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三十

  日期:2011/9/25 14:03:1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0卷)  2002/5/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30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剎体」偈颂第五首看起::

  【或以摩尼成,普放日藏光,珠轮以严地,菩萨悉充满。】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讲,这一首颂前面长行讲的两种体。上半是「颂日轮」,是第十句。后面两句是「颂微细宝」,是第十一句。日轮就是太阳,象征着光明。摩尼是宝,这个地方是泛指,并没有指哪一种摩尼宝所成,所以它放光明。『珠轮以严地』,这个「珠」实在讲让我们很自然的想象到它是个圆形的,珠跟轮都是圆形的,就是现代科学家所讲的原子、电子、粒子,是说的这些。《金刚经》说这个世界是一合相,一是什么?一就是粒子,这个地方讲的珠轮,组合成为大地,成为剎土。『菩萨悉充满』,这两句话意思很深,大地上菩萨充满,珠轮里面菩萨也充满,这是不思议的境界。

  我们一般学佛的同学,凡夫总是粗心大意,粗显的境界不难明了,微细的境界觉察不到;因为觉察不到,所以也就想象不到。要不是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说出,世界的真相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迭,我们怎么会晓得?科学家虽然说空间是多维次的,也有人说是多元的,但是这只是一个概念,没有佛经上讲的这么清楚,但是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譬如佛经里面讲的十法界,十法界这个事实与科学家讲不同维次的空间非常相似,使我们对于经典所讲的毕竟有科学来作证明,增长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的理解。

  但是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世界里头又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这个科学家我想不但没有说过,大概连这个念头都未曾生过。要不是佛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说出来,说老实话,我想一切众生做梦也想不到。但是梦中确实有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做梦里头他又做梦,有梦中梦,这是真的。我相信有些同学有这个经验,梦到自己睡觉,睡觉里头又做了梦。这种现象就很像佛在《华严》上讲的微尘、毛孔里面有世界,无论是依报正报重重无尽。所以经上常说一一毛孔、一一毛端、一一微尘,这是讲微细。

  「菩萨悉充满」,这一句话是事实。所以清凉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说了一个总的纲领,这一段经文完全是就净剎而说,净剎就是我们常讲的清净剎土。我们现在住的这个是秽土,不是净土。要依大经总的原理原则来说,总的来说不二法门,净秽是一对,是二;净是一边,秽是一边,是二。

  诸位如果读过《六祖坛经》,你想想六祖所讲的,六祖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话讲得有道理!二是什么?你有分别。你没有分别,哪来的二?有佛有众生,有净土有秽土。这个想法、看法、说法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们想想哪里会有二?二没有,一也没有。一法尚且不立,哪来的二法?这个愈讲愈深,愈讲愈玄了,愈讲愈不好懂,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这是真实的,我们凡夫不能体会。

  所以佛为帮助众生,暂时不说真的,给你说假的。说假的你容易懂,说假的则说二,说真的叫不二。真的,我们在前面长行最后结论上也跟诸位提过,法性身、法性土,那是纯真无妄,给你讲实报土,实报土也是纯真,纯真的方便说。

  我们今天是秽土,为什么秽?众生心不同。众生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不但每个众生不相同,就是自己一个人,从早到晚念念都不相同,这个麻烦!妄心,妄心把本来清净的剎土转变成秽土,转变成恶世。谁转?他自己转。谁受?他自己受。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总得要明了。中国古人常讲自作自受,这个话很有道理,这个话是哲学,绝对不是别人做我来受,没有这个道理,自作自受。

  说真话,各个境界有相似,但绝对不是完全相同。相似的是共业,共业所感;不相同的地方,别业所感。佛经里面也常常讲引业、满业,引业就是共业,满业跟别人不共。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就晓得修行是很有必要。修是修正、是修理,行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总的来说,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错了,看法错了,说法、做法都错了,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那就是净土。随顺这一些错误,净土就变成秽土了。实在说,净土跟秽土不二,是一不是二。可是众生的感受确实不同。觉悟的人他的感受清净自在,乐受。不觉的人,他的感受烦恼忧虑,苦受。

