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二十七

  日期:2011/8/13 20:38:45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27

  请掀开经本第十四面,从第三行看起:

  【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因为时间的关系,这里面还有一些意思没有能说出来,今天我们接着把它补出来。清凉大师在第三句引用《大乘同性经》里面讲佛有十地,这十地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从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一直到第八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给诸位介绍过了。清凉在《疏钞》里面说得很详细,道霈禅师《纂要》也都引用。第九「无边亿庄严回向照明地」。这一句里面,第一个是庄严,庄严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佛经里面所说的庄严,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美好,美好到极处,一丝毫的缺点都找不到,一丝毫的过失都没有。这种庄严无论是在正报或是在依报,正报是指我们的身体容貌端庄、体质丰满,没有缺陷;依报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乃至于休闲游乐的环境,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找不到缺点。也许有人听到这个说法会怀疑,这可能吗?因为在我们常识里,不但我们一生见闻觉知的范围之中,乃至我们从古代历史里面所记载,也没有听说有这么圆满的庄严境界。就以释迦牟尼佛来说,这是已经成佛,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看到,他老人家还有托不到钵的时候,还有三月马麦之报;僧团里面还有六群比丘,也就是佛的学生当中还有不听话的、还有调皮捣蛋的,佛也管不了。类似这些事情都有缺陷,都没有圆满,怎么能够说是无边亿庄严?亿是亿万。

  这桩事情,必须我们细心去深入经藏,细心去体会佛菩萨的圣教,如果我们对于理论能够肯定,事相当然就不会怀疑。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个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不能达到究竟的圆满;换句话说,总有一些缺陷,这是说十法界。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如来示现在世间、示现在十法界里面,必定也有缺陷,但是这个缺陷,诸位要记住,是示现的,不是真的。我们凡夫看来好像是真的,实际上不是真的,他是舞台的表演。所以示现逆行,依旧是诸佛如来,依旧是行圆满庄严的菩萨道,我们凡夫不知道。大圆满必须从正反两面、顺逆两面、邪正两面、善恶两面,你才能圆满的体会得到。所以六群比丘不是凡人,也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他们要不示现这些违逆的恶境,就不能够给佛做为制订戒律的因缘,他们这样做,佛才依这个因缘制订戒律。如果没有这群人来示现,三藏就变成二藏,有经有论,律就没有了。

  我们这样去观察,就明了佛菩萨无尽的慈悲,虽在六道、在十法界里面还是大圆满,就是连提婆达多的示现也不例外。提婆达多也是大权菩萨示现,不是真的,他所示现造五逆罪,生身堕阿鼻地狱。佛在《提婆达多经》上说,提婆达多确实堕地狱,在地狱的生活状况如何?释迦牟尼佛说:他在地狱的快乐相当于忉利天。的确是地狱,但是他不受苦,他在那里很快乐。这是什么道理?这种逆行显示出如来的正法,没有逆行怎么衬托出来正法?所以他也建立无量功德,帮助佛教化众生。好像在舞台上,他表演一个恶人,表演一个这样的角色,依照剧本来唱戏,他唱得很像,演得很逼真,都是演给我们看,都是令我们觉悟的,告诉我们造作恶业必定堕地狱。他因为是示现、是表演的,所以堕地狱也很快乐。如果我们要干,我们不是表演,我们形式跟用心它相应,他那个表演形式是装得很像,里面心地还是清净平等觉。所以在形式上他堕地狱,地狱里感受如忉利天,道理就在此地。他是来帮助佛教化众生,他的示现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所以还是无边亿庄严,无量无边庄严,没有欠缺,这样看才能够体会到大圆满。这是这一句里头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回向、照明,两个意思统统概括在其中。回向,可见得这个法门对我们修学非常重要,普贤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最后一条「普皆回向」。我们要懂得回向的意义何在?回是回归,向是趣向。我们所积的一切功德,希求的是什么?这一点要很清楚。世间人学佛行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的目的是求自己一生的福报,求智慧、求福报,求一家人幸福平安,他就这么大的一个愿望,所以他得到的也就是这些。不知道同样的功德、同样的善行,随着你的心量大小,你获得的利益不一样。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一文钱的功德(说一文现在人不懂,一文是很少,在古时候一分钱是十文,就是十分之一,十文钱才是一分),这是讲很少很少的钱,你去修布施,如果你的心量大,你所得的福可以遍虚空法界。为什么?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心量。你今天布施一百万、布施一千万,只求自己这一生的幸福,求一生的平安,你这心量很小,你得的福就小,你得的少。由此可知,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布施不在钱财的多少,得福是在你心量的大小。我们凡夫无论怎么修法,修不过菩萨,道理就在此地。菩萨的心量大,念念都为众生,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佛教我们回向,要回向三门。第一回向众生,我们这一生当中,断一切恶,断恶是功德,修一切善,修善也是功德,这个功德给谁?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我断恶是为一切众生断恶,我修善也是为一切众生我才修善,希望断恶修善这些功德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受,这个心量就是佛心,就是菩萨心。念念是这个心,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心。第二教我们回向菩提,我们自己所求的,回向众生这是利他,对自己只求菩提,菩提是什么?觉悟。我们自己不求别的,只求觉,求究竟圆满的大觉,觉悟到圆满那就成佛。第三教我们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实际是本体、是自性,《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个真实,第一个「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这个,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也是《华严经》经题上讲的「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实际。大是实际之体,是性体;方是实际的相状;广是实际的作用。众生跟菩提都不离实际,这种回向功德是无量无边。

