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林克智居士:祥和洒脱之路 居士篇


   日期:2021/2/4 16: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祥和洒脱之路

居士篇

金陵刻经处与近代居士佛教

着名的社会活动家、近代佛教复兴的先驱——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已历130个春秋。回顾刻经处130年来对佛教乃至我国文化界发生的重大影响与贡献,对促进今后的弘法事业是大有好处的。金陵刻经处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把握时机,组织召开“金陵刻经处与当代佛教学术讨论会”,此举无疑大有功德。借此机会,我想谈一些金陵刻经处在近代居士佛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金陵刻经处的创设

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由居士创设的佛教文化机构。金陵刻经处的创立,对我国近代佛教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仁山居士自咸丰末年(1861)几度阅读《大乘起信论》后,忽然明悟论中奥旨,遂对佛教产生了信仰,在佛经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于是“一心学佛,悉废其向所学”。同治三年(1864)杨仁山居士学佛几年,只是个人摸索,不仅师友难遇,甚至找寻一本佛经都十分困难。江南是佛法兴盛之地,为什么佛经如此难觅呢?其原因就是当时经太平天国战乱,太平天国劝男女老幼信奉“拜上帝教”,佛教寺院及经典大都毁于兵燹。在居士主持江宁工程局期间,遇到局中的王梅叔先生是位对佛学颇有研究的人,于是二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切磋佛学。后经王梅叔的介绍,又认识了魏刚己、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等志同道合的学佛者。他们经常聚会讨论研究学佛弘法大事,一致认为末法时期要弘扬正法,首先要刻印佛经。同治五年(1866),杨仁山居士在南京约集十多位同志,分别劝募经费,创办了“金陵刻经处”。起初,由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城内的北极阁借得一片土地,盖了一处储存经版和经书的场所。后来,这块地皮因产权发生纠纷,居士不得已就把经版、佛书储存到位于南京花牌楼租赁的住宅中。为了使刻经处有个永久的场所,杨仁山居士又曾到苏州香雪海看过土地,但没有成功。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居士才在南京城内延龄巷内买了一块21亩(1.4万平方米)大的土地,建造了私宅130间新房,杨仁山居士一家30余人连同刻经处全部搬了进去,这就是现在的金陵刻经处所在地,只是大门已改在淮海路上了。

杨仁山居士为发展刻经事业,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将全部宅第捐赠给金陵刻经处,杨家的后代也就分批地搬走了。居士不仅在临终前捐献私宅,还将从欧洲购回的各种科学仪器卖掉以充刻资,足见他致力于刻经事业的无我精神为世所罕见。

精选精校刻印佛典并广为流通

金陵刻经处的成立,意在精选、刻印佛典,广为流通,便利四众的请阅;并保存和整理佛教文化遗产,促进佛学研究的开展,贡献甚大。对近代佛教——特别是居士佛教的传播和复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自唐武宗灭佛及唐末、五代动乱之后,许多佛典散失。早在宋明后佛学研习者就苦于文献不足。杨仁山不仅在国内遍访古刹搜求佛典,还因1878年于伦敦结识了日本着名的佛教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求得我国唐宋古德的遗疏着述300余种,如《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华严策略》等,这些法宝都是我国久已失传的逸书。杨仁山居士还从朝鲜访得《华严三昧章》,从日本购回《弘教藏》全部。为刻印经典,仁山居士认真阅读,仔细校勘,然后定出“必刊、可刊、不刊”三类,分主次先后刊刻流通。在杨仁山居士的主持下,金陵刻经处还规定三不刻:有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因此,由他主持刊刻的经书,均为上乘之作,被学术界称为“金陵善本”。杨仁山居士有感于日本编印的《续藏经》驳杂凌乱,就计划另编《大藏辑要》,拟刻印经籍460种,计3200多卷。“此书专为初学而辑,分别部类,以便检阅”,在其逝世后终于出版。

