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六百九十

  日期:2011/9/23 17:05:3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九0卷)  2002/4/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90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说所成益最后两句看起:

  【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令净修治出要道故。为令一切菩萨安住普贤愿海中故。】

  这两句才是究竟圆满的利益,自己修学自己得圆满利益,帮助别人令他得圆满利益。清凉大师批注里面给我们提醒,前一句是「净业」,第二句是「普愿」,说得好!普贤菩萨跟华藏世界与会无量无边大菩萨们宣说,我们真的是有缘也能够读到,虽然没有见到这个大会,大会的节目报告我们有缘能看到,希有难逢!我们学的是净土宗,这两句跟我们的关系非常非常的密切,我们要怎样学?要怎样帮助别人?菩萨教给我们的纲领,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我们自行化他有没有留意到这一桩事情?「随一切众生心行海」。心行,起心动念接着言语造作,心净则佛土净,这是总的原则,修学净业不能不知道。如何能教我心得清净,我们的功夫就得力了。心为什么不清净?真心本来是清净的,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真心变成妄心,本性变成习性,于是我们的心行就被污染了。被什么污染?妄想污染、分别污染、执着污染,三重染污,这是因;果报,把我们一真净土变成了秽土,变成了五浊恶世。

  佛在经上为我们说明,我们这才恍然大悟,知道妄心习性是虚幻不实。秽土、浊恶的世间是梦幻泡影,我们听了这些开示,才稍稍有一点觉悟。这一点点觉悟,非常可贵。为什么?古大德常常为我们说,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这就是积功累德,功德确确实实是指这一桩事情。悟是要有功夫的,功夫是什么?功夫是能看破、能放下,看破、放下相辅相成,有助于悟入。看破就是觉悟,明白了,明白一点我就要做到一点;如果明白了,我还做不到,这个不行,你那一点明白很难保持。你要是做到就能保持,做不到转眼之间又迷惑了。这种情形古今中外的行人,哪一个没有经历?把持不住、没有坚定的决心意志保持自己的境界,这很容易堕落,菩提道上总是进进退退,而且进得少、退得多,所以道业就很难成就,一定要到自己真正能够把持得住。

  我们常常勉励同学们,学佛一定要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做榜样,我们向他学习。不能不了解世尊当年在世一生的行业,那是我们的典范。这些文字记载在哪里?《大藏经》里头有两部书,一部叫《释迦方志》,另外一种叫《释迦谱》,这两种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古大德写的。阿弥陀佛的事迹都在《无量寿经》里面,世尊为我们介绍得相当详细。读《无量寿经》就是读阿弥陀佛的传记,你看他老人家怎样修行证果?安立清净国土,帮助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剎土有愿亲近弥陀、随顺净宗修学的这些学人。经典里面描绘西方极乐世界大众生活状况、学习的状况,学习的成果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要随顺自己的心行,也要随顺众生的心行。一切众生心行各异,我们要在异中求同。正因为大众的心行不同、乐欲不同,所以世尊才开启八万四千法门,开启无量法门接引大众。古人把教比喻作网,「教网」,这比喻得是好!能适合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在这里头长时期的教化熏陶,让他慢慢觉悟。总得随顺,这里面十句,从第六句以下后面的五句,每一句里头都讲「随」,「随一切众生」,十句里头说了四句,随一切众生。研教教学要随顺众生,断恶修善要随顺众生,劝修净土也要随顺众生,这个事情不能着急。有很多同修心地很慈悲,自己学净土,总希望自己家亲眷属、朋友们都能够修这个法门。自己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好心劝人引起反感,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今天我们在此地读了,你要想接引你的家人,你先要学着随顺众生,你才有办法接引他、帮助他。你要不随顺他,你学这个法门处处觉得跟他对立,处处使他感觉得不方便,他当然排斥,当然拒绝。

