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5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十五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35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以拄杖打三下。】

  神会幼年时候就学道,他十三岁从玉泉寺到曹溪来参礼。玉泉是神秀道场,可见他以往是亲近神秀大师。这个童子非常聪明。六祖问他:「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这些话都是禅宗机锋语。六祖对于来参学的人都相当尊重,连这位小沙弥也不例外,称他作「知识」。「善知识!你从老远很辛苦到我这里来,你还能见得本来面目否?」这个意思是说,根本若是明白,枝叶自然茂盛。「本」就是本有灵明觉知的本性。六祖说:「如果你有本,就应当认识主人」。「主人」就是自己的真性,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才是自己的主人公。六祖叫他试说说看。神会说:「我以无住为本,见就是主。」这些话,实在说并不是神会的见地,他并没有证得,而是随随便便说的,他在秀大师会下听得多,这些话他很会讲。六祖说:「这个沙弥,怎么可以这样随随便便说话?」意思就是,神会说话太草率了,取别人的言语来答复祖师所提的问话。于是,祖师就拿拄杖打他三下,责备他说话不应该取别人的见解做为自己的见解,所说的是「口头禅」,不是自己的见地。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戏论。神会礼拜悔谢。】

  神会问六祖:「和尚坐禅,你还见不见?」祖师反过来问他:「我打你痛不痛?」神会对曰:「亦痛亦不痛。」这都是禅宗里学的油腔滑调。六祖说:「我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底下这些话很重要,诸位要特别留意。六祖说:「吾之所见,是常见自己心中的过失,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不见他人是非好恶」。这叫亦见亦不见,这是学道人真正的本分事情。六祖反过来问他:「你说亦痛亦不痛,这话怎么讲法?打你若不痛的话,你与木头石块有什么两样?打你,你还痛,你是凡夫,你就会起瞋恚心。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法。你自性没有觉悟,你敢在我面前戏论、开玩笑!」这个责备很重,神会于是礼拜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完全是一副油腔滑调、聪明伶俐的口头禅。实在讲,神会是年纪太轻了,但是从这段文中也能看出,他确实是个聪明伶俐、非常可爱的小沙弥,难怪祖师对他相当器重。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六祖说:「你若是心迷不见性,就应当问善知识,求一条开悟的道路,这叫参学。你要是心悟了的话,悟了当然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就要认真依照见性的方法修行。你现在自己迷惑颠倒,不见自心,你到我这里来,还反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我自己晓得,岂能代你见性?岂能代你破除迷障?你若是自己明心见性,你也代不了我!」这桩事情,正所谓「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哪一个人也帮不上哪一个人的忙,哪一个也代替不了哪一个。六祖说:「你如何不自知自见?」这就是教导他方法。明心见性,这是要自己觉悟,自己去见性,不要去问别人见与不见。问别人见与不见,与自己确实是不相干。

  这一番开示,对我们非常有用处。因为我们见到一位善知识,总会问他:「你现在的程度怎么样?你有没有了生死?你有没有断烦恼?你有没有明心见性?」这些话就与神会初见六祖是一样的意思,所问的都是不相干的话,没有意义的话,这些话都叫做戏论,是不应该问的。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有一天,祖师为了勘验大众,提出一个问题来考大众,看看在会的大众有几个功夫成熟了,这一番启示就可以叫那些功夫成熟的人明心见性。六祖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这三句,头、尾是两边,名、字是两边,背、面也是两边;说这些皆无,这是两边不立。「诸人还识否?」你们有几个人能认得?神会说:「这是诸佛之本源,是神会之佛性。」这个小孩说得没错。祖师所说确实是指真如本性,大家还没有说出来,这个小沙弥就先把它说出来了。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六祖说:「没有名也没有字,你怎么叫它做本源佛性?」你怎么可以称之为自家的本性、诸佛的本源?本源是名字,佛性也是名字,这就是责备他依然落在痕迹上。真正觉悟的人,一点痕迹都不落。神会的悟性很高,但他还是免不了落在知解上。于是六祖责备他说:「你将来若是有一把茆草盖头,你也不过是成就一个知解宗徒而已」。「茅草盖头」,就是将来自己有一个立足处,有一个茅篷可住。这句话完全是呵斥责备他的话。但是,禅宗往往以呵斥的话做为印可。所以,看起来是六祖责备,实际上是同意神会的见地没有错误。

  【会后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行于世。】

  神会就是后来的荷泽禅师。六祖过世之后,神会到了京师洛阳,洛阳本来是神秀大师弘法的根据地,他去了之后,大弘曹溪的顿教。他着有《显宗记》,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作品,完全是讲明心见性、向上一着。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聚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六祖大师经常见到许多人故意找难题来问,免不了都是由于嫉妒瞋恚而来的。这样的人在秀大师会下很多,如果不多,怎么会派张行昌来行刺?大师又何必隐居在猎人队十五年?可见嫉妒障碍、争名夺利在佛门中普遍存在,盛唐的时候是如此,何况今天?觉悟到这个境界,自己修行应避免这些争端。修道之人一定要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有争的地方我们要避免,有求的地方我们要忍让。总而言之,道心是清净心,我们所修的只是着重在清净心。若是修净土,只着重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明心见性。六祖会下,当然也免不了有这种人。大师对于这些习气很重的人非常怜悯,时常开导劝化他们。下面这一段,可以说是日常开导的纲要,这几句我们要特别牢牢的记住。

  『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道」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清净、慈悲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才是一个学道人。不但一切恶念我们要断尽,就是一切善念也不应该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善。一般的善,是善恶相对的善,相对的善就不善。也许有人问:「恶,我们应当离,若是连善都离了,这个世界还成什么世界?」他不晓得这个道理,执着在字面上。殊不知,离开善恶的善,自性中的真善、本来的善就现前。所以,佛法讲慈悲,叫「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无缘是没条件的,慈就是慈爱、仁爱;「同体大悲」,一切万物与我同一个理体,真正能做到别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别人,自己与别人分不开,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善。所以,祖师在此教导我们,善恶两边都要离开,这才能开悟,心才能到清净,才能到一心。

  这个时候,不但善念、恶念的念要离掉,名相也要离掉。『无名可名,名于自性』。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名相都不是真实的,是假名安立。在佛法讲,这些是属于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完全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我们要记住,名是假名,不要执着在名相中,生许多无谓的烦恼,更不应该在这些假名中起一切纠纷,这就迷惑得太深、太重了。『无二之性,是名实性』。无二是不二,实性就是实相。《证道歌》云:「实相即一切众生本有灵觉真心。」真心,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本来就清净、本来就圆满、本来就具足。如同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后所说的几句话一样,自性一切具足,一点也没有欠缺。这才叫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自觉,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才能现前。换句话说,我们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不能现前,就是我们不能舍善恶之念,不能舍这些假名、假相;果然能舍,就见性了。于实性上,这才能建立一切教门,教化一切众生。所以说,言下就要见性。大众听了这些话,都非常感激老师。



上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4
下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6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