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三十六

  日期:2011/7/16 12:11:11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六集)  2010/5/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十八页倒数第二行,也就是第五段「所被根器」。

  「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这个字不念被,念披,跟挑手边的披,就是披在身上是一个意思,古音念披,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首先这前面讲到,这部经、这个法门是一切根性统统都能够收到利益。所以净宗常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说法门的广大。也要做一个交代,在许许多多不同根性的人,到底什么样的根性最契这个法门的根器?这不能不知道的。下面跟我们说,「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这个器是比喻,是个器皿,好比一个茶杯,这个茶杯,用这个做比喻。「是器」,它是完好的,可以盛水;「非器」,就是它里头有破损,底下破了一个洞,裂开,那就不是器,我们水装进去它就漏掉,这叫非器。这是用这个来做比喻,就是什么人可以接受这个法门,什么样的人不能接受,能接受的是器,不能接受的叫非器。「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这个法是佛法,露是甘露,就是佛法当中最好的。因为这也是比喻,用天人,天上的饮料,甘露是最好的饮料。如果破漏的这个器你去盛甘露,它就漏掉。所以他不能够承受佛法的甘露,这叫「非器」。这是把名相的意思简单介绍一下。

  下面引用《疏钞》,莲池大师说的,「前三非器」,前面三种没有法子接受净宗的教诲,第一种「无信」,他不相信;第二种,虽有信,他不愿意求往生,他对这个世间很留恋,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还不错,不想去;第三个「无行」,虽然也想去,不肯干,不能够依教修行,这三种人就是非器。「反是皆器」,如果反过来,那都是的,他能信、能愿、真干,这样的人决定得生,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他有信有愿,他行不力,没有真行、没真干,如果在临终时候遇到善友;在临终有个条件重要,头脑清楚,头脑不清楚就没有办法。所以老人痴呆症一得,那就没法子,一生念佛念到最后是这种情形,往生都没有把握。老人痴呆症在佛法里面讲,叫冤亲债主,业障!所以学佛不能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有生之日,不说年了,活一天就要懂得努力去消业障,去消一天,决定不跟人结冤仇,要学处处吃亏,吃亏真的是有福!吃亏,你才能消业障;不肯吃亏,那个业障消不了;如果还想占一点便宜,你就天天在增长业障,这就完全错了。这个世间,纵然得到全世界有什么意思?造多大的罪业!像这本书上所讲的,罗马帝国时代,西泽大帝派军团来侵略中国,十几万人,那时候行军走路走了一年两个月才到中国边境,多辛苦!走这么长远的路,那个军队已经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没有了,病的病死,老弱都死掉了。所以这到了中国还没有到中原,到甘肃这个地方只剩下好像是六千多人,你看十几万人就剩下六千多人。打了几仗只剩下六百人,最后剩下六百人。六百人还是跟一个中国将军打了一仗剩两百人,最后全部自杀了,全军覆没,你说有什么意思?这是西泽欲望太大,想征服全世界,三年多、四年,这十几万人都没有了。我们了解这个世间事实真相,全世界你得到了,你能享几年福?你造多重的罪业!死了以后到阿鼻地狱去了,肯定的。了解因果事实真相,他就不会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不善的念头。

