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境法师:佛学问答四篇-教义抉择篇


   日期:2021/11/1 16: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学问答四篇-教义抉择篇

玅境长老答/编辑室整理

问:目前有一些有名的南传禅师说:定内不能修观,要在定外修观。请问长老的看法如何?又二禅以上名「无寻无伺」,是否二禅以上即无法修观?

答:在止没成就之前,谈不上定内修观。什么叫做止成就?依《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要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非想定,这时候才叫做止成就。

止成就者,应是定内修观。在定时心力强,修观则能断惑证真,故应定内修观。主张定外修观的理由,正是认为二禅(无寻无伺地)以上定内无寻伺,何能修观?然依《瑜伽师地论‧有寻有伺等三地》云:「此中由离寻伺欲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T30.294c)又,卷三十七云:「……诸菩萨入静虑时能断烦恼(初禅离欲),语言寻伺(二禅断语言寻伺)、喜(三禅)、乐(四禅)、色想(四空定)等随烦恼。」(T30.495b)窥基大师的《略纂》释云:「……定中无寻伺,无发语言寻伺,非无细寻伺。」可见,二禅以上并非不能修观。

而初禅的寻伺到底为何?依《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说,从未到地定要进步到初禅,须修「七种作意」,实则此「七种作意」即不净观也。而初禅虽已离欲,然离欲界很近,仍须继续修不净观令定清净,故名「有寻有伺地」。二禅定力加深了,得「内等净」,不须要再修不净观了,故名「无寻无伺地」。但还是可以继续修! 如佛教圣者所修的「八解脱」,其中就有不净观的意思;又,如舍利弗尊者已是究竟离欲的大阿罗汉,他怎么修行?还是修不净观!此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师子吼经》所说(T01.452b )。 实则「无寻伺」但是无初禅之寻伺(不净观),非无观胜义之寻伺也。若已得定而在定外如理作意,名定外修观;如是心力薄弱,能断惑证真乎?所以,佛教徒修定之目的乃为成就无漏慧、断惑证真耳(不但是为得神通也)。佛是在四禅里观察十二缘起,证无上菩提的;而《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等,皆是主张定内修观的。

问:佛教是觉悟的法、离苦得乐的法,为何要分为南传、北传,汉传、藏传佛教?不是契理契机就好了吗?

答:来问是以契理契机的理由,否定三种佛教的差别;实在来说,正由于契理契机之故,而成立三种佛教的。南传是小乘佛教,我们北传是大乘佛教。这样的说法,南传佛教学者将会有点感冒!其实无论感冒与否,它的确不如大乘佛教高明!你不得不承认。

这也是根性的问题。中国人学习大乘佛教,心情上是契合的。南传佛教的学者,则契合于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就是积极的求脱生死,得圣道、入涅槃;而大乘佛教则是发无上菩提心,广学佛法、自利利他,与一切众生齐成佛道。这样高明的大悲心,与入无余涅槃的思想,确是有差别的!所以有南传、北传的不同。

「藏传」在今日说,也是属于中国佛教!中国有汉传──以汉文传扬的佛教,也有藏传──以藏文传扬的佛教。汉传佛教有显、有密;藏传佛教,也有显、有密。但是藏传佛教的密部,比汉传佛教多;那里的众生,对于密咒的信心特别强。

我们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人欢喜念咒;当然这是根性意乐的问题,也就是契机的问题。即使皆属汉传里的显教,有的人欢喜《般若经》,有的人欢喜《华严经》,有的人欢喜《法华经》、《阿弥陀经》……,也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根性不同的关系!

问:大、小乘经典都提到四念住,两者有何不同?

答:大略的说,有二种差别:

一、动机不同,也就是发心不同。小乘佛法是发出离心修四念住,愿得阿罗汉果,最后入无余涅槃,到此为止而已。而大乘佛法则是发无上菩提心修四念住、三十七道品,发大慈悲心广行六波罗密殊胜功德自利利他。自利,到成佛时方为圆满;利他,则无尽期的饶益有情。

二、内容深广不同。大小乘的四念住,在修不净观这部分是一样的。但若论修无我观,则北传佛教不但修补特伽罗无我、又修法无我,比南传佛教更广深、更圆满。

另外,大乘佛法中如《大般若经》、《大智度论》等,广说观一切法空的甚深义,为小乘佛法中所无;这即是四念处,是甚深甚深的境界。

如《金刚经》:「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就是身念住,观身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心念住。「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就是法念住。观身不可得、心不可得、法不可得,观受念处亦复如是。

这样深刻的观察,《阿含经》中虽非全无──如孙陀罗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因缘中,即含有此义(《杂阿含经》276 经,T2.73c),但未见南传学者的阐扬。

问:在密教中,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或《略论》,有次第的修行能引导初学佛者;然而在传统汉传显教中,三藏经典众多,使初学行者盲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长老能否开示修学次第?

答:藏传佛教的初学者若不经过教授,他们自然就会晓得《广论》、《略论》的道次第吗?他们没有「三藏经典众多,使初学行者盲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吗?

中国的汉传佛教也是有道次第的。就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说,你自己读好像没有次第,但是读无著菩萨论、世亲菩萨论、印顺老法师的《讲记》,条理井然的分科,就是修学圣道的次第。但是我们自己智慧不够,学习亦不够深刻,在有次第中而不认识次第,就说没有次第。其实是自己的无知而已!

我们自己读《法华经》,由〈序品〉到〈普贤菩萨劝发品〉,我们知道它有次第吗?你若读天台智者大师的分科,就是有次第!而《华严经》八十卷,清凉国师也有次第科判,令你一读就清清楚楚的。这些古德有闻思修的智慧,所以能如此。

藏传的《略论》、《广论》的修学次第,为宗喀巴尊者善巧说法甚为殊胜。但是,宗喀巴尊者判摄密教高于显教,到了等觉菩萨位时,还要念咒才能得无上菩提;然而我们披读显教的《大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皆无此种说法,你应该怎么抉择呢?印顺老法师为什么写《成佛之道》,原因何在你知道吗?

所以,修学次第这件事,一定要经过长期深入的学习才能明白;否则迷迷糊糊的,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问:释迦牟尼佛曾示现金枪马麦之报,说明定业不可转;但若所有的业都必须受报,应无一人能成佛。是否有些业障可透过修行令其消灭而不必受报?

答:业有两种:一是定业,二是不定业。不定业容易消除,而消除定业则难。

要想消灭业障,须学习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能消除一切业障,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文正明般若有灭定业之力,其力量是很大的。为什么初果圣人决定不到三恶道去?因为他的无我观成就了。无我观即是般若法门!

有的佛教徒以为修无我观是小乘;其实,无我观通于大小乘!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正是主张修无我观:「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我们汉文佛教很多人欢喜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但若只是念念文句而不能深入其义,则甚难消除定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