  末后这一句,「第十名毘卢遮那藏海智地」。毘卢遮那是法身如来的德号,这句是梵文,意思是「遍一切处」,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这是说自性的藏海,藏海是比喻,藏是含藏,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自性而生,还回归自性,海是比喻。这十句都是佛地,十句可以说都是如来智地。为什么说十种?实际上十依旧是归纳,如果是展开来,无量无边的佛地,这是从德用上来说。如果从体性上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从体上讲,多是从相跟作用上说。《华严》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在相用上都给我们说十,说十句,十代表圆满,数字上代表圆满。

  这句经文说「已践如来普光明地」,我们要留意这是如来的普光明地,不是菩萨。践是践履,达到了,你已经踏进这个地,踏进这个地就是成佛,你跟如来同一个地。在《大乘同性经》里面说十地,佛的十地,普光明地相当于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普就是广的意思,普是普遍,光明就是明的意思,甚深难知,都在普光明之中,他的普不可思议,他的光明也不可思议。刚才说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一地就具足一切地,这十地都圆满。同时普光明也可以说是十地之总,因为每一地都没有离开普法智光的意思。第三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一句:

  【入于无量三昧海门。】

  注意那个入,「入」是契入,前面一句是「践」,都是证得的意思,都是入了这个法门。这是证佛三昧。『无量三昧海门』,三昧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由此可知,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六道里面没有正受。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他们的受可以分为五大类,五种受。我们的感受也是很多,说之不尽,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五大类,身有两类:苦、乐,身有的时候感觉到苦,有的时候感觉到乐,身有苦乐两种;心里面有忧、喜两种;还有一种状况之下,身也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很好,叫舍受。身舍苦乐,心舍忧喜,这个境界叫舍受。为什么说它舍?它保持不久,它不能保持久。如果这个舍受能够永远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由此可知,三昧实在讲就是舍受的永恒保持。世间有禅定,佛常讲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都是属于舍受,它不是永久的,都是暂时的。纵然入第八定的境界,这个定很深,这个定的时间很长。经上讲非想非非想天人,这是得第八定,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时间相当长,八万大劫过了之后,他这个定会失掉,所以还是属于舍受,不能叫它做三昧,它还是舍受。

  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称为三昧?到第九定,像《楞严经》上佛所说,声闻、缘觉他们所证九次第定;第九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才能称为三昧,算是正受。所以阿罗汉的智慧,称他作正觉,他的享受也能称为正受。正受功夫浅的,不能叫做无量三昧,不能称为海印三昧,那不能称。从九次第定往上,等级繁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就是一真法界里面也有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入的三昧就不相同,有浅深的差别,智能德能有大小不相同。何况声闻要到初住菩萨,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他修学的,所以三昧的差别、等级就繁多,而三昧里面的内容就更复杂,所以才叫无量三昧。怎么会有这么复杂?因为世间的事物太繁杂,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而一个人在这个复杂环境里面,他的感受也非常复杂。

