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卢志丹居士: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日期:2020/10/9 9: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

  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的意思。《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在过去就已经成佛,号称“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世成佛,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导驾慈航,示居因位;未来世成佛,叫做“普明佛”。

  胎藏界之文殊,左手持青莲,表示专司一切如来之智慧,不染着法的无相之智慧;金刚界之文殊,右手持利剑,表示能断一切烦恼。文殊菩萨骑着青毛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最勇敢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进的。文殊手持莲花或手持利剑的形象,都是为了展现这位大菩萨的智慧一前者以莲花象征的纯洁高尚,后者以利剑象征智慧的无所不能。按照佛教的说法,净土不可思议的法门,如果没有文殊第一勇猛的根本大智,是绝对无法证解的。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记载:“佛告跋陀波罗菩萨:文殊师利有大慈悲心,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来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以此三昧力出现于十方。佛灭后经四万五千岁,于其本生处人灭。”由此可知,文殊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出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系多罗聚落婆罗门种姓。他的父亲名叫梵德,是一个著名的大长者。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五十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凡是大乘法会,文殊必定认真参加,而且积极提问,提出的问题恰到好处,问得释迦牟尼心生欢喜,从而宣说精妙的佛理智慧。

  文殊协助释迦牟尼教育比丘、教化世人,所以许多大乘经典称他为“导师”。享有这样的尊称,在释迦牟尼弟子中是罕见的。释迦牟尼曾嘱托文殊,在自己灭度以后,要他和阿难、弥勒在铁围山结集大乘三藏教法。文殊接受了这一嘱托,在释迦牟尼涅檠不久,就与弥勒、阿难一起,带领许多佛门弟子,来到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从而使大乘佛教赖以住世,并且发扬光大。印度大乘佛教流派,有龙树创立的“空宗”,和无著、世亲兄弟创立的“有宗”。空宗体现了文殊的佛学思想,有宗体现了弥勒的佛学思想。

  文殊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义特点,是不著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文殊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摩诘所说经》和《思益梵天所问经》里。

  《维摩诘所说经》记载:有个最著名的居士,名叫维摩诘,他从妙喜国化生到毗耶离城,以俗家名义辅助释迦牟尼以佛法教化众生。有一次,毗耶离城的五百位长者到释迦牟尼的住所,请佛陀说法。维摩诘称自己有病,没有同他们一起去。释迦牟尼听说维摩诘病了,就派人前去慰问,但找不到合适的领队。迦叶、阿难、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阿尼律陀、优婆离、罗眼罗等十大弟子,没有一个敢于承当带队问疾的任务。有的推说:“我曾经被维摩诘呵斥过。”有的推说:“我害怕与维摩诘直接对话。”释迦牟尼便要弥勒菩萨带队,不料他也说:“我不堪担当这个重任。因为我对佛法的理解还有欠缺,曾经挨过维摩诘的严厉批评,就怕这次去再讨个没趣。”释迦牟尼的目光将会场扫视了一遍,最后停留在文殊菩萨身上,说道:“文殊,看来只有派你带队前去探望维摩诘了。”文殊菩萨并不推脱,说声“谨领法旨”,便准备出发了。释加牟尼道:“且慢。这次去看望维摩诘,必闻妙法。多些人去,多些人受益。”于是,文殊此行,竟有八千位菩萨、五百名声闻跟随。

  文殊菩萨和随行的菩萨、声闻一起来到毗耶离城维摩诘的居所。这是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小房间,屋内除了一张床,没有其他东西。维摩诘卧于床上,见文殊菩萨等前来探望,便客气地请他们坐下。

  舍利弗暗暗嘀咕:“这么小的屋子,这么多人怎么挤得下?”不料维摩诘却说:“只要你们愿意,这屋子再多的人进来也不会觉得挤。”

  舍利弗在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颇有些自负,说话不肯让人,脱口问维摩诘:“请问居士,屋里没有一把椅子,怎么坐呢?”维摩诘反问道:“不知你是愿佛法而来,还是为椅子而来?”舍利弗有点尴尬,迟疑了一下,只得回答道:“请您不要见怪。我当然是为了佛法而来,不为座位而来;我们都是为佛法而来。”主客的这番对话,使气氛有点紧张。

  文殊菩萨很善于调节气氛,赶紧切人正题道:“不知居士这个病因何而起?现在是否好些了?世尊对您十分关心,派我们来看望您。”维摩诘回答:“谢谢!我已病得好久了。从有痴爱则我病生。因为一切众生病了,所以我也得病;如果一切众生能不病,我的病也就好了。”文殊菩萨问:“这话怎么说呢?”

  维摩诘道:“有生死就有疾病,这是客观规律。如果众生不得病,那么菩萨也不会有病。譬如说,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病了,父母也生病;孩子痊愈了,父母也不病。菩萨之于众生,就像父母之于孩子一样,充满了关爱,所以才会众生得病菩萨亦有病。众生不得病菩萨亦不会有病。菩萨的病,都是因为大悲而引起的。”文殊菩萨又问:“居士所病,为何等相?”维摩诘回答:“我病无形,没法看见。”文殊菩萨再问:“居士屋中,怎么空空如也,没有一个照顾您的人?”维摩诘回答:“诸佛国土,不也是空的吗?”