  真有缘分,有这么大的福报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最大的一个愿望,这一生去作佛,你才真正解决问题。佛是什么?佛是个明白人。你把宇宙人生真相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一丝毫的差误都没有,这个人就叫佛。佛是个通达明白人,这是值得的,真的是达到究竟圆满。所以「信愿行」是修学净土法门三个决定性的条件。凡具足这三个条件,那都是净宗学人,取得这个净宗学人。下面念老给我们解释,「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讲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他讲六个信,第一个信自己,此地也是讲信自己,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要相信这个,相信自己本来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怎么成不了佛?成不了佛,是我们自己业障太重。业障里头最重的、最难突破的,贪、瞋、痴、慢、疑,我们得认真的去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这五个字统统都有,八万四千法门肯定没分,净宗法门也不能往生。为什么?有这五种烦恼,你的信愿行不坚实。有没有?好像有,若有若无,你敌不过烦恼习气。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从生活当中、从工作待人接物,你细心去观察,他没放下。我们用经典的标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是首先要断的,断掉证须陀洹果,在《华严经》上的阶位是初信位的菩萨。那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严重的身见?执着这个身是自己,不是自他不二,自他决定是二,哪有不二的!这一关破不了,后面全都破不了,这是第一个关口;第二个关口,对立;第三个关口,成见,执着自己的见解是对的,自己一定比别人高明,一点谦虚恭敬的意思都没有,这怎么办!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你要学佛,佛用什么东西学习?用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什么叫诚?诚是清净心。一念不生那叫诚,那个念是邪念,一念不生这是诚。诚是真诚心,真诚心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是敬,敬人、敬事、敬物。这个敬一般讲是认真负责。对人,首先晓得人跟人的关系,为什么?知道关系,晓得这个诚怎么做法;父子的关系要尽孝,君臣的关系要尽忠,朋友的关系要尽信,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孝。孝用在父子关系,叫父慈子孝;用在君臣关系,君仁臣忠,你就懂得怎样去做了。关系是道,随顺道的行为那就是德,叫道德。你不了解关系,现在人真不了解,这不是假的,你不能怪他,从小没人教,长大已经养成习惯不容易改。古人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难移,不能怪他。世尊在这个经上非常慈悲的教诫我们,所有做错事情都不可以责怪,一定要知道,他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教他。他父母没教他、祖父母没教他,曾祖父母也没教他,我们往上溯至少四代。我们疏忽、丢掉中国传统道德的教学,四代了,你怎么可以怪他?所以只有用怜悯心、同情心去帮助他。帮助他,他不会感激你,甚至于还怨恨你,你找他麻烦;明白人要忍耐,你不忍,他没有机会回头。等他回头之后,他会非常感激你,知道过去那些行为是对不起你的,你真的是爱护他,真的是帮助他。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会回头。回头有难易,有人这一生回不了头,来世。佛陀教化众生,生生世世不舍一人,这慈悲到了极处,不在一时,不在一世,这非常了不起。只要跟佛接触,都种了佛的种子,这肯定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听到一句佛号、听到一句经文,不管懂不懂,这个种子种下去了;看见佛像、看见佛经、看见出家人,佛的种子也种下去了,但是还没有形成器,器是真能接受。

  是心是佛,这就是本来是佛,这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你本来是佛。是心作佛,这个「作」就是你今天修行,你要作佛。我本来是佛,我现在发心要作佛,能不能成佛?当然能。用什么方法?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可是他要最深厚的善根,为什么?他一点怀疑没有,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念佛。真念佛,万缘放下,走进念佛堂,要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佛?一般讲起来,三年他成佛了,真不难!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在念佛堂念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佛,那什么原因?他没有真干。也就是天天进念佛堂,一样也没有放下,是非人我没放下,名闻利养没放下,五欲六尘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这个别说念一辈子,念十辈也不行,也不能成就。真正成就是一切放下了,我活这一天,今天一天功课就是念佛,就是万缘放下,除这个以外,什么事都没有,这样念佛才行!「很多经教这些理论方法我都没有学」,没有学不必要学,你这一老实,经教里所讲的你统统具足,用不着学了。只要不怀疑、不夹杂,所有经教里面讲的也不需要学,你完全具备了,成佛的条件样样都具备,多殊胜!印祖告诉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念佛堂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人。有道理,人少事就少,是非少、障碍少,容易成就;人多很难、很复杂,障碍多,不容易成就。祖师的教诲那里头有大道理、有大学问,千万不能够疏忽。决定不要认为人多,道场兴旺。道场表面看起来兴旺,不能往生,都是热闹的道场,这要懂。

  第二讲愿,「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这个愿。真正体会到我们这个世间苦,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社会动乱,地球上灾变太多,你每天都能看到,频率的发生次数一天一天增加,灾难一次比一次严重。所以今天在这个世界上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安全感。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你说这多苦,今天不知道明天有什么变化。所以印祖教我们常常想到死,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反而心安了。我学印光大师,把每一天都当作我这一生最后的一天,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没事了。真正作如是观,把它当真,不是当假的,不是假设的,心安。世间怎么变化、怎么动乱,与我都不相干,我的时间就这么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此地没有事,那我这个地方就很安。心安才能办道,心不安念佛不得力,一定要心安。心安是理明白了。宇宙之间事实真相是剎那生灭、剎那不住,《金刚经》佛教给我们「无住生心」,这就对了。对自己、对世间决定没有奢求,决定没有欲望,第一桩大事,提升自己的灵性,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这第一愿望。帮助苦难众生要有缘,尽心尽力;没有缘,不要去攀缘,不要去强求,为什么?攀缘、强求你已经落在分别执着里头,你距离真诚平等觉就愈来愈远,那就错了,你又在搞轮回,造轮回业了。缘成熟就做,有缘,缘不成熟,也不要去做。成熟是什么?大家欢喜,这应该要做,不做对不起人。缘不成熟,少数人可以接受,很多人不愿意,不知道你做干什么,还对你有怀疑,天天在研究你搞这个是有什么企图,有什么目的,你不是叫别人生烦恼?叫别人生烦恼,菩萨决定不做,大乘教里头佛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不做他欢喜,我们就不做;你做他欢喜,那我就做。不是为自己,是为大众的。大众不知道这个好,没有关系,你教,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你在家里教学。现在教学,学生找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学生很多,真正来求学的学生不多,来凑热闹的很多,不是真正求学的。

