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一行禅师:太阳我的心之20一粒盐融入大海


   日期:2009/12/3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粒盐融入大海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中,能观和所观之间总是被划上一条直线,将二者判然两分为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即使在今天,除了在原子领域之外,这一观点通常仍被视为真理。

  比如,病毒学家和显镜下的病毒就被看作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的实体。禅的态度与此截然相反。记住阳光和绿叶之间的关系是一不是二。当我们用正念觉照某事物的时候,事物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它和觉照本身融为一体。例如,当意识到你很幸福的时候,你会说:“我意识到我很幸福。”假如你再进一步,你可以说:“我意识到我正在意识到我很幸福。”这里有三个层次:幸福,对幸福的意识,对幸福之意识的意识。在这里,我用概念思维的方式来表述,目的是为了说明上述能所双融的道理,实际上,在你的真实体验中,这三者是一个东西。

  有一部佛经,名叫《四念处经》(The Satipatthana Sutta),讲到如何练习觉照,它使用了类似于这样一些表述方式:“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为什么要一再重复如“身”,如“受”, 如“法”呢? 有些论师认为,重复这些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这些词的重要性。其实不然。我认为重复这些词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把能观和所观割裂开来。我们必须与所观平等一如,融合无间,如同一颗盐粒融入大海。

  参公案的时候,也是如此。公案不是一个需要我们用理智去解决的问题。如果公案是别人的话,那它就不成其为公案。只有当公案成为你自己的,它才是公案。它必须变成你自己的生死问题,它不能够同你的日常生活分开。它必须植根于你的血肉之中。我们必须耕耘,以便它好好地生长。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它的花果才是我们自己的花果。理解(comprehend)一词,是由两个拉丁词根构成的:“com ”(意思是“在一起”)和“prehendere”(意思是“拿取”或“抓取”)。理解意味着把某事物拿过来,同它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仅仅从外围来分析某人的话,不去同他融为一体,不设身处地,不进入他的内心,那我们将不能真正地理解他。神学家马丁 布伯(Martin Buber)曾经说过:人和上帝不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因为上帝不可能成为我们知识的对象。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已经意识到,“完完全全客观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换句话来说,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绝对的客观。与此相关的,所有主观现象都代表着一种客观事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一行       融入)(五明学佛网:一行       融入)  

 大德已去风范长存(接受台湾法鼓山张光斗居士一行 

 明一法师:一行三昧永宣扬 

 衍慈法师:如何做个开心快乐人之三 要懂得如何融入一个团体 

 衍慈法师:如何做个开心快乐人之三 要懂得如何融入一个团体 

 衍慈法师:如何做个开心快乐人之三 要懂得如何融入一个团体 

 黄明尧居士:一行禅师与正念禅——《一行禅师文集》感言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法如何融入现代高科技生活中? 

 游祥洲教授:一行禅师的正念禅——序《步步安乐行》中文版 

 仁达法师:《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净圆融修法心要 

 空海(惟传)法师:如何将学佛修行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净慧法师: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 第五讲 将禅融入生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七讲:本愿章,何故十八愿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