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4.无为大用


   日期:2020/5/24 11: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公案本文

僧问临安府慈月堂道昌佛行禅师曰:「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

( 识起迷情于大用境界,行者对大用尚无正确认知故,始谓大用起时,有不存轨则情事发生。)                 

师曰:「张家兄弟太无良。」

( 张家诸兄弟本非善类,始诱起行者一切境为,而致引发行者欲起有为法之性用。)          

曰:「恁么则一切处皆是去也。」

(若这样,那遇一切境界时,皆可用有为去做吗?)                            

师曰:「莫唐突人好!」

( 不要莽撞别人之意才好。)   

 

()玄祥释解

1.前言

修行佛法总是横跨大小二乘、自修利他,两者间若有所偏颇,都非究竟。偏于自修自悟,非菩萨种性,未来成佛延误时间。偏于利他而自心无有解脱知见,即执一切法见而不能住无为境,此等人连须陀洹果都不能得,因六根入六尘而住,生起我、法两执之见。此等人如世尊所言,若是所谓菩萨而不是从声闻乘来,无有是处。世尊意思是说:一个自以为是菩萨而行利他行者,若戒律偏废,我、法二执不除,虽能演法义,能说得似有点道理,纵不是魔众眷属,也是非真菩萨道人。菩萨道者由声闻、缘觉乘中来,因戒得定,因定生慧,心性圆融而不执我法,所以身体虽纵横于众生间,心却不为众生习气所迷,也不陷于名色财食睡中,即不被诸欲所缠。

何谓无为?大小乘对于无为的修证不同,小乘行者求自我解脱,所以对于色法、心法、心所法都以无为法门处理之,也因对于世间事能无为相应,才能做到不入尘流,所以《杂阿含经》云:「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声闻乘圣人何以做到「无为相应」?经云:「达无为之道为何?无为之道是念身止观,有寻有伺等三三昧,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小乘圣人声闻、缘觉圣人证涅槃,悟得我空理,处涅槃境。涅槃即是无为义,但其无为之道与大乘不大相同。涅槃(nibbana)又名光明、无碍、清净、解脱、寂静、无漏、终极、真谛、彼岸、微妙、极难见、不老、坚牢、不坏、无譬、无戏论、不死、胜妙、安泰、安稳、爱尽、希有、未曾有、无灾、无恼害、离贪、无执着、避难所、归依所、所趣所,等等名称同样说明其定义及其道境地。由此可知,从前述「光明」乃至「所趣所」,皆是无为或涅槃的同义语,所以经云:一名说千万名。

大小乘菩萨法的无为法,有虚空无为、择灭无法、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尽无为、真如无为等六。证得诸无为境界,诸真如性遇缘能应一切缘,应缘中却能无我、法二执,所以得空有不二圆融境界,得究竟涅槃。大乘般若经中《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法是世间凡夫所执,虽能处世间天,但天寿尽还得轮回。无为法是悟得真空理体,自性真如应缘而能无执,断我、法二执性,悟得究竟涅槃。总而言之,大乘菩萨当真如在应缘能无执,知法用法也能无执,度化众生能自在无碍,于无碍中智慧增长,往菩提道迈进。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无为大用」,禅宗行者言,修行人处无为处始能生大机用,此用非一般有为法之用可比拟,这也就是有为、无为被判为贤圣之分野。能达无为境者即是明心,行者当已悟自心,让真心常觉不昧,心明者真性主行,此心最圣最灵,遇境起心似有,境灭还无,行者应缘中无妄想相随,是为「明心」或曰悟「空心」。大用者即是「见性」行者,了知真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行者于自性应缘中,若能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此人名为「见性」,《金刚经论》云,此人悟得「性空」。行者纵使已「明心见性」,但未达法空理,也仅是空得其性用,能见自性之性用而已。进一步地行者悟明自性后,能知自性本来空寂,遇境时心境两忘,能够澄心不动,这样子行者才有点解脱知见,即是禅宗所谓的「如如佛」。

无为怎能生用,为何无为会有大用?又何谓大用?大用者在功用上是无用而用,达有为法所不能达之用,始能称为大用,此种现象也就是经云:无为常为。无为是体空真如性,常为是空体真如性随缘而起用,达不用而用。此不用而用就是大用,除能巧妙地转种种业缘,无黏地排除自己障难外,也能以无为空解除众生苦难,更能以空无之体融合、祥和大众心,并在行者无功用中施与众生无畏心。以上等等无为大用,非真佛子不能体验者,也是凡夫心有为性用者所不能达到之境界。