  佛在经里面举例说明,让我们从这些例子里面去细心体会,他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就是《金刚经》上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正受;「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定。六祖能大师所说禅定的定义,都是根据《金刚经》所说,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可是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有人不贪财,再多的财物摆在面前不动心,他不执着,佛说这个人眼根在财里面得三昧。可是他虽然不贪财,他好色,这个色一接触,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头有三昧,色里头没有三昧。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我们眼看外面色相太多太多,你在几个色相里头得三昧,几个色相里头不得三昧?眼根里的境界无量无边,耳根对于音声的境界也是无量无边,乃至于意根对法尘还是无量无边。六根对六境无量无边境界统统都不着相、不动心,这就叫无量三昧。所以究竟圆满的无量三昧,只有如来在果地上他才证得。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还不行,他证无量三昧里面还有没有证到的。海是比喻,门是门径,他所入的定功深广像大海一样。无论哪一个三昧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所以称为门,门就是明心见性的门径道路。再看底下这句经文:

  【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前面四句所说都是讲果法,与会的这些菩萨们,这是介绍他们的大智、大德、大能,他们所证得的。下面这一段是讲他从果上所起的作用,作用里面,这一段也可以分作三个小段来说。第一个是现佛的身、现佛的事业,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佛有没有身?佛没有身,这一点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没有身,佛能现一切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身。佛在一真法界现的是报身,佛为什么要现报身?为度地上菩萨,那就要现报身。何以故?地上菩萨证得报身,佛也要现同类的身才能度他。佛在六道人道里面,要度这些人、这些众生,一定要现人身。佛要度天人一定要现天身,佛要度畜生一定要现畜生身。畜生很多,佛要度那些猪,佛一定要变个猪身;佛要度狗,一定要变个狗身。你跟他同类,同一个身相,才能跟他讲经说法去度他,不同类的身不行。

  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一切众生都执着这个身相是我,这个错了。如果执着成佛,佛还有个身相,佛是什么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试问你能不能成佛?你成不了佛,为什么?执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凡夫,不是天人,人道。纵然你修学得不错,将来修成佛道,你也不过是藏教佛而已。藏教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藏教佛在十法界里面,没有超越十法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把身相破掉了。我有没有身相?没有身相,正因为没有身相,才能随类化身。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随类化身?执着这个身相就是我,跟这个样子不一样就不承认这是我,所以没有法子随类化身。《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说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把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把感应分成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譬如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佛身很多,佛的形相也不一样,天台大师所讲六即佛,那就分六大类,《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是四十一类,四十一种不同的佛。所以佛身也不一样,佛有劣应身、佛有胜应身,这是大的区别,小的区别说不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他有能力随类化身,如如来果地上一样。