  我们知道在佛门里头讲经的人才愈来愈少,有没有真正学讲经的?好像是真的,其实不是。为什么?首先,基本的扎根教育他有没有?扎根教育重要,在家三个根,出家四个根,做到了没有?这是基本的东西。真正有这三个根,到什么地方去学?我这一生真的非常非常幸运,没有地方学,佛学院学不到,我遇到李老师,正好李老师开班,培训讲经的法师,学生二十多个人。他教学的法宝两样东西,一个是讲演术,《实用讲演术》,一个是《内典讲座之研究》。这个东西是什么?师范学校里面的教学法,这个东西佛学院没有教,这东西是什么?是古老世世代代相传的讲经、讲演的规矩。你规矩不懂,你一上台一开口就错了,人家就笑话你,外行不懂,内行知道。可是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内行的,你上台去表演,看不出来了;真正碰到内行的,太清楚了,一看就知道你有没有学过,科班出身,那就是行家。所以李老师这个东西我看到也恐怕会失传,我们要不传承下来,真的就失传了。这个东西早年我们在新加坡办短期,一期是三个月的,短期的培训班,我们用了这个东西,效果好!参加培训的同学们,他们在分享心得的时候,在新加坡接受这三个月的训练,远远超过过去三年的佛学院。那个短期班,我们不讲扎根教育,不讲这个,只讲技术,上讲台这些方法、规矩,这个东西多重要!

  李老师当年,我跟诸位说,诸位也不必笑,李老师这本书写出来之后,这是他自己写的,他只印了三百本,自己放在箱子里,箱子锁着,谁也拿不到。我们经学班二十多个同学发不发?不发,都不给。很难得我们同学当中只有三个人拿到,老师给的,给了我一本,给了周家麟一本,给了徐醒民一本,其它都拿不到。问老师,老师摇头不给。同学问我,那我怎么办?我把他这本书做成表解,做了一个大纲,做表解,这个表解先给老师看,老师看了,好,可以,我用这个间接的介绍给我们班上同学。我讲他这个东西的大意,不讲他的文,也不用这个教材,就用我那大概好像是五、六张表解,我讲的。他这么慎重,我当时向老师请教,我说:老师你何必这样子?这好东西为什么不传给学生?他说你不懂。我都愣住了。他说:人家不懂,听经也是囫囵吞枣,很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不好,不好在哪里也说不出来,少造业!这个东西他要是真看了,他拿这个去批评人,他能够把你法师上台一条一条不好的地方说出来,你好的地方他也能说,这是个标准。随意去批评法师,这是造口业。我才明白了,不是什么神秘,是避免人造口业,随意去批评法师,我才懂得他老人家的用心。这是个标准、是个尺度,千万不要拿这个东西到处去量人,那你就造罪业了。所以到他老人家往生,这份东西我才鼓励他们把它印出来普遍流通,希望把佛门里面讲经讲演这套教学方法、这套规矩广泛流通,来做利益。实在讲,这是佛学院佛学班第一门课就是学这个,但是德行在先,在家没有扎三个根,出家没有扎四个根,不能学这个。真正把根本扎下去之后再学这个,你将来才真正能够光大佛法,弘法利生。所以从前古时候,出家人在社会上,为什么值得那么多人尊敬,他有道理,他有真的德行、真的学问。

