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古人的家庭教育


   日期:2015/10/21 14: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古人的道德教育始自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而家庭教育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始从胎教,一直到“慎终追远”。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文王的时候,她就很重视胎教,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YIN声,口不出傲言”,就是不好看的景色不去看,YIN词歌舞不去听,口里说的话很温柔,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何况是粗鲁、骂人的话!正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也是一位圣人。

  孩子出生之后,虽然眼睛张开了还不会说话,但是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效仿的榜样。中国古人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太子出生之后就给他以良好的教导了。《汉书》中就记载着这样一段怎样教育太子的论述。里面说,古代的圣王作为太子,刚一出生就要用礼来教育他。让成年男子背着他,有专门负责礼的官员穿好正服、戴好礼帽带着太子拜天,行祭天之礼。过宫门的时候,要把太子从背上放下来。过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的时候,就要恭敬地快步小跑,表示对祖先的恭敬。这都是教孝子之道。所以太子从孩童开始,教育就已经在实行了。书上举了一个周成王的例子。周成王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让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姜太公做太师来教导他,就是请了全国最有学问、最有德行的人担任太子的老师。什么叫“太保”呢?就是保护太子的身体,让他言行都中规中矩。“傅”就是传授他德育,培养起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师”导之教训,给他一些教育训诲的引导。这是太保、太傅、太师的职责。

  此外,还要置“三少”,就是少师、少傅、少保。这些人是和太子日常起居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负责把太傅、太师、太保教导太子的事情表演在生活中,让太子看到。所以太子从有生之日开始,“三公”、“三少”就教导他孝敬父母、有仁爱之心、明礼义,用这些来引导太子。那些邪曲不正的人都让他远离,不让他见到恶人,不让他见到恶的行为。还要选来天下端士,“孝悌博文有道术者”,就是有道德学问的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见识广博而且有道之人,来辅佐太子,让他们这些人和太子一起生活,一起出入。所以,太子一出生见的就是正事,听的就是正言,行的就是正道,前后左右所事奉的人也都是正人,因此他“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他习惯了和这些正人一起生活起居,他的行为就不能够不端正,就像一个人生长在楚国,就不能不懂得楚国的方言一样。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一段论述就是告诉我们,中国的古人是怎样对待儿女教育的。虽然一般的家庭不像教导太子那样的讲究,但也是非常地重视对儿女的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非常地谨慎小心。我们现在做父母的人都不懂得这一点了。比如说,孩子抱在父母的怀里,父母就骂人、说谎,这些都被儿女看到了、听到了,结果这个孩子就学会了骂人、说谎,这都是“身教胜于言教”的结果。我们说家庭教育贯穿了人的一生。到父母老了、过世的时候,要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古代人讲春秋祭祀祖宗。每一家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到祭祀祖先的时候,就要把全家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宣讲祖先的德行,说我们家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人民有哪些贡献,他有什么德行我们可以效仿学习。我们想一想,我们的列祖列宗都是这样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会非常地小心、非常地负责,生怕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祖先的德行受辱。所以,中国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民风就自然地归于淳厚了。但是,在十年“文革”的时候,我们把祠堂作为封建迷信给破坏了,祭祀祖宗的传统也就没有了。可是,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的话,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尊重、不孝敬的道理?这就是告诉我们,“慎终追远”培养起的是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摘自《群书治要十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