閻王令人不再造惡,予以遮止。「靜息」意為人聽王示語,便知己罪而靜息。「平等」意為業鏡平等,其罪自能彰顯。玄應音義二十一:「焰摩」或作閻摩,聲之轉也,舊雲閻羅,又雲閻摩羅。此言縛,或言雙世也,謂苦樂並受,故雲雙世,即鬼官總司也,又作夜磨盧迦,亦作閻摩羅社。閻摩,此雲雙,羅社,此雲王,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雙王」。 閻王原來是古印度神話中管理陰間的大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現,佛教沿用這一說法,稱閻王為管理地獄的魔王,據《問地獄經》載,閻王從前是毗沙國的國王,在與維陀始生王的戰爭中因兵力不敵而立誓,願為地獄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領所屬百萬眾共同立誓,共治地獄罪人。十八臣就是後來的十八地獄之小王,百萬之眾即後來地獄的眾多獄卒。閻王所住的宮殿位於閻浮提洲南二鐵城山外,縱廣六千由旬。另據《禁度三味經》,閻王治下有五官,鮮官禁殺,水官禁盜,鐵官禁YIN,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說:"梵音閻魔,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熱、八寒以及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中,追報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更無休息。" 中國古代原本沒有關於閻王的觀念,佛教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中文“閻王”是從梵語中音譯過來的詞匯,本意是“捆綁”,具體意思是捆綁有罪的人,也譯作“閻羅(王)”、“閻魔(王)”、“琰魔”等等。在古代印度神話中,閻王是管理陰間的王,印度現存最古老的詩集《梨俱吠陀》中已經有關於閻王的傳說。而閻王觀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來源也不止一個,實際上閻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傳說。佛教創立後,沿用了閻王的觀念,認為閻王是管理地獄的王。關於閻王的信仰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統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閻王觀念—十殿閻羅。 傳說很早以前,閻羅王是毗沙國的一個國王,他生性好戰,而且從不服輸。當時惟一能和他敵的是由維陀始生王統治的一個國家,軍隊同樣也很強大。他們連年交戰,兵戎厮殺。由於毗沙王一味地窮兵武,國力漸漸不支,終於在一次大的戰役中,毗沙國的軍隊被維陀始生王幾乎殺得兵馬殆盡。毗沙王好不容易殺出重圍,一個人落荒逃至一座山頂,他的十八個部隊,糾集了百萬人馬,到山上來找他。他們先把毗沙王安慰一番,然後群情激憤,朝打敗他們的維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對天起誓:“至死追隨毗沙王!一定要懲治凶惡的仇敵,就是到了陰間地府,也要稱王,血戰到底!”接著,他們就在毗沙王的帶領下,義無反顧地直入地獄。於是,毗沙王便成了威名赫赫的閻羅王,他的十八個部從分別做了十八層地獄裡的判官,而跟隨他的百萬之眾,也一個個變成了獄卒。毗沙王的誓言終於實現了!生前他敗在維陀生王的手下,死後當上了地獄之王,維陀始生王到期了地獄也真夠他受的。那些數也數不清的各式地獄,千奇百怪,應有盡有。什麼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孤獨地獄、泥犁地獄、刀山地獄、鐵床地獄、寒冰地獄、剝皮地獄、畜生地獄、刀兵地獄、蛆蟲地獄等十八層,每一層都有著殘酷的刑罰,擺著血淋淋的刑具。也許是後來陰地府的案子越來越多,一個閻王很難審理完,就一分為十。十王分別為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五道轉輪王。他們各自在地獄十殿中審判押到自己殿上的鬼魂。因為閻羅王名氣最大,所以居“十殿閻羅”之首。據傳說,人死後靈魂要到朱家經堂報到”。