  第一个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学佛的人要随顺。释迦牟尼佛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老人家每天出去托钵,别人供养什么就吃什么,这就是随顺,绝对没有分别执着,绝对没有丝毫的要求。也许我们同学要问,供养大鱼大肉怎么办?照吃。这个不是破了戒吗?他没有破戒,你破戒了。这个话怎么说?他没有分别执着,他「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为什么破了戒?你在这里起妄想分别执着,你错了!佛没有错,你错了,你是过分的执着。刚才讲了,净宗最主要修什么?修清净心。你看看你一接触这个境界,你心里就生烦恼,你的心立刻被污染,清净心马上就失掉了,你不错谁错?世尊当年在世,跟随他学习的学生经典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相当大的一个团体。这些人每天统统都是乞食,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相当大的城镇,有那么多人口,他们出去托钵没有问题。托钵的规矩是顶多只能托七家,七家要托不到,空钵回去了,等别的同学托的有多的再分你。也不是家家都有供养的,有的家庭富裕供养多一点,有些家庭贫苦供养少一点,还有很苦的人没有供养。

  古时候这个城市有两、三万人,这个城市就算大城。经典里面记载,许多大国的都城人口都不超过十万,古时候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法跟诸位说过,它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所以出去托钵,释迦牟尼佛、学生都不例外,接受人家这一钵饭的布施,不见得是给你装满,有的好几家这个钵才满,每一家给你一点点。接受布施不能马上就走,没有这个道理,首先问他有没有问题,有问题提出来为他解答;他没有问题,为他祝福,为他说法。所以斋主是财供养,这一钵饭是财供养,出家人回报他是法供养,这有回报的。决不是说你托了钵就走路,没有这个道理。弟子们天天听老师讲经说法,听得很多,各个都有智慧,各个都能在一切人面前说出一番大道理来,都有能力应付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疑难问题,为他解答。解答不了把这个问题带回去向佛请教,佛一定为大众解说,往往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这样的经典很多很多。

  关于生活方面这些小问题,小乘经里面非常富丰。放牛的人问法师,「我怎样学放牛?」牧羊的人,「我怎样学着养羊?」统统都给你解说,这些例子太多了。由此可知,那个时候出家人,学识真的可以说得上是非常渊博。释迦牟尼佛也真了不起,世出世间法样样都教,大家在一起样样都学习,学习到最后的阶段,这才让学生们专攻一门。所以你细细去观察,你也能学到释迦牟尼佛教学的方法,非常完美!法门多,愈修,有几个法门合并成一个,再深入又有几个法门合并成一个,修到最后就剩三门,将要到达目的地了。像我们这个教室,这个教室有三个门进来;没有进来之前,每个人从四面八方到这里来、到学校来,各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愈接近,很多路走成一条路,到最后要进门了,只有三个门,这三个门就是觉、正、净三门。

  你看看佛法,你发心想做佛的学生,先拜老师,行拜师礼,中国跟古印度都很重视。拜了老师,你得好好的跟老师学,你才会有成就。师资道合,教学就有成就。如果师资之道不合,老师讲的学生怀疑、学生反驳,甚至学生听信别人的传说,这个教学肯定是失败的。所以古今中外都一样,老师教的学生很多,成就的不多,什么原因?原因就在学生跟老师能不能合作,果然合作、密切合作,学生肯定成就;不肯合作、不愿合作,合作当中又有疑惑,这个学生成就有限。这些道理我们要懂得,我们今天面临的状况没有例外,亦复如是。什么人能够成就?《金刚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智慧。我们修学信心不清净,信心清净的能有几个人?

  你们大家常常看到,我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会有很多人从各个国家地区来看我,我很感激。这些人有没有成就?很难,为什么难?他来看我是带了一大堆的问题来看我。哪些人有成就?遇到净宗法门,听到我给他介绍,信心清净,信心坚定,一句佛号念到底的这个人,成就了!他不会来看我,他跟我真的是师资道合。就像我往年在讲席里讲的,你们来见我,提了一大堆问题,我说:来问问题的人都是不老实的,为什么?老实人哪有问题?老实人没有问题,有问题都不老实。但是你自己要知道,你自己有问题你还是要来问,为什么?你不老实,不老实不能装老实,那你就吃亏了。为什么?疑肯定障道,它障碍你开悟,障碍你念佛三昧,你不能成就。真的老实人,他确实没有问题,那行!那是什么样的根性?古大德讲两种人没有问题,一种是上根利智,你这一讲他完全懂了,他还有什么问题?另外一种人,他虽然不懂,他也不想懂,他的福德深厚,信心坚定,「你叫我念佛,好!我就老实念佛,念佛的这些道理我不需要懂,我没有疑惑。」这种人好度,这种人叫老实人,没有疑惑、没有妄想。