  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没有苦的,没有苦那就叫乐。为什么有苦?都是由于错误的思想观念变现出来的。学佛没有别的,修正自己思想观念行为而已。修行的标准是诸佛如来,真正修学的人就叫做菩萨。所以为什么说净土都是菩萨,都是修行人?共业现的净土。像我们这个世间,真正修行人是别业,共业是秽土,五浊恶世,别业是净土。不觉的人看到佛菩萨住在我们这个地方,他也是住在秽土。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出现,修行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看他住秽土,也是住在五浊恶世,是不是真的?给诸位说不是真的。

  有学生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你老人家究竟跟我们住的是一个土,还是别有净土。释迦牟尼佛就做了个示现,佛平常坐都是跏趺双盘,佛把腿放下来,把脚趾按在地上,大家看这个地是金色的,清净国土。佛给大家示现,你看看我住的是什么土?这就证明这《华严经》上所说的,诸佛菩萨的净土跟众生的秽土重迭,是在一处重迭,重迭怎么样?不相妨碍,随着你自己境界、你的感受不一样。佛住在这个世间,他的感受是净土,他的感受是七宝庄严的世界,跟极乐世界、华藏没有差别;但是我们凡夫看到佛菩萨跟我们完全一样。

  我们要不是深入经藏,特别是《华严》,哪里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需不需要知道?需要。你不知道,你那个修行的念头生不起来,这不是普通修行,真修,向道之心不能够兴起。真正了解,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心才发得起来。所以菩提心不容易!声闻缘觉没有菩提心,人家修行的功夫算是不错了,能够超越三界六道,总算是不错了,菩提心发不起来。什么原因?没有听过大乘。听过大乘的那些人也发菩提心了,菩提心发得不圆满,发得不足,什么原因?没有学过《华严》。有缘分学到《华严》的人,你的菩提心才是具足圆满。

  我们这个大经讲到这个地方是第四品,经文虽然不算多,我们讲得很详细。诸位果然从前面一直听下来,我讲的这些话,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肯定。发心不容易,真正发心之后,菩提道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进得多退得少,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成就容易,像善财童子一样,一生圆满成就。

  学《华严》的人,善财童子不是指的某一个人,他是表法的,代表学习《华严》的人,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善财童子。只要他如理如法的学习,经上常讲的依教奉行,他就跟善财一样,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从这个地方你能体会这部经的价值,这部经真正不可思议。

  经上讲的是果,果必有因,最重要的我们要修因。从这个果我们所看到的,他的因是清净是光明。清净光明从心地上修,心要清净,不能有染污;心地要光明,不能够有黑暗。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之处,对人对事对物一片光明。世俗人常讲的光明磊落,不自欺,不欺人,这个人心地光明正大。正是不偏,没有偏心,没有邪心,没有委曲的心,用心正。大是心量大,大乘佛法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有这样大的心量。

  我们的心量变得很小,佛给我们讲,小心量不是真的,不是你的真心,是妄心。妄心的心量是小,真心的心量很大,真心的心量跟诸佛如来完全是相同的。我们迷失了真心,变成小心量。觉悟了,随着你的觉悟,你的心量扩大了。由此可知,我的心量不大,我自己要明了,我是在迷,不是在觉。所以自己到底是迷还是觉?我觉的程度到哪一个层次,可以从自己心量上体会到,心量愈大就证明你觉悟的程度很高。心量不大,我的心量能包地球,能包银河系,比一般人那是相当可观,比诸佛菩萨那差之远矣!远矣!