另外在一本《中國百神全書》中,關於閻王的說法和網上這種說法差不多,但又說“作為中國神靈的閻羅王,當然不是佛經中的閻羅王前毗沙國國王和他的十八個大臣了,而是由中國的天帝(玉皇大帝)冊封的。而且要道德高尚、正直無私的人才資格當閻羅王,如北宋的包拯(他是在十殿閻王中第五殿,稱為閻羅天子包)及各朝的很多清官死後都被天帝封為閻羅王。”又說“閻羅王有任免替代,甚至可以調任,有的還有任期,一如陽世之官。中國的閻王跟佛教中兄妹雙王或地獄之王和各轄管一層地獄的十八小王不同,中國的閻羅王有十個,叫‘十殿閻王’(說法和上面差不多,但毎殿閻王均有中國姓氏,就連佛教中說的平等王和轉輪王也帶有中國姓氏)毎王各主一殿,互不統屬。這十殿,就是冥間世界的衙門,毎殿各有所司,管轄處理鬼魂……這十殿閻王,如果與佛教中的閻羅王聯系起來,那就無論如何無法理順,無法解釋他們之間的關系,好在佛教中有一位職能與閻羅王差不多的神,叫地藏王,也叫地藏菩薩,因此,有人便將十殿閻王歸到了地藏王的部下……”在另一本《來生轉世》的書籍中又說:人死後的黃泉路為七七四十九天,這四十九天必須經由七個法庭(也就是七殿閻王)審判才能決定是到六界中哪一界去輪回。這七個法庭是:第一法庭,死者黃泉之路的第七天,必須接受第一次審判,裁判官是秦廣王,這一關只是審查文件,文件上的死後去處欄是空白,關於死者生前所做的善事與惡事則有詳細記載……
第二法庭,黃泉之路的第十四天,死者必須接受第二次審判。裁判官是釋迦牟尼的化身—初江王,(又叫楚江王)死者必須裸身接受審問,這時衣領樹枝上的輪紋具合報告已被送到初江王的手邊了……
第三法庭,死後的第二十一天,要接受文珠菩薩的化身—宗帝王的審判,他使用貓與蛇來調查死者生前YIN亂罪行……
第四法庭,到了行程的第二十八天,就要接受普賢菩薩的化身—五官王的審判,這裡五官王會用極精密的秤來審查死者前是否犯過施謊的罪行,這個秤就像大型電腦一樣,可以將死者生前的所作所為都存入檔內,這時就會將死者的罪行的輕重顯示出來……
第五法庭,死後的第三十五天,就輪到有名的地藏菩薩的化身—閻羅王 來審判了那裡有一面水晶做的鏡子(孽鏡)。死者站在鏡前,接受生前種種惡業的再審查……
第六法庭,死後第四十二天,死者要接受彌勒菩薩的化身—變生王的審判,這一關主要是做罪狀的再審查,這一關的審判也非常嚴格……
第七法庭,死後的第四十九天,即七七之日,黃泉路之行也到了最後一天。這一天就輪到藥師佛的化身—泰山王來做最後的審判了,假如第一審到第六審的審判結果還需要重新審查的話,就會做最後審判,同時,死者來世的去處也會在這裡決定……
按這種說說法,陰間又只有七個閻王殿和七位閻王了,而且有六個都是佛菩薩的化身,自然就不是前述那些玉皇大帝冊封的十殿閻王了。
關於陰朝地府(又叫陰間或冥間)、地獄及閻羅王等問題,還有一些其他不同的說法,(如《玉歷寶鈔》《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等書中說的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就產生幾個問題:陰間是屬天帝管轄還是屬佛菩薩管轄呢?閻王殿有幾個?閻羅王到底有幾位?他們是玉帝冊封的陰間官員還是佛教中的佛菩薩兼職呢?而前面文中說的那些千奇百怪的地獄又是誰設置的呢?以上這些說法到底哪種說法正確呢?我們初學佛者都很想知道這些問題,但我們佛教知識粗淺,不敢妄加評論和輕信,還望各位師傅和高人開示哦!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