  我在新加坡那个短期培训班,前面三届,第一、第二、第三届我讲课,我讲这门课,当时悟闻法师他都听了。我让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录像,有录音,从录音带里面写了一本讲记,这个讲记也印出来了。悟闻师也很用功,这个东西写出来之后,他拿给我看,我把它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不太妥当的都把它改正过来,这个讲记印出来了,正式来流通。李老师的原文看起来比较麻烦,他是用文言文写的,不深,很浅显的文言文,讲记就方便多了。无论是在家、出家的同学,真正想发心要出来学讲经、学讲演,这本书是必须要读的,那你真学真的要跟着老师。李老师当年把这本书给我,我一个星期就看会了,我全明白了,可是怎么样?上台用不上。这个玩意就跟打仗一样,《孙子兵法》一个月可以学完,上战场不会打仗,这老师没有办法教你,因为它是活的,状况千变万化。所以我再决定回到台中,我就跟老师十年,看什么?看他在讲台上的运用。我不是跟他学别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他没有办法教的。长期跟他在一起,长期听他讲,观察他,这个东西他在讲台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别人听老师讲的是那些意思,我不是,我是听、我是观察,听观他的方法、他的技巧。那个内容,他参考古大德那些注疏资料,我也会看,可是人家看,他表演得那么活泼自在,我没有办法,做不到!这个你问他,他也没有办法教给你,活的。所以我在台中住那么多年,我学门道,中国古谚语说「内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这就要长期亲近,你没有长期熏习的话,那个运用之妙你没有办法体会。所以这亲近善知识就重要,比什么都重要!

  自古以来,真正接班人、成就的人是什么人?多半都是老和尚的侍者,为什么?他天天跟着,他什么都学去了。阿难继承释迦牟尼佛,当侍者;古德法师是莲池大师的侍者;你们仔细去观察,蕅益大师继承他的也是他的侍者,蕅益大师往生之后,蕅益大师所有的著作都是他整理的,刻版流通于后世。在中国大陆,圆瑛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学生当中那是第一人,《圆瑛法师全集》他主编的。这都是说明,长时间的亲近善知识,细心观察他讲台上的运用、日常生活上的运用,还有老和尚接待宾客,多少人向他提出问题请教,他怎么解答、怎样指示,你在这里才能学到真东西。这是没有办法教的,这没有教材,原理原则就这一本书,两样东西现在我们印在一本上。李老师的东西确实简要详明,他一点都不啰嗦,我看他的《实用讲演术》,薄薄的一点点附在这后面。因为那时候刚出来学讲演,我到书店里面去找了好多种,这些材料都是教人怎么讲演的,每一本都是很厚很厚的,看完之后,回头看老师的,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那么厚的一本,讲得没有他这么简单完全,别人所讲到的,他都有,他里头有的,别人还没有提到,才知道这么简单的东西这样完备,你不能不佩服。学习不容易!不真干,学不到东西,不谦虚,学不到东西,不恭敬,学不到东西,这是你学东西的基本态度。这个愿重要,愿是什么?决定这一生往生。阿弥陀佛这么好,有德行、有学问,非亲近不可,遇到这个好老师能放松吗?怎样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这部《无量寿经》你要是参透,你就是弥陀弟子,你决定跟他去了。这个经里面讲的什么?佛的心。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普度众生,一个都不舍;阿弥陀佛的愿,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行(修行),全在这部经上,四十八品每一品都讲到。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心愿解行都在这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里头,有这一本,其它的不必看了,专攻这一本。这一本成就了,你要是有空把别的翻翻就行,你就全明白了,功力一定要下在这本上。

  「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这一句里头着重就是这个「专」字。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专字就是都摄六根,你要不都摄六根,你怎么专?你不专了。你都摄六根,你才能专。净念,这个净是不怀疑、不夹杂。净念相继,相继是不间断,无有间断。跟大势至所讲的字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我们也照这个学,怎么学都学不像,问题在哪里?最明显的这个障碍,我们相信不真,里头带着有怀疑,你看还想学这个、学那个,那不就有疑吗?真正不怀疑的时候,我就这部经一门深入,其它的都放在旁边,就像莲池大师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这才叫专。真放下了,一心归命《无量寿经》,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才能成就。所以这有怀疑,你想这个、想那个,有怀疑,夹杂,不专。早年我在美国,住德州达拉斯,有个同学尹建维居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净土法门法师,如果《大藏经》这么多,让你只选一部,你选哪一部?我一点考虑都没有,我说我选《弥陀经要解》。我这么多年是居无定所,自己没有道场,所以随缘,人家请我讲什么经,我就去讲什么经,所以讲了很多。假如我自己有道场,我自己能做得了主,我自己不到外面去走动,我在道场我只讲一部经。一部经讲一百遍、讲一千遍,那不就成了阿弥陀佛!何必还要讲这个、讲那个?没有这个必要。专讲一部经的,古大德有,我名字记不得了,好像他一生讲《弥陀经》讲了两百多遍,他不讲别的。

