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願留在第二卷當中解釋。「由是可見,會中聖眾,多是曾生極樂,被宏誓铠,游化十方,助佛宏化。如是輾轉教化,輾轉度脫,是故經中,無量無邊一切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這是說明釋迦佛當年講這部經,會中的這些菩薩眾,還有聲聞眾、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多半都是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今天釋迦牟尼佛到這個地方來講《無量壽經》,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些人與這個法門有緣,與娑婆世界有緣,與娑婆世界現前眾生有緣,他們來做影響眾,幫助與會的這些凡夫生信心、生願心,他們是來干這個的。「輾轉教化,輾轉度脫」。一個教一個,一個幫助一個,不要中斷,這個樣子正法才能久住。所以經裡面才介紹我們這個事實真相。
無量無邊一切菩薩,這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有緣眾生,跟阿彌陀佛有緣的,這些人皆遵普賢大士之德。為什麼?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太多了,初學的人不容易,十大願王簡單,但是十大願王就是四十八願。可以說十大願王是綱,四十八願是目,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修四十八願的,沒有一個不修十大願王的。在中國,修十大願王的多,因為中國淨土宗過去都是以《彌陀經》為主。《無量壽經》確實因為沒有善本,雖然保留著五種原譯本,我們要曉得,宋朝以前沒有印刷術,經本流傳下來要靠手抄,所以數量很少,容易失傳。有了印刷術,數量大為增加,但是不能跟現在相比。古時候一部書,印個一百冊、二百冊就算很多了。我們能想像而知,中國這麼大的幅員,印上二、三百冊還是非常非常珍貴稀有。人家看到這個喜歡,怎麼樣?喜歡就抄。抄書,一直到民國初年,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經書沒有,找不到,到寺廟借《大藏經》抄,自己抄。近代印刷術,尤其特別是照相影印這個技術發明之後,是印刷術的一個重大改革,非常方便,成本大幅度降低。關於這一點,這是眾生有福,可是書有了,沒有人讀,古時候書很少,但是想讀書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