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郭元兴教授:略论佛教与中国书画之因缘


   日期:2024/7/2 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论佛教与中国书画之因缘

郭元兴

华族文化,百卉争妍,诗书画三者为之冠冕。后世以兼精者谓之三绝,身荣当时,业显百世,尺幅片楮,永代弥珍。昔虞廷议政,乃赓戴歌,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释者以为言三光则摄四时,言山则摄水,言龙则摄鱼,言华则摄草木,言虫则摄禽兽(古人称有足者皆为虫),五者为中国绘画分派之源流,至今弗替。近世考古发掘,知仰韶时期,已有刻画文字。则轩皇之世,肇行书契,亦已信而有征矣。降及春秋,孔子以六艺为教,观其与子贡论学之言,则书艺实兼绘事,二者道通为一,可云始自尼山也。

自汉武(公元前140—87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海内为一,文字之用日广,故试学童以能八体之书乃得为掌书之史。元帝时(公元前48—33年)史游作《急就章》为章草之始。至章帝时(公元76—88年)齐相杜度号为善作,崔瑗(公元77—142年)继起,复以妙闻,以书名家,盖自二贤始也。然“今草”“今隶”之祖,世推锺张。张芝伯英,张奂(公元104—181年)之子,约与蔡邕(公元133—192年)并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千古以为美谈。张尝见蔡邕《笔势论》而作《笔心》五篇。钟繇元常(公元151—230年)亦师蔡邕之法,专精八分而创今隶,刚柔兼济,古雅流美,《书断》称其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张而后,真书行草遂夺篆隶八分之席,千八百年来蔚为汉字之正宗。书道渊微,代有传人,羲、献、旭、素、虞、欧、颜、柳、苏、黄、米、赵之名,几于妇儒皆知。其传衍流变,更为承学者所详悉,兹姑不论。

虽然,自钟张以来,中国书画之学其发展实与佛教有甚深渊源。晋唐以来,着名书家无不崇佛。王羲之曾为西天达摩多罗舍宅为归宗寺。其甥亦善书,出家名惠式道人(晋宋时出家僧徒名道人)。尔后僧人以书名者、梁陈有释洪偃,善草隶,见称时俗。北齐有慧朗,亦能草隶,时人称为朗公书。隋有释智永,为羲之七代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宗匠。其兄智楷亦工草。其弟子智果、释述、释持、释辩才并工书。智永授其法于虞世南,虞授其甥陆彦远,陆授其甥张旭,旭授邬彤,彤授释怀素,怀素则以狂草与张旭齐名。后有释高闲师其法,韩愈谓为善学旭者。又有释亚栖,善作字,得张颠(旭)笔意。释贯休,工草隶,时人比之怀素。释光善书,陆希声谓其“笔下龙蛇似有神”。释梦龟作颠草,奇怪百出。释景云善草法,学张颠有意外之妙。释文梵喜草书,学智永有自得之趣。五代时释晓峦善草书,得张旭笔意。释彦修亦学草,与光齐名。宋元明清,缁流能书者益众。举其着者,则宋之言法华,苏轼赏其放逸;政禅师,秦观叹其纯美。元释雪庵善真行草隶,尤工榜书,一时禁匾皆出其手。释觉隐喜作狂草,极雄宕之致。明释雪峰洒翰作草,龙掀凤舞,时人誉为诗禅草圣。释宗奎雄颖伟墨,纵横阖辟,祝允明赞为,“耳目惊耸,谁敢亵玩!”清释雪个(八大山人)锋正肘悬,气凌钟王。释邱山今隶行草,俱臻能品。释石浪(破门)精于狂草,气势高远,直追怀素。释石涛(道济)行草分隶,睥睨江南。以上只就东晋以来,各朝代中略举代表人物,其余史传中有书名者,远逾此数,不啻倍蓰。至于隐名之士,或传抄经文,或写刻石经,六朝隋唐,遗迹现存,葳蕤纷披,超逸遒劲,其凝重圆熟,高雅俊逸,有非知名书家所能逮。由此观之,佛家于汉字真行草各体之发展,其贡献之巨,诚不可胜言也。