金陵刻经处自创立至宣统三年(1911)杨仁山居士逝世,40余年间刻印经典2000余卷,先后流通经书百万余卷,佛像10余万帧,对佛典的出版和普及作出巨大的贡献。在金陵刻经处的影响下,如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等都相继建立,上海佛学书局也随着创办。

注重佛学研究,兴办佛教教育开创一代居士学佛新风

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不仅刻印和流通佛典,还从事佛学研究。他的思想博大宏通,自称其佛学思想是:大乘之机,启自马鸣;净土之缘,因于莲池;华严法界,遵循方山;参祖印可,则景仰高峰。“教宗贤首,行在弥陀”则是他本人所主的信仰。杨仁山居士所注释的佛教经论主要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他的著作尚有《十宗略说》一卷、《观经略论》一卷、《等不等观杂录》八卷等,此外他还注释了不少儒道两家的典籍。杨仁山居士在金陵刻经处“日则董理工程,夜则潜心佛学,校勘刻印而外,或诵经念佛,或静坐作观”,可见他是学修结合的实际修行者,居士的真参实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学风,故梁启超说:“今代治佛学者,十九皆闻文会之风而兴之。”

杨仁山居士深感当时许多僧人不懂佛学,佛教界人才奇缺,因而创办佛学学堂以培养人才已成当务之急,他除自办佛学教学之外,更具文呼吁社会办学。他在《释氏学堂内班课程刍议》的开头就说:“盖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弛,以致释氏之徒,无论贤愚,概得度牒。于经、律、论毫无所知,居然作方丈开期传戒。与之谈论,庸俗不堪,士大夫从而鄙之,西来的旨,无处问津矣!”教风的不景气,实因佛教教育不力,致人才缺乏之故。1907年秋,他在金陵刻经处设只洹精舍,自编课本,招生教授佛典,并“以英文而贯通华梵”。

只洹精舍就学者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虽仅十余人,但大多是杰出之士,并且后来都成为着名的佛教学者或佛教社会活动家。据《太虚大师自传》的记载,当时的青年学僧有:太虚、栖云、了悟、善亮、仁山、惠敏、开悟、智光、观同等,俗众则只记下邱曦明,后来邱到支那内学院任教。《太虚大师年谱》宣统元年(1909)条还载:“与梅光羲、欧阳渐(竟无)、邱曦明,亦有同学之谊。”其中梅、欧阳二人不是祗洹精舍时的同学,都是早期从杨仁山居士学佛。先后出于居士门下的学人尚有谭嗣同、桂伯华、李证刚、黎端甫、李澹缘、孙少侯、高鹤年等人。因经费不敷,精舍只办两年。宣统二年(1910),杨仁山又与同人在金陵刻经处创办“佛学研究会”,本复兴佛教之旨,针对佛教衰微之象,力图振衰起弊。参与者多为当时学界名流,公推杨仁山为会长。

只洹精舍虽只办了短短的两年,但其影响深远。因为它不同于当时各种各样的僧教育组织,精舍以真正培养佛教人才为目的,并具有弘法于世界的眼光(重振印度佛教是只洹精舍创办的目的之一),具有高等僧教育的水平,是其它僧教育的机构难以比拟的。故印顺法师说:“为佛教人才而兴学,且具有世界眼光者,以杨氏为第一人”。太虚法师说:“祗洹精舍乃我国高等僧教育之始。”在杨仁山居士的指导下,一批卓越的佛学人才出现了——谭嗣同专于华严,桂伯华精于密宗,黎端甫善于三论,章太炎、谢无量、梅光羲、李证刚、欧阳竟无均擅长于法相唯识。

杨仁山居士殁后,欧阳竟无又创办支那内学院于金陵刻经处。后又于内院设“法相大学”特科,使绝响千年的法相唯识学重放异彩;太虚大师则创办佛学院于武昌。缁素两师同弘法相唯识,同为佛学思想界巨擘,而他们在法义上的不同见解,却推动了近代佛学研究的发展。

