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


   日期:2008/10/1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壹、人生的探讨及剖析

人生的探讨及剖析,就是站在宗教、哲学立场上,对我们生命及生活作一番
形而上的探讨。

我们从生至老死,都在走人生这条路。人生的真理意义、价值究竟如何?这
是知识分子最关切的问题。若能知晓人生的真理,就能得到解脱安乐。从古至今,
多少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对这个问题,都做各种层面的剖析及探讨。
一切学术思想离不开讨论人生问题。

莎士比亚说人生像舞台,每个人在这人生大舞台上都在扮演一个角色。而宗
教使我们了解各人角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谈宗教思想,离不开人生问题。

而关系人生最密切的就是生命问题。为何到现代,宗教还能存在。而且受一
般知识分子热心追求。就是宗教探讨到生命问题。一般知识、学术所提供的领域
做在今生,著我们探讨到此生以后的问题,就非一般学说思想所能解答的了。

一切宗教都谈到来世来生。接触此种思想,会给予吾人心灵很大震撼。因为
人类都有要求无限存在的追求、存在的幸福、快乐和解脱。而宗教说明了人类死
后,灵魂不灭,生命并未消失。还有幸福快乐的境界可以追求。这□予吾人很大
欣慰感。人们不会感到死了以后的迷失和空虚。这是宗教提供的层面,因此可说
宗教哲学就是生命哲学。尽管在现代这个物质文明时代里,许多人高喊宗教是迷
信、落伍。但是宗教探讨到生命的由来及去处,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

一、生命之谜

虽然从古至今很多宗教、学术思想,对生命作很多层面的剖析。但是生命始
终是个谜。现代也有宗教家、哲学家说已发现生命的真理,但始终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定论。对生命真相不了解,在佛家来讲就是谜。研究佛学
就是要打开这个宇宙人生的大谜。

今天想以生命问题跟各位研究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著重在生命活动的过程
形态,首先说明一般社会上对人生所抱的态度。

1.生命之爱悦

有些人从生到老死,对生命活动过程都感觉幸福快乐,这种人称之为生命之
爱悦。就是一般人所说乐观的人生观。这种人从小无论家庭、求学、作事都很顺
利。没遭受什么重大烦恼挫折。因此对生命的感受是顺利、爱悦,发诸于情绪的
表现就是乐观进取。

这种乐观人生观,是否正确?又是一个问题。不过,社会上包这种人生观的
人不少。其实说乐观或悲观,消极或积极,这是与环境遭遇有关的。

2.生命之哀悲

此种与第一种刚刚相反。就是悲观。这种人的环境悲惨,或者遭受过重大挫
折打击和痛苦。客观来说,这种人不是不奋斗,而是环境带有一种重大影响力,
使他回天乏术。因此在这重大苦打击之下,对生命过程的要求及突破就有了限制。
对生命的领受、体会,觉得是束缚、悲哀、痛苦和消极。 

这种人也很多。例如许多文学家就很悲观。因为遭受痛苦,而用文笔表达出
来。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感动读者,就是他们透过内心真实的感触。而一些同样
遭遇的人看到言些作品,就会有深得我心的感觉,也就会跟随著抱同样态度。

3.生命之寄托

有了前面两种人生观。有些人仍觉得乐观顺境与悲观逆境,这种爱悦与哀悲
是短暂的,不能满足生命的要求。感人生确实是个问题。觉得旁徨、空洞,要求
生命的著落。觉得自己的智慧,无法了解通达生命的真相、由来和演变。由此产
生一种依赖心,顺从心。而把生命寄托在一伟大万能的神或主身上。相信我们的
生命由他创造而来;我们的遭遇不管快乐或痛苦都受这绝对意志万能的神(主)
所安排、支配。

这种人把一切是非得失成败都归诸于神身上,是由他们对生命的空洞无力救
助而引发出来的一种依赖和顺从。这种观念就是西洋的神教观念,把生命的理解
寄托在一个万能的神身上。

4.生命之战斗

还有一种人,跟前者相反,他们是无神论者。这种可说是近代具科学思想的
知识分子占大多数。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指抱有达尔文「物竞天择、优胜劣
败」思想人生观的人。

他们对于宇宙间的苦难、黑暗,想要去克服。不愿屈服于自然界,相信人可
胜天,想要突破、战膦环境,有奋斗的意志力,这种人对生命的领悟有一种战斗
性,我们称他为生命之战斗。对于人生顺逆苦乐境界,觉得可以甲人克服,不因
顺乐而产生生命之爱悦,也不因逆苦而产生哀悲。时刻对生命存有战斗性。

