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楞伽经》简言

2020/2/4 15:01: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南山草人:《楞伽经》简言/原创

     《楞伽经》简言

  此经是说释迦牟尼佛应楞伽城城主罗婆那王邀请,来摩罗耶山楞伽城说法,即以大慧菩萨问法为契机,引出如来为之宣说自证清净法门。大致思想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本经复宣说世间万有一切法及种种名相,都是假名安立,如梦、如幻,都是人们妄想分别的结果;并告诫修行者,凡说断说常、说有说无都是虚妄分别见而非正见,务须远离之。同时又指出,所谓如梦、如幻,绝非一无所有,也就是说万法本质是空,而现象是有的;如果说诸法如梦如幻,认为是一无所有,那是外道的断灭见解,并非如来的正智正见。

  二、要求修行者,在断除对一切外境外法起虚妄分别见的同时,必须以正智去观察、思维、认识、体证此等现象背后那个真常实性,即“如来藏法身常住之性”。要把诸法之“无常”与如来藏之“常”统一起来,把“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统一起来。

  三、在此前佛教经典中,所谓“如来藏”是说众生本来藏有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阿赖耶识”在法相唯识论中,说是产生诸法的种子。但在本经中,无论“如来藏”,还是“阿赖耶识”,所指同一;认为“如来藏藏识(藏识,即阿赖耶识)本性清净,因客尘所染而为不净”,是“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蓄藏着虚伪恶习,清净本性被虚伪恶习所遮覆);并且指出此“如来藏藏识”具有染净二重性,这对后来的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佛教界在性相上关于“有”“无”的立论,说法纷纭,小乘说“人无法有”,般若学讲“人法二空”,法相唯识主张“境无识有”,实相宗则认为“相非有、性非无”等等。而《楞伽经》的主张比较中道,既讲空又讲不空,调和了“空”与“有”,即把“空”与“有”统一起来。

  五、关于佛性,各佛教宗派说法不一,有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都能成佛;也有认为有一类众生不具有佛性,永不成佛,如断了善根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梵”的音译,意译为“断善根”或“信不具”。原指多欲多贪、执着于世荣的人。因贪着生死境,妨碍出离修道,所以后为“断善根”“信不具”的引申义。)而本经则主张:“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也能成佛,即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后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佛性理论,便成为中国佛教佛性理论的主流。

  六、本经把佛法一分之二,即言说法与如实法。所谓“言说法”,是指随众生心而说种种诸方便教;所谓“如实法”,是指修行者于心所现,而离诸分别,不堕一或异、俱或不俱。但本经同时又指出言说法与如实法“不一不异”。言说是说生灭,而义不生灭;言说说非即是是义,因言说能显义,可以由言说而入于“自证境界”。所以本经认为,一方面须有言说,因为没有言说,教法则断,所以菩萨应该随宜说法;另一方面,由于言说非即是义,“诸法自性离于文字”,因此菩萨不应该执着语言文字。本经更进一步指出,“佛说:非言语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法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唯是自心,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语言分别所能显示。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