既然《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悟无为者才是圣人,才能以无为法起大机用,用时不落于肢体、语言等有为法之表象。修行人依其根基不同,执取自己适当之修行法门,从选择法门中即能知其根器,是法器者当以无为法为标的。禅宗无为之性用,是高不可攀的,但等证得心空法了后,还是要再进入陀罗尼门修持之境界,如此行者则能达与如来法身空体相应,再用如来密印、咒语行度化众生之行,这样当能度化更多的众生。

 

3.语体文解

僧问临安府慈月堂道昌佛行禅师曰:「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

有僧问临安府慈月堂道昌佛行禅师说:「大用现于眼前、心中,若不存有轨则时,当下应如何处理?」所谓大用者不用,是属于无为法之范畴,明心见性者所具有的无为常为之境,此无为大用不可能不存轨则,若真有违因果,也能缓慢地化解,达到不可思议的圆满境界,最后无为还是达到大用之功。

    道昌佛行禅师(1089~1171)是宋代云门宗和尚,浙江宝溪人,俗姓吴。号月堂,故有称慈月堂禅师。道昌禅师六岁时投鹿苑证禅师门下,十三岁剃发,后参谒道场山之妙湛思慧禅师。之后游历参访,从学于净慈寺妙湛禅师。绍兴初年入闽,住持大吉寺、龟山,又主金陵之蒋山寺(现今灵谷禅寺)、径山寺(余杭径山镇)、灵隐寺(杭州西湖灵隐山麓)等名剎。蒋山寺即现今灵谷禅寺,径山寺是余杭径山镇,灵隐寺是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干道二年(1166)入净慈寺约五年。于干道七年示寂,世寿八十三。获赐号「佛行禅师」。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大用境界,行者对大用尚无正确认知故,始谓大用起时,有不存轨则情事发生。」修行人不除心病,妄执心之大用,或执意追求神通,很容易为魑魅、魍魉所迷害。佛法自由心证,从度众中、日常应缘中去认识自性。若也能体会无为常为、无为大用,也仅是一个基础而已。

禅师曰:「张家兄弟太无良。」

道昌佛行禅师说:「列举张家为名,其兄弟无良质,没有质地柔顺,因心地不善故,遇缘始有法起;内心不净故,遇恶缘即想起心法对治,这种修行境界本非佛法真实,都是以妄治妄,本非佛法之真谛。」一般非佛弟子或已皈依三宝,但无有正知见者,妄用有为诸法以为大用,所以不存轨则,都是以瞋心、斗争心为法之依起,怎会存有轨则。

按语说:「张家诸兄弟本非善类,始诱起行者一切境为,而致引发行者欲起有为法之性用。」行者修行时初用有为法是无可厚非,但能入道后即要学无为境,无为境成自性应缘,威灵莫测,灵灵寂寂,更能认知自性功能,若也仅至于此,也是非究竟,还是得空一切法,当性空法了,始得见智慧现起,随缘应酬,得纵横于众缘中,而能得无碍、自在之境地。

僧曰:「恁么则一切处皆是去也。」

此僧即有所悟地说:「那么在一切处、一切时,对于一切人都能不起心动念,随其境而能不生一法,就是这样做吗?」行者遇缘虽无一心相应,但有「一觉」能知诸境,此功能终不泯灭,有觉而有住,是地前菩萨的随顺觉性,更有无觉而住之地上菩萨随顺觉性。

按语说:「若这样,那遇一切境界时,皆可用有为去做吗?」既然兄弟太无良,急需灭此无良性,非是去玩有为法。

禅师曰:「莫唐突人好!」

道昌佛行禅师说:「您不知我所说意,不要突兀地误认我所说意!」张家兄弟虽无良,要灭的是张家兄弟之恶习,心地中毛病灭后,即能产生无为大用,那时大用即存轨则,是有别于有为之用,不存轨则。

按语说:「不要莽撞别人之意才好。」此僧未达究竟,不了解道昌佛行禅师之本意,还在有为法中应缘起法,当然不能得无为常为之大用。

(2005.11.18.撰于法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