历代缁素佛徒多精翰墨,说者或以为僧徒无累,居多暇日,故能极虑专精,极于所诣。或以为世俗重书,故僧徒趋时勉学,遂以艺显。若斯之言,均非的论。考释迦文佛精六十四书,支那书(cinalip i)之名在焉(见《方广大庄严经》)。巴利藏中即有书写阿阇黎之名。公元一世纪顷,大乘兴起,《法华经》中述五种法师,其一即“书写法师”。《胜天王般若经》、《辩中边论》、《显扬圣教论》述大乘菩萨有十法行,以“书写”为首。《瑜伽师地论》以书法与数、算、音乐、雕塑、织造、烹调、养殖等并列为五明中工巧明十二艺(实有十六艺)之一。原十法行皆为胜解行地菩萨之所必行。胜解行地者,一称信行地,摄资粮、加行二道,始自初发心以迄见道边,即所谓地前菩萨之位也。大乘发心菩萨,为欲自利化他,广学多闻,积集资粮,成就福慧,抄写经教以资研习,在所必需。而二乘三藏,一乘方广,文籍浩繁,动辄以十万颂(三百二十万言)计,若非精娴翰墨之术,何克蒇事。胜解行地菩萨之以“书写”为法行之首,良有以也。故六朝西域来华大师,传记每言其幼学之时,日诵三万二千言(一千颂)兼书三万二千字。如鸠摩罗什九岁(约350)至罽宾学法时,本传言其师盘头达多“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三万二千字),从中至暮亦诵千偈”。所可注意者,半日之间以六小时计,每分钟合书九十字(一字或一言、即梵文一音节),亦可谓星驰电掣,纵笔如飞矣。斯盖以运腕捷疾见长,便于抄录经籍,字体工拙或非所计也。西域佛徒此一传统于汉字今草之发展无疑产生极大影响。今草之祖张芝为敦煌人,其地佛教东传之枢纽也。张芝与蔡邕(133—192)年相若,所创今草,学者风靡,同时赵壹(甘肃天水人,灵帝时为上计吏)至作《非草书》一文以弹之,终莫能遏其势焉。近世发现敦煌石室卷子,其佛经注疏大抵草书,亦其遗风也。

如上所述,大乘佛教之重书写,以为十法行之首,乃地前菩萨所必修。至《地持》、《善戒》二经出,书法在菩萨行中之地位,更为升进。此二经即《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之旧译,前者县无忏于公元418年出,后者求那跋摩于公元431年出。此经名“菩萨藏摩恒里迦”(本母),乃菩萨万行之典范。《善戒》以全经皆佛所说,谅得其实。盖《瑜伽》大论乃集成之作,以《菩萨藏本母》(《菩萨地》)为中心,摄《杂含》、《法句》、《解深密》、《宝积迦叶会》诸经,综迦文说教之微旨,创慈氏立宗之宏规,摄三乘于一乘,合三藏于一论,摩诃衍学造极之作也。昔世尊告释提桓因言:“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增一阿含》卷二八)故释迦之教其宗旨实以人间为本。然以应机有异,故小乘以“出离世间”为尚,大乘则以“不离世间”为归,说虽有异,亦犹“否定之否定”,展转而增胜矣。龙树弘般若学,以“观察法空,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为纲领,揭橥“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故谓“一切世间资生事业,悉是佛道”。大乘为“人间佛教”之义予以确立。慈氏《瑜伽》大论出,此义益复昭明。印土古学,四呔陀号为明论,其后滋乳繁衍而有四明、五明、十四、十八、三十三、以至内外技艺各六十四明。“明者”,梵语vidya,义犹今之科学、哲学、学科、技艺,乃学术之通称。《瑜伽论》中始摄取利生之学与佛家内明(因果之学)并列而为五明。所云声、因、医、工四明实总近世语言、医药,及社会、自然诸科学之全。大乘以般若为无上菩提之因,菩提为般若之果。然《瑜伽?菩萨地》中以五明为菩萨一切慧(般若)之自性(《慧品》)。又云:“菩萨求此一切五明,为令无上正等菩提大智资粮,速得圆满,非不于此一切明处,次第修学,能得无障一切智智。”(《力种姓品》)由此可知,依瑜伽之说,五明之于佛果一切智智(又名萨婆若或一切种智)既为充分条件,又为必要条件。是则工巧明中之书艺,不仅为地前菩萨积集资粮所必需,亦且为地上菩萨圆证菩提所必修矣。书道如是,推之其他诸明,莫不皆然。大乘此一思想传入中土,故自六朝以降禀佛之徒无间缁素,类能兼综世典,精究艺事,为创建灿烂之中华文化及文明,作出不可磨灭之贡献。千百年来,精绝之作,吉光片羽,异域同宝,邦之荣显,有厚赖焉,岂曰小补云哉!

