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日期:2009/8/1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师语录

  南大师说: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译文】假如遇到善知识,引导你开悟清圆觉的自性,发现、明白了心念起起灭灭都是虚幻,你就知道这一生都是在自寻烦恼。假如有人,把思虑全部切断,得到"法界净",却让那些关于清净的见解,成为了自己的障碍,故意显示清净境界却不自然,这还是没有脱出一般凡夫的寻常见解。

  大师释疑

  劳虑永断:据南大师说,就是把感情、感觉、思想这些尘劳思虑全部切断,呈现一片空灵。

  法界净:据南大师说,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清净境界。"法界"是佛教的重要名词,包括理法界、事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四法界又合称"一真法界"

  随顺觉性:追随、顺从他人认为好的见解。

  学佛一得:学佛不是学懒

  一位高僧曾说:随流性转,只是凡夫。这句话跟佛祖的"凡夫随顺觉性"含意相近。凡夫不了解本心,不清楚自性,也不肯诚实地对待自己,总是在追求别人认为好的东西。权威人士说学佛好,就去学佛,却对佛教教义、戒律一无所知,也没有了解的渴求。权威人士说加入某个组织好,就去加入某个组织,却对这个组织的宗旨、行为要求所知有限,也没有全身心融入组织的意愿。

  如果学了佛,听说一心清净好,境界高,就去努力追求清净,对俗事不闻不问,对俗人不理不睬。由于接触的闲事少,心理活动自然少,喜怒哀乐等情感也少有发作,显得很清净。但这是真的清净吗?执着于这种清净,反而是达到一心清净的障碍。

  唐代龟山智真禅师有诗曰:"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镜高悬未照时。"如果本心清净,就不用去求清净,就像没有病的人不用去求医一样。如果刻意求清净,一定是因为心里不清净了。

  有一次,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崛多禅师问他:"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净。"

  崛多禅师又问:"你是什么人?清净又为何物呢?"

  憎人起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禅师问:"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否则,让谁来给你清净呢?"

  僧人听后,顿时大悟。

  按佛祖的说法,人的自性本来清净,不染一尘。如果已经蒙尘,向外求清净,哪求得到?只能悟出自性清净,才能得到清净。

  自性为何蒙尘呢?是因为受贪、瞋、痴诸毒的侵扰。贪、瞋、痴不是外来的,而是自生的。有人认为内心不宁静,是因为受到红尘俗事的干扰、引诱,只要避开红尘,内心自然清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渡过滚滚长江,到庐山云游。随后,他们乘坐轻舟,顺江而下,来到白下(今南京辖区内)。他们弃舟登岸,来到了五色祥云笼罩的牛头山。这里有一座幽栖寺,比较有名。他们问寺里的僧人们:"这里可有道人?"

  早期佛教往往将佛法真谛、禅的心要称之为"道"。所以,僧人也称为"道人"。后来为了避免跟道教的道人混淆,才改称僧人。但道信所问的"道人"显然不是一般僧人,而是上了境界的得道之人。

  一个僧人不高兴地说:"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

  四祖道信一笑说:"请问哪个是道人?"

  道信的话里充满了禅机,是啊,剃个光头不等于心清净了,心不清净,何称"道人"?那位僧人心里发虚,不敢答腔了。

  一位老僧悟性较高,想了想,说:"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他每天只是坐禅,见了人从不理睬,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说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他莫非是道人?"

  道信师徒翻山越岭,来到法融修道的地方。法融对他俩视而不见,端坐如故。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过去禅师之间常互参话头,也就是考较对方领悟佛法的境界。道信提出话头,法融无法应对,知道遇到高人了,便乖乖地站起来。

  道信又问:"除了这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吗?"

  法融一楞,这里空山无人,没有任何俗事缠身,已经十分清净了,哪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呢?其实道信的意思是,你固执地守在清净了,为了所谓清净忙得不亦乐乎,内心已经很不清净。可惜法融听不懂,错过了一次开悟的机会。法融将道信师徒引到他他认为更清静的地方--他安歇的草庵。由于他平日与虎狼为伴,所以他的草庵前猛兽乱窜,很是吓人。道信故作惊恐,举起了双手。法融疑惑地问:"你还有这个在?"意思是说,你是一代宗师,还有恐惧之心吗?

  道信反问:"你看到了什么?"意思是你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法融仍没听懂,他拿起一只瓦钵,去给道信师徒盛泉水来喝。道融趁机在法融经常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忽然发现自己差点坐在"佛"上,悚然一惊,跳起身来。

  道信笑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终于感受到了禅的机锋,跪倒在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道信说:"千百万法门,同归于方寸之间;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源于心灵。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以及神通妙用,你都自然具备,这一切都不离你的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二无别。"
法融还是有些疑惑:"如果此心作观想修行的功夫,因外境干扰而生起烦恼时,如何对治它呢?"

  四祖说:"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自心而生。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外境才会出现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我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何而生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观照外界一切,你就遍知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对治,自会风消云散。"

  法融终于大彻大悟了。他一改往日"懒"的习惯,开门授徒,讲经说法,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唐高宗永徽年间,山中缺粮,已经年老的他,每天早出晚归,到40里外的丹阳化缘,背米一石八斗,供养寺里300多名僧众修行。因此,牛头山成了吴越之间规模最大的禅修道场,牛头宗也成了禅宗一个重要的分支。

  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不知道种种杂念、妄想、烦思的要源本自内心,想去外界去寻找清净,无论学到多少修行的方法,都是没有用的。

  有些人学佛,或者修其他的道,老想避开世人、世事,如果不能躲进深山老林里去,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学道,而是学懒,学问既不会有长进,境界不会有提高,内心也不能真正得到清净。

  学佛不等于学懒,能够在闹市里修行,才上得了境界,能够在红尘中一尘不染,才是真正一心清净。比如,"躲进小楼成一统"是鲁迅先生的诗句,但这恐怕只是他一时的牢骚话,他并没有真的"躲"起来,而是以笔作"投枪"、"匕首",积极地跟社会不平现象开战,却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出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