  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可以说,心量大小不相同,五十一个等级。愈往上面去心量愈大,随着你的觉悟,把你的心量扩大了。不能容人,不能容物,我们可以说他在佛门里头种了一点善根,他没有觉悟,他的心量没有拓开,他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这就好像此地讲的『日藏光』一样,阳光。我们就现实的感官来说,不要讲实际,太阳的光就比月亮大,月亮的光就比星星大。这就好比什么?心量大小不一样,觉悟的层次不相同,我们从这些地方细细去体会。然后从这些地方能够测验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才知道我还不够,我还差得很远,我还要认真努力。再看底下第六首:

  【有剎宝焰成,焰云覆其上,众宝光殊妙,皆由业所得。】

  清凉给我们讲这一首偈也说两种,前面讲二十种体,它也说两种。『宝焰成』,这是颂前面长行第十二句。『众宝光殊妙』,殊妙就讲到香气,香光庄严,这是殊妙,所以这里头也包含着前面长行第十三句。最后这一句话是讲出业因,『皆由业所得』,这是什么业?净业,成就的净土。净对染来说的,染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这个经论上说得很多,学佛的同修都很熟悉,你造作善业,不再造恶业了,你的果报在三善道。你要造作恶业,善恶混杂,善少恶多,多的先报。为什么?它力量大,牵着你到恶道去了。

  这些地方也不难懂,我们细心去观察,不要观察别人,要观察自己。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我们是为别人的利益想的多做的多,还是为自己的利益想的多做的多?你去做个比较,然后你才晓得六道轮回里面,我应该到哪里去?如果我起心动念为别人想的多,为别人做的多,为自己想的做的少,你肯定是在三善道,业所得。如果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想的多,为别人想的少,你就很可能堕三恶道。

  六道轮回,来生到哪里去,用不着问人,可以说聪明人、细心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都是叫染业,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是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心地清净,真的是一尘不染,那么你所思、你所念、你所做的都叫做净业。净业里头有善也有恶,那个善恶不妨碍,他还是生净土,不可思议!你要问,净业里头为什么还有恶?用恶法帮助众生。众生根性不一样,这个众生要用恶法他才能度得了,用善法度不了他,用恶法能度,菩萨就用恶法。

  你看看五十三参里头,胜热婆罗门用的方法很可恶,不是善法;甘露火王不是善法,但是人家是净业,他不是染业,心清净。有些众生欺善怕恶,古今中外这样的人很多,菩萨对付这种人,你恶我比你还恶,他就乖乖服服贴贴了。菩萨不是真恶,用这个手段来度他来教化他,把这个做为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觉悟的手段。所以他属于净业,他不是染业,他不为自己,他行善不是为自己,他行恶也不是为自己,都是要成熟众生,他是净业。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去参观,看看这些菩萨到底用些什么方法来接引众生?五十三位善知识用的手法都不一样,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佛示现什么样的形相,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他是纯净纯善。他用的恶的方法也是纯善,不是普通善,纯善,纯净纯善。谁能体会得到?这些示现的手法,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在《高僧传》里面我们也看到不少。世人共知的济公长老,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藏经高僧传》里面有「济公传」,跟外面小说的《济公传》不一样;但是《大藏经》里面的「济公传」,它的分量确实超过其它的法师大德,我记得好像是有六卷。他确确实实有一些凡夫看起来不合情理的方法,可是都能叫众生得利益,都能令众生觉悟回头。别的法师度不了的,他用特别的方法就把人制伏了,就叫人回头是岸。这个法我们晓得是纯净纯善。

  济公是宋朝时候人。民国初年江苏镇江金山寺有一位法师叫妙善,民间很多人称他为金山活佛,他一生的行谊很像济公长老。这个人不可思议!距离我们不远,不到一个世纪,民国十几二十年他还在世。我们读过他的一些传记,我所读的一个是乐观老法师写的,一个是煮云法师写的,这两位法师跟我都很熟悉。煮云法师写他的传记是到处去打听,到处去请教,他用笔记然后整理写出来的,听别人说的。乐观法师写的比较可靠,乐观法师曾经跟妙善法师在一起住过,他们很熟,所以就可靠了。