  『世法所行悉同其事』。佛用什么方式来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用同事摄,「四摄法」里面讲到究竟圆满,同事。我们今天是初学佛,诸位一定要晓得,烦恼习气没断,布施我们可以学。佛用「布施」,用现在话说是结缘。你要想行菩萨道,你念念都有结缘的心,时时刻刻有结缘的事,你要真去做。身上常常装一点小的财物,遇到有缘的人送他,结缘;没有,没有就合掌欢喜,对他谦虚恭敬,这也是结缘,欢喜缘。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让他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都是结法缘。现在你们在家里常常打电话,一拿起电话「阿弥陀佛」,跟人结缘。我看现在许许多多同修穿的T恤上面印阿弥陀佛,印知恩报恩,都是跟人结缘。常常要有结缘的心、有结缘的行,这个是布施。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要明了,不是甜言蜜语,不是说些好听的话,那你就全把意思搞错了。爱语是真正爱护他,这种语就是爱语。他做错事情责备他,劝他改过自新,虽然说的话不好听,爱护他也是爱语。所以爱语两个字要搞清楚,不是花言巧语、不是甜言蜜语,那是口业里头绮语,不可以把绮语当作爱语,一定要辨别清楚。这个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可以学习。第三个「利行」,这是我们也应该学习。利是有利益的事情,对他有利益,不是对我有利益。凡是对于一切众生有现前利益,这是一切众生最欢喜的,现前的利益。将来的利益,那是有聪明智慧的人他懂得、他欢喜,因为眼前他看不到。所以一切众生利益的事情我们要做,要认真努力去做。诸佛菩萨给我们所示现,佛菩萨不但有高度的智慧,都有大福报,可是他们的福报没有自己去享受。我们细心去观察,他们的生活都非常节俭,一点都不肯浪费,生活非常简单,没有求享受。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观察他十年,十年不算短的时间,要说装样子没办法装十年,装十年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老人家的生活日中一食,他一天吃一餐。如果你要说他的工作量,他的工作量是普通人很多倍,他不是没事情干,不是说每天在盘腿面壁打坐,一天吃一餐可以。你还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做,那你这一餐怎么可以?你的营养不够。我们跟他相处,他很早就起来做早课,中午休息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不多。他是两个大学里面的教授,他去上课;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他上班,每天要去签到上班,他很负责任。他创办台中佛教莲社、慈光图书馆、菩提医院,还有一个老人院,有两个幼儿园,他是董事长,常常也得去看看,还要去参加很多会议。每天,有的时候二、三个会议,至少有一个会议是念佛班。台中莲社莲友很多,将来我们也模仿。莲友多了就分班,他分四十八个念佛班,每一班有班长、有副班长,每一班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就是请老师讲开示。一个班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四十八个班,他天天要跟大家见面,不同的班。班的人数少,二、三个班合起来;班的人数多,一个班。天天要跟念佛班开会,要答复念佛同修这些疑难杂症,他提问题,老师解答,你就晓得他的工作量,还要讲经,还要教书。所以你要跟他见面,一定是一个星期之前跟他预约时间,临时是决定找不到他,他没有时间接见你。

  这样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李炳南老居士一天吃一餐,他吃多少?是不是把三餐当作一餐吃?我曾经见过发心持午的人,他们持午不正常,把三餐当作一餐吃,所以吃得没多久一身都是病痛,得肠胃病,饮食不正常。李老居士的一餐很正常,比我们都吃得少。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一餐面条就一小碗,我们现在普通吃饭的饭碗小碗,一小碗。如果吃馒头,很小的馒头两个。菜非常简单。他的一天生活费用,在那个时候台湾的钱两块钱,一天生活费用。我看到他,很受感动。我在学佛的时候,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佛大概半年,我晚上这一餐就断掉,就是一般人讲持午。我只吃早餐、中午,晚上不吃,这是很正常。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我晚上这一餐断掉已经相当长的时间。看到李老师这个样子很不错,我把早餐也断掉,学他。我没告诉他,我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也吃一餐。多久了?八个月。身体感觉得怎样?很好、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下去,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自己的生活简单,不求人,生活很容易维持。可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这个没有办法,没法子比得上他,他一餐两块钱,我一餐三块钱,没有办法少,两块钱我做不到,这就是说明他的心比我清净。

  所以我在那个时候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讲给他老人家听,他点头肯定,给我做证明。我发现一个什么道理?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也是体力的补充,好像燃料一样,添燃料。这个身体每个人消耗量不一样,有人消耗能量很多,他必须大量补充;有一些消耗能量很少,他补充就很少。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体质,你才能做。能量消耗,消耗到什么地方去?妄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耗在妄想上,真正维持体力,你的工作它所消耗,确实只有百分之五、六而已,不到百分之十。所以心地愈清净,他消耗能量愈少。于是我们在经典里面恍然大悟,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为什么?他消耗量少,所以半个月一餐他足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地愈清净消耗量愈少,妄念愈多消耗量就愈多。如果你的妄想很多、杂念很多,你要学一天吃一餐,保险三天你就躺到床上起不来。为什么?你是个耗油的,像汽车一样,耗油的车,你给它油量不够,它走一点点距离,它就不能动,这是事实。所以心地愈清净,妄念愈少,你的消耗量就愈少。我吃饭,吃馒头,李老师吃两个,我要吃三个;他一小碗就吃饱,我要吃一大碗才行。这说明他这个功夫我还达不到。

