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温金柯博士:「末法」与「净土念佛得度」考 --由道绰《安乐集》衍生的重要观念之检讨


   日期:2020/12/13 12: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末法」与「净土念佛得度」考
 
--由道绰《安乐集》衍生的重要观念之检讨   
 
(一)通行的「末法唯能念佛」说
 
        「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差,不能修圣道门,只有依靠净土念佛一法可以得度。」这样的讲法在净土宗,可说是最通行的观念,也说被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大家都说,「这是佛经上说的」,那还有什么好商量?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是佛经上说的」?因为,许多净土宗祖师都说:「这是佛经上说的」。祖师大德的学问好、修行好,他们说:「这是佛经上说的」,那当然就是一定如此了。
 
        祖师大德们是怎样的说的?从时代较近的往前推,近人圆瑛法师写的《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第一句话就是: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明代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跋语的第一句话也说:
 
        「经云:『末法之中亿亿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可思议法门,其何能淑?」(T37, p374b)
 
唐代道绰禅师的《安乐集》也说: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T47, p13c)
 
        道绰禅师《安乐集》的这一大段话,还被日本净土宗的开创者法然上人引述于其立宗著作《选择本愿念佛集》的第一段。由此可见,中国、日本多位净土宗祖师都引述这一段经文,来作为立教的发起点。这一段经文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找不到符合的经典原文
 
        既然如此重要,我想,重视净土宗教义的人,应当会想要根据祖师著作的指引,找到这部经来阅读,看看这段经文的上下前后,以进一步了解它的意趣。
 
        前引这三段「经云」,虽有极小的出入,但文字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判断它们来自一个共同的根据。这个根据,究竟是出于何处?一个只说「经云」,一个说:「《大集经》云」,一个说是:「《大集月藏经》云」。《大集月藏经》是高齐.那连提耶舍译的,十卷;隋.僧就法师将它与其他几部经合编成六十卷的《大集经》。因此,说《大集月藏经》其范围就是十卷,说《大集经》范围是六十卷,说「经云」的话,范围就更广泛了。但这三个概念至少是相容的,很可能就是出于《大集月藏经》,而将之称为「《大集经》」,或只是「经」都是可以的。但问题是,透过阅读《大集月藏经》,发现并没有这一段经文;进一步在《大集经》中寻找也没有。甚至透过电子大藏经来搜寻,在整部《大正藏》中,也找不出原来的经文的出处。怎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里?
 
        从文献的出现的时间前后来看,唐.道绰禅师《安乐集》是最早提这个说法的典籍。虽然,后人在引述时,都不说是「《安乐集》云」,而说是「《大集经》云」或「经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安乐集》是他们的共同原始根据。
 
        《大集月藏经》有十卷,虽然不算短,但是也还在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读完的篇幅。后来的祖师在转引《安乐集》所引述的这一段经文时,不一定有时间,或觉得有必要进行查核。因此,他们引用的时候,认为经文就是如此,一点也不足为怪。但是,毕竟《大集月藏经》不是太冷僻的经典,有些祖师还是有机会读到的。因此,发现此中有异,也是很可能的。
 
        或许是因为他们也发现了,《大集月藏经》并没有这一段经文,因此,扩大它的范围,以为它是出于《大集经》,甚至用模糊的「经云」。
 
        另外有一些人,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采取更积极的方式。他们认为:《安乐集》引述《大集月藏经》时,并不是逐字引用,只是引述「经意」。他们甚至认为可以把相对应的经段找出来,也就是《大集经》第五十五卷。因此,有人就在《安乐集》的「《大集月藏经》云」的地方加注:「《大集经》卷五五意」。换句话说,虽然没有逐字引述经文,但是并不是杜撰,而是引述「经意」。不信,你去看《大集经》第五十五卷就知道了。
 
(三) 审视《大集月藏经》的原意
 
        《大集经》第五十五卷是《大集经.月藏分》的第十七〈分阎浮提品〉,内容是世尊告诉「他化自在天王」等,要他们守护安置此阎浮提,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使得「佛正法眼久住于世,绍三宝种使不断绝。损减恶趣,增益善道,令此阎浮提一切安隐丰乐可乐。」然后,这些天神都接受佛陀的教喻,「护持养育佛正法眼,令得炽然」。接着就一一点名,将某一个地方指名交给某位天神守护。
 