  我在很年轻的时候,星云法师在佛光山办了个东方佛教学院,我曾经跟他建议,让学生一个人学一部经,他那时候有一百多个学生。我那时建议是分组,一组学一部经,一组三个人,三个人学一部经,那时候估计差不多也将近二十多部经。如果这样教学成功了,那佛光山上这顶尖的讲经人才有二、三十个,那还得了!专家。专讲《弥陀经》的就是阿弥陀佛,专讲《普门品》的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专讲《地藏经》就是地藏菩萨,弘遍全世界。一部经至少让他用功的时间十年,十年专攻一部,他会得定,会得三昧,定就能开智慧,真的把东西讲活了;心要是杂、要是乱,什么都想涉及、涉猎,几十年会空过,那就很可惜。人生苦短,最宝贵的是时间、是精力,时间精力用在一点,没有不成功的。一门通了,一切就通了。

  我在台中十年,跟李老师那么长的时间,学的经不多,只学了六种。第一部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普贤行愿品》,就是那一卷,《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第五部《金刚经》,第六部《楞严经》。一部一部的学,一部学会了,至少要讲十遍,对谁讲?在台中,在家的同学、居士们,到他们家里去讲,听经的五、六个人,七、八个人。在这一家讲完就换到第二家,讲十遍,你那个印象才深,真正得到自利,利他不敢讲,自利。讲完之后向听众请教,都是同学,都是李老师的学生,请他们批评指教改进。这个《楞严经》,这是选的一部大经,这个大经我没有讲到十遍,我记得好像讲了七遍,这叫什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不用古圣先贤的老办法,学不出来。所以这个基础,以后无论看到大小乘经论,自己也懂得老师这一套方法。讲经里面最重要的是科判,分科判教,也就是说科判是什么?从文字上讲,章法结构;从里面义理上讲,思想体系。你能把这个搞清楚,你发挥不会错误,文字章法结构清楚,这个义理思想体系明了,那还有什么问题!《无量寿经》我们做了一个《科会》,《科会》流通得很广,学讲经的人要注意、要多看,那就是文字上看章法结构,内容上看他思想体系,这是经教的基础,经教的根本。所以学讲经,头一个先学做科判。古人已经有科判了,你自己不妨不要看古人,自己做,做了之后,把古人的东西拿来相比,你就晓得哪些不如别人,别人很多优点在什么地方你就发现了,你才会有进步。这些都是预备功夫,统统做好之后,再上台表演。所以上台表演的时候,一定是有长时期的观摩学习,在台上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是学院学讲经的同学,无论是在家出家不能不懂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以上三事,号为资粮,资粮欠缺,便难前进」。资粮,是旅行,资是你要带一点旅费,带一点钱。在从前旅行没有旅馆,也没有饭店,你必须还带一点干粮。这在抗战期间,我们做过流亡学生,也用长袋子装着米背在身上,这叫资粮,你才能出去旅行。这是古时候。现在只要资就行,不要粮,到处有饭店,到处有旅馆,比从前方便多了。这是讲的这三桩事情。「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就是这三个条件,缺一个,这就是说你这一生不能往生。你真正想求生净土,这三个条件必须统统具足,那你就是净宗什么样的器?根熟之器,你能往生,这三个条件都具足了,你根熟了。阿弥陀佛遇到这样的人,他会特别加持,会特别护念,为什么?帮助你这一生成就,如果这三个里面缺一个,阿弥陀佛不会来,他慢慢等。为什么?来了也没用,你求愿往生的意愿不强,你的妄想、你的心绪还非常杂乱,他不会来的。

  「《疏钞》复云: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这莲池大师讲的。世间确实是有这些人,在佛门里面修福、种善根,很多,也拜佛、也念佛,但是对这个世间名利、亲情放不下,所以他不能往生,这也叫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这一句非常重要。你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你造作很多罪业,你不知道。纵然造作五逆十恶,如果有信愿行,他还是会往生,这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只要念头一转,业就消了。我们中国人也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不要轻视作恶的人,他一回头,好人当中的好人。教他回头,这就是圣贤教育,他要是有机会接触,明白了,他就回头。所以这一点增长我们的信心,过去做错了不怕,从今天开始,今天学什么?就学一部《无量寿经》,够了,已经太多了。「我在佛法上没有根底」,不需要,就从这部经上下手就行,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所以我们净宗学会成立,那时候我在美国,我编了一个课诵本,《净宗朝暮课诵》,我们把古老的,从前祖师大德编的那个本子,那个早晚课里面经咒很多,我们专修净土,我把那些都省略了。编这个课诵本理论的依据就是,我们要学习阿弥陀佛的心愿德行。所以这个课诵本,早课,我们选读的经文是第六品四十八愿,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晚课,我们选的经文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里面是持戒、忏悔、修行。持戒是阿弥陀佛的德,忏悔是阿弥陀佛的行。所以这个课诵本里头有阿弥陀佛的心愿德行。专修净宗,一心只求西方极乐世界,其它经咒我们都把它省略掉。很难得,这个课诵本跟着净宗学会也普及了,现在海内外用这个本子来修学的很多。这些年来,我们看到有真正发心的,有真正用功、很精进的,但还是没有看到修学的效果。什么原因?我们细心观察,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缺失了基础的教育,扎根教育,缺这个东西,所以敌不过境界。现在境界的诱惑,里面有烦恼,外面有一些不善的东西在诱惑我们,五欲六尘敌不住,所以你的心静不下来、定不下来,心随境转,这就糟了。起心动念还是搞六道轮回,与信愿行不相干,没想到;早晚课的时候想到信愿行,课诵完之后就忘掉,还是贪瞋痴慢疑,这怎么能成就?