  他接引众生跟普通法师接引不一样,常常用非常的手段,纯净纯善!你平常一般看到这个和尚很邋遢、很放肆,言行好像是不检点,很随便。但是你亲近他,你会感觉得他确实跟一般人不一样。春夏秋冬就穿一件长褂,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热,一年到头就是一件衣服。从来没有洗过澡,也没有洗过衣服,休息什么地方他都可以睡觉,吃东西非常随便。而且很不可思议,他什么都吃,别人供养他的钞票,供养他的钱,他拿来就吃掉。大家晓得他的钞票多脏,他若无其事。这些事情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乐观法师告诉我,他说这个妙善长老(他称活佛),确实有他心通。他也是出家人,出家人跟出家人在一起,表面上不好讲,心里面觉得这个出家人不守戒,行为很随便,不像个出家人。才有这个念头,妙善法师就跟他讲开示了,你又在打妄想了。你起心动念他都知道。由此可知,他的心清净。他的心不清净,这个能力不能恢复。

  给诸位说,六种神通是我们的本能,一点都不希奇,我们各个都有。为什么这个能力丧失了?你妄想太多。妄想分别执着把你这个能力盖覆住了,你要把妄想分别执着去掉,你的能力就恢复了。从这个地方看,金山活佛他的心地清净,所以他的能力恢复,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至少跟他接触的人知道他有这个能力,神足跟漏尽看不出来,他很少示现。从这些地方,真正学佛的人明了,他是修行得道的高僧,我们一般讲证果的圣人。他证的是什么样的果位?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他自己也不说。

  由此可知,业是一切果报的因由。我们要想自己果报殊胜,那你一定要造善行,你得六道里面的人天善报。佛告诉我们,六道里面人天福报是不究竟的,佛说得很详细,佛并不鼓励我们去修学。为什么?出不了三界。纵然得到,是短暂的,何况还有很大的副作用。佛劝导我们修净业,净业首先第一个条件是修清净心。清净心对于世出世间法不染着,也就是说一切法在我们面前,顺自己意思的决定没有贪念,有贪念就不清净了,没有贪念;不顺自己意思的没有瞋恚,你要有瞋恚,你的心不清净,这个叫做净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去练功,练清净心,练不染着,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我可以受用,我不染着。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剎体」偈颂的第七首:

  【或从妙相生,众相庄严地,如冠共持戴,斯由佛化起。】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这一首是赞「颂宝冠」为体,宝冠也是佛化变的。在前面长行里面,宝冠是第十四句,佛化变是第九句。这个化变也就是变化,但是在这个地方并不是正式颂佛的变化,正式讲佛变化是在前面第四首偈,我们已经说过了。

  偈子里面的大意,『或从妙相生』,相是心现识变的,菩萨净识所变的是妙相,就像青莲法师批注《地藏菩萨本愿经》前面玄义里面所说的。这是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古大德解经,五重玄义每一条都说到性识,这是不多见的,我们想想非常有道理。不思议性识,变幻出种种妙相,『众相庄严地』,菩萨常住其中。下面一句是比喻,『如冠共持戴』,就像宝冠,这一句非常明显的是颂前面长行第十七句宝冠。『斯由佛化起』,这一句是说佛力加持,是诸佛如来不思议性识变化的。菩萨清净剎土确实有不少依此为体。

  在这个地方,我们从引申的意思去细心体会妙相庄严,佛法里面说得很多很多。我们在许多寺院看到佛殿上面悬的匾额,我在新加坡居士林就看到「妙相庄严」,这四个字好像是弘一大师写的。万德庄严、清净庄严,这些句子我们常常看到。这些句子也常常提醒我们,我们要着重相好;着重相好不是为自己,要为自己,着相了,那就变成染业,不是净业了,着重相好是为众生。