支那内学院学人毕集,吕征、王恩洋、黄忏华、陈真如(铭枢)、熊十力皆列于门下,梁漱溟、汤用彤及梁启超亦从而问学。后来梁启超、汤用彤、梁漱溟、熊十力等至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校任教,使佛学走向高等学府的讲坛。

居士佛学还通过当时维新派人物谭嗣同、梁启超以及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如章太炎等向政界渗透,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

只洹精舍与佛学研究会不同于古老的教学方式,它是一所新式教育制度的僧学堂,只洹精舍与佛学研究会的创立,开创了中国佛教教育及一代居士佛学的新风,后来各地佛学院的兴办与佛学研究机构的成立,亦多受其影响。

金陵刻经处在近代居士佛教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由居士创办的佛教文化机构,它在经籍刊刻流通、佛学教学、佛学研究等方面均创立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在以上几节论述中都已作了明白的展示,可以肯定:金陵刻经处在杨仁山居士的倡导下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杨仁山居士的功绩是肯定的,正如太虚法师赞杨仁山为“中国佛学重昌关系最巨之一人”;赵朴初居士则说:“近代佛教昌明,义学振兴,居士之功居首。”

金陵刻经处是在清末佛教衰微之时创建的,由于刻经处同人的努力,对我国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现在正处于国家繁荣昌盛,佛教事业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期。但因历史的原因,人才奇缺、四众素质偏低的现象亦仍存在。在居士学佛方面,虽然在许多地方都已恢复佛教居士林组织,但是活动尚未走上规范,在有些地方甚至以佛事活动大搞经济收入,偏离了学佛的方向。为使佛教事业能如法、健康地发展,总结和汲取金陵刻经处在弘扬正法中的宝贵经验,对振兴佛教与弘扬佛教文化以净化人生,无疑是适时而必要的,愿以此共勉!

1996年10月于临海香光居

佛教居士组织及其活动

佛教居士林是佛教在家弟子的组织。上海佛教居士林成立于1918年11月,这是中国也是世界有居士林的滥觞,现在居士林已遍及国内外。

在我们教内——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古代还是今天——在家信徒永远占绝对多数,其人数远远超过出家众。因此要搞好佛教工作,就必须先搞好居士工作;在社会上要发挥佛教界的积极性,就必须先发挥广大佛教居士的积极性。居士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绝大多数居士,都参加社会上的各项实际工作,只有把他(她)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可以说佛教徒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据笔者长期考察和实践的结果,如果只是守旧,走目前社会上“流行佛教”所走的路,那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如此下去既不能按佛法修行证果,也调动不了佛教信众建设“人间极乐”的积极性,为了作好这项工作,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佛陀时期的佛教与祖师的实践,然后再来谈谈居士林工作的几个问题。

一、佛陀时代的教团

我们佛教的僧团就是僧伽(Sangha),世尊最初在鹿野苑度了憍陈如等五比丘后,僧伽即已成立。但是,我们佛教的僧伽虽以比丘为中心,它的内容却含有七众,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五众和在家学佛的优婆塞和优婆夷二众。

当佛陀接受波罗奈国俱梨迦长者及其夫人的皈依后,我们佛教就有了在家徒众。有一次佛陀带领三迦叶兄弟及其徒众千人往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佛陀,同时与王后韦提希夫人及文武百官均皈依佛陀,佛陀特为他们说布施、持戒、果报、恶因、修行等五法。频婆娑罗王还建造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与比丘们,这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后来须达多长者在舍卫城建筑了比竹林精舍的规模更宏大的“只园精舍”,献给佛陀作为说法的道场。这时憍萨罗的国王波斯匿和王后末利夫人也皈依了佛陀,成为忠诚护法的佛教徒。由于频婆娑罗王的皈依佛教,在家的男女信徒即日益增多,并且在家弟子的人数也远远超过了出家众。但从当时七众弟子的情况来看,出家众是跟随佛陀的专业学佛者,在家众是护持佛法的业余学佛者。