        在这一卷里面,只有一段经文是类似于讲到佛弟子的「情况由好变坏」这种话题的,经文是这样说的:
 
        「尔时世尊告月藏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士!若我住世,诸声闻众,戒具足、舍具足、闻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我之正法炽然在世;乃至一切诸天人等,亦能显现平等正法。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了知清净士!从是以后,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毁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檀越舍施供养,护持养育,我说是人犹得无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以故?犹能饶益多众生故。何况我今现在于世。譬如真金,为无价宝。若无真金,银为无价。若无银者,鋀石无价。若无鋀石,伪宝无价。若无伪宝,赤白铜铁白镴铅锡为无价宝。如是一切诸世间中,佛宝无上。若无佛宝,缘觉无上。若无缘觉,罗汉无上。若无罗汉,诸余圣众以为无上。若无圣众,得定凡夫以为无上。若无得定,净持戒者以为无上。若无净戒,污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污戒,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应受世供,为物福田。何以故?能示众生可怖畏故。若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T13, p363a-b)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预示佛住世时,到佛灭后5个500年,也就是2500年之间,声闻比丘住持佛法每下愈况的情形。道绰禅师读到这段经文,产生了一个印象,认为它是在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确实是可能的。因此,如果有人认为《安乐集》的这一段话,源自「《大集经》卷五五意」,是可以说得通的。
 
        但是,如果我们来作进一步的比对分析,可以分辨《大集经.月藏分》的原文,和《安乐集》的引述,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被讲到的主体不同,经文讲是「声闻比丘众」,而《安乐集》讲的是「亿亿众生」;
 
        其次,经文讲到的主题是「住持佛法的情形」,而《安乐集》讲的是「修道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经文并没有排除佛灭2500年之后的众生修道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因为这段经文要强调的,正是「破戒名字比丘」也是「无上宝」,「若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得住忍地」,根据《法门名义集》:
 
        「五忍: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初地、二地、三地得信忍。四地、五地、六地得顺忍。七地、八地、九地得无生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T13, p197b)
 
忍,无论是地前的贤位,还是地后的圣位,皆是修道有得之意。而《安乐集》的「未有一人得者」则是排除了其可能性。可以说,在根本的意趣上,「末法的众生没有得度的可能性」这个意思,在经文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安乐集》想要以他理解的《大集月藏经》来证明「末法众生没有得度的可能性」,究极而言,是过度推衍,以致推翻了经文原来有的「末法众生也可以不久得住忍地」的意思。因此,它的引证从根本来说,是不能成立的。
 
(五)佛经中的「末法」未必不可以修行
 
        笔者认为,在佛经中,「末法」的概念主要谈的是住持佛法的声闻僧团的逐渐堕落、腐化、败坏,强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佛弟子应当如何洁身自爱,努力修学,护持佛法,而不是就此认为修道无望。
 
        譬如《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如是末法破戒人,损灭佛教亦如是。若有净修梵行者,逢斯恶友常远离。」(T12, p0007a-b)这是说末法之时,应当洁身自爱,净修梵行。它并没有说「末法时代,梵行修不成了」。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若于世尊末法中,复能利乐诸有情。彼时多有魔障侵,于此勿应生退屈。未来若有苾刍众,决定于法生信解,宁丧身命坚护持,速获证悟圆常果。」(T11, p0846b-c)这是劝勉末法比丘众,仍能信解佛法、证悟佛法、利乐有情的明文。
 
        《法华经.安乐行品》说:「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T9, p37c-38a)这是在末法时代可令众生得一切种智的方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善男子!于汝意云何?彼无垢面日光明转轮圣王,随彼如来,转正*轮,及涅槃后,兴其末法,然大法炬,光照世间者,岂异人乎?今普贤菩萨是。」(T10, p762a)这是末法时代仍然光大法炬的典范。
 
        如果「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这个命题为真的话,以上这些经文就不可能出现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安乐集》推衍《大集月藏经》的经文,得到的「末法众生没有得度的可能性」这个主张,不但是《大集月藏经》原意中没有的,也是其他这些大乘经中所没有的。
 