  倓虚法师往年常常提到的,他的老师谛闲法师有个念佛的徒弟锅漏匠,我们也有详细介绍,那就是个老实人。出了家,中年出家,什么都不会,老和尚只教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一直念下去,准有好处。他相信,什么好处他也不问,他也不怀疑,完全相信老师的话。老师把他安顿在乡下一个破庙,没有人住的一个破庙,安顿在那个地方,就教他这么一个方法,他就真干,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累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念了三年多,他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因为在乡下,站着走的,走了之后,谁给他办后事?当然还请他的师父谛闲老和尚,往城里头一个往返,那是走路,三天。第三天谛闲老和尚到他的小破庙,看到他还在那里站着,欢喜赞叹:「你这一生出家没有白出,像你这样的功夫、这样的瑞相,一般讲经的法师、名山大剎的方丈,很多都比不上你。」真的,一点都不错,老实!不老实的人听这个人这样说,「很有道理」,听那个人那么说,「也有道理」,究竟哪个说对?把自己搞胡涂,自己反而没有主张,这个麻烦大了!

  在古时候无论世间法或者是出世间法,你认定一个老师、跟一个老师,你会有成就;你跟两个老师两条路,你怎么走?跟三个老师三叉路口,跟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不可能有成就。我们看看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人,一个老师!他一生走一条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他容易成就。到处参学、到处跑的人,那是什么人?那是菩萨,不是凡夫。你看看《华严经》上讲的例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证什么样的果位才出去参学?他在他老师会下大彻大悟,成就戒定慧三学,这才有资格出去参学。参学的目的是什么?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在老师面前成就的是根本智,先有根本智而后才有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根本智是真实智慧,佛法里面常讲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甚深禅定里面得来的。所以他出去参学,无论接触什么样的境界,善缘恶缘、顺境逆境他不动心,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不起心动念,这个行!这个可以出去参学。

  这是什么人?圆教初住菩萨,《华严经》里头法身大士。证得这个果位,才有资格出去参学;换句话说,你见思烦恼破了,尘沙烦恼破了,无明也破一品,才有资格出去参学。见思烦恼破了,证阿罗汉果;尘沙烦恼破了,权教菩萨;然后再破一品无明,善财童子是这个条件、这个资格,这才出去五十三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证得究竟的佛果。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是非、邪正,一出去参访就坏了,把自己修学的那点功夫全都破掉了,你还有什么成就?不参访心是定的,跟着一个老师;一参访,什么样的疑问都来了。张三说的一套,李四说的一套,王五说的一套,各个不一样,听多了自己听乱了,听胡涂了,不知道学什么好,你哪里会有成就?

  现在这个时代跟从前社会又不相同,现在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特别是讲求人权。古时候没有这些话、没有这种观念,在家听父母,在学听老师,没有你选择的。父母、老师帮助你、成就你,他们有责任。现在民主自由开放,说老实话,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你能不能成就那是你自己的事,难!非常非常困难!现在人叫你跟一个老师学,你一定不肯,你会找很多老师,那就跟一般学校一样,老师很多。一个老师能教得出来,老师多了就教不出来了。你可以拿到学位,学位不见得有真正的学问;换句话说,这个世间也有一些有真实的学问,他没有学位。谁得受用?有真实学问的人得受用。真实学问肯定是从戒定慧三学着手的,真实的学问在大乘佛法里面,性宗、禅宗从觉门走,他们的目标方向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其次教下,《华严》以贤首宗,天台、法相、三论这些宗派完全依经典,用经典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它的目标是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

