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切莫误解佛教


   日期:2021/5/31 17: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要义

切莫误解佛教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究竟,不能正确了解佛法本意。一些对佛法的误解,必要在此一提:

1.人生是苦:佛以生灭无常、变化无常(anicca)来说人生是苦(dukkha)。人世间虽有喜乐(sukha),由于生灭变化无常、不恒久(dhuva),是不究竟的,一旦发生变化,烦恼痛苦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代表有缺陷,不永久,不彻底。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单说人生是苦,主要是指示我们苦的原因在那里,怎样依照佛陀指示的方法去修学,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成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这个境界,叫常(永久)、乐(安乐)、我(自由自在)、净(纯洁清净)。常乐我净是人人可以达到的理想境地,怎能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呢。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致于专门讲究享受而走向错误的道路,这是佛说人生是苦的真义。

一般人误解佛教是在悲观中孕育着一种对生命绝望的生活态度,这主要是误解了四圣谛中的苦圣谛所致。佛教并没有完全否认世间家庭之乐、五欲之乐、生活之种种快乐,佛陀教导人们要正确看待这些快乐,不可执着,因为世间一切有为的快乐都是虚幻不实(maya)、即刻消逝。佛陀以种种方便权巧讲述诸苦,不是要危言耸听,使人忧心不可终日而悲观消极地接受事实。说苦是使人正知苦的本身也是无常,从而生起厌苦趣乐的进取之心,正确认识苦,明白它的起源,从而根治。苦的根源在贪,贪来自无始以来的我执,而无明烦恼是我执的罪魁祸首。佛教的主要目的在克服无明这生死根源,达到觉悟和精神上的自由解脱。要克服无明烦恼,惟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诸恶莫作”就是不要成为自己和他人的诅咒者,“众善奉行”就是要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自净其意”就是要靠自力在身口意上勤修戒定慧、除灭贪瞋痴、达到清净涅槃、解脱无明烦恼,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佛法,这样的宗教怎可说是悲观消极。

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实观,鼓励我们把握当下,学习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活得真实。“不悲过去。不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①[①《相应部》第7、8页。]佛陀希望他的弟子充满喜悦,享受精神生活,以严肃平和、轻松健全的心情生活。事实上,佛陀的形象是和平、庄严、充满希望和善意的。

2.出世:佛法说世间(1oka)和出世间(lokuttara)。不要以为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ariya),都在这个世间救度我们,出世间的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的真理,叫出世。佛菩萨都是在这个世界,但他们都是以无我的智慧通达真理而心中清净(visuddhi)。

所以,出世间就是要学佛者进一步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到圣人,不是要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要误会佛法出世的意义,以为佛教是逃避现实,厌离人世。

3.一切皆空:空(sunnata)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有世界、有人生、有苦乐、有邪正、有善恶、有因果,既然有因果、善恶、凡夫、圣贤,佛为何说一切皆空呢?

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不变的实体,叫空。邪正、善恶、人生……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不是实在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因缘条件和合所产生,所以也会依因缘条件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叫空。

譬如一个人面对一面镜子,还须藉太阳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像,影像是种种条件产生而有的,不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所看到的影像清清楚楚并非没有,所以佛说一切皆空的同时,即说一切因缘而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

学佛者,要从离恶行善,转迷成悟的学程中,去证得空眭,即空即有,二谛①[①二谛即俗谛与真谛。俗谛(sammuti-sacca)又名世俗谛,是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paramattha-sacca)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是圣者所见的真实理性,内证离言法性。]圆融。可见佛法说一切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消极悲观。

4.出家:弘扬佛教、推动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出家人没有家累,又不从事其它种种事业,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主持佛教,弘扬佛法。

出家可以修行了生死,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了生死,并不是学佛的人一定要出家。勉强出家有时不能如法,还不如在家。佛制出家,就是要摆脱世间欲累,专心一意为佛法。必须能真切发心、勤苦修行、为佛教牺牲自己、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出家。如果随便出家或出家而不做出家事,不但无益,反而有碍佛教。出家功德(punna)大,但一不留心,堕落得更厉害。