  大乘经里头佛常说菩萨成佛,经上讲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佛身在我们这个世间,你要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我们世间一切众生分别执着标准的佛相。你不是示现这个相,人家看到你不像佛。佛相万德庄严,庄严就是相好。相好从哪里来的?是万德所成。这就说明菩萨生生世世积功累德,因为相好是果报,果一定有业因,他要不修因,哪来的果报?菩萨也不能例外,所以要示现相好,你要修因。你不修因,你这个相好是假装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会被人看穿,看穿之后一文不值。佛法是正法,正法决定不能作假,不能欺骗众生。真的相好,那就是真的功德庄严。

  修什么得相好?持戒!诸位一定要晓得,相好是从持戒得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乘法数》里面有说明,《佛学大辞典》上也有说明。诸位最容易看到的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周止庵的《心经诠注》,这是我们很容易看到的,里面讲得很详细。哪一种相,修什么样的业因,才能感得殊胜的果报。菩萨在因地里面肯定要修,绝对不是为自己,是为什么?为众生,众生欢喜相好。《楞严经》上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阿难尊者为什么出家?《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阿难尊者是因为看到佛的相好才发心出家。他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人间希有!

  他心里想这个相好不是父母所生,是怎么成就的?修行成就的。他为了要想跟佛一样相好,才发心出家。这个就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遭摩登伽女之难。他不是清净心,他喜欢相好,为相好才发心出家修行。这就说明了一切众生非常重视相好,形相要好。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得到,你要帮助一切众生,你要知道一切众生的爱好、一切众生的欲望。他喜欢相好,你示现的相要不好,你跟他往来就有困难。为什么?别人不喜欢你。我们也不是讨人家喜欢,不讨人喜欢为什么要人喜欢?人家喜欢你,他才欢喜接受你的教诲。他要讨厌你,你有再好的法,再真实的法,再善巧的法,他排斥你、拒绝你,他不听你,你就没法子帮助他了。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你看那些法身菩萨们,各个都是「相好光明无等伦」,无等伦就是没有人能相比,众生看到欢喜,自然就跟他去了,就听他教诲,所以形相是接引众生不能缺少的手段。相好这是装不得的,这不能化装的,所以从相好、从色身把你修学的成绩完全显示出来了。古人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你的心地真诚,人家一看,这人是个老实人,是个很诚实的人,从外面看到你的内心,你不是装出来的。假装的能够欺骗粗心大意的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一看就穿了,你不是真的,是假的。心地清净的人,他有一个清秀的相,他有一个清净的身,心地慈悲的人他有慈悲的相,他有慈悲的行。所以形相是接引众生,形相是弘法利生不能缺少的手段。

  因此佛才在经上说,菩萨成佛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一百劫不是一个定数,百也是表法,表圆满。《华严》用十代表圆满,十、百、千、万都是代表圆满的,要修圆满的福德,你才能现圆满的福相。这个福相是自然现的,决不是有意思在里头变化的,不是的,自自然然示现的,也是自自然然接引一些众生。这在大乘法里面佛常讲,佛帮助众生「先以利欲钩,后令入佛智」。所以这是摄受的方式,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不学习。所以修行不能够自欺,不能够欺骗人。你修学的成绩,你修学的功夫,都在你的面孔上,都在你的一举一动之间。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到底是真是假,甚至于你自己都不晓得,外面人把你看穿了。

  你是真修,自然的示现,不但众生欢喜亲近你,诸佛护念,天龙善神拥护。道德高广,自自然然能感动得妖魔鬼怪都来护法。这是真正修行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要知道,要学习。底下一首第八首:

  【或从心海生,随心所解住,如幻无处所,一切是分别。】

  这一首偈是「颂一念普现的境界」,前面长行第十七句,偈子里面讲得很明白很清楚,确实一切法从心想生。『海』是比喻,比喻心深广无有边际,能生一切法。这一切菩萨『随心所解住』,在《华严》里面我们晓得,经上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就是菩萨有四十一种不同的境界,境界的高下是随心所解。解是了解、是理解、是明白,明白些什么?宇宙人生真相。