佛教之有助于书绘之精诣,不仅其教义之崇重五明而已,其修道之三学亦为极深研几之所必具。夫戒以收束身心,定以专志凝神,慧以穷妙极巧,技而近道,尤以禅定之功为亟。故《地持经?禅品》“此世他世乐禅”中“书”“数”“算”“计”等皆名为“禅”,书法之通禅道盖始于此矣。昔汉蔡邕《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晋王羲之云:“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如斯之论,皆深契佛家禅观之旨。考蔡邕生年(公元133—192年)适当桓、灵之世。延熹九年(166)桓帝亲祠浮图老子于濯龙之宫,西域译经之师尔时纷集洛都,如支娄迦谶、安世高、竺佛朔、安玄、支曜、康臣、严佛调并有译述。其中以安世高于167年所出《修行道地经》支娄迦谶于179年所出《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支曜于185年所出《成具光明定意经》、严佛调于188年所出《维摩诘经》,皆大乘般若、三昧、禅数之要典,博学之士所必究也。故东汉之末佛学已为一时之显学,邕以旷世之才,生丁其际,耳目赏接,四十余年,濡染取资,盖亦多矣。邕于熹平四年(175)书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观摹坌集,日余千乘。考月氏贵霜名王有迦腻色迦者,近代出土碑记其名出现在公元78—119年间,其师僧伽罗叉所着禅经《修行道地》即由安世高携来译出而为中土禅学之祖。又迦王时曾举行佛教第四结集,备释三藏之文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王命“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窣堵波,藏于其中”(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邕之书刻石经适当世高东来(147)、桓帝祠佛(166)之后,此一汉文化史中刻石传经之大事与佛教史中迦王镂金藏论之胜举可云东西辉映,而二者之关系,亦灼然可见,无待深考矣。至于王羲之善书,近贤或疑其与天师道之信仰有关,似非尽然。自楚王英及桓帝并祠佛老,驯及六朝,士大夫等观二家,胥以道术视之,无所轩轾于其间,从无专一之信仰。若谢康乐、梁武帝、沈约等既笃志丹道,亦复皈命三宝,其着者也。至于烧炼服食以求长生,释门僧徒亦有为之者,如南岳愿文中即有求得芝草神丹先作长寿五通仙之愿。右军虽世崇天师之道,然与支道林游处莫逆,每叹林公“器朗神隽”(《世说?赏誉》)。其时有于法兰偕弟子于道邃、于法开至江东。道邃,敦煌人,美书札,竺法护赞其高简雅素,有古人风,谢庆诸(羲之内弟郗愔之友)极推重之。法开妙通医法,善《放光》及《法华》,支遁尝为所屈。又有竺昙猷,敦煌人,来游江左,于赤城石室坐禅,羲之闻而故往,致敬而返。又竺法深(282—374),王敦之弟,羲之从父,永嘉初避乱过江,成帝咸康末年隐居剡县山中,为一时宗匠。其弟子康昕、康法识皆以草隶知名,二人各作王右军书,时人莫之能别。凡此诸贤皆与羲之并世,虽以善书鸣,然服膺释教,与天师之道无与也。羲之于咸康六年(340)刺江州时,为西天达摩多罗舍宅建归宗寺一事,后世多以僧传无文而疑之。寻觉贤译《达摩多罗禅经》列达摩多罗于不若密多罗之前。慧观禅经序谓富若密[多]罗弟子为富若[多]罗。由僧传所述知隆安(397—401)中来华之昙摩耶舍年已八十五,于十四岁时(326—330)曾从富若多罗学。又慧观序言昙摩罗(即达摩多罗)传婆陀罗,婆陀罗传佛陀斯那,智严于隆安中至罽宾曾从之学。由是可知,斯那当与昙摩耶舍并世,而达摩多罗与不若密多罗则同代而稍前矣。由慧观序知富若密多罗卒于公元360年前,则达摩多罗之年世可比照而知。依陶宏景《真诰》所述,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则其在江州时(340),正达摩多罗行化罽宾之际,其东来与否虽史无明文,然罗什以少年高才,即能名播东国,矧达摩多罗为禅训之宗不能声闻江左耶?禅经虽后出(公元411年),唯慧观序言,“佛陀斯那愍此旃丹(中国)无真习可师,故传此法本,流至东州”。佛陀斯那未尝东来,何以知中国无真习可师,必得之上世相传矣。故达摩多罗来游之事非不可能也。实则右军并世所接,若支遁、支敏度、竺潜、法兰、道邃、法开、昙猷等皆般若、禅数一代宗匠。羲之以超俗之慧解,饫醍醐之法味,故能炉锤钟张,冠绝百世。唐孙虔礼评之云:“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若非定慧相资,优游无为之域,孰能心手双畅,臻此神化之境哉!