  第三个净土宗、密宗,你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你得清净心了,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同时就得到。这三门,外面看是三个门,里面是一样的,无论从哪个门进来,你所得到的都是圆满的。你想想看,大彻大悟的人他的心当然是清净的,他当然对一切法都能理解。教下大开圆解的人,他的心还是清净的,他是觉悟他不迷。所以觉正净三门,只要入一门,三个都得到。但是这三门对于我们凡夫不同根性来讲,有难有易。法门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众生根性不相同。走觉门要上上根人,我们今天讲天才;你要不是天才,你走那个门走不通。第二教下,教下一般中下根性的人都能走,时间很长,就像念书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很长的时间,难!所以修净土的人愈来愈多了,净土修清净心,容易!叫易行道。

  修清净心的人,二六时中我们讲一天到晚,保持你心地的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你用什么方法保持?我们现在用的法门「持名念佛」,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地方就讲到,「随一切众生心行海」,随顺一切众生。我们修什么?『净修治出要道』。「出」是出离,「要」是最重要的,「道」是道路。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最重要的一个道路,就是净土,我们从这个路子走。怎么修法?这个不能不知道,凡是让我们心里头起疑惑、动念头、动感情,「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把它止住。欢喜的事情动了贪心、爱心,「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打下去,归到佛号。不顺的逆境恶缘起瞋恚心,「南无阿弥陀佛」,瞋恚心没有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一定会起喜怒哀乐爱恶欲,念头才起,「阿弥陀佛」,都归到阿弥陀佛,把这些念头统统压下去、伏下去。别人赞叹净土,「阿弥陀佛」;毁谤净土,「阿弥陀佛」,我统统归到阿弥陀佛,这就是修净土,这是真有功夫的人。没有疑惑、没有烦恼,无论遇到什么境界,一句阿弥陀佛就解决了,你看看多方便!所以正门走不通,最后统统走净门,觉正净三门,走这个门的人太多太多了。会走的人一定走通,就怕你不会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说所成益」最后一句:

  【为令一切菩萨安住普贤愿海中故。】

  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看清楚,前面都是讲「为令随一切众生」,这个地方不是一切众生,『一切菩萨』,跟第二句所讲的「一切菩萨于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前后互相照应。「一切菩萨」,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双关的,就现场而论,是华藏会上这一切菩萨;引申的意思,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发菩提心的菩萨。因为讲「学净土宗的」,这在中国十个宗派里只有一个宗派;「一切菩萨」,这个范围就扩大了,所有宗派、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前面是讲的净业净土,这个地方是讲的普贤大愿。普贤大愿在《华严经》末后清清楚楚,「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走到净土法门,老师虽然是苦口婆心劝导我,我对净宗接受,不反对,但是没有认真学习。认真皈依净土法门是什么原因?讲《华严经》。

  早年我曾经讲过一遍,没有讲完,《四十》讲一半,《八十》也讲一半,以后不想讲。因为《大乘无量寿经》出来了,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看了很欢喜,十分认同。所以我就发心讲中本《华严》,不讲大本,大本时间太长了。大本《华严经》这一次讲解的因缘是韩瑛馆长启请的,她在往生之前,希望我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好好的讲一遍,做成录像,留给后学做参考。我答应了,这是这一次讲经的因缘。她是功德主,所以我在摄影棚里面供奉她的遗像,如同她当面在听一样。现在这个社会忘恩负义,我们怎样教人?有恩有德、有情有义,我们要做出明显的表示,教导众生。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有恩德情义,这才是人,人跟禽兽的差别就在此地。有情有义这种标榜,在世界上所有宗教典籍里面都称扬、都赞叹,都劝人在世间要做一个「义人」,仁义之人,这个重要。如果说是恩德情义都不讲了,这个人怎么能学佛?学佛的基础、学佛的根本修养,我们不能不重视它。