  李老师的收入很可观,他兼差很多,收入很可观。在当时,他一个月大概有将近四、五百元的收入,他的生活费用一个月只六十块,其余这些钱统统布施,他没有享受。学生多,有钱的学生也不少,看到老师生活这么清苦,有的时候送一点东西给他吃。送去之后,他吃一点,吃不完,有人在那个地方,大家分而食之。有些人送衣服给他,他收了;那个人走了之后,那衣服马上拿出来送别人。自己还是穿旧衣服,旧到什么程度?我们只知道他那一件中山装穿了几十年。破了?破了补。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们才看到他的真面目。他的内衣、袜子都补过很多次,在现在这样社会还穿补衣服的人,我们听都没听说过。诸位要是到台中,看看李老师的纪念馆,他这些衣物陈列在那个地方,你看看很受感动,节省到这种程度。他怎么会没有福报?他的福报是让大家去享,自己没享。在这个末法时期,实在说出家人当中我们都很少看到,这是在家居士,我们怎么能不佩服?

  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要认真努力做;不要做利益自己之行,这个要记住。众生修行,你的烦恼断不掉,你的习气改不了,你不能证果、不能够开悟,什么原因?念念还顾自己,还是利益自己。虽然想利益大众,我有一半利益大众,得一半要照顾自己。如果心再发得大一点,好,我三分之二照顾大众,还三分之一照顾自己,不行。只要你有照顾自己的意念,就是最大的障碍,你不能开悟,你不能契入境界。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看看佛菩萨示现那个形相完全为众生,没有丝毫为自己,所以他成佛,他能够明心见性,道理就在此地。百分之九十九为众生,还有百分之一为自己,都不行,都是障碍。真正要如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大公无私,真正明了众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照顾一切众生是真正照顾自己,为什么?自己明心见性,自己入佛境界,这不是照顾自己吗?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福德,作佛二足尊。我们这才真的明白过来,原来照顾众生才是真正照顾自己;有一念私心,害了自己,那不是照顾自己,是害自己。

  四摄法里头,利行我们要学,同事太难。这个地方讲同事,「现佛身业,遍世同事」,这个难,这个没有真正的定功、没有真实的智慧,不可以。所以四摄法,我们凡夫学前面三种,这个不可以。菩萨行!他有智慧、他有神通、他有定力,可以与众生同事。同什么事?众生喜欢跳舞,他天天陪他跳舞;众生喜欢打麻将,他天天陪他打麻将,这叫同事。而且菩萨干这些事情高明,打麻将常常都赢钱,赢得你很服气,然后你就向他请教:你这一手太高明,从哪里学来的?他说︰我从大乘经里学来的。把他统统拉过来了。所以他们那个同事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样来的。跳舞也跳得好,喜欢跳舞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精神饱满,跳三天三夜不累,所以那些人就向他请教,「我从佛法禅定当中得来」。同事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我们没有定功、没有智慧,在这种场所一同事马上就被他度掉,就堕落了。所以这是高竿的,不是我们现前定慧能够达得到的。我们晓得,像五十三参里面,逆行的那都是非常明显用同事的方法来度众生,悉同其事。世法所行悉同其事,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

  底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这是「同佛意业,总持大法」。「广大」是指大乘佛法。佛法跟世法,诸位要晓得,没有界限,差别在哪里?佛是觉的意思,一切法你觉悟都叫做佛法;如果不觉,《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法。所以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里?觉、迷。觉了之后,所谓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你不觉的时候,再问你一句: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佛法是觉法。所以世法跟佛法没有界限,所以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限的广大,他在这个无限广大诸法当中抓到一个总纲领,总持。总纲领是什么?在我们这个经上,就是「佛华严」。「大方广」是从体上说,是体相用,「佛华严」是行。如果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来说,诸位意思就能更清楚,《无量寿经》上所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就相当于本经「大方广」,经题里面所讲「清净平等觉」,相当于本经讲的「佛华严」。所以「无量寿庄严」是性德,「清净平等觉」是修德。「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是修德里面的总持,这五个字展开就是世出世间无尽广大法门,我们要能抓得住纲领。这个纲领如果再简单、再浓缩,给诸位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们想想,名号与清净平等觉相不相应?完全相应,圆满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心,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平等心,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尽的正觉。