5.生命之游戏
还有一种懵浑浑的人,无所谓人生观。生命皂真理、解脱对他都不需要。而
是看风转舵,今朝有酒今朝醉。仅要求当前的需要,目前的快乐。没有高伟大无
限的人生理想,只求今生好好痛快活过就算了,这种人称为生命之游戏。老实说,
目前社会上这种人占大多数。严格来说,不能忠于学术思想良知,抱著无可无不
可的人生态度者,都属此类。

前面所讲就是分析一般人的生观,大概不出这五种型态,这是我们探讨人生
解脱之前,先对生命的各种层面作一番剖析。这是我个人一点肤浅心得,提供各
位作参考,接著我们进一步探讨宗教解脱上的生命问题。


二、生命解脱层次之探讨与特性

对于生命感到短暂,觉得一些人生观不能提供无限的要求,而有解脱的思想
出现时,才能谈到解脱层次。我们加一番探讨且分析其特性;也可分五种层次来
说明。

1.多神论

哲学上称泛神论。这种思想近代较少了,古代很多。在原始部落中,学术思
想不发达,觉得人在宇宙间非常渺小,对于自然界一些现象如雷电、海啸、地震,
都认为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在支配著,因而把自然界的现象加以神格化。认为山有
山神,海有海神,在还未发展至一神论以前,原始部落都是多神论。这也是宗教
的起源,来自对大自然的崇拜。

2.一神论

哲学上称唯神。这比多神论高明进步多了,在这么多神当中发现一个最权威
的神。宇宙的创造者,万能的神,他的绝对意志可以支配一切。西洋天主教、基
督教思想就是此类。他们的解脱、道德观念决定在信与不信。不信的话则不能上
天堂,什么道德与解脱都免谈了。

3.梵我

哲学上称神我、唯我。比种比前面更高明了。从有神论进入无神论。这是在
解脱过程中发现人的智慧能力可以冲破束缚。可以自己解脱、自我完成。言不仅
是空洞的理论,还经过实际修证达到。印度的奥义书就是这种梵我论的思想,认
为人生宇宙现象界的痛苦罪恶都是因为人性的堕落,这个小我在轮回中受业报,
小我是错误的,不是真的。真我是梵我,梵是大的意思。大我是清净、常住、永
恒、快乐的。解脱小我,回归大我,这是不依靠神的,而是自我神圣化。西洋许
多哲学就有到达这种地步的。

以上三类可配合佛家三界观来说明。1.、2.两类属于欲界。佛教之所以能包
容其他宗教是有其原因的。佛经说欲界有三十三层天,这三十三天的天神,刚好
是多神论所崇拜的。佛教虽主张无神论,但并不否认神,只是不承认有一绝对万
能的神。佛教承认么神有一些本事作用,但是这些不是最究竟圆满的。

梵我论属于色界。色界有钿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些还是群众性
的生活。只有四禅天的最高层大梵天,是一□人住。好像君王,它下面是辅天如
大臣;底下诸天就是老百姓。色界需要修禅定。

4.唯心

哲学上称绝对精神。在佛家来讲,属于无色界。这是已经解脱物质的境界。
哲学如黑格尔、笛卡尔在探讨宇宙真理时,发现所谓最实在的本体,以及未明理
学,在宗教解脱层次上都属唯心绝对精神此类。这不只是一种知识观念的探讨,
还经过内心的修证。因此无色界需与定相应,透过物质色相进入而上唯心绝对精
神的境界。

5.正觉

高的生命解脱是为正觉。这样说来似乎有卖瓜说瓜甜之嫌,但这是有理论可
作说明的。正觉是成佛的人间觉者,生命达到最完美的实现而依然活在人间的人。
跟我们一样行坐卧、穿衣吃饭,而是圆满的觉者。这就是佛。

释迦太子成佛以后,依然在人间行化,教化众生,这种境界在佛教来说是最
高的。而这种境界不是等死后才实现,来生去完成,在时间来说是侧重在今生,
在地点来说是侧重当地。

若宗教的理想寄托在来生实现或他方世界完成,都有失宗教的根本意义。究
道圆满的宗教所讲的境界应该是当生当时能达到的。像禅宗的祖师大德,能够明
心见性。当开悟时,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称为正觉,是悲与智的最
高圆满。

人生解脱层面简单的说有以上五种层面,特性为何呢?