  祖师大德在此地给我们一个定心丸,过去造的过失不怕,昨天造的也不怕,昨天也过去了;从今而后我再不造了,我一定要依照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教诲,我认真修学,别人学不学与我不相干。对待别人像对待佛一样恭敬,那你就对了,普贤行你就做到了。普贤行第一条就是把一切众生都看作真佛,「礼敬诸佛」。我们对一切众生恭敬,就像恭敬释迦牟尼佛一样,就像恭敬阿弥陀佛一样,是真的不是假的。对人如是,对小动物也如是、对花草树木也如是、对山河大地亦如是,你有福了,你真的觉悟了。能吃亏,能接受羞辱,能接受无故的伤害,没有关系,消自己的业障,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好事,不是坏事!这要真正有一点智慧,不但没有怨恨心,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来考试我,看我忍辱功夫到什么阶段,我心里还有一点怨恨,我就晓得我功夫还不够,我是勉强忍受的;功夫真正够了,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一丝毫忍受的那个念头都没有,充满感恩,你境界真的提升了。这些日常生活当中这在修行,修正自己错误行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提升你品位的条件。你没有这个功夫,你到极乐世界品位下;有这个功夫,品位就一直上升,你说多好,怎么不感恩!要有怨恨的话,那好,西方去不了,你往三途去了,那就错了。要觉悟,要聪明,不干傻事。所以具足信愿行,具足六波罗蜜。

  我们给净宗同学只提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净业三福」,这是最高指导原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老师不在了,我的讲堂,这个摄影棚,无论在哪个地方,我们老师、护法的照片我都悬挂着,念念不忘老师,我今天在此地学习的,老师看到了,存感恩的心!「慈心不杀」,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伤害的念头,对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决定没有破坏。「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佛法的标准,每一条都要反省,晚课反省,早课是提醒,心同佛、愿同佛,晚课反省。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里面反省的,主要的就是用十善业,这是娑婆世界六道众生,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在此地。十善具足,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经本一打开我看到了,我有分,我在里头,这才能成为世尊真正的弟子。「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第二条,从这里提升,提升这是佛弟子了。都做到了,再向上提升,大乘弟子,「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就是,用我们这个地方,信愿行是因,往生净土是果。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因,这第一个因;第二个是信愿行是因,信愿行决定往生,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就念一部《无量寿经》,其它都不必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后头一句,「劝进行者」,前面这十句都是自行,都是成就自己,最后自己成就了,帮助别人。怎么帮助?我们自己真干就是帮助人,别人看到了会向你学习,别人遇到你,会向你请教。真干,不能干假的,要量力而行,不要分心,不要搞太多,搞太多一事无成,那就害了自己。