        日本学者盐入良道的〈中国佛教的形成〉一文,指出:「正、像、末三时思想,真正演变为一种时代观,且有组织体系,则属中国佛教界。」(转引自《中国佛教百科全书》p.1746)笔者认为,将「末法」与「众生没有成道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是中国佛教的特有看法。南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没有这样的观点。而根本原因是来自印度的佛经中,没有这样的观点。
 
(六)第二重加工:「末法」与「唯能念佛」
 
        其次,还可以说明的是,《大集月藏经》该段经文的意旨是要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护持养育安置声闻比丘众,而不是要人们无论如何都要念佛。它根本没有提到念佛。在《大集月藏经》十卷经文中,只提到「念佛」一次,是世尊为月藏菩萨说明「各种不同三昧各自的特性为何」时,提到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者,法性身,形像攀缘,色处想,爱敬相,欢喜性。」(T13, 317b)换言之,《大集月藏经》并不提倡念佛。但是,「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差,不能修圣道门,只有依靠净土念佛一法可以得度」这个观念是怎样根据《大集月藏经》产生出来,然后被认为是出自这部经的呢?
 
        事实上,我们从《安乐集》的行文来看,「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是根据「经意」而推衍来的;接下的「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并不在「《大集月藏经》云」的范围,而是道绰禅师自己接着讲的话。但是,后来的祖师沿用《安乐集》的讲法,却往往认为这一段也是经文的一部份。例如,前引的圆瑛法师写的:「《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的:「经云:『末法之中亿亿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都是。
 
        由此可见,「《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样的经文,在《大集经》本身看不到。它是透过两重无心的非法加工,创造出来的,但是仍然放在《大集经》的名下,被认为是佛陀金口所说的真理。
 
        「佛经所说」和「祖师所说」,在佛教中有不一样的位阶。因此,当我们说:「经云如何如何」时,最好还是审慎一点。在佛教的传统中,有些人认为,这是不能马虎的。禅宗的传说,把「不昧因果」讲成「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就落得五百年的野孤身。因此佛教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虽然「依经解义,三世佛冤」,但是「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因此,如果要把什么东西安上「经云」的帽子,还是要精准一点比较好。
 
(七)唐代以后圣道门成就者辈出
 
        道绰禅师生于南北朝末期,活跃于隋及唐初,距离现今又过一千多年。他当时就说:「《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如果他的这句话为真的话,西元六世纪以后,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会有任何一位圣道门的成就者。但是我们考查历史,在这之后,有众多佛教界公认的大成就者出现,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我们就随意举一些例子吧!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及其以下的石头、马祖、临济、洞山;西藏的密勒日巴、宗喀巴;日本的空海、最澄、道元……。他们的时代都晚于道绰,而且都不是净土门中人。到底是事实能推翻《安乐集》的这句话,还是《安乐集》的这句话能推翻这些大成就者?
 
(七)结语:不必贬低其他法门来证明念佛的殊胜
 
        笔者以为,念佛往生净土,此一法门的殊胜,并不建立在视其他法门为拙劣、无效的基础上。李老师赞叹净土法门是最成熟的佛教,自有其言之成理的地方。主张净土的人,这样说就够了。道绰禅师的学生善导大师也认为,净土行人不要去阻止其他人去修习其他的法门。他说:「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修学净土念佛的人,不必认为净土是末法时代的唯一道路,不但是符合经典所说,也是无瞋、无我执的修学态度。
 
        相信别的法门也能使人解脱,而仍然走净土念佛的道路,这样的心情是传统净土宗人比较少有的。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心情其实是更好的。
 
        南无阿弥陀佛。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温金柯博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温金柯博士)  

 温金柯博士:佛陀的师承与超越 

 温金柯博士:六门教授习定论现代汉语译 

 温金柯博士:《杂阿含经》贯珠 

 温金柯博士:《杂阿含经》辨义 

 温金柯博士:台湾居士佛教的展望 

 温金柯博士:佛教徒参政之省思 

 温金柯博士:佛教团体参政之商榷 

 温金柯博士: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所见 

 温金柯博士: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 

 温金柯博士:初果退见问题初探 

 温金柯博士:四向四果与菩萨 

 温金柯博士:印顺法师对大乘起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