  「住」就是契入境界,随他所了解的程度,契入境界不相同,佛才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菩萨。净剎,不讲十信位,因为十信位菩萨还没有证得净剎,十信位的菩萨在六道、在十法界修行。十信心满,圆满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初住了,初住这才证得法身,这才契入法界,一真法界。他不是十法界了,从十法界里头超越了。

  总的来说,都离不开心所想、心所解。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我们,我们学习经教务必要深解义趣。对于经教的义理,对于经教的旨趣,你要解得深,你要解得广,你才能提升你自己的境界。

  我们要问了,要怎样才能解得深、解得广?你一定要依教奉行。你读诵也好,你研究讲解也好,一定要像古大德所说,随文入观。接触到这些文字,听到经典的音声,自己的心解、自己的心想就跟经文相应,就能够契入。这样学教,会学!佛法里面常讲的善学,善学是他很会学,他学会了。这个会是他真有体会,他真能契入,随学随着转变自己的境界,转变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成就不可思议的慧业。

  菩萨知道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真相,相有体无,体就是性,说相有性无跟相有体无是一个意思,事有理无,正如《般若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如幻无处所』,他心里面清净无为,所有一切剎土现相,都是从分别生,诸佛菩萨净剎。那我们这些六道凡夫呢?六道凡夫分别还要加上一个执着。由此可知,一执着就变成秽土了,就变成六道了。不执着但是有分别,这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一切是分别』。

  四圣对我们六凡来讲,它也算是净剎,这里头的人没有我执了,「我执、我相、我见」他完全断掉了。《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唯识里面所讲的末那识,第七末那,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头一个就是我见,菩萨断了,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就在这个地方转。

  末那识的四大烦恼,这个四大烦恼是根本烦恼,根本的根本。头一个是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四大烦恼。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所以后面讲的这三个字是贪瞋痴。贪瞋痴从哪里来的?末那里头这个烦恼里生出来的。而贪瞋痴烦恼都从我见生的,所以我见才是根本的根本。见是错误的见解,没有我,以为有个我,执着什么是我?执着这个身是我,色身。

  人死了,死了以后这个色身丢了,还有没有身?还有色身。这个并不难懂。你昨天晚上睡觉,前天晚上睡觉,你有没有做过梦?有做过梦,梦里头有没有自己?有。梦里自己有没有色身?有。人死了以后执着那个身,就像梦中的色身一样。佛法里面称为无表色,表是表示,我们肉眼看不到,他确实有个色身,他执着那个是我。不做梦的时候,我们想想有没有色身?有。我想到昨天的事情,我想到去年的事情,我想到小时候的事情,那个色相就在脑海里头,自己清楚,别人不知道。所以只要你有想,你看我们中国人造的文字,想是什么?心里头有相了,称之为想。心里头有相,那个相自己很清楚,别人看不到。

  一切法,一切形相,从哪里来?从心想生的。心里面这个色相常常变化,那是随你的心所解。一切众生心所解无量无边,所以这个色相境界无量无边。四圣是分别,六凡是分别执着。如果把分别也放下了,你的境界是纯净,那就是净土了,没有丝毫夹杂。四圣法界里面还有毫分夹杂,不是纯净。华藏世界是纯净的,极乐世界是纯净的,没有夹杂。不过极乐世界很特别,一切诸佛都赞叹,夹杂不净也能往生,这个就是净宗法门里面讲的带业往生。

  早些年我在美国,美国那边有些大德说往生净土不可以带业,说经上没有讲带业往生。他们找了不少人去查《大藏经》,真的,《大藏经》上没有讲到带业往生,没有这个句子。于是他们宣扬求生净土不能带业,这个说法震动了世界,许许多多修净土的同修听到他们这个说法心里面都慌了,都怀疑了。连很多老修行,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老修行人心里都动摇了,可见得这个震憾的力量有多大。

