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曾國藩說自己平生有三畏
敬畏,讓人慎獨,擁有同理心。這篇關於曾國藩處世哲學的分析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敬畏 讓人慎獨,擁有同理心 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想喝什麼就喝什麼,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過曾國藩,我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我國近代史上的軍事家、政治家和理學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識,保持頭腦清醒,是曾國藩一生為官從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其謀略過人、堅韌、不服輸的精神有很大的關系,而他功成名就後的全身而退,則是得益於他的“敬畏”觀。 《菜根譚》裡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現在內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現在外就是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曾國藩認為,身處官場,必須懂得敬畏。他在給曾紀澤的家書中寫道:“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才能有戰戰兢兢的戒懼意念;也才能在變幻莫測、紛繁復雜的社會裡,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雜念所擾,不為個人名利所累,永遠謙遜平和,保持內心的執著和清靜,恪守心靈的從容和淡定。 讀《曾國藩家書》看到一個故事:有一位幕僚叫李鴻裔,曾國藩特別鐘愛他,他的密室只有李鴻裔可以隨便出入。 當時,在曾國藩的幕僚中有“三聖七賢”,都是名極一時的理學大家。曾國藩仰慕他們的名聲,把他們都召進來。然而,只安排了他們的衣食住行,卻不讓他們擔任具體的職務。一天,曾國藩與李鴻裔在室中談話,正巧有客人來,曾國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鴻裔獨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動心說》,是某一位老儒所寫的。這老儒,即是十個聖賢中的一個。文中有一段用現在白話說的話是:“你把我放在美麗的姑娘面前,我會動好色之心嗎?我不會。你再把我放在大紅的頂戴面前,我會動高官厚祿之心嗎?我不會。”李鴻裔看到這裡,覺得非常可笑,拿起筆在上面戲題道:“美麗姑娘前,大紅頂戴旁,你心都不動,只想見中堂。”寫完後離去。 曾國藩送走客人,回到書房,看到所題的文字,歎了一聲氣,說:“一定是這個小子干的。”便找來李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