有的人一学佛就想出家,似乎学佛非出家不可,也把其它人吓住而不敢来学佛。

有的人看到佛寺广大庄严、清净幽美,于是羡慕出家人,以为出家人住在里面,有施主供养,无须做工,坐享清福。不知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要勇猛精进努力修行,要四处游化,出去对信徒说法,宣扬真理。出家生活清苦简单纯朴,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点滴都是为众生、为佛教而努力,使人生世间得大利益,怎能说是不做事的寄生虫呢。跟其它士农工商一样,出家人是宗教师,是广义而崇高的教育工作者,不是清闲而是繁忙,不是消耗而是能报施主(dayaka)恩的。

5.吃素:中国佛教徒特重素食。大乘佛教《楞伽经》、《涅槃经》、《央掘摩罗经》所特别主张的、消极的不吃肉,积极的放生,实为长养慈悲的方便行。学佛的人,每以为学佛就要吃素,那些一时还不能断肉的人,就误会自己还不能学佛。假如学佛者没学到什么佛法,只学会吃素,就容易引起家人的讨厌和麻烦。

学佛后,要先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在社会依照佛理去做,使自己的德行如法。使家庭中的人觉得学佛后,一切都变得较好,心里清净,贪心淡了,瞋恚薄了,对人慈爱,做事更负责。这样使人感受到学佛在家庭社会上的好处之后,再素食,不但家人不反对,反而会渐渐学习起来。如果一学佛就只学吃素,一定容易发生障碍,引起讥嫌。

素食可以培养慈悲心。不忍杀害众生生命,不忍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可以减少杀业,也可增长人类同情苦痛的慈悲心。以世间法来说,素食的利益极大,同样富有营养价值,又可减少疾病,又比较经济。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是良好的德行。

不要遇到学佛的人就问:“有吃素吗?”或者“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不吃素?”,把学佛与吃素合而为一,对弘扬佛法是有碍的。

6.礼佛:人寺礼拜(puja),拿香花灯烛供佛,有人误会这是迷信、崇拜偶像。其实,佛是佛教的教主,是由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也是快要成佛的人,他们都是佛教徒的皈依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就如同恭敬父母一样,必须礼敬。佛在世时,弟子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而今佛已涅槃,他方世界的佛菩萨也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佛弟子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雕、石雕来雕刻他们的形像,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在佛弟子的心中,这不是纸土木石,而是象征佛菩萨。

佛灭后,发心学大乘者,多是一般平民,他们曾受印度教影响,而且当时婆罗门的天法,又重新抬头,大乘佛教的发扬,融摄了印度婆罗门(brahmana)教重祭祀、重咒术和苦行。所以在礼佛供佛时,除了立佛像为供养的对象之外,也用香、花、灯、涂、果、乐来供佛,还挂着幢、幡、宝盖等供养具,又渗进印度婆罗门教无意义的苦行,如烧臂、燃香、舍身等,也有文字陀罗尼,并逐渐地一举一动都有咒有印,更发展为密宗的修持法。这种多少倾向于天乘的大乘法,应时应机发展出异样的光芒,却障蔽了大乘的真精神。佛法本是自力不由他的,大乘法融摄了印度婆罗门教的重祭祀、重咒术和苦行,由于佛弟子的久而忘本,才使神化的内容多了起来。

佛像代表佛陀向受难的人类展开智慧和慈悲的双手,散发不可思议的光辉。佛像代表因缘法和净化身语意三行的生命动力。佛教徒尊敬佛菩萨、诸圣贤,以图像代表他们,是想从他们伟大的人格中获得启示,以他们为模范,不是礼拜没有生命的偶像。如果只是礼拜佛像而不遵循佛陀的教诲,仍是无法找到解脱之道的。

佛像庄严安详的表情,给了人们力量(bala),帮助人们克服消沉。佛陀的面容安详,具有深刻的沉思和丰富的感情,在他的眼睛里没有谴责,眼光充满严肃安详和充分理解。一个人在激动烦恼、矛盾情绪或感情破裂等等不如意、不安详时,来到寺院佛像前,就会沉着和安静,觉悟和理解。