  接着双方就在维摩丈室讨论起“不二法门”之意来。在场的三十一位大菩萨,各抒已见,发表见解。最后文殊菩萨说:“照我的见解,于一切无言无说,无示无识,这才是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后,反问维摩诘说:“现在换我来请问你,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

  此时,维摩诘默默无语,一言不发。

  众皆愕然,唯有文殊菩萨智能超人,懂得此中奥秘,向大家说:“善哉!善哉!达到连语言文字也无从表达,是真入不二法门了!”

  “不二”是佛教认识和对待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二”也称“无二”,即离空、有二边。所谓“二”,是“区别”的意思,有和无是二,生和死是二,色和空也是二,等等。所谓“不二”,是指通过修练,达到超越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是非善恶等各种有区别的境界。

  《思益梵天所问经·菩萨无二品》中,文殊认为无二是指一切法性没有二相。接着他给二与不二这两个概念,下了严格的定义。什么叫二?“凡夫贪著我故,分别二耳。”什么叫不二?“虽种种分别为二,然而实际无有二相。”这里文殊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别的核心,是指著我。无我即无分别,不二的境界则露然现前。

  从此出发,文殊答复梵天一些重要问题:

  什么是修道?“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名为修道。”

  什么叫道?“是一切法不可得,名乱道。道不能令人离生死至涅槃,不离不至,名为圣道。”

  什么叫得度?“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什么叫漏尽?“若有所尽,不名漏尽。如诸漏空相,名为漏尽。”

  什么叫涅槃?“涅槃无来处,无去处,不可得至。”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离二边的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亦有亦无的中道观。如善现问出世间法,文殊答曰:“我觅世间相了不可得,子欲谁出?贪嗔痴,即平等法界,我于是中非已出离,非未出离。若出不出,则堕二见。”文殊的离二边中道思想,为后来的龙树及中国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协伺,文殊菩萨主司智慧,是佛智的代表和般若的化身。但许多人只闻智慧文殊之名,而昧于文殊智慧之实。其实,文殊智慧尽管博大精深、内蕴深厚,但其精华概括起来讲主要是般若空慧和不二中道,这既是佛的智慧,也是作为佛智象征的文殊的智慧;文殊可以说是佛陀智慧的体证者、运用者和弘传者。

  与世人常说的智慧不同,文殊所司的智慧是一种般若智慧,其核心是一个“空”字。般若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智慧”、“妙智慧”等,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智慧若拆开来讲,各自的含义是:决定审理为智,造心分别为慧。若得般若智慧,即可断惑证真,观诸法实相。

  佛教认为,一切世间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幻化而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是如虚如幻,性空非实,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并不存在一个独立、永恒的自性或实体;但诸法既已缘起,即非空无所有的“顽空”和“断灭空”,它们各自都还有其幻相、假名。此“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是“实相无相无不相”,即实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种“真空妙有”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即是中道实相。此实相为一切万有、生诸佛法之本来的真实相状,是万物之本体。它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亦有亦无,不可以眼耳六根求取,也不能以语言文字虚妄分别,必须依佛法亲证方能明了。

  不二与无二含义相同,是不着空、不执有、离空有二边的意思。能认识到一切现象无有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二执不生,在扫诸法假相的同时,显诸法实相,即悟入不二法门;而中道表达的也是同样的义理。所谓“中道”者,既不是“是”,也不是“非”,“一切是”是一个极端,“一切不是”又是另一个极端,都是边见。离于二边,即是中道。

  总之,般若空慧和不二中道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两者分则为二,合则为一。不二即是中道,而中道即是般若;般若为佛母,诸佛、菩萨莫不由此而出,是佛之为佛的根本智慧和法门。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大纲。般若是走进大乘佛理的首要入口。

  说到底,这种“双关双照、双谴双返、真空妙有”的中道其实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作法,即是不偏于任何一边,在适宜的时空因缘下,采用符合当时因缘的作法;既知道有,也知道无;当有则有,当空则空;以空破有,以有破无;有无两边都不要执著。虽说这个世界的假有是有的,即真空妙有的,它的本质是空的,但它的缘起还依然存在。我们既要在物质世界里生存,但又不能让物质的欲望污染了清净的心性,心被物迷,心随境转,而应妙行无住,生活在世间而超脱于世间,达到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文殊的般若智慧和不二法门的根本内涵即是说世间万物从本体上看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现象的差别只是一个假象。我们不但要看透形形色色的差别,更要悟透它的没有差别和同一性,这样就可获得解脱和超越;当般若之光悄然朗现时,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别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

  现代社会中由于主客、人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己关系的异化和紧张,由此导致和出现了生态失衡、私欲膨胀、自我失落、道德沦丧、人为物役、信仰缺失、心灵空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我们缺乏佛家的圆融精神,不能舍边见、悟入不二法门和中道实相所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卢志丹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卢志丹居士)  

 卢志丹居士:佛陀告诉你妄语谎话的恶果 

 卢志丹居士:运水搬柴是神通 

 卢志丹居士: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卢志丹居士:一念嗔恚火,能烧无量劫善根 

 卢志丹居士: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 

 卢志丹居士:生活简单是享受 

 卢志丹居士:学佛不是为了求神通 

 卢志丹居士: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卢志丹居士:最容易招致贫穷的恶业 

 卢志丹居士: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 

 卢志丹居士:淡泊名利,清净自活 

 卢志丹居士: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