  大家在此地念佛,念得这么欢喜,我看得出来,法喜充满。为什么你们在别的地方念没有这么欢喜,跑到此地来念生欢喜心?要是用外国人的话说,磁场不一样,这个地方的磁场殊胜;练气功的人说,气不一样,这里的气很旺;在佛法里面讲,光明不一样,这个地方是佛光注照之处。佛光是遍照,并没有偏心,这个地方人愿意接受佛光。佛光虽然遍照,许许多多地方人不愿意接受,用种种障碍把它障住,那就没法子。这个地方没有障碍,接受佛的光明,所以在这个地方念佛,跟别的地方念佛不一样。你不相信,你回家去念,你看看一样不一样。我们从台湾来的同修,你们在台湾也有道场,不相信回去之后,到那些道场去念念,细细比较一下,跟在此地念一样不一样,你就明白。所以希望同修们有时间,尽量到这个地方来念佛。这个念佛道场,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有佛在此地念佛,有菩萨在此地念佛,所以不一样。护法善神在此地念佛更多,现在人讲有无形的,我们肉眼看到这几个人这是有形的,有无形的,比有形的数量多很多倍。

  下面这一句,『辩才善巧转不退轮』,这是「得佛语业」。佛有四无碍辩才,四无碍辩才是从哪里生的?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我们每个人自性里面本来具足,自性里头般若智慧。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我们的辩才失掉,都是因为你有烦恼障、你有所知障,这两种东西把你障碍住。所以舍掉这两种障碍,你的智慧、辩才就现前,你就能转法轮。怎么舍法?舍就是放下,真正放下。可是有很多同修来告诉我:我很想舍、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放下?实在说,古德教导我们,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笨拙的方法,消业障。哪个方法最笨拙?拜佛。拜佛的时候,一心称念,一心顶礼。拜佛的时候,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连佛都不想,确实没有一个妄念,规规矩矩按照这个动作去礼拜。每个动作你都做得很正确,这是恭敬;你一个动作做得不正确,这是不恭敬。所以这叫威仪。按照这个规矩去拜,一天拜三千拜,拜上三年你的业障就消,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拜掉。如果你拜佛,还要想佛,还要想什么,打妄想,那就没有用处,你的功夫破掉了。所以拜佛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不是记载一个晒蜡烛的法师吗?那个法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很老实。夏天,热天,人家给他开玩笑,他当香灯师,「香灯师,蜡烛长霉了,拿出去晒一晒,大家都晒衣服」,他就很听话,就真的把蜡烛都搬出去晒。老实人!老实人了不起。做了这么一桩错事情,别人不原谅他。老和尚了不起,方丈和尚了不起,方丈和尚知道这个人老实,老实人有成就。不叫他做香灯,叫他去育王寺拜佛,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上三年,开悟了。不认识字,他能够作诗,能够作偈,又会讲经,以后变讲经的法师。为什么?智慧开了。怎么开的?业障消掉。怎么消掉?拜佛消掉的。他拜,我们相信他也很老实,老和尚叫他拜,他就乖乖的拜,就这样就行。跟谛闲法师锅漏匠的徒弟一样,都是老实,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你老实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念个三、四年,站着往生,预知时至,他不生病。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希有。哪有死人站三天?他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你看看多了不起。他们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把它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掉,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们做不到就是有业障,他们做得到是业障消除。所以诸位要晓得,拜佛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当然佛在经上讲,所有修行方法,方法无量无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会用心,你不会用心的话,那就很难。会用心是用清净心、用无分别心,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就很容易。譬如读经,读经也是个好方法,要怎么读?无分别心、清净心去读经。诸位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他读《法华经》,《法华经》的分量相当长,读的时候要恭恭敬敬读,不可以像开快车一样。经念得很熟了,我听说读《无量寿经》,背得很熟的人念一遍半个小时。《无量寿经》半个小时,很好,跟我讲,我也点头,一天念个十部、八部,不错,很好。他有没有受用?没有受用。为什么没有受用?赶,他心是急躁的,赶紧把它念完;开快车,容易出事情,不老实。正常的速度,你必须念得字字清楚、了了分明,这才是恭敬心。