  今天世界问题是很多,迫切需要的,这是多年我常常说,需要宗教大学、需要多元文化大学、需要大量的人才,要利用媒体来教化全世界的众生。宗教要团结,团结宗教最好的方法是要互相学习经教,那就会真的团结。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明了宗教的教义,他喜欢修学哪个宗教,我们都赞成、都鼓掌,为什么?宗教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我们讲的是个个都第一。我在新加坡团结宗教,个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我比喻好像一个人的身体,基督教是眼睛,伊斯兰教是耳朵,佛教是鼻子,眼睛第一,耳朵也是第一,鼻子也是第一,这个人身体健康;如果说我眼睛第一,其它都不行,那你不就生病了?你问题不就来了?个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没有一样不好,平等的尊敬,认真的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这叫大圆满。可是从哪里做起?我们的经验,一定从自身做起,从我们自己小道场做起。我自己自身没有做好,我就不能影响小道场;自身做好了,才能影响小道场;小道场做好,才能够影响我们的邻居、我们这几条街,逐渐往外,它自然发展,不是有意的。有意去做,你就又落到意识里去,又搞分别执着,一定是完全顺其自然,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这样你做得多自在,做得多欢喜,一点障碍都没有。这是佛菩萨、所有宗教里圣贤教导我们的原理原则。我们要不听他的,用自己的思想来策划怎么搞,那都是麻烦,都是搞的世间法。圣贤事业一定是圣贤人做,大智慧、大福报。我们想想自己智慧、福报都不够,只能点火,希望能开风气,后面有人来接,当然最好地方政府来接、国家来接。现在国际组织有联合国,联合国来接就更好了!我们要做出个样子,不做样子他不相信,他没有信心。就是这一点,一个小道场,做成这个样子。那我们跟联合国还有这个缘分,可以邀请他来参观,真做好了,请他来参观。他们看了之后欢喜,有了信心,这些人有大福报,这些人有大因缘,他可以把这个事业发扬光大。那我们在这个地方念阿弥陀佛,乐观其成,这才叫真正的好事!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论机,则有当机与不当机之别。三根之中,谁最当机,古说不一,今当明究」。三根是上中下,到底净宗这个法门哪一种根性是最当机的?自古以来,许多祖师大德的讲法不一致。念公老人说今当明究,现在我们应当明明白白的来研究这桩事情。「盖以世尊五时说法,均是随机设教,应病与药」,研究要有个依据,还离不开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教学,他教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叫五时。这五个阶段就像我们现在办学校一样,先办小学,再办中学、再办大学、再办研究所,他一层一层的把学生往上提升,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现在想搞一个一条龙的学校,就是这个办法,就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你看他头一个,这最重要,他一开悟,这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把宇宙之间性相理事因果,这开悟是彻底明白了,而且一丝毫错误都没有,成就了圆满的智慧。他怎么成就的?从定功上,从禅定上,从修定入性定,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懂。我们今天心散乱的,修定是把这个散乱心逐渐逐渐放下,让这个心意识集中。放下一切杂念,《华严经》上讲的,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了,这是修定。到起心动念放下时候,性定就现前,自性本定。到性定现前的时候,一切就通了,那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全现前了。如来是什么?如来是自性。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出来了,完全明了了,这像什么?这像我们今天想要办学,办学先搞什么?就是培养老师,你没有老师怎么办?所以先培养老师。

  我早年在台湾文化学院,那个时候叫文化学院,现在扩展为大学,文化大学。我在文化学院教了五年,教哲学系三、四年级,佛经哲学,我记得一个星期四堂课,我在那里教了五年。这个学院,学校是张其昀先生他创办的,我们从他的做法得到很好的启示。他办这个学校之前,他办个研究所,研究所规模小,人少,他招的是什么人?招大学毕业生,里面有硕士班、博士班。办了几年之后,这学生毕业出来,他就办学院,他训练的这一批博士、硕士,就都到学校里面去担任教授、副教授、讲师,一个都没有外流,全部都留下来,这是好办法,真聪明。所以他的学校办得很成功,为什么?老师都是自己学生,观念、想法、看法都一致,我非常佩服他这个做法。所以我就想,如果将来我们要想办佛学院、办宗教学院的时候,一定要先搞研究所,先培养一批师资。释迦牟尼佛这一悟之后,三七日中讲《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就等于是培养师资,先搞这个。这个完了之后,你看再开「阿含」,阿含十二年,这十二年是佛教的小学。十二年结束之后,再讲「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学,方等八年;再讲「般若」,般若是佛经里面的精华,最主要的部分,般若是智慧,讲二十二年。你看他讲经四十九年,般若就二十二年,就晓得这是佛经里最主要的一部分。最后,《法华经》八年,那就像研究所,他是这样子教法。最后入灭的前一天讲《涅盘经》,《涅盘经》是什么?最后的遗嘱,对后人的期望,对后人的交代,这《涅盘经》。这是释迦牟尼教学的一个次第,五时说法。均是随机设教,看着学生学习的程度往上提升,叫应病与药,好像大夫给病人治病,你害的是什么病给你什么药。