  前面讲修净宗,怎么修法?诸位同一定要知道。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决定不能让自己清净心受染污,「心净则佛土净」,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一定要记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们把它改一个字,「不容毫分不净间杂」,有丝毫染污夹杂在其中,你的清净心、你的净土被破坏了。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现在修净土的同学们还有许多不清楚、不明了,他们念佛是很勤,《无量寿经》能背诵,但是心不清净,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夹杂着许许多多的是非人我,这些东西将来障碍他往生,他这一生不能成就,非常可惜!所以我这几年特别提出「纯净纯善」,纯就是不夹杂,别人夹杂我不夹杂,也就是我们要保持自己心地纯净纯善,绝对不要把别人的不善装在我的心里。我们的心像个容器一样,像个碗一样,非常干净,千万不要把别人的垃圾装在我的碗里,那就坏了,那是愚人没有智慧。别人不善与我不相干,我何必把它放在心上?何必把它放在嘴上?放在心上是染污,放在嘴上是造业。古大德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想想这一首偈子。

  所以我们在古晋建念佛堂,在李金友居士的山庄,现在工程还没有完工,将来完工之后,我请悟忍法师到那边去领众。我教他一句话,凡是上念佛堂来念佛的人,一律止语。你在那里住七天,七天不讲话;住一个月,一个月不要讲话,你心是定的。你修行所有的功德到哪里去了?从你口里头漏掉了,不说话就漏不掉,你的功德可以保全,一开口功德就漏掉了。我说:「只要你们能坚持这一点真正做到,你是世间第一道场。」我讲的话没有夸张,为什么说它是第一道场?清净心。人不说话了,他就妄想少了;他那个妄想是从口里头发泄,现在不让他发泄,他的妄想会被控制、会减少,心地慢慢恢复到清净。时间愈长,你念佛会得念佛三昧,这是自己修学功夫得力,成就了。

  但是净宗是大乘不是小乘,既然是大乘,那就不能够离开普贤大愿。我们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文第一句话就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们想想看跟这一句是不是相应?《华严经》里面修行的总纲领我说过很多次,佛法教学不厌其烦、不计重复,跟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佛经不是文学作品,它里面有很多重复。为什么重复?学的人没有记住,没有做到。只要没有做到,说千遍万遍都是应该的。就像慈母对出外远行的儿女那样的关怀,千叮咛万嘱咐,自己不能在身边照顾。从前没有现在交通这么便捷,现在没有问题了,有传真、有电话,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他等于说天天通话、天天屏幕上看到画面,从前不可能。看出以前人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做儿女能够体验得到、体会得到;现在体会不到,父子之情淡薄了。兄弟手足之情,如果为了争夺财产,反目成仇,还不如一个普通朋友,现在社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我们大家看得很清楚!如何挽救?挽救要从本身救起,天天要想自己的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怕的是不能改过、不能知过。头一个要知过,知过就是佛家讲的觉悟,你什么时候觉悟?知道自己的过恶就是觉悟。把自己的过失改过来那叫修行,我们要真干!

  净宗学人修普贤行,《华严经》的修行纲领我也讲了不少遍,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做代表。文殊菩萨代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代表十大愿,愿里头有行,行里头有愿,文殊行、普贤愿是交融的。文殊行里面每一行都具足一切行,《华严》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譬如十波罗蜜里面第一个布施,布施里面就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一个里头一定圆融其它九波罗蜜,这一波罗蜜才叫圆满,布施才圆满;少一个,布施波罗蜜不圆满,不圆满不能称波罗蜜。不但圆满含摄其它九波罗蜜,还要圆满的含摄普贤菩萨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一直到「普皆回向」,愿愿具足,行行具足,这个行愿叫圆满,大圆满。我们懂了,我们要怎样来学习?怎样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之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念念不舍,剎那不离?怎么作法?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教导我们,说的理博大精深,说的事细密圆融,唯恐我们领会不够深刻,末后还用大篇幅让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给我们做一个修学的模范、修学的榜样。

  这个教科书,从前方东美教授赞叹备至,他说这是全世界教科书里头编得最完美,他一生也是最欢喜这一部经。他把这一部经看作是佛学概论,佛经哲学。我们的落实,想落实而没有法子落实,原因在哪里?有障碍,这个障碍我们没有办法排除。什么是障碍?心量太小,容纳不了《华严》。所以学《华严》,第一步就是要拓开心量,华严会上佛菩萨,各个都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学《华严》,也写了两句话:「心如虚空法界,身是剎土众生」,没有这样的认知,没有这样的心量,你展开《华严》你看不懂,你就是听讲你也听不懂,这些都是事实。心量为什么拓不开?关键就是自私自利,没有法子放下,起心动念「我的利益」,你能说这是错误吗?全世界的人都这样想,哪一个人第一个念头不是讲我的利益?