宇宙人生现象界的本质就是束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说我们是活在
短暂、有限、痛苦、灾难、罪恶、黑暗的人间中,这些形成一种束缚。我们想从
现象界超脱进入理想界,就是要突破这个束缚,得到解脱。在宗教解脱思想上来
说,分他力论与自力论两种。

假若认为束缚是外来的,是外界加诸于你的,则是他力论的思想。若认为束
缚是内在引发的,则是自力论。西洋神教思想属于他力论,在解脱上要依靠神。
得到神的恩宠、救拔,就能解脱现象界这种短暂痛苦人生。其解脱特性是「顺从
」,顺神的意旨去做,这种是依靠外力得到解脱。

自力论就是发现现象界的痛苦是来自,自我束缚。只要明了自我的真相,明
心见性,自我突破,自我完成,达到自我真相的实现,就能解脱束缚。这也就是
佛的思想,靠自力解脱,其解脱特性为「超脱」。

宗教解脱思想之所以有自力论、他力论的不同,就是因为对束缚来源的观点
不同。关于这点印顺导师在我之宗教观上有详细说明,各位有空,不妨参考参考。

有人说佛教里有极桨世界的法,藉著念佛得到佛的加被就可以往生净土。这
种说法似乎也是他力论。其实不然。佛教里说达到解脱的修持力量有两种:一是
缘修,一是性修。缘修是还末明心见性,未证无生法忍以,前则修持力量需要外
的帮助加持。如佛的功德威力,著萨的加被,才能断烦恼得清净解脱。等明心见
性,证得无生法忍以后,就无须外缘加持,那时是纯自力的修持了。内心的佛性
自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驱使著,朝向解脱大道。无须多大用功,这在唯识学上
说就是「无功用行」。不必起心动念,潜意识自有一股道德力量,使你断烦恼得
清净,这称为性修。

性修是纯自力,而缘修是靠自他二力。佛教虽有他力加持之说,但不纯靠外
力,不顺从外力,因此不是他力论。

接著我们讲佛教思想,在未讲佛教思想以前,我们先要了解佛教对生命的认
识与看法。


三、佛教对生命之认识

1.生命之存在

佛教肯定死后生命仍然存在,最通俗就是讲三世因果、善恶业报。无神论者
不相信死后灵魂不灭,这是非宗教思想。一般宗教都是相信死后灵魂不灭、精神
存在的。只的各个宗教是出的理论不同。佛教如何肯定死后生命仍存在呢?这真
是个大问题。要人相信轮回之说,是很因难的,尤其是一般受科学实证思想观念
很深的知识分子,总以为要看得见,能实验出来的才要相信。

但是肯定生命的三世性,这在佛教来说是基本。不能肯定此点,则佛教很多
思想就不好了解。如空宗、有宗、唯识学都要建立在三世因果上,才能作进一步
深讨。生命的存在,我们简单的说,以时间及业力的存在来肯定它。

时间相是三世性。以图解表示如下:-t起而入的,不懂缘起,不能了解中
观,中观是讲空的思想。印度大乘佛学有两派代表:一是世亲、无著菩萨、安慧、
护法、戒贤论师乃至玄奘大师等,是印度的唯识学派。即是前者识变转依的解脱
思想。一是龙树菩萨、提婆、佛护论师等的中观缘起无我论。

中观论又称性空唯名论,没有唯识学名相那么多,只要把握二谛论--世俗
谛和胜义谛(即第一义谛),就容易了解。世俗谛是世俗方便假施设,胜义谛是
对世俗谛而说的,二谛论是认识真理的两种层次。世俗谛是宇宙人生的现象界,
而胜义谛是解脱的理想界。不依世俗谛入手,无法了解胜义谛。「所谓不依世俗
谛,不得第一义。」世俗谛和胜义谛都缘起而来。现象界存在的一切法都是缘起
法。缘起即现象,现象即缘起。

二论谛是说「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世俗假名有是说世间一切苦乐、
善恶业报、清净解脱、佛性、无明、涅盘都是缘起如幻假名有的。在第一义谛上
说一切相都是空相、无我的。

