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用传统文化打开幸福之门


   日期:2017/2/28 10: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德”:传统文化之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髓就在于“道德”二字。道德现在是一个词,但是在古代是由两个字构成的——首先是“道”,然后才是“德”。

  “道”就是指客观性以及必然性的宇宙秩序。

  简言之,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了凸现这种特征,古人用“天道”来体现,在《论语》中,孔老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虽然不能用语言的方式同大家交流,但我们可以从四季的变化、万物自然生长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到自然规律和秩序的存在。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除此之外,古代的圣人还观察得出了这个社会要保持和谐所需的人际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

  这个就是我们古人概括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有亲——社会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父与子的人伦关系: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他们彼此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情,而这种亲情并不是圣人给我们规定下来的。只有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慈爱教导儿女而儿女孝敬父母,父母儿女之间的关系才是井然有序的。

  君臣有义——它所表达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时时存在,由于领导处于上级的地位,于是要求他对下属要关爱、要仁慈,而不是呼来唤去。当然,被领导者也要对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尽心尽力地加以完成。只有做到“君仁臣忠”,即领导者仁慈而下属忠诚,做到竭尽全力将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完成好,尽到了忠心,这样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才是和谐一体的关系。 

  夫妇有别——这个“别”字不是指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而是职责上有分工。在一个家庭中,有两种重要的职责:一是创造经济收入、养家糊口,使家人衣食无忧;这种重要的职责在中国古代是由丈夫来承担的;此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职责就是教育儿女。

  中国人有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叫无后为大呢?有的人认为就是没有儿子。所以就非得生个儿子,认为这样就做到“有后”,就可以对祖宗有个交代了。其实这只是粗浅的理解。“无后为大”真正的含义是说:虽然你生了很多的儿女,但是他们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为纨绔子弟、败家子,不能把良好的家业和家风承传下去;这样的孩子不能做利国利民的事,反而是祸国殃民;这样的孩子与其有还不如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

  所以,中国人把儿女教育这件事看得十分重要。“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是说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良好教育,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样走上社会后才能跟朋友和谐交往。正是这种职责分工的不同,才要求做丈夫的要有恩义、道义、情义;做妻子的要有良好的德行。只有做到“夫义妇德”,夫妻之间关系才是和谐稳定的。

  长幼有序——告诉我们兄弟姐妹的出生有自然的顺序,应当给予尊重,是不能够颠倒的。由这个自然的顺序出发,要求兄长对于弟弟妹妹要友爱并给予引导,自己也要做个良好的榜样和表率。所以兄长的责任非常的重大。而弟弟妹妹对于兄长的教导要恭敬、听从。“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是说兄弟姐妹长大成家之后各自也有了儿女,而他们也成了兄弟姐妹;若上一辈能把关系处理好,那么下一辈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朋友有信——讲的是在社会上与人相互交往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所以,孔老夫子曾经把“信”比作车辆的关键部位,用我们的现代话来说,就像车子的发动机一样。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讲诚信,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

  实际上人都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伦关系之中;只有把这些伦理关系处理好了,你的人生才是幸福美满的。 

  以史为鉴,因定开慧

  历史上有很多有智慧有德行的读书人,他们的家业不仅仅承传了三代,而且是传到了百代甚至千代。他们恰恰是能够洞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

  比如说我们熟知的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家境非常的贫寒,他到一座寺院里读书,每天只能煮一锅稀饭,冬天很冷,稀饭就冻成了冰。他就把冻成冰的稀饭划成四个格子,每顿只能吃两格子的稀饭,就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

  中国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范仲淹就是凭借这样刻苦的精神不断地奋发努力,最后考取了功名、做到了宰相。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为身份的提高就改变了穷苦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了钱,但他还想到有很多贫穷的人吃不饱饭、上不起学,于是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禄供养了他们。据记载,他的一生用自己的俸禄一共供养了三百多家的人口。

  由此可想而知,他和家人是过着怎样清寒的生活。到他临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有人说,范仲淹太傻了,太不会为子孙后代着想了。

  实际上,恰恰相反,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他的几个儿子个个都道德崇高,能够守住父亲的遗志去舍财救济众人,都做了宰相、公卿或侍郎。

  到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以上的官员,不仅于此,范家的后人将高尚的品质一直传承到今天,千年不衰;并且一直保存着祖先兴办义学的良好家风。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学习考察历史之后写了《咏史》。其中一句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他得到的普遍规律。

  一个国家、家族是怎样成功的呢?因为勤俭持家;后来又为什么败落了呢?因为从此过上了过分奢华、浪费的生活。 

  看看清朝人物曾国藩,他对自己以及家人的修身看得很重,对他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曾是四省总督,是满清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威最重的汉人之一;但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除了原有的乡间老屋,他从未为自己买过一亩田地、建过一所房屋。

  曾国藩曾亲手创立了两淮盐票;这种盐票的面值很便宜,只有二百两银子,但是利息却相当的高——每一年的利息是三四千两银子。后来盐票就从二百两涨到了二万两,所以当时家里只要有一两张这样的盐票就被称为富裕家庭了。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特别谕令曾氏一族“不准承领”。凭着他当时的权力和地位,要取巧营私,领一两百张都是极其容易的事;而且从表面上看,是照章领票,并不违法。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这样写道:要看一家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有没有发展的可能,看三件事情就好了。

  第一件事情,看他几点钟起床。

  第二件事情,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现代人看起来这两件事好像是微不足道、小事一桩,但是现在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正是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是骄奢YIN逸、铺张浪费?

  第三件事,看他是不是读圣贤书。中国古人说“因定开慧”,一个人的智慧就是从他的定力中得来的。

  经典诵读就是让孩子把经典从眼睛里看进去,从口中读出来,再从耳朵里听进去,又回到心里——让他全神贯注在这些经典中;久而久之,可达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

  有了这样的定力,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可以保持冷静,肯定就能做出大事来。---《学国学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