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国达居士:不一不异


   日期:2020/12/16 13: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一不异

黄国达 

任何观点都只是「想蕴」的运作,都只是应机说法的方便,真实是无法言说的,所以,「差异」是可以改变,可以统合的。但是统合并非统一,见解一致只是假相,只是暂时的,因为「一」也仍然只是「想蕴」的运作的一点而已,实相中,既无「一」,也无「异」。

『中论』偈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不一不异可说是八不中道的重要一环。一与异,是人对两件事物作比较,所得的结论,不是一(相同、同一),就是异(相异、差别),但以中观来观察,一或异只是在某种比较标准或前提之下的认知,而非绝对或一成不变,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例如: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树,有很多「不同」的分枝,和千百片形状「不同」的叶子,结了「众多」的果实,而每片叶子、每颗果实的生物结构都是「同一」的。一或异,只是在全体的因缘中,依照选取的角度而显示出来的,并不是实质的存在,所以是「不一不异」的。

又如:我们认为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同一个人,这是一,但是体型、思想、行为却又是不同的,这是异。当我们遇到知音、志趣相投的人,则又觉得是「同道」、「一条心」。认为从小到大是同一个人,是站在延续的立场说的,认为小孩的我和大人的我不同,是站在身心改变的立场说的,而同道,则是站在志趣、想法相同的立场而说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真实的一或异,是在有了世俗约定的认知架构下,才方便建立「一」、「异」的概念,并发展出语言、文字的表述。

即使在佛法中,也是有一与异的显现,「同一」实相,因契应于「不同」的根机,而出现「相异」的教法,同「一」真相,因为认知的深浅而有究竟与方便的不同理解。例如有人主张「一切法空」,有人则认为「空有不二」,如果执取任何一种观点,事实上这表示他并没有澈底体证空性,所以才有诤论,如果不执取任何一种观点,说空而不着于空,空亦复空,假名为「毕竟空」,则没有过失。若以「空有不二」则意指毕竟空即是因缘有,不执空不执有,「中道实相」不可言说,这样说也没有过失。

反之,如果执着空而否定因果,无信无戒,则成恶取空。如果以为有一个实体的「真心」「妙有」才是究竟,则连对空也没有正确认识,错以空为「无」,别有本体,这是不明白缘起幻有即无自性空的胜义,若执持这种观点,而不能通达真实,言说无碍,即流于自是非他的宗派之诤,永无宁日,既不能增长智能、慈悲,达到寂静、自在和喜悦,也没有能力帮助不同观点的人。

中道的不一不异才是不落两边的正法,不因说空而破坏世俗假名有,空得太过头(矫枉过正);或是说妙有而认为有些空,有些仍然是不空,这是不及(不澈底),空与有,既非一也非异,法相有不碍法性空,法性空不坏法相有,这是中道第一义。

任何观点都只是「想蕴」的运作,都只是应机说法的方便,真实是无法言说的,所以,「差异」是可以改变,可以统合的。但是统合并非统一,见解一致只是假相,只是暂时的,因为「一」也仍然只是「想蕴」的运作的一点而已,实相中,既无「一」,也无「异」。

那么,真实到底是什么呢?真实是不可分割、没有界限的,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大自然的现象,亲子师生、朋友同事、同乡同道等社会关系,聚散离合、成败得失、恩怨情仇等人间百态,以及行住住卧、喜怒哀乐、思惟推理等身心反应,一一皆是无自性,没有绝对区隔的,丰富多彩的「异」和相似相类的「一」都只是因缘和合、相依相待之中的假名施设而已,可以说:一、异只存在于内心的认知架构之中,并不是实质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不一不异」的理论又要如何来应用呢?以佛法对人心的分析,烦恼的根源在于「欲」与「见」,而在社会层面上,不同的利益、爱好、思想、见解往往造成纷争,所以有人就以为只要利益、爱好彼此一致,思想、见解统一,就可以达到世界和平,殊不知,人与人的差异性是无法抹杀的,这是由因缘所生,不能以强制性的利益分配和思想灌输来达到目的。尊重差异、沟通分歧才是处理差异性的正途,因为以佛法的智能来观照,差异并非绝对而固定的。

就以对一般事务性的观点来探讨一异的问题,甲认为计划A是最佳选择,乙的看法却认为计划B才是最好的,而A、B两案只能选择一案来进行,那么究竟如何是好?在表象是相异的两种作法,但要以智能来观察这相异并没有绝对性,只是背景因缘的差异而已。然而事情的成败往往系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折衷式的中间方案也许可行,也许根本不可行,A、B两案各有其考量的重点和优缺点,经过充份讨论、考量评估之后,再作决定,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即使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不必坚持己见。

A、 B两案都不是绝对完美的,若照A案执行,发现效果不如理想,很可能改行B案,这就是变通性,能以真实状况为依归,而不执于其中任何一种意见,就是智能的表现。又如,在同侪团体中,也有「认同」的问题,因为不同于群众、没有归属感而有隔阂,感到孤单和不安。例如参加旅游时,大家都是携家带眷,只有自己是未婚单身,觉得孤单落寞,只因为跟别人不同,而认为自己和别人不是同类,内心放不开。如果自己打破「一、异」的定见,「跟别人不同」只是自己的想法,不要有这样的分别心,视别人如自己的兄弟姊妹,打成一片,也多关照长辈和晚辈,旅途将更为温馨,怎会觉得孤立呢?

相反的,有时也会觉得什么都跟别人一样,未免太平凡,总要有一些超胜、优异之处,才足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因而一味地追求出人头地、修练超能力、甚至不自觉地以奇言异行来凸显自己,这又是对「异」的执取,当然其中也引生了我执我见,不能安于平凡,也是一种由缺乏智能所产生的心病。

当知:一、异是自然的呈现,皆是如幻如化,与人相同又有什么不好,不执取异为美好,心就会平静下来,智能不假外求,当下观照自己的不安而看到真相,这样就是般若智能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七讲:冲突对立的消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六讲:盲点的突破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五讲:无常的观照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黄国达居士:‘学佛三要’导读 

 黄国达居士:‘成佛之道’导读 

 黄国达居士:‘我之宗教观’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是救世之光’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概论’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