有人跨进寺院时,误解佛教只是一些宗教仪式和仪规而已,其实,往往也有人因为看到进行这么虔敬的宗教仪式而增长了对佛教的信仰。有正知正见的佛教徒礼佛时,观想佛陀的善德,不是追寻从佛像中获得世间或精神的恩典。正知正见的佛教徒不是从祈祷获得解脱,而是靠自己精进(vayama)努力,获得清净。“汝等须自力,如来惟导师”① [①《法句经》第276偈。],精进求证是佛陀的最后遗教。这就如同有人想渡河,只坐下来祈祷希望能到对岸去,这样的做法肯定落空。要渡河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桥梁或制造木筏小船,或游泳过去。同样地,要渡过生死轮回的河流,单靠祈祷是不够的,必须有效控制自己的情欲,净化自己的心识,消除心中不净的烦恼(kilesa),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一一涅槃(nibbana)。

佛前跪拜或供花点香,不是献给佛像,而是献给佛陀,这是感恩忆念佛德,表示奉上虚荣,放下自我私欲的重担、放下执着攀缘的重担、放下永无休止的轮回。祈祷是为了扫发内心的压抑得到慰藉和舒缓,供花是冥想鲜花很快凋萎,点香是觉知灯焰很快熄灭,藉此体悟一切缘生法的短暂变化无常,作意使自己感觉佛陀就在身边,以此启发并遵随佛陀教法,不是偶像的崇拜。

典礼和仪轨美化了宗教,吸引了群众,也为某些根性的人提供了心理上的帮助,提升了宗教情操。其实,依据佛陀的教诲,仪轨化的修持方式,在净化心灵上,反而造成障碍。对一般人而言,宗教如果没有庆典,就显得沉闷而毫无生气,对禅定的修行者而言,庆典造成骚扰。正信的佛教徒在节日里,专心杜绝一切邪恶的行为,以布施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忧患,以不饮酒作乐、不屠杀无辜可怜的动物来庆祝节日。

7.礼忏:佛教徒礼拜诵经,常常使人误以为是迷信。由于一个人在过去世及现生中,做过种种错事,犯下种种罪过,留下业力招引苦难,障碍修道解脱的能力。为了减轻消除引起障碍和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面前、在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用以消除自己的业障。佛法中有礼忏的法门,等于基督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必须自己忏,而且是发自内心真切地忏,才合乎佛教的意义。

一般人不会忏悔,古代祖师就编集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口诵心念,用以了解其中之意,忏悔自己的罪业。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礼佛,怎样求佛菩萨加被,怎样承认自己的错误,让我们知道杀生、偷盗、邪淫的不是,一心发愿悔往修来,从心里发出真切的悔改心。

民间风俗,有的不明佛法本意,为了铺排门面,只是花了一些钱,请了几位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自己也许不信佛法,自己也许毫无恳切忏悔的诚意,这就完全失去礼忏的真意了。

佛教传到后来,忏悔的意义模糊。学佛的人自己不忏,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于是有些出家人专为佛事而忙,有的寺院天天以做佛事为惟一事业,出家的主要事业反被放弃不管,难怪佛教要衰败了。忏悔是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真真切切地忏悔,就是一小时的真诚忏悔,也超胜请了许多人、作许多天的佛事功德。了解这个道理,若对父母想尽儿女的孝心,那么为父母礼忏的功德很大,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最好不要把礼忏诵经做功德当作出家人惟一的职业,因为这样只有徒增世俗对佛教的毁谤和误会。

初学者熟读熟背、不求甚解的诵经,也可作为进求义解、闻慧的方便,如同从前的私塾,起初熟读背诵,之后才为之讲评、使其明了义理。然而若是仅以诵经为功德,轻视义学的研究,反而失去了慧学方便的作用。