  尤其是近代,学校里面教学,父母教儿女、老师教学生竞争,为什么要竞争?为我的利益。这一个观念就不能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无条件的奉献;我们世间人讲牺牲奉献,《华严经》里头没有牺牲,牺牲还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无条件的就是奉献、布施、供养,对象是谁?对象是世界海微尘数剎土当中的一切众生。你有这个心量吗?没有这个心量,你怎么能入华严境界?再告诉诸位,没有这个心量,你怎么能往生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无量寿经》头一句就跟你讲,「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你不能拓开自己的心量,效法普贤菩萨修普贤行。普贤行跟大乘菩萨有什么不一样?大乘菩萨只修六度、十波罗蜜,这里头没有普贤十愿,这就是一般大乘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不一样,华藏世界的菩萨不一样,每一个修学项目里面都圆满具足普贤十愿。要落实,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学,一条一条的学。用多少时间?用一个月的时间真干,一个月学一条;到第二个月又加一条,就两条;第三个月又加一条,三条,这样干才行,要真干!下定决心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我这头一个月发心,我学礼敬诸佛,就是用真诚恭敬心。

  「诸佛」这两个字怎么讲?佛法当中给我们讲,有过去佛、有现在佛、有未来佛;过去佛,世尊在《万佛名经》里给我们讲的;《三千佛名经》里面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这是世尊举例言之。真实的义趣大乘经上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从这里我们就了解,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戒经》里头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切众生皆是我,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讲的,「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那就孝顺,未来诸佛那就得礼敬,所以诸佛如来的孝顺心、礼敬的心周遍虚空法界。由此可知,他的布施,布施的心随着愿周遍虚空法界,周遍一切剎土众生。

  这是华严境界,我们怎么修法?观想。这一个月当中,这桩事情一天要想多少次,次数愈多愈好,把我们的观念转过来,然后起心动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所缘的境界是世界海微尘数剎土众生。这还小,这还算是个平面。经上告诉我们,无量无尽无数的重迭,宇宙世间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华严经》讲到华藏世界二十重,二十是表法,是表无尽,就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迭,这个心念统统到达,统统圆满了。常作如是观,你才能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无比的殊胜,不能契入,谁知道?读《华严》、讲《华严经》,你入不了境界,还是个门外汉!这是修什么?跟诸位说,修净土,彭际清居士讲得没有错,《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我在讲经的时候讲过多次,这一本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解说,是《无量寿经》的批注,是《无量寿经》的广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略说、简介。

  我们对于一切人真诚恭敬,不要分这个人是好人是坏人,这人对我是有利还是有害,不问!平等的礼敬。为什么?即使是恶人坏人、要来害我的人,他有佛性,他干的这些坏事、那个恶念,那是他的习气,你要把他的本性、习性搞清楚。我的礼敬是对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未来佛,他有佛性,我怎么能不恭敬?他的习性不要理会,没有事,习性是虚妄的,本性是真实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用这两句话引申就明白了。本性本有,习性本无,本无的事情何必要放在心上?何必要分别执着?如果把一切众生习性放在心上,你想我多累!放在口上,我天天在造罪业,把我纯善纯净的心全部都摧毁了。谁摧毁?自己摧毁,没有人教你,这是迷。真正觉悟了,知道哪是真、哪是妄,真的我们要好好修;妄的不要去理会它,自然就没有了。转妄成真,这样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纯净纯善的真心,真心就是本性。