中国之书法与绘事相通,故画家必善书,而书家亦多善画。右军父子俱娴丹青。顾虎头、吴道子、王维、郑虔亦以善书名。宋元以降,兼娴二艺者益众。就绘事言,则人物画之发展与佛教相关至巨。昔康僧会于吴赤乌年间(238—251)至建业,吴主孙权为立建初寺,为江南兴佛之始。僧会生于中国,从安世高弟子韩林、皮业、陈慧受业,服膺禅数之学。僧会弟子有曹不兴,不兴弟子卫协,协弟子顾恺之,三人皆以佛画知名,中国最早之人物画家也。恺之有三绝之称。至唐吴道子亦善佛画,与晋卫协并有画圣之名。恺之、道子之画所以妙绝今古,穷意想之奇,极飘逸之致,无不自摹想金容,栖神净域中来。论者且有考证国画六法源于工巧明中之绘画明者。寻释典有《造像量度经》,于佛、菩萨、金刚、护世等男女尊形,皆有法度。而大乘般舟三昧及观想法门,于佛陀之相好,刹土之庄严,无不力求穷妍极丽,拟悲喜之姿容,摹森罗之万象。中国艺事之以意境浩渺见长,而不囿于耳目之藻蔚,以超脱传神为尚而不屑于体物之逼真,精诣之作,誉为深得个中三味,其与佛理因缘之深,无待覙缕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郭元兴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郭元兴教授)  

 郭元兴教授:密乘与源流相略说 

 郭元兴教授:三科 

 郭元兴教授:佛土 

 郭元兴教授:七系付法传序 

 郭元兴教授:简论大乘人间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之异同 

 郭元兴教授:揭示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永乐大钟之谜 

 郭元兴教授:发菩提心 

 郭元兴教授:九乘佛法之巅——大圆满法门 

 郭元兴教授: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答汪燕鸣先生问 

 郭元兴教授: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教授:九乘差别略义·密乘差别 

 郭元兴教授:九乘差别略义·出世间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