8.课诵:学佛者早晚诵经念佛叫课诵。其实早晚课诵不一定要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一切按需要而定,主要的要称念三归依、普贤十愿。日本从中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中国近代的课诵:①是丛林所用的,由于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须费好长时间,为了适应这特殊情况,所以课诵时间较长。②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了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

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按照寺院的课诵方式一成不变,学佛并不只是念诵仪规而已,在家学佛绝对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以免让人误会佛教是老年有闲的宗教,不适合一般有家庭的人去修学。

9.烧金箔纸: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些绸缎给祖先用,后来为了节省改用纸来代替,之后又做成纸钱、元宝、钞票、甚至扎房子扎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来风俗习惯演变而成的,并非佛教所有。

这些事情,是儿女对父母祖先表示的孝意,有慎终追远的意义。佛教传来中国后,适应中国,方便地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一般在送死为大、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箔纸烧得愈多愈好,于是引起了批评。由于佛法没有这些,如果一定要纪念先人,象征性的少烧一些或不要拿到寺庙去烧,以免佛教为此受罪。

10.抽签问卜扶鸾:有没有效应是另外一回事,纯正的佛教不容许这种行为。真正学佛,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生作有恶业,绝不能用趋吉避凶的方法避免的。

11.神通:神通是超自然的力量,可以透过心智的训练发展而得到。开发心力的修行(bhavana心智的修习)方式有两种:即禅定(samatha止)和内观(vipassana观)。禅定的开发可以导致平静和轻安,内观能启发对实相直观的智慧而达到解脱(vimokkha)。禅定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有关,内观却与事物原本的实相有关。有些人自称拥有神通,其实那是自己的观想或不了解事物的真相而产生的幻觉(maya)。

佛陀拥有多种神通(超能力),这些神通来自长期密集、不间断地禅修锻炼,只要精进努力,每个人都能获得同样的成就。佛陀的弟子也开发了忆念过去的智慧,能够看到自己过去许多前生。在佛陀出世前,一些印度梵志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以及心意感应等等,并以特异功能闻名于世。虽然科学尚未认同这些超现实功能,但根据佛教,致心深入修习禅定的人,具足这些精神力量,有可能独立于五官之外交流思想或直接观想其他世界。

有一位弟子告诉佛陀:这25年来,他学会能从水面步行到河的对面。佛说:只要花几分钟,船夫便可将你送到彼岸,何必花25年的时间呢?

佛陀严格禁止弟子展示神通。佛陀认为:对神秘的自性有真正的了解,就是获得神通。一个杀人犯、小偷、恐怖分子、强奸犯,真正了解所犯的错误,决心向善不再犯错,这时,他们拥有超乎一般的力量,就是获得真正的神通。

佛陀并不重视神通,对他来说,最大的神通就是弘扬真理以及让人们理解真理,以真理解除人类的镣铐,指引人类正确的道路,使人类获得真正的清净自由。只要精进努力,这是人人都能获得的神通。

12.误会信仰佛教,国家就会衰亡:其实,研究过佛教历史的人都知道,过去印度最强盛的时代,就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当时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把佛教传播到全世界。而中国唐朝国势强盛,正是佛教鼎盛的时代,唐武宗破坏佛教,唐代也衰落了。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崇信佛教,也是宋朝兴盛的时期。日本强盛,日本也大都信奉佛教。可见,历史上国势强盛的时代,正是佛教兴盛的时代。

13.误解佛教对社会无益:现代日本佛教徒办了很多大学中学,出家众有很多人任职大学与中学的校长、教授、教师。特别在锡兰、缅甸、泰国的佛教徒,都能与教育保持密切关系,兼办慈善事业。

总之,纯正信仰的佛弟子,应当发扬纯正佛教的本蒽,不可信佛信得似是而非,引起社会的讥嫌误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陈燕珠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陈燕珠居士)  

 陈燕珠居士:善念带来乐果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附后:解脱的圣者八风不动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结语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四圣谛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三法印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中道的佛教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学佛三要门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究竟圆满的佛陀三德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人类有三特胜可以学佛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重视人间的佛教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