  在哪里修?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去修行。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修行离不开物质环境,离不开人事环境。在这里面修什么?没有别的,就是修纯净纯善而已,就是学法身菩萨、学诸佛如来。决定不把不净不善的东西放在我的心上,就修这个,这就叫修行。自己心里头无始劫来装满了这些不善不净,要把它放下,要把它丢掉。从今之后,世出世间一切不善的东西决定不往里头装;换句话说,我决定不取。怎么不取?我决定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佛法里头讲不着相,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纯净纯善的真心本性就恢复了。天天干,不断的干,剎那剎那都能保住,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不被境转。《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要学佛,佛不会被境界转。什么叫被境界转?你在境界里头起妄想分别执着,就被它转;你能在境界里离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不被它转。学这个本事,这是诸佛如来的本事,这是法身菩萨的本事。

  凡夫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功?为什么那么艰苦、那么苦难?说穿了,一句话: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说的这十六个字、十二桩事情,放不下!自私一桩事,自利一桩事,名、闻、利、养四桩,贪瞋痴慢又是四桩,五欲、六尘两桩事。十六个字里面十二桩事,有一条放不下,你就不能够入佛菩萨的境界;我们不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大家还是不好懂,你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佛菩萨过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是具足圆满智慧、圆满德相,那是正常人,正常人是诸佛菩萨。换句话说,法身菩萨以下都不正常,四圣法界是接近正常,还不是真的正常,很接近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是接近正常,六道凡夫完全不正常,为什么不正常?心念上有妄想分别执着。只要起心动念与妄想分别执着相应,就不正常;离妄想分别执着,正常的。正常的生活行持肯定与普贤十愿相应,肯定与文殊十波罗蜜相应,你才能学。

  所以学佛,学大乘,尤其学《华严》,《华严》可以说是高级的净宗。《无量寿经》不能说不高级,《无量寿经》没有人给你讲解,没有人细讲,《华严经》细讲。我们才晓得,《无量寿经》是纲领、纲要,《华严经》是细说。所以我对净宗培训班同学过去常讲,不读《华严》你就不懂《无量寿经》,你要想把《无量寿经》讲好,非读《华严》不可。要真正能够讲好,那你一定入华严境界,《无量寿经》就能讲活了。入,你们要留意我说的这个字,你自己入不了境界,你讲得再好,你的摄受力有限。为什么?你跟大众心理不能够起感应,也就是说你的心灵跟大众心灵没有办法沟通,无法交流。你契入境界你才能得到,这就是摄受的力量。你做不到,你所说的是记问之学,听别人讲的,听释迦牟尼佛讲的,听清凉大师讲的,你是道听途说,记问之学。入这个境界,那就不一样,虽然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我给释迦牟尼佛印证,我所讲的跟释迦牟尼佛讲的一样。不同!

  所以我建议同学们,这十愿一个月学一愿。普贤大德跟一切大乘菩萨不一样,心量太大!一般菩萨做不到。一般大乘菩萨能够做到平面,尽虚空遍法界恒河沙数诸佛剎土众生,讲恒河沙数;普贤菩萨不讲恒河沙数,普贤菩萨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世界海微尘数佛剎众生,世界海微尘数,后面还要加一个「一一微尘,一一毛孔」中,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重迭的世界。这个大乘经上看不到,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然后我们晓得,大乘菩萨的境界是平面的,普贤菩萨的境界是立体的,境界不同!

  普贤第二愿「称赞如来」,第一愿「礼敬」没有条件的,无条件;「称赞如来」,这有条件。讲诸佛是从相上讲的,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换句话说,一切众生的心行与性德相应,一定赞叹,与性德相悖不赞叹。哪些是与性德相悖?我刚才讲的十六个字十二句与性德相悖,这个决定不赞叹。我们不会去赞叹自私自利,决定不会去赞叹竞争、斗争,决定不会赞叹;不会赞叹名闻利养,不会赞叹贪瞋痴慢,赞叹善不赞叹恶。但是「广修供养」是平等的,无论是善人是恶人,他有需要的时候、有需求的时候,我们布施供养是应当要做的。一个月学一愿,到十个月就圆满,做为一个学程。这个学程完了之后,第十一个月又从第一愿学起,永远不断,这是《华严经》境界修学的方法。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六百八十九
下一篇:二零零二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六百九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