  下面说,「一般而论,则大乘经典,菩萨众当机」。大乘是方等以后都是大乘,方等、般若、法华这都是大乘,法华是一乘,要法身菩萨当机,不是普通菩萨。大乘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性,菩提心是什么?我们在最近二、三十年当中,把古人所讲的方法稍稍做了一点变更,大家更好懂。菩提心的体,我用「真诚」;菩提心的自受用,古人讲的是深心,我就用我们本经经题后半部的五个字,「清净平等觉」,这是自受用。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我们用什么心对待人?我们用「慈悲」,跟古德就是经论讲的是一样的,这比经论讲得更好懂。所以我们一共享了十个字,在觉上加了一个字,「正」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用这个心。对自己、对别人,起心动念与这个心相不相应?得天天练,这就是大乘。这个心现前,你就是菩萨根器,大乘经典对你就相应,非常适合你学习。头一个就知道,我们不能用虚假的心、虚伪的心,对自己、对别人;如果用虚伪的心,小乘,这不是真心,连小乘都谈不上。虚伪的心是六道轮回心,读大乘经典还是搞六道轮回,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是轮回心,大乘经典到你手上也变成轮回业,境随心转,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起心动念太重要,起心动念一定要跟这个相应,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对自己清净平等觉。

  在行为上,日常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要学什么?要学「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最后「念佛」,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头一个讲看破,看破什么?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我们不是自己有能力明白的,我们是从经教熏习明白的,我们相信经教里每一句话都是佛的真实言语,决定没有欺骗我们的,我们相信他。我们知道宇宙的真相,放下是应该的,执着是不应该的;不分别是应该的,分别是错误的,你就肯放下了。自在才随缘,随缘就自在,不必坚持自己的成见,别人说得很好,我们赞叹,我们随喜,多快乐!先学我随顺众生,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先做这个,别人所想的、所做的没有大错,都可以随喜;重大的错误,你的意见也要委曲婉转提出来,给大家做参考,人家能够欢喜接受。人家欢喜的人是欢喜谦卑的人,你东西是好东西,如果你的态度、姿态很傲慢,是好东西人家也不接受你的。我们是希望事情能做好,大家能够都得利益,何必要自己居功?何必一定要自己的?没有这个必要。自己,真的你不知道那个谦卑的那种快乐、那个受用,你真正做到了,确实法喜充满,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能够得到法乐。那个贡高我慢,自视很高,那里面带着烦恼,你会带来痛苦,你不会快乐,这就是你不会心平气和。谦虚永远保持心平气和,浮躁里面肯定是贪瞋痴慢,这些都要懂。

  「小乘典籍,二乘当机」,二乘是什么?声闻、缘觉。小乘也很难得,他对佛的教诲也很认真依教奉行,就是心量不大,他是以自受用为主,不会主动帮助别人。不是不帮助别人,他帮助有缘人,什么叫有缘?他喜欢的。他喜欢他,他就帮助他;他讨厌他,他就不理他。所以我们讲小乘人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大乘人是仇人也帮助,侮辱他、伤害他,毁谤他更不必说了,他统统帮助;小乘这些人他不会帮助,你尊重他,他帮助你。「唯此净土,奇特殊妙,独标一格。古有诸说,下标三例」。净宗法门确实它很稀奇、很特殊、很微妙,它讲当机跟大小乘不一样,古大德有几种说法,下面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上辈往生,唯是菩萨」;第二个,「本为凡夫,兼为圣人」;第三个,「专接上根,傍及中下」。这三条要细讲,讲明了之后,才晓得净宗这个当机确实是稀奇、特殊、妙不可言。总的没有离开前面讲的原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给你讲到最后,只要具足这个,无论什么人全是当机。能不能成功?我们还得补充的就是,你能不能万缘放下。就是带业不能把娑婆世界带去,这不可能的,你得放下,你才能去得了;你要不放下,你就去不了。带业真是讲到绝顶了,你一口气还没有断之前,那个业都能带;断气那个时候不能带业,就是最后一念我不带业。一念之前我还发脾气、发牢骚,没关系,最后一念只要你心平气和就去了,你看看这还得了!这个法门无比殊胜、奇特。

  可是要晓得,理上、事上真的是这样的,可是不容易!有人那个怨恨死不瞑目,那就没有办法,那就去不了;有人情执,亲情就是放不下,那就没办法。所以这个必须要看破,顺逆境界,在这个里头去练,这就真正练功夫。顺境没有贪恋,逆境没有怨恨,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那什么时候往生都行,那就真正得大自在,这真叫成佛!清净平等觉得到了,就叫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这经上有,佛问阿难尊者:你想不想见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是把清净平等觉学到了,我们跟阿弥陀佛心相同,四十八愿,愿相同,四十八愿变成一愿,普度众生。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展开来是四十八,归纳起来就是一条,真正想帮助众生,真正想成就众生。帮助众生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重要,其它帮助都是不究竟的,只有帮助他开悟,这是真的究竟,真正的圆满。向下这个文还相当长,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三十五
下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三十七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