二、我国祖师的实践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二千年来传续不断,这使我们今天能有缘遇到佛法而信佛。综观我国佛教史,可知历代的高僧大德们在修证佛法、弘扬教义、带徒领众等方面均做了不少工作。按戒律的规定带领出家弟子只能一个一个地带,数量不可能很多。而带在家弟子,则可多至成千上万之众,故我国的在家众绝对人数,不论任何时代,总是超过出家众总数多倍的。古时在家弟子也跟随出家的法师学佛修持,像早在1500余年前,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时,各地清信之士亦望风来集,如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毕颖之等。降至近世,谛闲法师、印光大师、虚云和尚等的弟子亦均逾万。当代台湾的星云法师更有弟子60—100万。

对如此众多的在家弟子怎么引导他们学佛呢?没有一个组织总是不行的。

因此,当在本世纪20年代末上海居士沈惺叔、王与楫、陈宪等在访问王一亭居士后与普陀山了余、太虚法师商谈发起居士林组织,以团结在家佛教信众,太虚法师很赞同此事。结果居士们返沪后即成立了上海佛教居士林。后来该林改组为“世界佛教居士林”与“上海佛教净业社”。“世界佛教居士林”新林所落成后,还恭请近代净宗泰斗印光法师为大导师。可见祖师们也都是十分重视居士们的学佛是需有个组织的。

三、当代居士林组织的重要使命

由于时代的发展,又因在家佛教徒绝大多数都参加一定的社会工作,他们不可能放弃工作到大寺院闻法、修持,寺院又由于本身的工作太忙也不可能长期辅导居士学佛;另外为了端正居士的学佛认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重视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调动居士的建设人间极乐积极性,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使本职工作与本人的信佛、学佛有机地结合起来,居士组织——居士林的作用就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

根据佛教教理和我国现行政策,笔者认为当代我国居士林的宗旨应该是:团结在家佛教信徒,在“爱国爱教”原则下,开展教务活动,引导居士在持戒、修福、修慧的同时,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多作贡献。实际上做好本职工作和多做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亦就是修福,是修行之重要一环。我们希望多做在家佛教徒的工作,以团结更多的佛教徒,使他们建立正信如法修行,居士林工作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

四、当代居士林的组织及其活动

居士团体的名称一般称“佛教居士林”。因道教在家信徒也叫居士,加上“佛教”二字以示信仰有别,在教内称呼时,一般可以省略“佛教”二字,单称“居士林”。

根据上一节所谈居士林的宗旨,我觉得居士林的任务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领导居士学习教理及有关政策,提高居士素质,佛教居士必须坚持正信,反对迷信,然后交流修学经验,不断提高林友的佛学修养和修持水平;

2、组织林友进行各种修学活动;

3、领导林友举办和参加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种活动;

4、组织有利于学佛修养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朝礼佛教圣迹”和书画、歌咏等活动;

5、举办一些与佛教事业相协调的企事业。

为了保证以上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建议居士林的“组织建设”设下列部门:

1、居士林的最高组织为“林友大会”,由林友大会选出“理事会”,再由理事会产生“常务理事会”。在常务理事中产生林长、副林长、秘书长以及各部门的负责人,并应有常设的办公机构。

2、林长对全体林友负责,编制工作计划,综理和协调全林工作。

3、副林长兼任居士林各部门负责人,做好分管工作。

4、秘书长则是辅助林长办好各项事务。

以下分设教务部、公益事业部、佛教企业部、财务部、组织联络部等,现将各部机构分述如下:

1、教务部:

(1)研究组:对教理、教史、人物的研究,禅修的实践及普及性资料的编写等。有条件的居士林还要做佛教经论的古文译语体文,中文译外文等翻译工作;