  半个小时念《无量寿经》,我让他念给我听,我一个字都听不出来,他把好几个字搞成一个声音;念是念得很快,没错,恭敬心没有了。念经实在讲,念经也能度众生,念得叫别人在旁边听,听懂了,他开悟,那就度了他。如果当年惠能大师卖柴的时候,听那个人念《金刚经》,一部《金刚经》几分钟就念完,惠能大师保险不会开悟,保险没有听出来。一定是他念得很慢,念得字字清楚,他在旁边一听,觉悟了。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念得要叫别人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是标准,念经怎么个念法。念的时候,不起一个妄念,不分别经里头什么意思,为什么?念经是修行。修什么?修戒定慧,你这才相应。怎么叫修戒?你在念经的时候,你心里不会去想坏事,你身端端正正的,威仪具足,身语意都不犯戒,戒行具足。读经,经是诸佛如来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这个更善,所以你读经,岂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的戒律具足,这是修戒。读经的时候专心,刚才讲清净心读、无分别心读,这是修定。念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没有念颠倒,这是慧,这个慧是根本智。所以读经是修行,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经读得慢没有关系,你两个小时读完,你修两个小时,你在那里修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真用功,真实功德。图念得快,一天念的遍数多,不但你没有功夫,你还生烦恼。生什么烦恼?贡高我慢。你看,我一天念十遍,你们一天一遍都念不了,我比你高;贡高我慢,自尊自大,瞧不起别人,所以对于一切众生很难生起恭敬心,总有傲慢的习气在。读经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不善读,那就变成世俗读书,这里面功德就没有。如果是用修戒定慧这个方法来读经,也能开悟。《坛经》里面讲,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他念过三千遍,《法华经》长,一天念一遍,三千日。三千是说个整数,在我们想象大概是十年。十年的时间读《法华经》,遇到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给他一讲解,他就开悟。他要没有十年功夫,怎么讲也开不了悟。读经也是一个方法,法门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都能帮助你成无上道,都能帮助你得无碍辩才。只要你用功得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你才能够说法善巧。

  「善巧」两个字的意思要懂,巧是巧妙,随心所欲,巧妙;善是什么?不失规矩。随心所欲还合乎规矩,这叫善巧。如果说是巧,说得很巧,不善,不合法度,那是巧而不善。另外一种,善而不巧,在讲台上讲经说法很守规矩,你细细去听确实他没有毛病,但是说得不好、不精采;确实他没有毛病,但是讲东西不精采,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这是不巧。可是初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记住,宁愿善而不巧,不可以巧而不善,巧而不善毛病可大了。所以达到善巧,那是纯熟了,这里面一定要契入境界。我们一般讲有行有证,你善巧两个字一定做到。纵然没有证,也有真正修行的功夫,才能够做到善巧。没有真正修行功夫,如果是巧,一定就不善,所以不如善而不巧,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

  「转不退轮」,轮是比喻,法轮常转,这个意思诸位懂得,在此地就不多说。「不退」这两个字重要,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四种不退。第一个是「称理不退」,就是说与教理相应,决定不违背教理,这一点很重要。佛说法契机契理;如果背理而说,纵然契机而不契理,这个错了。契机不契理,佛说那是魔说,不是佛说。如果我们用辩才善巧两个字来讲,契理就是善,契机就是巧,理机双契这是善巧。第二个是「应机不退」,第二个意思,不退就是契机。说法的人善于观机,所说之法正是听众他们迫切需要,他听了之后当然生欢喜心,听了之后就得受用,能帮助他解决问题。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既然佛都无有定法可说,佛的弟子、菩萨、祖师大德,我们学讲经的这些人,还有什么法可说。佛虽然无有法可说,可是佛确确实实说法四十九年,佛在《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尘说剎说、恒无间说,永远没有中断过。我们读《华严》,仔细去观察思惟,佛讲的话一点都没错,于是我们在说法里面,体会到一个原则,原则就是应机而说。然后我们观察,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现前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佛在经上常常把佛比作大医王,好比是医生。医生干什么?医生是给众生治病,治病一定是应病与药,药到病除。你要知道众生害的是什么病,然后你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不知道众生害的是什么病,你就给他说法,那就是等于医生不晓得害什么病就处方给他,就给药给他吃。如果他运气好,恰好碰上,病就好了;运气不好,一吃就呜呼哀哉。