  我到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那个时候他差不多八十岁了,他跟李炳南居士是老朋友,但是他们年龄差不多,也依李老为师,跟李老修学净土。我到洛杉矶,他到机场来接我,我们同坐在一辆车上从机场往市区走,那个路很远,一个多小时。在路上他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他说:法师,现在有人讲修净土不能带业往生。他说怎么办?我们没有指望了。连这样的大德都被震憾了,其它修学净土信心动摇的人当然很多。

  他来问我,我听了笑笑,我说:不能往生,不去就算了嘛!他听我这一句话,真正是莫名奇妙,他感到很茫然。我看到这个态度,我就跟他解释,我说:如果不能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孤家寡人,你去干什么?我说这个话他还是听不懂。那再给他解释,我说: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你总知道了。这个知道。他们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我说:这一品生相无明是不是业?他这个时候懂得了,他明白了。

  观世音、大势至带业,怎么会不带业?不带业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不带业,其它统统带业,只是带业多少。带得少的生实报庄严土,带得多一点的生方便有余土,带得很多很多的,一品业也没有消掉的生凡圣同居土。我问他,净土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这个有。要不带业,哪里来的四土三辈九品?这么一解释他才恍然大悟,疑惑化解了,这才有笑容才开心了。我说:佛讲带业往生,言语上没有说,意思都说明了。给你讲四土三辈九品,那不就带业了吗?

  学佛不能在文字上钻牛角尖,那你就弄错了。再说这是一个也算是佛学家,佛经读得很多。《大乘起信论》你读过,马鸣菩萨教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学经教?我这一说他就明白了。马鸣菩萨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是学教的原理原则,你怎么着了相?你着了言说相,你着了名字相,你着了心缘相,所以你感到很苦恼。李炳南老居士常常教导我们,读经研教一定要懂得佛的真实义,意在言外。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能执着言语,也不能执着文字,你要懂得弦外之音奇特,你才能得受用。文字不能没有,文字不能执着,正如同言说。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音声做佛事,天天给人讲经说法。讲的人不执着,没有执着,听的人也没有执着,你才懂如来真实义。讲的人没有执着,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的人不执着,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一拍就相应了,这样听经才能开悟。执着在言说上、在名相上,在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上,你错了,永远不会开悟。要这样详细解说,周老居士才明了。最后我告诉他,不要把人家那些话放在心上,老实念佛,决定得生净土。

  这些不都是从心想生?不都是「随心所解住」?后面这两句意思深,那是已经入境界的人。「如幻无处所,一切是分别」,他这个分别跟我们一般人讲的分别不一样。所以这一句话我们一般人去念,肯定把意思错会了,这个「一切是分别」,分别怎么讲法?永嘉对六祖所说「分别亦非意」。那就对了。

  何以见得?清凉大师在这一章经文前面跟我们说明的,都是讲的净剎,净剎是菩萨所修学的道场,不是凡人。所以菩萨分别亦非意,那他分别是什么?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它不是意识。菩萨已经转识成智了,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只有契入境界的人懂得,不入境界的人他不懂,以为菩萨也有分别执着,那岂不是大错了。

  这些地方是很微细,但是并不难懂,只要我们时常不离开经典,我们常讲长时熏修,不要很深的功夫,稍稍有一点功夫,但是这个稍稍有一点功夫,就难能可贵了。

  佛法的熏修,我们看看古来的这些大德。各个宗派的祖师大德们,根性利的三年、五年开悟,契入境界的有人在,但是这样的人不多。十年、二十年契入的就不少。这些人用功是真干,锲而不舍。换句话说,一时一刻都没有离开佛法。日常生活当中他完全落实,他穿衣是佛法,他吃饭是佛法,他饮茶是佛法,他的工作、跟别人一块聊天,没有一样不是佛法。念念与觉正净相应,念念离迷邪染,他能契入,我们没有办法契入,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分别是意识,人家分别不是意识。好,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二十九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三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