佛教的无我,不是像奥义书说的,有一个小我,小我是堕落、罪恶、痛苦,
而神我是清净、永恒、快乐的。佛教的无我论是真无我,彻底无我。这样说,大
家或许会害怕,明明有个我吗?怎么说无我呢?龙树菩萨在十住□婆沙论说:「
小乘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就是说小乘佛学闻到大乘佛学毕竟空的道
理,犹如刀伤心。然而大乘无我论是从缘起建立的。原始佛教都谈无我,无我即
空。我在此仅简略介绍根本观念。如何达到无我,毕竟空是有层次的。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为初学者作方便说,生灭如幻如化,不生不灭不如幻
如他。」生灭就是表示无常短暂的人生,是痛苦类烦恼的。如幻如化,就是假的;
没有真实的本体。不生不灭是指涅盘、清净的佛性。不如幻如化是说有永恒常住
的实体。

这里发生现象、本体认识的二元论。但这是为初学者方便说是如此。为久学
者(通达佛法、闻思修很久的),龙树菩萨说:「生灭如幻如化,不生不灭如幻
如化。」能通达这个道理,才能了解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这是大乘佛学最
精华的哲学,这须从中观来了解。要了解这个道理必须读中论、大智度论。

我可以肯定的说,各位若研究楞严经、圆觉经、胜□经、起信论,不能了解
这个道理。因为他们体系不同。一定要从大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下手。尤以
中论为代表。

中论说明一切法缘起、性空如幻的哲学,可以解释很多问题。如无明如何开
始?众生有边无边(世界有边无边)?为什么以前人少?现在人多?这些从中观
都可得到合理的解答。若我们要看近代人的作品,则印顺导师有三本书很可作参
考。一是中观论颂讲记。一是中观今论。(就是中观哲学现代论,透过现代人的
哲学,形上学来说明中观。)一是性空学探源。

以上讲缘起无我的佛教思想。各位研究佛学时,一下禅宗好,一下净土宗、
唯识宗,东张西望的。这如同进了佛学的大公园,处处新鲜。我们在公园里久了,
比较知道研究佛学起码的概念。


四、正觉悲智

这是人生解脱最完美圆满的境界,就是佛。前面所讲大乘解脱思想可说是菩
萨修学的过程。到此就是到了最高境界;即是一真法界。这个境界我们没达到,
也说不上来,只知到是此是最圆满了。

以上是佛教思想解脱层次,佛法大概不出这四个纲要。不论讲那一宗,禅宗、
天台、三论宗、唯识、华严都好,离不了这些。当然视个人理解境界不同,可作
不同的看法。

参、从解脱境界层面论生命之价值与抉择

  说到从解脱境界层面论生命之价值与抉择

  我们对生命的认识、领悟,影响我们生活行为的表现及对生命所抱的态度及
追求的价值与抉择。在佛法上来说,生命之完成,生命之解脱,需要生命的升华。
这在境界上有种种不同,即是价值观念的不同,究竟价值观如何呢?很不好说。
有的人认为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终其一生,这也是人生观。他生命境界层次在
此此,追求的价值在此,所付出的代价也相等。

古代高僧如玄奘大师,他何以要冒万死一生的危险,到印度求学?他有什么
享受?快乐呢?到印度取经,终其一生翻译经典,还没翻完就死了。这有什么值
得?有什么价值?这是个人生命境界层面的看法而已。有人立志做总经理、董事
长,他的价值在此,则他的生命层面就低,是一种短暂、庸俗、现实、功利的人
生观。

宗教就是要追求理想无限的人生观。佛学思想业感缘起、识变转依、缘无我,
甚至到正觉悲智人生观,是对生命最真实的完成,如此价值观与付出的抉择就不
同。不是以短暂、有限一生,表面的现象,决定生命的价值。

今日世界如此充满灾难、罪恶,人类之所以角落、痛苦,就是多数人没有了
解真实生命的价值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依佛法来说,只有大乘佛学的人生观,才
是最值得赞叹、效法的。但是,放眼社会,几个人能懂得大乘佛学?几个人能行
著萨道?不懂大乘佛学,则不能理解生命最真实的意义。不行菩萨道,则不能领
悟生命最真实的完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解脱       思想)(五明学佛网:解脱       思想)  

 仁焕法师:极乐的法是解脱之法 

 李向平教授: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 

 沈海燕教授:“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 

 仁焕法师:如何解脱痛苦烦恼 

 严耀中教授:突现佛教思想的基本点——评业露华《中国佛教伦 

 吕有祥教授:楚山绍琦禅学思想概述 

 仁焕法师:思想和行为造成的果报 

 李富华教授:惠能和他的佛教思想 

 李富华教授:从《曹溪通志》再谈惠能的佛教思想 

 宋立道教授:现代佛教:太虚大师的思想背景 

 仁焕法师:念佛让生命得到解脱 

 仁焕法师:回归极乐与生命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