  诸位要晓得,吃药要是不对症,害死人,药不能随便吃。法比药还重要,法要不对机,断人法身慧命,这个罪更重。药吃错,吃死了,佛经上讲过四十九天又投胎又来了,所受的伤害不大。如果知见错误、方向错误,这个受害就太大,会堕落好多世,你迷在里头不知道回头。所以断人法身慧命,比害人身命这个罪过,不知道要重多少。可是世间人把害人身命看得很重,把误导众生断人法身慧命看得很轻,颠倒错乱。所以说法要观机。

  现在社会众生的机宜如何?现在众生不相信因果,不明是非,不辨邪正,这还得了吗?所以恶业增长。确确实实我们仔细观察,心存的是恶念,意是邪思,三业所造是十恶业。我们遇到这些众生,你要说什么样的法去度他?你所说一定是针对他的病痛,无论讲什么经典,经典没有一定的讲法。我们今天展开《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讲?对治现前众生病毒来讲,这《华严经》讲的他才有受用,他才能真正去反省、去体会。果然清醒过来、觉悟过来,他就得利益。所以今天在这个世间,不宜谈玄说妙,谈玄说妙他不懂,他也不想听。今天是无可奈何我们一定要讲粗语,这是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所说,粗语就是讲这些病痛,讲不善的业因、不善的果报,让他觉悟。所以诸位将来要是学讲经说法,担负起如来家业,弘法利生,到一个地区先要打听,先要了解这个地区一切众生的根机。你们学过《内典讲座之研究》,三番观机:人的根机、处的根机、时节因缘之机,你才能够契机说法。这是应机不退。

  第三是「利益不退」,决定利益众生,决定叫他来听五分钟一定是五分钟得利益,他听十分钟一定是十分钟得利益,他听两个小时一定是两个小时得利益,不能让他空过。第四个是「制伏不退」,这是对魔王外道,一定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使这些魔王外道在你这个道场,也规规矩矩的听经闻法,不敢妄动。清凉讲这四不退。四不退它的基础、它的原则,都是奠定在真实的修持上,也就是真实定慧的基础上,你才能做到这四种不退。这四种不退,完全是应机而说。

  另外我们在净土经典里面,常常听到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也是讲修行的阶段,从断烦恼上来说。见思烦恼,三界九地品位不同。如果你真的能够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小乘须陀洹果,「位不退」。位不退是绝不退到三恶道,没有离开六道,六道里人天两道受生修行,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这是位不退。第二「行不退」,行不退是讲菩萨,大乘菩萨决定不会退到小乘果位,不会去作小乘人。这是行不退。「念不退」,念念趣向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意思是一切种智;这是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所证得。证得念不退,当然前面两种不退一定具足;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后面可以包括前面。

  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明了,就是念阿弥陀佛的人得佛力加持,他这个不退是圆证三不退,这个不可思议。如果通常讲证三不退,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但是不圆满。圆证三不退,要到什么地步?八地以上,八地接近圆满,等觉才是真正圆满。通常不说等觉,说十地,法云地的菩萨圆满,圆证三不退。所以念佛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圆证三不退,当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证得了。可是现前你如果有坚定的决心,丝毫不动摇,一心一意只求西方净土,一心一意只想亲近阿弥陀如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你现在就是圆证三不退,不必要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乘法门里面,其它法门里头没有的。所以肯定「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业障习气烦恼再重也不在乎,我也不理会,也不想断烦恼、也不想证菩提,只有一个念头「见阿弥陀佛」。这个了不起!这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讲发大菩提心,一心专求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愿是无上菩提心。他说得很有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二十六
下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二十八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