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第十八愿善导释》 071 什么是少善根福德?

2018/8/10 16:52: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二)随缘杂善恐难生

  那么,方法呢?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不可以少善得生。反之,可以多善得生。意思是说,必须有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得生彼国。释迦牟尼佛在这段经文中虽然没有说什么是“少善根福德”,但是将什么是“多善根福德”明确地显示出来: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自古以来,很多大德批注《阿弥陀经》,批注到这几段经文的时候,就有不一样的解释。当然,解释不可能每个人都一样,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意思,他所要讲的应该是一个明确的主旨,不可能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善导大师就用“极乐无为涅槃界”这首偈语解释什么是少善不生、什么是多善得生。

  什么是少善?善导大师解释说“随缘杂善恐难生”。“少善根福德”,善导大师解释为“随缘杂善”;而“不可得生彼国”,善导大师就用“恐难生”来作解释。

  “随缘杂善”,“随”是随顺,“缘”是机缘,“杂善”,法然上人在《选择集》第十三章就说:

  诸余杂行者,难生彼国,故云“随缘杂善恐难生”。

  持名以外皆少善

  所以,杂善也可以说是诸善、余善、众善、万善,也可以说是杂行、诸行、余行、众行、万行,名称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显示:广义而言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概要言之就是《观经》所讲的定散二善。八万四千法门也好,定散二善也好,都是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讲的“随缘杂善”。

  具体来讲,宋朝元照大师所写的《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就解释说:

  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

  元照大师将这些归纳而说为少善根,同时又说:

  皆为少善,非往生因。

  又说:

  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元照大师这一段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了显明持名功德的超胜,所以就预先贬劣余善。余善很多,不过元照大师在这里只列出布施、持戒、立寺(建设寺院)、造像(竖立佛像)、礼诵(礼拜诵经)、坐禅(参禅打坐)、忏念(拜忏或者是持咒、念余佛余咒)以及苦行等一切福业。简而言之,持名以外所有的杂行杂善,全部是少善根。

  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谓六度万行,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是应该做的,应该随缘随分去修。只是,这些跟往生极乐世界是不相干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以这些为业因、为正因;这些不过是一个学佛的人应随缘随分去做的内容。既然不是往生的正因,对往生而言就是少善根。易言之,如果不是作为往生来讲,就无所谓少善不少善,也无所谓正行、杂行,自力、他力。

  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往生的正因,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其他一切都不是正因,都不是本愿所设之行,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没有关系;可是我们不能贬低或者轻视六度万行,就我们的身份以及职责所在,应该做的就必须去做。这里只是就往生的正因、非因而论往生的多善、少善,不宜混淆。

  总而言之,除了念佛之外,所有的行持,对往生来讲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