(2)讲习班:根据林友水平,分别开设初、中、高各层次的讲习班,以提高林友素质;

(3)图书文物馆:应收藏以佛典为主的各类图书、文物、音像系统的有关资料,并须有复印、复录资料的保证设备;

(4)修持实践中心:以禅定为中心、净土为入门的禅修或止观及各种显、密修法,视具体因缘而设若干门类;

(5)佛事活动组:举办喜闻乐见的佛事活动,如生日祝寿,忏悔……等等,除传统大型佛事由寺院办理外的其他以共修为主的佛事活动,以适应普通信众的需要;又因为是居士,当然还可以在林内举行佛教结婚仪式;

(6)佛教音乐团:古代、现代佛教梵呗音乐的整理研究、演唱等等;

 (7)佛教艺术组:有关佛像、佛画的研究整理、创作。

2、公益事业部:

(1)社会公益救济组:资助办学、筑路、修路、救灾、建亭及义务供应茶水饮料等项工作;

(2)佛教医院:以佛教居士中退休的中西医务人员为主体先办起来,以后逐步扩大,并逐步使医务工作者年轻化。除中、西医各科外还可设“康复科”,运用佛教修学方法,使人健康长寿;

(3)举办幼儿班、托儿所。

(4)佛教安养院:办理养老、医疗康复、临终助念、送往生等工作;

(5)十方塔院:办理骨灰安放等事宜;

3、佛教企业部:主要目的为开展教务活动和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筹集基金,亦解决居士及其子女的就业问题。

(1)佛教旅游服务社:举办各种与佛教有关的旅游事业(参看拙作《佛教旅游的开拓》一文见《广东佛教》总第七期),附设有招待所及素食服务部、摄像、照相馆等;

(2)工厂:生产与佛教有关的各种庄严供具、法器、佛像、旅游纪念品、艺术品等,也可开办植物性蛋白食品厂、印刷厂等;

(3)农场:生产各种果品、经济作物及菇类的培植等;

(4)商业:经营各种商品,以利教内外人民生活的需要,应以薄利多销为原则,为人民服务,绝不能缺斤少两、以次充好。

4、财务部:综管各项经济收支、安排预算,进行决算等。

5、组织联络部:有关组织人事的安排及处理公关方面的事务。

居士林组织机构的大致设想如上,大中城市可以全面设置;小城镇则视具体需要,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

根据上述设想,市、县居士林总部应有一个中心会堂,主席台所供的座像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说法相,会堂周围布置为佛的本生故事、佛迹、丛林等内容的艺术品。灯光要明暗可调,使能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并有肃穆庄严之气氛。基层活动点的小型会堂亦本此原则,主要作为学习讲经之所。

禅修中心的布置:上方挂释迦世尊巨幅坐禅像,堂内色调柔和,基调以米黄为主,堂内焫名香一炉,空气要能流通,但不能有直接风吹着所有的禅修居士。修习时分东西两序相向而坐,像亦可用接引弥陀佛像,以修持方法而适当供奉。

总之,居士林的活动不能完全以寺院方式照搬,不能死板而应适合——特别是适合年轻居士的特点。房屋的布局亦不必依佛寺的格局,希望居士们在实际中发挥才智去创造!

上面所谈的都是形式方面,因居士林是佛教团体,当然它的组织原则也必须以“六和敬”精神而生活。居士个人的生活规范方面,可参阅拙着《香光居寄语——一生解脱之路》一书中的《居士生活准则》一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林克智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林克智居士)  

 林克智居士:居士生活准则 

 林克智居士: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林克智居士:临终关怀手册 

 林克智居士:只有断除身见,方可契入正定——谈佛教禅定与其 

 林克智居士: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 

 林克智居士:正在被人们认识的佛教素食 

 林克智居士: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林克智居士:莲池大师与云栖寺 

 林克智居士:提倡革命的太虚大师 

 林克智居士: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林克智居士: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 

 林克智居士: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